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县境长江岸线长75.5公里,境内有黄湓、秋浦、龙舒、白洋、九华、青通诸河,自古有舟楫之便。
长江航道是本县水运主要航道。据清光绪九年《贵池县志》载,宋宣和六年(1124年),因江中多暗礁砂滩,在李阳河开掘运河(车轴河)直通杜湖,长40余里,船舶由车轴河经杜湖出池口入长江,“可避二百里风涛折船之险”。
明代,车轴河洪水屡屡侵蚀民田。正德十一年(1516年),池州知府何绍正筑新河坝堵塞河口,船只仍从长江航道行驶。
建国后,航道管理部门对长江航道多次进行治理,并普置了航标。长江池州航段有岸标6座,浮标30余座,贵池江面(长江南水道)可通航5000吨级的轮船。1976年,水利部门组织乌沙区受益群众堵塞了乌沙夹江,加上秋江大圩建筑保坍护岸工程的作用和长江中水道的疏浚,使南水道流量减少,流速减慢,以致泥沙大量沉积。据长航池州港资料,1986年冬,枯水季节,驻驾乡的居民可徒步涉水去凤凰洲头。由于南水道上口严重淤塞,往来船舶只能从中水道至南水道下口进入池州港。
贵池县境内的河流均发源于皖南山区,水源短,落差大。水位受季节影响,变化也比较大。秋浦河竹排航线长达100公里。池口至灌口段属下游,航程为50公里,是古代县内主要内河航道。汉时石城县位于今灌口乡石城村,交通运输主要依靠秋浦河。清代,自殷汇镇至池口,河道宽深,三桅大帆船可航行至殷汇。
本县4条内河的通航期较短,每年5~10月汛期,拖船队、机帆船可沿各河口上航20~40公里,机动船长年通航的航道总共有20公里,其余航道在枯水期只能通航3吨以下的小木船或竹筏。1970年,各内河的黄砂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经逐年挖砂,河床加深,通航里程有所增加。
二、港口
明、清时期,长江水面较现在为宽。县城东北百牙山麓的港湾“曲水旋绕”,水深流缓,形成自然港口,往来货船皆泊于此处,俗称“落蓬湾”。殷家汇,位于驿道与秋浦河交汇处,是内河水运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之一,但都系自然坡岸,无水工建筑。
民国3年,随着馒头山煤矿的开发,江口初步形成煤炭出口码头,有两条小铁轨道由矿区通往江边。32年,汪伪“馒头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江口码头修贮煤场。翌年,6000吨级的货轮建业号曾数次靠泊江口装运煤炭。后因馒头山煤矿停产,江口码头废弃。
自70年代中期,县内有池口、梅龙、牛头山、乌沙、507码头等港口。1988年,港区岸线总长达3274米,货运泊位46个,吞吐能力415万吨。
池州港位于秋浦河入江处,上距安庆60公里,下距铜陵36公里,包括外江港、内河港两大港区。
内河港又称池口港,古称鱼贵口,宋代已形成港口。“鱼贵口归帆”是古时贵池十景之一。该港口原无固定码头,船舶停靠,货物上下,全靠自然坡岸,汛期常遭江水淹没,装卸生产方式落后。1954年,始建踏步式条石码头。1956年建候船室、售票室和办公室等。经过逐年扩建,1988年池口港已拥有码头9座,泊位27个,码头岸线长434米,作业岸线长2000米。备有各种吊车、四用叉车等装卸机械。枯水期,码头前沿水深5~6米,航道宽70米,可泊靠500吨级的船舶。中、高水位时,航道宽至100米,千吨级轮驳船可驶入港内装卸货物。1962年因开辟外江港口(池州港),池口港结束客运使命。
外江港即今池州港,为客货两用港,于1959年建。1966年,由长航池州港务局管理。1978年建客运站大楼,有候船厅765平方米,售票厅231平方米,客运站有码头2个,钢质趸船1艘。1988年港区有泊位10个,锚地2个,码头岸线长1700米,码头前沿水深正常水位19~20米,汛期水深30~35米,可停靠1000~5000吨级轮船。今池州港现有货场119200平方米,已基本实现装卸机械化,有港口机械26台,有门式起重机、装载机、铲车、3吨浮吊、15吨浮吊及皮带作业线2条(一煤一砂),可从事大件货物的装卸。1983年,货物吞吐量140万吨。1985年该港自办船队,有400匹马力拖轮2艘,钢质驳轮8艘。
近10年来,由于长江南水道泥砂淤积,和抗日战争时期沉没的日本2800吨的货轮大贞丸号的阻力作用,上口沙洲以每年2公里的速度向港区逼近,势将影响港口水下使用面积的宽度。
507码头,系货运专用码头,位于长航池州港东侧。上海后方基地小三线兴建。1971年6月1日投入生产。作业岸线长400米,有趸船2艘,机械化程度较高,设计年吞吐能力42万吨。1987年交贵池县。
梅龙港位于九华河入江处,为千年古港。1955年建有客货码头,可停靠中小型轮船,主要吞吐物资为黄砂。50年代由人工装卸,后添置皮带输送机等机械,提高了装卸效率。196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0万吨。1982年改善和充实了码头设施,吞吐量逐年递增,1987年达到60万吨。
乌沙港自1958年始,安芜小轮在此停靠,以客运为主,现有简易候船室和跳趸,码头距离乌沙镇约5公里。
牛头山港原为渡口,50年代初建小轮码头,安(庆)芜(湖)线小轮曾经在此停靠。至70年代航班取消。现有牛头山——安庆轮渡。1957年由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投资在牛头山建货运码头,并修筑港口至铜山矿区的公路,主要运输物资为铜精砂、铁矿石。
三、航运
客运清光绪廿七年以前,本县水上客运无专营机构,港内船只均为私营散船,以运货为主,有时也携带旅客。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芜湖的私营轮船公司在池口设安芜线客轮代办站,由私人承办,每日1班,停靠在凤凰洲边,用木船接送旅客上下,抗日战争时期,客轮停航。
民国35年,国营的招商局轮船公司,恢复安芜客运业务。小客轮停靠池口,仍由私人承办客轮营业站,出售船票,按营业额的10%提取代办费。至1949年,年客运量为1.8万人,周转量48.6万人公里。
1951年,人民政府在池口设国营客轮营业站,在牛头山、乌沙、梅龙设安芜线客轮停靠站。池口港日均客流量百人左右。
1956年7月6日,县航管站开辟秋浦河殷汇至池口段的客运航线,全程40.5公里,票价0.61元,沿途停靠桂家滩、木闸、大农。每日一班,随船售票。该航线为季节性营运,每年营运时间(汛期)不超过4个月。1958年因公路客运恢复正常,乘船的旅客少而停办。
1966年7月间,长航汉申线中型客轮江和号首泊池州港,客运站由长江航运局池州港务局管理,当年客运量为22.7万人。
1982年,阮桥、高岭、木闸、驻驾先后开办了至池口的客运业务,由挂机船往返营运,随船售票,无固定停泊点。
本世纪80年代,本县水上客运主要为长江航线。1987年在贵池停靠的大轮有汉申线、汉宁线等6班,小轮有安芜线等8班。春节期间停靠的大小轮每天达20多班,是年长江航线的客运量为71万人。1988年为65.89万人。
货运建国前,本县货物输入输出,主要由水路运载。运载工具为木帆船、小驳子、跳板子、乌鸦排等传统运输工具。帆船以“黄子”居多,还有“白木鼓子”(四川船型),“浮雕子”(江西船型)等,装载量10—30吨。载运物资主要是竹、木、柴、炭和木香、茶叶、芝麻等土特产品,运入盐、糖、布匹及日用百货。
1949年贵池境内有木帆船623艘,小驳子、跳板子等近千艘,另有竹排2000余具。全年货运量6万吨,占全县总货运量95.1%,周转量54.3万吨公里。
建国初,开发小福岭铅锌矿,建矿物资与机械设备均由乌鸦排从白洋河运入,大的设备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
1955年,各港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运输合作社,参加合作化的船只425艘,4062吨,其人员及船只来自皖、赣、苏、浙、湘、鄂6省25个县(市)。
1958年10月,县运输合作社成立,购置了20马力机帆船2艘,这是本县拥有的第一批机动船。1959年又添置40匹马力的拖轮1艘,建立拖船队。
60年代,贵池县开发黄砂资源,对运输力的需求剧增,农村社队的船只投入内河运输。1971年的货运量为45万吨,周转量达2000万吨公里。
1971年后,县办水运企业的船只逐步得到改造,10吨左右的木帆船分批改装成挂机船,各带1艘自航船,实现了挂机拖带化,20吨以上的木帆船陆续改成驳船。1978年后,农村中部分从事运输的船只也安装了小马力柴油机。
1988年,集体水运企业共拥有各类运输船只140艘,载重量13738吨,2930马力。其中有拖轮18艘,社会船舶有轮驳船290艘,8795吨,合计当年货运量243.8万吨,周转量1.19亿吨公里,规费收入345.5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尚有乌鸦排3只,在白洋、胜利、象山从事渡运。小驳子与跳板子仍是内河运输不可缺少的工具。近年来由于河床加深,船型有放大的趋势。
本县水路货运物资主要是黄砂、矿石及铜矿砂等。
水陆联运1952年,华东联运公司皖南分公司在池口设办事处,开办水陆联运业务。范围为水水、水公(路)、水铁(路)联运。1953年联运公司撤销,联运业务分别由航运和公路运输部门办理,业务范围只限省内水水、水公的联运。1980年5月,池州航办处成立,设池口联运服务部,恢复联运业务,当年(7~12月)完成联运量1.75万吨,收入1.05万元。1982年改池口联运服务部为池口港作业区,充实人员,增建仓库和机械配套设备,年联运量达12.1万吨,收入12.1万元。其经营范围和接受中转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池口转本省各地,江苏、上海市各县,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的内河运输;(2)经池口转广州、汕头、山艉、福州、马尾、厦门、温州、海门、宁波、镇海、舟山、定海、沈家门、化伦、木敖江、瑞安、青岛、烟台、大连、云口、秦皇岛、连云港等地的22个地区的沿海运输;(3)经池口中转到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的水水联运和有条件的水陆联运。1988年池口港共完成水陆联运服务量5.6万吨,收入3.2万元。
渡运清光绪年间,县内有官渡10处:上清溪、下清溪、池口渡、杜湖渡、白面渡、灌口渡、黄湓渡、虎子渡、罗田渡(今高坦乡)、胜公渡(在今石台县唐村)。其中上清溪、下清溪、白面渡、黄湓渡、罗田渡、杜湖渡6处,因建国后修建了闸、桥和过水路面而停渡,其余渡口仍在使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湓设义渡分局,用木船往来安庆——黄湓之间,免费渡运行人。
建国后,在殷汇、观前、杜湖各有一处车渡,除观前用绞关牵引趸船外,殷汇、杜湖都用小轮拖驳渡运,建桥后,车渡撤销。
据1984年统计,全县各乡村的行人渡口69个已先后承包给私人经营,除池口渡使用挂机船外,其余仍由人力撑渡。
1988年,县内有汽车轮渡2个(江口、杜湖),行人渡口68个,渡船165条。主要渡口有江口、杜湖、池口三处,分述如下:
江口轮渡:位于城东江口乡的江口。对岸为枞阳县桂家坝,建有适应高、中、低水位的锯齿式码头,长80米,码头引道长366米,宽12米,长江水位在3.6—15.8米的范围内都能通航。渡口配有12车渡、8车渡自航轮各1艘(安公117号和118号),每天开航6个班次。江面宽3000米,往返一次需1小时左右,日平均车流量为75车次。
杜湖轮渡:在城西5公里秋浦河上,是通往乌沙地区的主要公路渡口。原为行人渡口,1974年设置汽车轮渡,为县办社营。1978年交县交通局管理。1980年由县水运公司承包,两岸均为斜坡式码头,长40米,宽8米。两岸引道长230米,宽6米,东岸引道长320米,宽5.5米。四季通航。轮渡站有拖轮2艘,6车渡钢质趸船1艘,日平均车流量250车次。
池口渡:在城北2.5公里的池口港区,是通往乌沙、驻驾乡的主要人渡。建国初由私人经营,人工摆渡,后改由县航运公司经营,全年通航。渡口系自然坡岸,无水工建筑。有12马力的挂机船2艘,一次可渡运104人,日平均流量为1200人次,高峰时达4000人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