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收购
征收建国后,由财政部门提供分队(户)应纳税额(粮数和折款数),委托粮食部门在队、户售粮时代收,粮食收购点本着“先征后购”原则,填开“公粮入库书”,交纳税者作为“税款交清”的凭证,县财政部门按“公粮入库书”定期与区粮站结算价款。1985年实行合同定购后,农民应缴的公粮折缴代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收款。
统购1953年11月,全区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具体政策是“四定”政策和“三定”政策。“四定”政策是定产量、定留用量、定供应量、定应售量,实行归户计算。“三定”政策是定产、定购、定销。在正常年景下,粮食定产三年不变;统购任务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对缺粮户的供应逐年评定。
“核定征购基数”政策是1965年制订。在正常年景下,农民对核定的征购基数应保证完成;如因灾歉收,则调减当年基数,如遇丰收,国家对粮增产区可适当超购一部分粮食,实行加价奖励。1965年规定为“一定三年”,1970年改为“一定五年”。
“食用油超购加价”政策是从1972年开始,对农民完成统购基数超交的油脂、油料,执行全国统一的加价幅度30%。1983年改为固定比例计价。
“征购、销售、调拨包干”政策是1982年制订。是我国粮食体制在分配、流通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
换购1963年,各县以工业品换粮食。换购的要求是不影响社员生活,不影响生产,通过协商,防止摊派。粮食换购工业品视品种而异,大米(含小麦、大豆)5—5.5公斤换棉布1市尺,大米2公斤或杂粮2.5公斤换一般香烟1包。粮食与工业品,均按国家牌价各自计价,找补差额。此前,各县粮食部门以酒换粮,标准为:白酒1公斤(50度)换小麦、黄豆3公斤或玉米3.5公斤或大麦4.5公斤。
超购根据核定粮食征购基数政策,农民在丰收年景多卖给国家的粮食实行加价奖励。超购加价幅度,1965年至1978年执行20—30%,1979年至1984年执行全国统一幅度50%。
议购1963年8月,议购粮油由各地粮食部门统一经营,停止供销合作社经营议购粮油业务。1964年,各地用国家资金收购的议价粮油,其动用权50%由省掌握,50%属专县。1978年9月,在完成国家“一定五年”包干任务以后,以生产队为单位,超购、议购同时进行,超、议各半,统一入库,分别计价,超购粮加价30%,议购粮不分品种,一律加价100%。
1989年,全区议购入库粮10万吨,比1978年增长5.4倍,议购入库油脂1140吨,比1978年增长2.3倍。
合同定购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保留统销。由粮食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定购的粮食,按“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定购以外的粮食可自由上市。粮食定购合同的具体内容是:小麦、稻谷、玉米、黄豆4个品种属定购范围;实行平价化肥、平价柴油和粮预购订金“三落实”与定购合同挂钩;合同定购中的加价款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自行增加定购品种,其加价款由地方财政负担。 池州地区(专区)部分年度粮食收购统计表

(二)粮油销售城镇销售1955年8月25日,对城镇居民、机关、企业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主要执行以人定量,即按不同的劳力强度和不同的年龄档次,确定适当供应标准,归户计算,凭证购粮;凡婚嫁、出生、死亡、分居、并居等均应办理增减和转移手续。1970年推广辽宁省旅大市《工种定量管理办法》,各县粮食定量标准日趋合理,核定的供应指标未被突破并略有结余。
池州地区城镇粮食定量标准表

城镇销售除非农业人口口粮外,还有以下几项:一是军队供给:凭专用粮票直接付粮,价款由国家粮食部门与解放军总后勤部定期结算。二是军队价购:粮店凭专用凭证售粮,但需付粮款。三是行业用粮:食品、酿造、工业等行业所需的粮食计划。首先由用粮单位提出申请,各县粮食局根据各单位生产实际,在上级核定的用粮指标内,签发支拨节或粮油供应证,粮店凭签出的品种、数量、价格收款售出粮油。1958年,全区入库粮食23790吨,比上年锐减47775吨。1960年,各县开展“小秋收”运动,城镇居民定量标准由每月每人27斤减为22斤,并配售代食品——山芋藤、黄荆子、巴结根等。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保留统销;在城镇销售中仅指非农业人口口粮的平价供应。1988年,行业用粮和专项补助粮全部改为议价供应。1993年4月1日,粮食购销和价格,取消粮油平价供应,除军需(含民警)外,其他城乡居民粮油一律改为市场价供应,粮油票停止流通,城镇定量人口原粮油供应关系保留,其管理和迁移办法不变。
农业销售农业销售包括农村统销粮、种子、民工补贴和奖售粮四项。1966年至1982年,区内各县办理代农民保管储备粮的业务,办法是:粮站收进储备粮,价款照付,粮权归储粮者所有,由基层收购点分队或分户记帐,发给凭证,储粮者需用时,按原价、原品种购回。1958年,全区纯征购入库粮4758万斤,农业人均口粮434斤,1959年降至353斤,1962年达到414斤。
农业粮食管理员始设于1955年下半年,当时每个区设粮管员1人,行政上归区公所领导,业务上归县委征购办公室和区粮站指导;60年代改为按人民公社配备。1984年机构改革后称乡粮管员。职责是:进行当地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午收前,采用与上年对比,与左邻右舍对比方式,预测当年粮油产量,并负责午、秋两季的粮油征购入库。征购任务基本完成后,检查政策,清理尾欠,同时做好农业生活复查和安排。
部分年度城乡粮食平价销售统计表

(三)票证的发放、使用与管理
1956年,各县执行《市镇粮定量供应凭证印刷使用暂行办法》,实行“三证”、“三票”。“三证”是城镇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城镇粮食供应转移证(粮油关系)。“三票”是全国流通粮票、安徽省粮票、安徽省油票。1960年,各县使用县内定点(定供应点)、定时(按月)粮票,凭定时、定点票购粮后当即划拨。1963年废止。至1985年,各县使用的票证种类增至“五证”、“七票”。“五证”除原“三证”外,增加市镇饲料供应证和军用粮油豆供应证(卡)。“七票”除原“三票”外,增加侨汇粮票、侨汇油票、军用供给粮票和军用价购粮票。1992年,粮票停止流通,全区粮票库存194.1万公斤,其中,全国粮票54.9万公斤,省地方粮票139.2万公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