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本县农作物用种,由农民自繁、自留、自用或相互换种。50年代至70年代,仍沿用此制,由农业部门辅以调剂。80年代始,转变为由县种子公司为“龙头”,县农科所、农技站为两翼,种子专业村、场为繁殖地的供种新体系,全县统一供种量逐年增加。
一、粮食作物
水稻清末,本县种植水稻品种籼稻有:“六十日白”、“六十日红”、“八十日白”、“扫帚白”、“百日黄”、“江西早”、“广东籼”等60个品种;糯稻有“乌嘴糯”、“红壳糯”、“雪花糯”等101个品种。江西沪溪糯,称“池州糯”,是上述糯稻之一。民国8年(1919年),全县种植水稻104 146亩,亩产平均2.3石,主要品种为“麻壳籼”、“柳籼”、“香稻”、“柳籼糯”、“红壳糯”,以“香稻”品质为佳。
1950年8月,本县评选“大叶稻”、“安南籼”、“三粒寸”、“杨柳籼”、“湖南籼”为当家品种。1954年引进早稻“南特号”。1957年,本县第一次种子普查,有早稻品种19个,中稻种35个,晚稻种4个。60年代,先后引进“湘常”、“中籼399”。1959年,进行籼改粳示范,推广“无芒早粳”、“有芒早粳”、“老来青”,由于脱粒难,需肥量大,后自行消失。1962年,“南特16号”、“陆才号”、“莲塘早”在县内试种成功。1964年,引入晚稻“农垦58”、“公社1号”和“大黄稻”。1965年,全县实行“高杆改矮杆”,推广“矮脚南特”、“南塘矮16号”、“广场矮”、“珍珠矮”等。1966年,从浙江引进“团粒矮”、“广六早”、“瑞州红”、“矮南早1号”。1970年试种早熟早稻“二九青”、“二九南1号、2号”、“矮南珍14”等。1971年又引进“先锋1号”、“广六矮四号”、“圭六矮8号”等早稻品种,促进了双季稻生产的发展。试种杂交水稻始于1976年,主要品种是“南优6号”。1979年全县进行第二次种子普查:早稻品种170个,“先锋1号”种植面积最大;中稻品种118个,晚稻品种154个,“农垦58”种植面积最大;杂交稻组合有“南优6号”、“汕优6号”、“威优6号”和“泗优6号”。1984年,本县全面应用“汕优6号”、“威优64”作晚杂种。并推广抗病早稻品种“浙辐802”、“鄂早7号”。1985年开始试种“香稻”。积极推广“威优64”。1986年,全县大面积推广“汕优64”“协优64”,试种粳杂“6优C堡”。1988年,本县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常规早稻主要是“青农早”、“早矮6号、“442”,杂交稻主要是“汕优63”、“汕优6号”“汕优桂33”三个新组合,双季晚稻主要是“徽粳804”、“鄂宜105”。
麦类本县麦类生产,以小麦为主,大麦为次,荞麦、苦荞麦一般作为填补空茬和灾后补种作物,数量很少。
小麦,本县品种属半冬性。农家品种“大黄皮”可抗锈病,现已失传。1950年推广高产良种“南大2419”。1957年种子普查结果,全县有小麦品种17个,同年引进“碧玛1号”。60年代,先后引进“阿尔巴尼亚3号”、“华东6号”、“阜农4号”。阿勃、阿夫、欧柔、“矮杆红”等。70年代初,引进的“万年2号”为全县小麦当家品种,后为1983年引进的高产良种“扬麦4号”、“扬麦5号”所取代。1979年第二次全县种子普查时,有小麦品种46个,大麦品种6个。
玉米俗称苞芦。本地品种有:“高八尺”(“白珍珠”早玉米)、“别六斗”(中玉米)、“伏脚晚”(晚玉米),次则“二郎早”、“矮脚黄”、“大红袍”。50年代开始种植玉米新品种和杂交种,从而显著提高了产量,近年引种杂交玉米和少量甜玉米。
甘薯又称山芋、红芋。50年代,“胜利百号”为当家品种。60年代相继引进“59—445”、“华东51—93”。
豆类县境内传统品种有黄豆、青豆、黑豆、赤豆、绿豆、豌豆、饭豆、蚕豆等16种,种植最多的是黄豆(大豆)、绿豆等,黄豆品种有“平头黄”、“冰冻寒”、“大黄皮”、“矮脚黄”等。
二、经济作物
棉花本县沿江洲圩地区,植棉历史悠久。 民国年间,全县棉田千亩,亩产皮棉40斤,品种都是当地“草棉”、“大子花”、“小子花”。
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17 300亩,50年代达3~5万亩,以后相继推广“陆地棉”(“岱子棉15号”)、“鄂光棉”、“肖县107”、“沪棉204”、“沪选160”等引进品种。1978年,“泗棉2号”在全县推广。1988年引进“徐州553”,这一年以“泗棉2号”、“徐州553”种植面积最大。
油菜品种多为白菜型“大乌籽”、“大花籽”、“小花籽”,1958年,引进甘蓝型“胜利油菜”,1963年,引进“363 太湖油菜”、“宿松油菜”、“白果油菜”、“安庆五花籽”、“芜湖104”。70年代推广“202~23”等品种。1980年引进“甘油5号”,1985年,开始示范“低芥酸油菜”,并推广“821”等品种。
芝麻有黑、白两种。
花生品种有“二花生”、“拔花生”等,本县农家种“池州大花生”已失传。1985年引进“白沙1016”,有少量种植面积。
麻本县麻类分青苧麻、白苧麻、葛麻和黄麻(60年代逐渐减少)等。青苧麻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青苧麻茎高而粗,多年生宿根性品质好,50年代被列为华东标准麻。1983年,引进优质高产品种“芦竹青”、“圆竹青”,1985年,全县大面积推广并建立“圆竹青”原种繁殖基地。
留兰香1976年开始引进试种,1983年,本县被列为全国留兰香生产基地。
三、蔬菜
县境农家传统品种有:小白菜、黄心春不老、萝卜、胡萝卜、辣椒、韭、葱、蒜、莴笋、苋、芹、芥、菠菜、豇豆(豆角)、芋头、冬瓜、南瓜、黄瓜、瓠子等瓜菜200余种,当家品种50多个,其中以紫长茄、象牙白萝卜、一点红豇豆、黄心春不老等,质佳产高,栽培面积广。60年代,引进大白菜、花菜、榨菜、西红柿(蕃茄)被广为种植。
本县蔬菜生产,主要是农户利用宅前屋后沃土种植,户均0.2到0.3亩,一般亩产万斤左右。1966年,城郊建立第一个专业蔬菜大队,耕地面积600亩。1984年县政府划定城区3个专业蔬菜生产村,常年种菜面积达1500亩,总产3137.9万公斤。全县种菜面积约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蔬菜供应上表现为“三旺,一淡,一缺”现象,每年3~4月,过冬白菜抽苔集中上市为第一旺季;6~7月中,果瓜、豆类大量上市为第二旺季;10月底,白菜、萝卜类生长进入收获期,为第三个旺季。“一淡”出现在8~9月,高温炎热,秋夏菜换茬,市场供应少。“一缺”是在1~2月的春节前后,气温低,过冬菜少,市场供应不多。1988年11月,县投资10万元,由东南湖农场兴建东湖蔬菜基地,占地135亩,并建成10个钢架塑料大棚(占地2.7亩)。当年生产杂交菜苗3万株,各类蔬菜100万市斤,产值20万元。
四、品种特性及种植情况
1988年贵池县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常规水稻:早稻有“青农早”、“早矮6号”、“442”、“鄂早7号”。晚稻有“徽粳804”、“鄂宜105”。杂交水稻:中杂有“汕优63”,“汕优桂33”、“汕优6号”;晚杂有“汕优64”、“威优64”、“协优64”。棉花有“泗棉2号。油菜有“821”、“202~23”、“甘油5号”。花生有“白沙1016”。麻类有“芦竹青”、“园竹青”。
青农早上海市青浦县农科所育种。本县1982年引进,株高70厘米,茎杆粗壮,叶片挺拔,株型紧凑,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全生育期104天,但营养生长期短,对秧龄要求严格,分蘖成穗率偏低,耐肥抗倒,苗期耐低温,灌浆速度快,后期活熟程度好,不易落粒,米质优良。播期以3月底4月初为宜。1982年在本县高坦公社农科所试种,平均亩产804斤。1983年和1984年在马衙南星村繁殖,亩产均在700~800斤。
早矮6号宁国县农科所育种。本县1986年10月引进,耐肥抗寒,不易脱粒,米质较优,本县种植面积较大,4月初播种,7月23号前收割,一般平均亩产700~800斤。
徽粳804徽州地区农科所育种。本县1986年引进,高抗稻瘟病,分蘖力中等,抽穗正齐,具有抗倒能力。本县种植面积较大。6月中旬播种,10月底收割,一般平均亩产500~600斤。
鄂宜105湖北省宜昌地区农科所育种。本县1977年引进,分蘖力较强,主茎穗与分蘖穗差异小,抽穗正齐,具有抗倒,抗病能力。本县种植面积较大。6月中旬播种,10月底收割。一般平均亩产500~600斤。
汕优63该品种在安庆地区试种,亩产达985斤,抗病性好,生育期130天左右。播种至齐穗大约90~95天,成穗率较高,平均穗粒数133粒。山区一般在6月10~12日播种,丘陵区在6月15日左右播种。高山区作单季栽培,播种期多在4月底5月初。
汕优6号迟熟中籼,产量高而稳。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组合。1987年在本县试种700多亩,亩产600余斤。1979年起示范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高坦公社农科站作单季种植5.9亩,亩产1091斤。1983年墩上乡童溪村作双晚栽培778.7亩,平均亩产912斤。据1984年统计,全县种植汕优6号16万亩,增产幅度都比常规水稻和其它组合大。汕优6号株型紧凑,茎杆坚韧,每穗粒数,作一季约150粒,作双晚约120粒,米粒较长,米质好。
威优64中熟籼型,全生育期比本省当家组合汕优6号短15天,1984年引入本县试范,作双晚栽培一般亩产700~800斤,丰产田可达千斤以上。该组合对水稻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即使不用药治,也不会导致显著减产。用于双晚栽培,6月下旬播种,秧龄25~35天,7月底以前栽插。
晚粳105早熟型,本县1984年引进。经县农科所试种1.5亩,亩产800斤,株型较紧凑,生长后期杆青籽黄,具有抗倒,抗病能力。作一季晚稻栽培,5月下旬播种,6月下旬移栽,10月中旬成熟;作双晚栽培,6月中旬播种,7月下旬移栽,10月底成熟。产量一般达600多斤,高产可达900多斤。
扬麦4号是江苏省扬州地区农科所杂交育成的春性早熟小麦良种。1983年本县示范农场采取种棉茬小麦50亩,平均亩产266斤,折亩产600多斤,1984年池州镇示范种植72.9亩,平均亩产281斤,比种植多年的万年二号增产近1倍多。扬麦4号株型紧凑,茎杆粗壮,具有“两抗一强一早”的特点,即抗条锈、赤霉病;抗倒伏;分蘖力较强,成熟较早,一般比武麦一号早熟一个星期。穗长方形,每小穗实粒数2~3粒,籽粒红色。
“821”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以“甘油5号”和“甘油1号”等6个品种采用复合杂交多世代定向选择育成。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属甘蓝型中熟偏早类型。本县1983年引进试种,1985年大面积推广。大田表现为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经济性状协调一致,稳产高产,是本县目前较为理想的甘蓝型油菜中熟品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