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营幕
宋代,池州在州城秀山门外杏花村北建演武场和水军营房池州营(俗称小教场)。明代万历年间扩建,四周筑围墙,至清时废记。
(二)汛地烟墩
清代池州,绿旗兵巡逻地区称“汛地”,筑有烟墩(即烽火台),遇军情即举火为信号。汛地分“陆汛”、“江汛”,陆汛每汛有烟墩3座,士兵15名,江汛每汛有烟墩1至3座,士兵4至8名。
(三)溶洞
区内溶洞甚多,贵池大王洞相传就是古人避难藏兵之地;石台金竹洞曾为吴应箕抗清义兵和新四军的驻所。另有石台老虎洞、灵显洞、别一洞、稠岭洞、西山洞等均为短期屯兵、屯集物资的遗址。
(四)炮台
清代,贵池县境李阳河汛地的万眠山上筑有炮台。
(五)石堑
清咸丰年间,曾国藩所领湘军曾在石埭县榉根岭口设置石堑,高35米,东西长30米,宽5米。
(六)战壕碉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进攻苏区红军,在各军事要地均筑有碉堡。抗日战争时期,贵池抗日军民在齐山阳春岭和城西猫儿山挖有战壕,抵抗日军进犯,至解放战争时期,驻境国民党军多数沿用旧有的碉堡工事,据贵池县解放前夕统计,全县有碉堡64座,大部分布在小福岭、刘街、十字路、留山和沿江地区的牛头山、乌沙、梅埂一带。石埭县城及乌石陇、七都、横渡、七里等集镇构筑碉堡计有30多个。
民国38年(1949)春,国民党第八兵团在池州专区长江全线构筑据点式阵地工事,地下建地堡、地面筑土木工事,高出地面有据点炮楼等,重点防护口岸为香口、东流、大渡口、牛头山、乌沙夹、池口、青阳、大通镇等处,重点把守,企图抵抗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至4月22日全线崩溃。
70年代初,池州军分区、各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在全区城乡开展“深挖洞”活动,处处修筑人防工事,仅池州城内防空洞、防空壕建成面积1840平方米,可容3680人避防空袭之用。80年代后,各地防空工事或填塞、废圮,或改作他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