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流行性出血热防治
本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范围较广,自1964年于观前公社发现2例之后,每年均未间断。至1982年底,共有22个社、镇发现出血热病人375例,死亡52例,病死率14%。流行社、镇占全县社镇的78.5%。病例主要集中在东南湖周围的里山、马衙、江口、清溪和驻驾等公社以及池州镇。据现有资料分析,东南湖周围社镇发病例数约占63%,其他公社发病例数仅37%。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0%病例集中于上年的11—12月和下年的1—2月份内,尤以12月和1月为发病高峰。此两月的病例数约占全年病例数的47%左右。发病年龄最小的仅有5岁,最大为64岁。青壮年发病较多,15—45岁发病者占总病例的76.4%。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1。从职业方面看,农民发病最高,占总数的88.4%,工人占5.8%,干部占3.3%,其他职业占2.5%。发病率最低的是1969年,为十万分之零点二,最高的是1973年,为十万分之七。
此病病因为黑线姬鼠、褐家鼠所感染。采取大力灭鼠,搞好室内外卫生,以及水利兴修工程的民工工棚卫生,强调民工要睡高铺,不睡地铺;印刷防治资料,举办专题学术讲座,提高群众对此病的认识和医务人员对此病诊断、治疗水平,明确提出“三早、两不”(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不滥用退烧药、不轻易转院)的治疗原则;对于经济困难的病员,县防疫站和县民政部门给予一定的药品补助。
二、结核病防治
1976年,县防疫站对山区、丘陵和圩区三种不同地势的三个大队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感染率依次为:25.5%、28.13%、17.70%;发病率依次为2.61%、2.10%、1.89%。
1977年,全县抽调30毫安X光机7台,医务人员23名,开展结核病普查。凡45岁以上者全部进行胸部透视;15—44岁之间者,进行有线索胸透;14岁以下者首先采用卡介苗接种。早发反应阳性者进行胸透。通过连续三年的努力,全县普查21个公社,查出肺结核病人4643例。
自1979年2月开始,对于结核患者实行管理治疗。对每一个病人均建一卡片,记录治疗情况,由乡村医生监督用药,并每月访视一次,填写访视记录卡。县防疫站不定期地检查服药情况,进行疗效考核。
1980年对11个公社的病员进行胸部摄片复查,发现治愈率达30%左右,好转率在50%至60%之间,其中殷汇公社原有传染性肺结核69人,通过系统规则治疗,阴转率达71.8%。同年,在马衙公社新民大队,对998名健康人进行胸透检查,未发现有新患肺结核病。
1979~1981年,本县进行对不同人群的肺结核病患病率的调查,其结果如下表:

1979年5月至1985年5月,进行肺结核发病率的调查,其数据为2.08%;病死率为0.67‰。开展防痨工作以后,15岁以下的儿童的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9年为十万分之二点七;1982年为十万分之一点七。
三、副霍乱防治
本县在清光绪末年发生过霍乱大流行,病死率极高。建国后,1983年8月31日,池州镇渔业大队发现两例副霍乱病人,截至10月6日止,共发现副霍乱病人10例,带菌者11例。疫情涉及七社一镇(观前、梅龙、墩上、乌沙、江口、里山、唐田公社和池州镇)。
疫情发生之后,防疫部门对疫区附近及病人可能污染的水源和外地船只常到的河流,都反复进行检索。共检索水点36处,采水样1259份,其中阳性47份,10中旬,全部转阴。10名病例中,死亡2例,治愈8例。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
建国以来至1985年,本县流脑发病9072例,死亡528例,病死率达5.8%。流行最为严重的1967年,发病3786例,死亡256例,流行时间长达半年(1~6月份)之久。1977年流行也颇为猖獗,全年发病1527例,死亡51例。当年4月份,发病616例,占全年发病总数的42.9%。
由于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每年冬春季节,本县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编印防治手册广为散发。
在1967年、1977年两次大流行时,卫生部门广泛应用“芦柴石膏汤”、“三黄汤”口服和“三黄液”滴鼻预防。1967年还加工呋喃西林糖丸近10万斤发至疫区,对于流脑密切接触者,则采用口服磺胺药预防。
1968年以后,本县还对6个公社小学进行流脑带菌和抗体水平测定,以预报流脑流行动态。1970年以后,每年坚持流脑菌苗预防注射,有效地控制较大的流行。但由于1975年、1976年两年中断,致使1977年又再次发生流脑大流行。1970年至1976年,发病数依次为344、69、29、75、33、24、143例。1977年发病1527例,死亡51例。
五、麻疹防治
建国前和建国后,本县每年均有麻疹流行。民国35年(1946年)贵池城乡发生一次麻疹流行,儿童病死率极高。建国后,自60年代后期开始,麻疹流行呈逐渐减弱趋势。1949年至1985年,全县总发病数为67612例,死亡95例,病死率为0.14%。7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预防措施日渐完善和加强,特别是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后,每年只有1—2个公社,2—3个大队流行,病死率也逐渐下降。
六、狂犬病防治
狂犬病,俗称“疯狗咬的”,历年间有发生。进入80年代后,狂犬病流行较为严重。1981年被狂犬咬伤134人,死亡2人。1982年被咬伤216人,死亡9人。1984年被咬伤159人。1985年被咬伤225人。1986年1—5月份被咬伤173人。从1979年至1986年5月,发病死亡18人。为迅速控制狂犬病的流行,县政府多次下发文件,开展灭狗防病。防疫部门从1982年起即进行狂犬疫苗注射,并于1986年,从兰州、上海、武汉等地购进大量疫苗,基本落实了预防措施。
七、病毒性肝炎防治
病毒性肝炎属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甲乙两型。据县卫生防疫站资料统计,1963年至1970年本县共发生1546例,年均发生193例。1971年至1980年共发生13815例,年均1381例。1981至1986年,发病人数1397例,年均232例。1987年,发病690例,发病率138/10万。
1988年发病316例,发病率63/10万。是年,发病情况:以乡分,唐田乡最多,达50例;以月分,3月份最多,达56例;以男女分,男199例,女117例;以年龄组分,男以20~30岁最多,达64例,女以15~25岁最多,达52例。本县防疫站自1985年开始进行乙肝疫苗注射。接受予防注射的人数逐年增多,对肝炎病的扩散发挥了有效控制作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