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水路交通四通八达,历史悠久。池州港从汉代古石城的出现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池州港(石城港)主要是漕粮、茶、盐以及铸铁、铜钱等运输,战时则主要是兵源、兵器、粮草等运输。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区境内水路交通主要靠池州港,它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全区现有港口18个,其中隶属于池州港务局有5个,属池州航运局的有13个。年吞吐量5万吨以上的港口6个。其中有4个年吞吐量在20万吨以上。共有码头28个,码头总延米1327米。全区现有渡口141处,其中汽车过江轮渡5处。池口、大渡口、东流、香口、梅埂等长江口岸自古就是天然良港,靠泊能力均为千吨以上,尧渡、殷家汇、蓉城和木镇等地曾是历史上著名的船舶集散地。池州港最大泊位为5000吨段,年吞吐能力超过二百万吨,系池州最大港口。现已开辟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1993年6月,池州港开海轮载白云石4500吨直航日本,首船白云石(4500吨)直航日本。
区内现有各种机动船舶556艘,其中客船58艘主6336个客位,拖轮38艘功率约5766千瓦、货船470艘计24744吨位,另外地方水运企业押有各类船舶288艘共409290吨位。1993年全区各港口(未含港务局所辖港)共完成客运量为29.09万人次,货运量为199.88万吨。
(一)航道
长江航道上段起于香口,下抵大通。沿岸有香口、东流、大渡口、牛头山、乌沙、池口等港口十多处。本区水路运输主要是航道,历代的驿运和漕运,都是以长江为依托的。建国后,随着长江防护堤的不断加固,航道的治理疏浚,水运条件优越,沿江流径水深,流速平缓,以5000吨级的货轮到最小的木质船均可四季通行。现航道属于国家一级航道。武汉、上海等轮船公司经营的渝申线、江申线、江宁线等大型客轮可常年在池州港靠泊通行。
内河航道区境内青通河是青阳县主要水运渠道,通行里程51公路,汛期小客轮和百吨左右的船舶可直抵县城蓉城。枯水位可到童埠,航程为28公路,通航期为11.5个月。七里河(木镇河)境内通航里程有66公路,汛期150吨以下的木帆船和轮驳船均可通行。经过历年疏浚治理,拓宽加宽,截弯取直,缩短航程有11.8公路。到1993年底,通航里程为18.2公路。汛期百余吨木帆船和驳船均可抵达木镇。秋浦河区通航里程为99公路,后因石台建造了东方红水电站大坝而缩短了13公路,现通航里程86公路。贵池市灌口以上的河道适宜季节性流放竹木筏和通行1.5吨以下的小驳船。目前,灌口至杜湖段为6级航道,季节性通行机帆船。杜湖以下,江水回水,航道较深,可常年通航,属五级航道。尧渡河,五、六十年代担负着东至县内外交通运输,东流至尧渡有季节性客轮运输,年运量为2万多人次。每年汛期,百吨左右的船舶可由长江直抵罗家亭。其他时期,沿途轧乌排过驳运输,年运量可达十余万吨。六、七十年代,经过治理,通航缩短为22公路,通航能力为100吨级。1976年7月,水电交通部门联合投资在东流河口按六级航道标准设计建造100吨级船闸,到1984年4月竣工时,因引航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而致使江河水运业务中断,现在,已基本断航。九华河通航里程为53公路,60年代因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汛期只能有一吨左右的小驳船抵达庙前。1984年,省航道局投资进行人工疏浚,使航道缩短3公路。目前观前以下河道为六级航道,通航里程21公路,它与秋浦、青通河构成本区盛产黄砂的三大河流之一,每年黄砂中转船舶约4000吨左右。升金湖和黄湓河,下游湖宽水深,通航里程为89公路(复线),它并经黄湓闸和新河口汇入长江。黄湓河流经跨石台、东至、贵池等地,干流全长102公路。该河通航条件较好,木帆船常年可抵张溪。50年代,安庆至黄盆客轮汛期直达张溪。木帆船由升金湖东、南两支流可分别抵达唐田、坦埠、洋湖、板桥等地,河道通航里程曾达61公路。张溪以上河道汛期可放竹、木筏。1964年因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在黄湓河口建造一座泄洪节制闸,1972年又在新河口修建了一座泄洪闸桥,从而,将江、湖水运业务切断。目前该河失去航运价值。白洋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水运价值,民国时期主要通行排筏,汛期20吨级船舶可抵上清溪,现基本断航。
(二)港口
早在唐代,池州港就已成为漕运中转港和水驿中心。宋代之后,随着江南经济发展和九华山佛教圣地开发,客货运又出现了池口、大通、黄湓、梅龙、永丰等7个运输港口。根据明代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百牙山,又日落蓬湾,货舟辏泊于此”可见明代的池州,百牙山一带是个水运发达的商港。明清时期,池州除继续承担官府的“漕粮”运输和民间食盐等商品运输外,驿运有所加强,当时池州的水驿栈(递运所)有池口、大通、五溪、黄盆、东流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以轮船运输为特征的近代水运在池州也逐步发展起来。当时池州府所属的池口、江口、大通等港口先后开办客货轮船运输,尤其是大通港,作为英帝国主义国家的“寄泊港”,曾设有趸船和石砌码头,可泊大、小客货轮船。1901年,芜湖私营轮船公司承办安庆至芜湖客运班轮,沿途停靠池州的大通和池口。后来,望江和营轮船经营安庆至九江班线,也曾靠泊东流、尧渡等。池州的港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两度被破坏。现在,池州的港口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地提高。到1993年底,池州先后建成池州、东流、香口、大渡口、童埠、牛头山、梅龙、乌沙等大、小港口十多处,并初步实现港口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
池州港座落在贵池市北郊的秋浦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即北纬30.48°,东经117.5°,陆上通过3公路的市区长江路与318国道相接,水上通过秋浦河与石台、祁门等相连。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发明,全年无霜期为250天,系常年不冻港。港内水域宽深,水流平缓,是天然良港,汛期最大水位曾达17.2米,常年水位一般均在8.7米左右,枯水期最低水位为3.74米。港区常年风向为东北风,最大风力为8级,年均风速为3.2米/秒。
池州港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港口之一和外运出口港,已被辟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整个港区从外江到池口有各种固定码头泊位22座,年吞吐能力可达450万吨,分为内河港和外埠港。
最大的内河港即池口港,隶属于安徽省航运管理局池州地区分局,位于秋浦河入江处,古称鱼贵口,因曾是渔港,素有“鱼贵口归帆”胜景之称。建国前,芜湖私营轮船公司(后来由安徽公路局芜湖航运站取代)经营芜湖至安庆班轮曾在此设立代办站。1951年,贵池县航管站成立,62艘木帆船移泊此处,形成商港。1952年2月,华东内河轮船公司皖南区公司(省航),中国人民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长航)分别在此设立营业站。1954年建成简易踏步条石码头一座。1956年,芜湖内河航运局投资2.4万元建成480m2的客运室专营客运工作,直到1962年外埠港码头建成投产。从1958年至1972年,港自资相继建成一、二号货场和仓库,并分别在两货场修筑30米长直立式浆砌块石码头和124米长斜坡式水泥混凝土码头各一座,同时配置了3吨的固定吊车两台。1974年,开辟了西门货场。翌年,相继扩建了120米中、枯水位码头和170米隔墩梁板式高水位码头。目前,池口港码头岸线434米,装卸作业岸线2000米,仓库2270m2,各种装卸车辆15台。枯水期,码头前沿水深2~3米,航道宽20米,中、高水位时,航道宽100米,500吨级的轮船泊位有27个,千吨级船舶可进港作业。港口吞吐量逐年递增,1993年为18.70万吨。
外埠港也就是长江航务管理局的池州港,系池州港务局管理。池口外江码头建设始于1959年冬,当时由省交通厅、安庆港务局等合资建造的简易铁矿石专用码头,其设施主要是2艘木质趸船,20块跳板和2座简易栈桥,该码头由安庆港务局代管,翌年的外运量就近50万吨。1962年长航投资修建候船室,此码头改营客驼。1966年初,成立长航池州港务局,从安庆港抽调一艘趸船,同时配置了栈桥,来靠泊浔宁线和区间客轮,将原码头改为临时货运码头。是年,在长航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相继建成1号货运码头,2号散装码头,3号大轮码头和5号临时重件码头,除相应配置了趸船、吊车,固定拉坡机及钢引桥、卷扬机和板车等设备外,还完成500米护坡工程,800m2仓库等。1970年初,4号重件码头竣工投产,系钢筋混凝土斜坡式平台码头,配有40米水泥趸船一艘,拉坡机一台。10吨、15吨吊车各一台等设备。1993年池州港局开始筹建10号综合码头。该工程从1975年4月开始,历时五年,1979年11月竣工,建成一座大型高桩框架码头,泊位全长78.75米,拥有货场2900平方米,1740米公路和相应水电设施。同时购置3门座式起重机2台,挖掘机1台,牵引机3台,5吨平板车18台等机械设备。随后,池州港又相继迁建一条机械化卸煤作业线,新建两条固定式黄砂生产作业线,基本上实现了装卸作业机械化。在扩大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的同时,池州港也加强客运基础设施的更新。1978年8月建成的一幢占地2140米2的客运站房,拥有能一次性容纳千人的候船厅和两百人左右的售票厅。翌年,新建一艘90米长的在型钢质趸船来靠泊大型客轮。外埠水运条件优越,终年可通航3000吨级和船舶,1993得底货运泊位10个,总长1700米,其中10号综合码头可泊9000吨级的海轮,货场总面积为124000平方米,仓储面积为2200平方米,各种装卸机械30多台。吞吐能力已达150多万吨,每日发送大型客轮十几个班次,客运量为200万人次。
此外,全区境内还有东流、大渡口、香口、童埠、梅龙、牛头山、大渡口等大小港口多处。
五O七码头位于池州港10号综合码头下游,原为上海后方基地八五钢厂专用码头。1971年6月动工修建,翌年竣工,耗资700多万元,占地128亩,属坡式浮码头。船岸长360米,年吞吐能力为42万吨,拥有配套齐全的码头机械设施,其中一艘钢质趸船为杂货码头,双坡道,双引桥,可便于荷载10吨汽车上下作业;主要中转钢材方面的原料与产品;另一艘42米长的水泥趸船,系煤炭专用线码头,配有25台皮带机组成的长达400米的运输流水线以及大、小吊车6台。现为贵池钢厂专用码头。
(三)渡口
区境内的渡运由原始的独木渡,排筏渡发展到现在的航渡、轮渡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据各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池州有古渡口100处,其中青阳7处:芭芒港渡、管埠渡、洛家潭渡、查河渡、朱家渡、塔潭渡和河口渡等,分布在七星河及其上游北河上;石埭县境16处:柏山渡、杨家渡、钓鱼台渡、横船渡、杨潭渡、唐家渡、东庄渡、香口渡、掘珠渡、杨坑渡、矶滩渡、沟汀渡、舒溪渡、迎春渡、柳家梁渡、龙王渡等,主分布在秋浦河及其上游各支流河上;贵池县境内51处,其中官渡10处,民用渡口41处,官渡有上清溪、下清溪、池口渡、白面渡、灌口渡、黄盆渡、虎子渡、罗田渡、胜公渡,这些官渡和民间便渡主要分布在长江及秋浦河、九华河、白洋河上;东至县境内有26处,其中《东流县志》载12处,《至德县志》载14处,经查证核实的11处,它们是港口渡(河口渡)、石潭渡、尧渡、赤头关渡、香口渡(包括河渡和江渡),大口渡,段家河渡、昭潭渡、铁山渡、槽公义,它们主要分布在尧渡河及长江干流上。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在部分渡口被桥梁涵闸取代或被废弃的同时,池州的民间渡口仍在为断增多,其规模也在为断上升,渡船的质量由传统的木质型向钢质型和钢筋混凝土型改进。截止1993年底,全区共有渡口141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