当前日期:

目录

一、塘、堰
清嘉庆《东流县志》记载:东流县境内有塘陂、堰坝58处,其中灌溉面积较大的有莲花塘、天井塘、岩塘、冷水塘、庞家塘、真武塘、蒲塘、灌山堰、峡山堰、马家堰、后坡堰等。清宣统《建德县志》载:建德县境内有塘陂、堰坝90余处。其中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有:
大陂今洪方乡杨三村,1980年改为浆砌块石堰,更名大陈堰。
小陂今洪方乡,原灌田500亩,今废。
鲁公陂今平原乡大华村,更名鲁公堰,原灌田800余亩,今灌1000余亩。
留山陂今平原乡留山村,更名留山堰,灌溉田800余亩。
瀼塘今东胜塘村,灌田500余亩。
大塘今东胜乡何村,灌田400余亩。
七里塘今东胜乡下畈村,灌田1500余亩。
鱼陂塘西岸堰,今毁。
据1949年统计,两具有塘6251口,堰坝1700处,灌溉耕地13万余亩,抗旱能力10天、半月、一个月不等。
蓄水万方以上塘堰坝分布情况表

解放后,两县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开展水利建设。从1949年冬到1953年春,全县新开塘588口,建堰110处,还整修了大量旧塘堰坝。1950年冬到1951年春,整修旧塘1780口、堰418处。1953年到1964年是塘堰坝工程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期间新开塘3991口,建堰坝1455处。到1964年,全县水塘10830口,堰坝3265处,总灌溉面积17.76万亩。60年代后,水库建设大发展,并进行了一些大规模的河流治理,部分塘堰变成水库,在水库灌区内也有部分填塘作田。到1971年,塘堰灌溉面积减少到10.41万亩。据1986年调查,全县现有蓄水万方以上塘695口,蓄水2489.64万立方米。万方以下塘3739口,蓄水1311.87万立方米,共可灌溉耕地7.36万亩。现有堰坝1474处,有效灌溉面积为4.17万亩。
二、水库
1956年冬,新岗乡(今建新乡)首先在龙岗村梅岭建第一座水库——周山水库,成为县内水库建设的开端,此后,由原先注重塘坝建设,逐步转向水库建设,解决山丘区农田灌溉。次年,共建水库9座。1958年,又建水库15座。跨入60年代后,在不断实践基础上,总结推广“两山一洼,中间做坝”、“长藤结瓜,蓄引结合”的经验,使水库建设大发展,到1980年止,全县共建水库198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28座,小(2)型水库169座,总库容为1.3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8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02万亩。自1956年到1988年,国家投资1155万元,完成土石方2120万立方米。
县境内水库绝大多数是50年代与60年代兴建的,由于发展较快,不少是由大山塘扩建而成,其涵管为无压涵,有些事先无规划、无设计,因而酿成险病隐患多。1973年以前,先后有19座水库发生24次垮坝事故。是年,根据水电部制定的统一标准,对水库进行了“五套”、“四定”,逐个登记,险病情记录在案。1976年后,加强水库险病情处理,先后投资729万元,对重点险病水库进行479次除险加固,把水库除险加固列入每年兴修的重点。1973年到1988年的15年间,水库一直安全运行。
大板水库大板水库位于县南的东胜乡许家新堰,下游灌区是与江西省波阳县毗连的河西畈。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是县内最大的中型水库。其集水面积为45平方公里,总库容187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5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72.7米,净坝高23.42米,坝顶长360米,顶宽5米。库水面1530亩,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年产鲜鱼2万公斤左右,年发电量40—50万度。
大板水库下游的河西畈,是全县最大的平畈区,以产水稻为主,群众称为东至的“粮仓”。建库前,这一地区灌溉工程少,1958年大旱,河溪公社就减产约125万公斤。是年冬,县长宋雨升带领县水电局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察勘。次年,中共东至县委和县人委会决定兴建大板水库。9月成立大板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胜利、官港、泥溪、昭潭等区的劳力支援破土动工。
主体工程分四个阶段:1959年至1962年,大坝清基、截水槽开到新鲜状态的泥质灰岩,槽底宽约8米,底部高程49.28米(假设黄海高程),用粘土回填。大坝挑到高程60.1米(黄海基面,以下均同),坝顶长196米,顶宽2.5米,系碎质粘土均质坝。在左坝头建临时溢洪道,坝中心左侧建一圬工拱涵,进口高程51.8米、宽1.7米、高2.0米、拱半径0.85米,系石灰沙浆砌块石。用工55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29.15万方。1962年冬至1966年底,大坝加高到64.6米,左坝头的临时溢洪道改在右坝头作一永久性溢洪道,宽24米,高程61.3米。并建独田、吴冲渡槽等渠系建筑物。这一阶段用工20.4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38.53万方。1967年至1974年,大坝加高到66.05米,坝型由1966年以前的斜墙改为心墙坝。溢洪道高程升到62.8米,宽扩到30.8米。律有郝山渡槽、子山隧洞。用工43.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9.51万方。1975年到1982年,在左坝头山体中增开一灌溉发电隧洞,工程达到现有规模。工程标准是按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对照省水利厅1979年批准的扩建设计,溢洪道还应升高2.6米,达67.2米高程,大坝顶部还须做0.8米高的浆砌块石防洪墙,但由于水库内淹问题难以解决,设计要求没有实现。
大板水库灌区面积36.9平方公里,灌溉东胜、昭潭2个乡11个材。灌区工程有东、西堰干渠3条,长35.5公里。支渠15条,长33.4公里,渠系建筑物有郝山等渡槽17处,黄家岭等地下涵13处,黄荆等倒虹吸4处,有长1128米的于山隧洞1处,以及进水闸、节制闸等130处。
大板水库全部工程,国家投资293.26万元,共计用工137.5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133.25万立方米,其中开石方25.34万立方米。库内淹没3个村、10个生产队、1573.8亩耕地,搬迁100户、455人,拆迁房屋574间。
大板水库是在1959年大办水利的高潮中动工兴建的。上马仓促,加之技术力量不足,动工前未认真勘测、规划、设计,致使水库规模、坝址多次变更。坝址原定在独田堰,清基时,沿坝基的树木砍光,后因淹没损失太大,坝线又太长,随后移至西流湾。西流湾也因淹没问题,最后才确定在现址。工程规模,原设计坝高为74.8米,总库容2900万立方米。由于规模过高过大,难以实现,经1974年3次修正扩大设计,坝高程修正为73.2米。1979年,省水利厅批准,最终坝顶高程定为73.5米。该库在1959年动工,因未实行分期实施方案,一开始就按最终规模全面铺开施工,开永久性溢洪道,选择的永久性溢洪道又在水库右山冲中,其高程比原计划的大坝顶还高20米,致使在汛期又不得不在左坝头开临时溢洪道。后来,溢洪道又由左坝头移至右坝头,使原在右山冲开挖石方3.38万立方米的溢洪道被废弃。
白茆水库位于香隅白茆山下的香隅河支流白茆河(亦称砂河)上,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58.77米,坝顶长195米,顶宽4米。溢洪道为实用堰,底高程52.2米,底宽28米,最大泄量427秒立方米。灌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合镇乡9个村受益。
主体工程分3期完成,1958年开始兴建,至1963年,大坝顶高程建成47.8米,并在右坝头开挖了临时溢洪道,完成土石方11.1万立方米。在兴建中,由于人力、物力不足,导致工程质量低劣,1963年5月13日降暴雨,冲毁临时溢洪道,冲走土方2万多立方米,石方3250立方米,冲毁下游耕地52亩,民房7间。是年冬修复,在左坝头开永久性溢洪道。1966年,大坝加高到55.8米,水库枢纽工程及渠系配套建筑物初步建成,开始发挥效益。到1972年,大坝达到最终规模。1976年,按“75·8”型暴雨进行计算复核,大坝加高1.3米。
白茆水库,自1958年到1985年,国家投资62.74万元。完成土石方47.27万立方米,迁移113户、618人、712间房屋。建有东、西干渠2条,长16.6公里,支渠13条,长20.9公里。主要配套建筑物有:库下堰、张家岭隧洞、七峰、漕东倒虹吸、梅林畈、东风渡槽等。养殖水面693亩,年产鱼1.5万公斤左右。
小(1)型水库一览表

小(2)型水库分布及库名一览表


上一篇:第一节 防洪
下一篇:第三节 排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