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山地植被垂直变化不明显,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具有常绿阔叶林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交替过渡类型的特点。原生植被由于人为破坏严重,残存无几,多为人工杉、松、竹林、次生林和草灌丛所代替。1986年,林业普查,全县森林复盖率为20.2%。
一、南部低山常绿阔叶林区
本县解放初期境内有较大面积原始森林,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绝大部分已被破坏,现主要为次生天然植被和人工林,森林复盖率为43.23%。天然植被中以松、杉、柏、栎、楮、枫为主。林下为茶、杜鹃、竹类、蕨类等灌木草丛。人工林主要是松、杉、油桐、竹、油茶等。本区尚有30万亩荒山草坡,从草场类型看,以草坡草山为主,灌木草场次之,疏松草场少。牧草质量上,以禾本科牧草较多,豆科牧草次之,莎草科牧草和其他杂草较少。
二、中部丘陵针叶阔叶常绿混交林区
这里原生植被残存甚少,当前多为人工杉、松、竹林、次生林和草灌丛所代替。本区域复盖度小,约占31.35%。
三、栽培植被区
广泛分布于低丘、河谷、及沼江洲圩区,以栽培作物为主,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玉米、黄豆、油菜等,其次为沿江防护林,主要树种为杨柳,杂有少量杨、桦、刺槐、臭椿、法梧等。
四、水生植被区
分布于县境北部圩区及沿泽地带,由于大量人工垦殖,自然植被几乎绝迹,仅田边、沟边、洲地还有少数芦苇、蒿草、梭草等。有的水面上尚有少数野菱、野莲、芡实等水生植被。
上一篇:第一节 土壤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