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寿州卫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据江淮称吴王,以寿州地处要冲,为临濠之屏障,置安丰卫,军驻寿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安奉卫为安丰守备千户所;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为寿州卫,隶于中军都督府。卫署设在州城西,中振武堂,左经历司,右镇抚司,各有吏舍;署前南为仪门,其东西分列则5卫所署;署设军器局在城西南,军储仓在城东北,教场在城南5里处,中有层台,建演武厅。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御史杨瞻在振武堂西建旗纛庙。寿州卫置指挥16员,经历1员,镇抚1员。卫辖5所,置千户31员,百户58员,军士约五六千人。卫军平时驻防、屯田、运漕,战时应诏出征。明神宗时(公元1573—1619年)卫政败坏,兵不堪用,随田赋实行“一条鞭法”,而实行募兵制。
清初,撤卫所,以两淮漕运事繁,保留寿州卫,置守备官统之,只理漕供差,不管兵。康熙时,五所俱撤;仍保留部分漕运纲军,至光绪时尽撤。
二、寿春营
清初,择要冲设营驻兵。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寿春营设副将1员,驻寿州,为提、镇分守险汛,辖守备3员,千总3员,把总6员,统马战兵240名,步战兵155名,守兵569名;有官坐马、战马280匹。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兼辖亳州营、泗州营,增配外委千总3员,外委把总6员,计统马战兵113名,步战兵252名,守兵933名,有官坐马、战马164匹。
三、寿春镇总兵署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改寿春营副将署为寿春镇总兵署(即镇台衙门,今为三中校址),置总兵官1员,统辖中、左、右、六安、庐州、毫州、泗州7营,隶于江南提督。其内中、左、右3营的主要防地为寿州。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寿春镇总兵改隶于安徽巡抚;十七年(公元1812年),裁左营,增设颍州营,仍为7营。防地包括凤阳、庐州、颍州3府暨泗州、六安2直隶州所属州县。其驻寿州者,为中营游击1员,守备1员;右营都司1员,千总1员,把总1员(驻正阳关);外委弁2员(一驻瓦埠,一驻殷家岗),马、步战守兵521名。另有水兵哨船5艘,驻寿州境内者3,寿州1,正阳八里垛1,东淝河上游石头埠1。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时,寿春镇总兵官驻寿州,统辖中、右、六安、颍州、龙山、庐州、亳州7营。有将弁164员,其中:
参将1员(统六安营);
游击3员(中营游击驻寿州,余2员分统龙山营、颍州营);
都司3员(右营都司驻寿州,余2员分统庐州、亳州营);守备7员(中营、右营各1员驻寿州,余六安营1员,颍州、龙山营各2员);
千总9员(中营2员,1驻寿州,1驻霍邱;右营2员,1驻寿州,1驻怀远;另有龙山营2员,颍、庐、亳州各1员); 把总21员(中营6,分驻寿州、正阳关、凤台、定远、颍上、霍邱;右营3,分驻凤阳、五河、临淮;其余12员分属六安、颍州、龙山、庐州、亳州5营);
外委弁40员(中营8,分驻寿州、瓦埠镇、下塘集、丁家集、阚疃集、岱山铺、三河尖、河口集;右营6,分驻寿州、长淮、龙亢、上窑、王庄、红心;其余5营共26员);
额外外委弁67员(中营13员,其中驻寿州4,驻石头埠、朱家巷、八里垛、隐贤集、三觉寺,顾家桥、刘隆集、三流集、江口集各1员;右营12员,驻寿州3员,驻凤阳府,凤阳县、刘府、徐家桥、蚌埠、殷家涧、袁家集、溪河、小溪各1员;其余5营共42员); 哨官(弁)13员(中营1员驻三河集,右营4员分驻安乐集、凤桥集、燃灯寺、梅家市;其余5营共8员)。
寿春镇总兵所辖7营,马步战守兵共4375名(含当时省抚调练兵1898名)。中、右营的防地为寿州、霍邱、颍上、凤台、定远、怀远,凤阳、五河各县。两营共有马步战守兵1837名(含当时省抚练兵800名);中、右营之主要将领均驻寿州,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等署俱在城内,环列于总兵署周围。州城4门与游坊巷、小隅头、梁家拐、州署后营房共8处。城南教场,占地60亩(合市亩约80亩),场北筑台,台上演武厅5间,厅后有楼3间。州城以外的正阳关、四十店、三十里铺、沙涧铺、众兴集、三觉寺、小甸集、马家集、瓦埠镇、姚皋店、下塘集各处均置有营房。
四、淮上革命军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五日(阳历11月5日),寿州光复。次日,宣告淮上革命军正式建立,设司令部于城内东南隅寿州考棚(今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王庆云任总司令,张汇滔、袁家声、张纶为副总司令,张汇滔兼任参谋长。王庆云、张汇滔、袁家声、张纶、廖海粟、段云、权道涵、毕镜波、岳相如、李紫玖、杨穗九、李诱然、王占一13人任军统。司令部兼摄寿州政务,设民政、财政、审判、军械各处,孙仲羽、孙建侯等任处长。定编后的淮上军,有步兵18营,马兵1营,炮兵2营,共2万余人,其中四乡农民、城镇平民参加者万余人,接收改编原寿州总兵镇清军4营数千人。是月中旬,淮上军为支持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以寿州为基地,开始出击各路清军,先后光复皖北23州县。民国元年1月(公元1912年),淮上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北伐第二路第一军第四师第七、第八两旅,袁家声、张汇滔分任旅长,驻防寿县、凤台、怀远。7月,被袁世凯以扣饷手段缩编裁并。
五、长淮水上警察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设长淮水上警察厅于正阳关,由岳相如任厅长,兵力一个支队(团),以维护淮河航运,保卫正阳关,兼管治安。
六、皖北镇守使
民国2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在安徽得势,倪嗣冲执安徽军政大权;7月,设皖北镇守使,驻寿县,以原寿春镇总兵署为镇守使署。始由倪嗣冲兼任镇守使,旋委其胞弟倪毓棻接任,以武卫军左翼(相当于一个旅)驻寿。所谓武卫军,原系清军武卫右军,为袁世凯之部属,倪嗣冲为统领,该军分为五路(翼)。民国3年,袁世凯授衔予安徽都督倪嗣冲为安武军上将,倪即将所部武卫右军改称安武军,由5路扩充至8路,分驻于皖境各军事要隘。民国7年安武军由八路改编为五个混成旅。
民国8年殷恭先接任皖北镇守使,率新编安武军数营驻寿。10年6月,驻寿新安武军九营、十二营因闹饷哗变,在寿城大肆抢劫、焚烧,商家损失尤为惨重,引起全城惊慌。在绅商士民强烈要求下,殷恭先下令处决排长1名,士兵数名,参与暴乱的士兵,均被开除。未几,倪嗣冲拥段(祺瑞)失败。11年,安武军名称不存,部队被改编;而新编安武军则被裁撤,士兵全部遣散。
13年春,李传业任皖北镇守使,率所部安徽第二混成旅(李兼任旅长)驻寿;6月,“大刀会”会众因抗税、抗租,起义攻占六安县城,李奉命率部前往镇压,由史俊玉接任镇守使。
14年,高士读任镇守使,率所部驻寿。
15年春,陈调元任安徽省总司令,任其部属刘凤图为镇守使。夏,刘奉命率部移驻皖、鄂边界防御国民军北伐。陈另派部属团长周鼎率军驻寿。自刘离寿后,不再设置皖北镇守使。
七、北路宣慰使署学兵团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2月,柏文蔚因反蒋被迫辞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之职,任北路宣慰使,设署于寿县城内西大寺巷(今一中处),创办学兵团,命孙一中(中共党员)为团长,孙天放为副团长,廖运泽为教育长,廖运周、许光达为教育副官,王积绚为总队长,薛骞为副总队长。团以下设4个中队,吴勤吾、叶守成、张守余、李坦、陶之光等人为中队长、中队副;每中队辖4个区队,每区队约50人。学兵团成立后,建立了中共寿县学兵团特别支部,孙一中任特支书记,廖运周、许光达与4个中队长为特支委员,廖负责宣传,许负责组织。未几,有人向南京国民党当局告密,称“学兵团有赤色分子”,“学兵团被共产党掌握”。蒋介石迫使柏文蔚撤去孙一中团长职务。5月,柏宣布解散学兵团。
八、国民革命军驻寿部队
民国17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师驻寿,师长夏斗寅;是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视察淮河,由蚌埠来寿县,检阅了该部。次年,蒋桂战争爆发,激战于宿松,夏师调走。安徽省主席方振武派所部一个团来寿驻防,团长宋象鼎,寿县人。9月,宋团调离寿县。10月,石友三接任安徽省主席后,派一个团驻防寿县东南乡。12月,石友三宣布反蒋,就任“护党救国军”第五路总司令,将该团调走。时岳相如等响应李宗仁、白崇禧通电,组织“护党救国军”反蒋,驻寿县城关。春节前夕,蒋介石派一个独立旅(旅长陈耀汉)来攻,岳军以寡不敌众,撤退。接着,国民革命军北路军(总司令陈调元)所属新编第五军(军长叶开鑫)所属一个师来寿,驻正阳关。
九、中共红二十五军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4月,中共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刘士奇率军北上,暂驻正阳关。国民党豫鄂皖“剿匪”右路第一纵队指挥官徐庭瑶率陆军第十军第四师来寿,驻于县城,截击中共红二十五军。3日后,红二十五军南返大别山,徐始分兵进驻正阳关,至秋离寿。其后,国民党第三师(师长王均)来驻寿县,不久亦引去。
十、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侵占蚌埠、淮南矿区后,攻占寿县县城。石寅生在寿县南乡组成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路军,石任指挥官,设指挥部于保义集。第一路军下辖7个支队,3个独立大队,共约万余人,有枪五六千支,分驻寿县各地。其中第二支队(支队长郑抱真)驻淮河铁路沿线;第七支队(支队长王绍九)驻淮南南岸,对日军构成很大威胁。冬,安徽省皖北行署自立煌移驻寿县(堰口集王圩孜),行署主任颜毅仁,令自卫军归其收编直接统率。石寅生当即召开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宣布第一路自卫军立即解散。于是郑抱真、曹云露、赵筹等率所部加入新四军,其余各部大都解甲归田,一小部分被皖北行署拉去改编后,次年2月,随皖北行署移驻定远,不久即被缴械遣散。
十一、桂系等军驻寿部队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抗日烽烟蔓及皖境,至38年年初(公元1949年)寿县旧政权垮台,11年间,桂系人物李宗仁、廖磊、李品仙、夏威、张义纯先后主持安徽军政。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桂系总司令李品仙)所属一三八师四一二旅(旅长龙炎武)、一七二师第一营(营长萧凤岗)、皖北行署特务营、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赵达源)与桂系改编的第八游击纵队、第十二游击纵队以及国民党孙良诚部独立第四团、新编三○师(师长秦汉卿)等部队,曾先后驻扎寿县境内各地。
十二、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师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师来驻寿县,师部设城内状元街南首吴家公馆(今县人武部址)。其任务是保卫新生革命政权,清剿股匪、参加反霸斗争与土地改革运动。任务完成后,1953年,该师调离寿境。
十三、中国人民解放军6075部队
1961年,济南军区6075部队,来驻寿县石家集;次年移驻保义集8公里处罗陂塘开荒造田,办军垦农场。1969年11月,该部队调离寿县。农场由省农垦厅接管,称国营保义农场。
十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团
1962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高炮团移驻寿县,进行空防战备训练。初,台湾国民党飞机不时骚扰,自高炮团来后,台机不敢复临寿县上空。越年,高炮团调离。
上一篇:第一节 兵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