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地方病种较多。建国后经反复查治,有的疾病已基本消灭,有的已控制了流行或摸清了流行情况,患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县地方病除血吸虫病外,主要有地甲地克病、头癣、丝虫病、疟疾等。
一、地甲、地克病
地甲病的全称是:地方性甲状腺肿。本县俗称“粗脖子”。其症状是:颈部(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严重者心跳气短,呼吸急促,难于吞咽。地克病的全称是:地方性克汀病。本县称“痴呆病”,是地甲病的伴发症。其症状是:患者体型矮小,智力低下,轻者有不同程度的聋、哑、呆、傻,重者直至瘫痪。上述两病(统称“两地病”)因严重缺碘所致。
1956年,本县首次普查“两地病”。全县查出患者11221人,患病率达3.31%,其中梅街区高达14.08%。1965年10月,对山区16个公社225000人(含流动人口)供应碘盐。1980年夏,在梅街区肖坑大队进行口服碘片的疗效观察。1981年秋,复在梅街区进行碘油注射治疗的疗效观察。据1982年抽样调查,县境“两地病”已得到控制。地甲病的发病率:山区梅村乡为12.98%,丘陵区观前乡为4.4%,圩区殷汇乡为4.25%。地克病发病率:梅村乡2.03%,观前乡0.12%,殷汇乡0.26%。
二、头癣病
头癣病,本县俗称“癞痢壳”,男女均能感染,重者头顶秃光。1956年,首次普查出患者3583人,患病率达1.05%。以后逐年诊治,至1982年,经省、地组织检查验收,基本上达到卫生部关于基本消灭头癣病的要求:治愈率达95%左右。年患病率在0.1‰以下。进入“消灭头癣病县”的行列。
三、丝虫病
丝虫病,俗称“粗腿病”。本县于1956、1960、1972年先后对丝虫病进行三次普查普治。1956年调查338868人,查出病人5610例,患病率为1.65%。以观前区病情最为严重,患病率高达5.27%,使用海群生七日疗法治疗,治愈率为19.5%。
1982年,再次调查全县丝虫病感染情况,选择位于我县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五个公社的五个大队,进行抽样调查。血检4714人,受检率为76.86%;微丝蚴阳性70例,阳性率为1.48%。此调查为预测丝虫病的流行态势和制订防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4~1985年,本县根据全省丝虫病查治规划,全市普查21个乡(镇),抽查7个乡,应检人口380429人,实检362127人,受检率达95.19%。共检出微丝蚴阳性者6160人,阳性率为1.70%。微丝蚴率最高的乡为江口乡5.36%,其次为马衙、茅坦、晏塘、乌沙,分别为4.60%、3.82%、3.23%和3.14%。对检出的阳性血片进行虫种监定,7个乡为单纯马来丝虫占78.30%,19个乡为混合流行区,占20.40%。微丝蚴最高条数444条/60(mm)3。微丝蚴阳性最小患者为1周岁,最大患者为75岁。证实我县为以马来丝虫病为主的低度混合流行区。调查出病史、体征阳性者6637例。对普查出的6160例微丝蚴血症者和6637例病史体征者共计12797人采用口服海群生片4.5克/人,三日三疗程进行对象治疗。全民予防服药共治2511人。1987年下半年,对微丝蚴率较高的14个乡295361人群采用海群生粉化食盐进行普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