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作物病虫害
本县历史上蝗灾严重,自明至清,地方志书记载不下10余次,清同治元年(1862年)县境“飞蝗蔽天、食禾殆尽”。本世纪三十年代,飞蝗时有发生,危害稼穑。建国后,本县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是稻苞虫、稻蝗、螟虫、稻瘟病和水稻胡麻叶斑病。70年代则以稻螟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小球菌核病危害较重。水稻白叶枯病亦有所危害,特别是圩区1984年以来发生较重。本县麦类病虫害,以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多见。玉米病虫害主要是玉米螟。棉花,有立枯病、炭疽病、棉蚜虫、红蜘蛛、叶跳虫、红铃虫。70年代,棉铃虫上升为棉花主要虫害,同时由于引种频繁,一些检疫性的病害如棉花枯黄萎病等亦传入本县棉区。
二、病虫害防治
本县历史上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无考。民国时,每遇飞蝗入境,农户或烧香磕头,或鸣锣驱赶,有的地方也进行人工捕捉。建国初期,利用野生植物闹羊花,矿物性农药硫磺和自制土农药浸种、防治水稻虫害。1986年,本县开展新农药试验示范,用富土一号,加收米、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用井岗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显著。小麦病虫害一般用“石硫合剂”防治,近年普遍采用抗病品种及化学药剂“多菌灵”进行种子处理。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用土农药和化学农药“六六六”、“1059”、“1605”防治棉花病虫害。1982年,本县对棉花进行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推广抗病品种“86—1”。目前,棉花植保上存在的问题是棉农重化学防治,轻农业防治,重虫害,轻病害,重前期防治、轻后期防治,因此往往造成棉花减产。
1986年,本县进行丁草铵、杀草丹化学除草试验,秧田除草效果分别为92%、95%,丁草铵在油菜上除草效果95%。同时查明,全县午季和秋季田间杂草共有44个科151种,以午季杂草看麦娘,水稻杂草牛毛毡危害最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