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本区的耕作制度简单,主要是:水稻田大部分是一年一熟(一季中稻),也有少数一年二熟(中稻—麦或油菜或萝卜)。旱地以一年二熟为主(棉或山芋—小麦或油菜),中低山岗地带一年只种一季(芝麻或玉米);少数地方有二年五熟制(大豆、花生、棉花——麦类、油菜、休闲)。
建国初期,仍沿用旧耕作制度生产,农作物产量很低。1955年,中共安徽省委提出农业“三改”即“一季改两季、旱地改水田、低产改高产”措施,使耕作制度发生巨大变化。自1956年起,水田已由于大力推广双季稻,改造冬沤田,大部分水田由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二熟制即早稻——双晚——绿肥、大小麦——中稻、中稻——再生稻。但仍保留一定数量的一年一熟制如冬沤——中稻;也有绿肥——中稻、绿肥——单季晚稻等。旱地为棉花——小麦(豆);棉——油菜籽(早熟油菜)。1959年,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20%。
60年代后期,丘陵地带的旱地,凡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均改为水田,原旱粮种玉米、黄豆的亩产在40——50公斤,改种水稻后亩产量大幅度增长。1965年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85%。
70年代,耕作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田主要扩大绿肥和双季稻面积,形成了以绿肥—早稻—晚稻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旱地主要是麦类——山芋、油菜——大豆、玉米、小麦二年五熟的轮作制。1978年复种指数237.8%。
80年代,随着大包干责任制的实施,耕作制度又有所变化。水田为双季稻产区“油菜——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休闲——早稻——晚稻”的轮作制;单季稻区主要实行“油菜、小麦——山芋、大豆、棉花、花生”轮作制,多为一年两熟。1980年复种指数234.8%。
90年代以来,种植业已有了调整,由单纯粮食作物改为粮经结构,使双季稻面积减少,油菜面积扩大,绿肥面积减少。水田为稻——稻——油(肥)一年三熟、稻—稻—油—稻—稻二年五熟制和稻—油—稻—油二年四熟制。旱地主要是“一年二熟制”。如,棉—油菜、棉—小麦(豆)等,也有一年多熟制如菜—棉—菜等。1993年全区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18.89%。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