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人组织
1.箩行
寿州箩行,据传始于明季。州城、正阳、迎河、隐贤、瓦埠水运码头均有此组织。箩行的专业为搬运、装卸,非行内人不得揽活,客商货物亦不得自搬自装卸,嫁娶迎送花轿嫁妆,丧葬抬榇畀柩,亦在包揽之列。行内人重义气,信承诺,贫苦者有事,可免费代劳。明、清之际,州城四门,各有一帮,互不干扰。老死减员,子弟递补。后西门河运淤塞,商贾不至,其人分去其余三门。其财务每门独立核算,当天收入记筹码,水墨书于粉版,日暮按劳分钱,酌留公项,行首别有提留。
1949年,县城东、南、北门箩行共百数十人。民主建政时期,废除陋规,成立搬运站,箩行之名遂废。设工会,为今总工会基层工会之一。 2.总工会
民国前期寿县无工会。但在中共党员组织下,工人运动时有发生。民国18年,农历六月初六,为地主解雇工人的传统日期(另一日期为十月初一),中共党员廖运周等在县委领导下,于原寿县辖境廖家湾一带(今淮南市辖),发动农业雇工总罢工,抗议地主解雇工人,并要求提高待遇。相持月余,谈判中,地主廖文贵枪杀雇工代表廖文友,事态骤然扩大,引起廖姓族内多数支持雇工,罢工取得胜利。同时,正阳关进步人士袁育华,组织木业作坊雇工要求资本家谢维成增发工资,罢工半月有余,获得成功。民国20年,中共小甸集特支组织店员20余名罢工,迫使老板曹子须增发工资。21年,中共寿县县委负责人曹广化在正阳关组织码头工人(箩行)200余人罢工,迫使当地资本家按工人要求支付搬运、装卸力资。上述工人运动,虽发生于局部,且时间短暂,但对增强工人团结性与革命意识有显著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寿县成立官办总工会,隶于县府社会科,地方财政补助若干经费。时县府忙于反共、剿共,总工会徒有虚名,经费亦被挪作他用。 1949年1月,寿县成立民主政权。6月,以产业工人(久福烟厂)、搬运工人、建筑工人为重点开展阶级教育,提高政治觉悟,着手组建工会。1950年秋,寿县成立总工会筹备委员会,通过反封建把头、反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至次年3月,城关、正阳、迎河已先后成立烟厂、店员、搬运、建筑等行业25个基层工会,会员3079人,寿县总工会宣告正式成立。总工会配主席、副主席各1名,内设组织、生产两部,各置正、副部长。1953年,全县教育、店员、工交(含搬运)、邮电、建筑、农林、水利、财贸八大系统已建立基层工会78个,小组716个,会员共5172名。总工会内部机构调整为国营企业、文教、交通运输、私营企业4个工作委员会;下属正阳工会委员会改称工会联合会(区级),迎河镇工会委员会改称工会。 1954年6月,寿县总工会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总工会改制,称寿县工会联合会,内部机构不变;大会选出第一届执行委员17人,陆永寿任主席。11月,增补张健为副主席。次年4月,开始加强工会建设,撤销迎河镇工会,其基层组织分隶于县工会有关工作委员会。整建后,全县有基层工会70个,会员3923人。
1956年5月,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出执委15人。12月,寿县教育工会委员会、寿县商业工会委员会相继成立,两委在各区(镇)设立分会(或直属小组)。年末,全县有基层工会73个,直属小组5个,会员4110人。
1957年12月,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出执委21名;次年春,县工联内增设宣传、财务两部;县粮食产业工会宣告成立。
1959年12月,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出执委19人;同时,教育工会委员会亦举行了会员代表会议。
1961年9月,寿县工会联合会复称寿县总工会。次年1月,全县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与教育工会代表会议同时举行,选举了执委。会后,各工厂、公司、中等学校基层工会配备了专职工会主席;增设外贸、水泥、水产等8个基层工会,会员增至6399人。
1964年4月,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传达省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突出政治思想,发挥工会组织共产主义学校作用》决议文件,选出执委23名,候补委员4名。是年,各级工会进行“四清”,整顿组织,清理会费,并建立一些基层工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秋,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正值各单位工人造反组织成立,冲击会议,迫使会议中断。造反派组织间,派性斗争炽热,各级工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夏,各部门、单位工人造反派组织实行大联合,成立“寿县工人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8月,筹委会宣布:“砸烂全民工会、福利工会、生产工会”,并召开工人代表大会(总第八届次),选出委员20名,其中常委7名,组成工代委员会,取代总工会,并将原总工会全体干部集中于石集“五·七”干校参加劳动,进行“再教育”。
1969年3月,县三代会成立。“三代”,即工人、贫下中农、红卫兵(学生)代表。三代会合署办公,属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领导。三代会中的工代,取代了造反派自立的工代会。同时召开工人代表大会(总第九届次),原有各部门单位工会亦相应成立工代组织。
1973年5月,县革委政工组主持召开第十届工人代表大会,恢复寿县总工会,选出执委25人,其中常委9人;恢复54个基层工会,会员总数4034名(内新发展会员1309名)。 1979年1月,召开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执委30名,其中常委7名;调整总工会机构,设办公室暨组织、宣传、生产、福利4部。
1985年12月,召开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县委领导人到会讲话,主题为贯彻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大会选举执委37名,其中常委11名。
1987年末,全县共有基层工会233个,小组1374个,会员19126名;县直有关主管局系统工会共配备了专职干部145名。工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
二、农民组织
1.农会
清光绪末年,朝廷迫于时势,宣称筹备“立宪”。州人张汇滔(字孟介,1905年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趁机发起组织农会,会址设在考棚(今县委机关大院),入会者近千人。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重阳节,淮上军起义,光复寿州,农会会员多有参加淮上军者。
民国35年,寿县成立农会,属县府社会科主管,部分乡、保报称成立基层农会,其成员均系所谓“殷实户”,然有名无实,终无下文。
2.农民协会
民国12年冬,中共党员薛卓汉在堰口乡组织农民运动,始建小组,参加者为佃农、小自耕农。次年发展至数十人,遂成立农民协会。14年,中共组织在瓦埠上奠寺、廖家湾分别建立农民协会,各有会员200余名;其后发展迅速,至23年全县各地均有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增至7000余人。因当局反共、剿共变本加厉,县内中共组织或被破坏,或转移,农民协会“群龙无首”,遂告解体。
人民政权建立后,中共寿县县委于1949年6月设置县农会,各区、乡亦相继组建农会。当时农会会员,均系政治觉悟较高的贫雇农。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将农会改名为农民协会。其主要任务是:领导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农民利益,组织农民生产。次年11月,寿县第二届农民代表大会召开,宣告寿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选出委员49名,其中常委15名,县委副书记兼农协主任,另设专职副主任。协会内设组织、宣传、武装、生产、青年、妇女6部,部长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兼任。各区、乡、村亦相应成立农协会、农协小组。土地改革结束后,农民协会即行撤销。
3.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
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简称“贫协”。1965年5月,为有利于经常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暨巩固“四清”成果,区、社、大队普遍成立以贫农、下中农为主体的协会(生产队为贫协小组),为区别于土改时建立的农民协会,故称之为贫下中农协会。县成立协会委员会,县委书记、副书记分别兼任正、副主席,并设专职副主席1名。全县贫协会员共140369人,占贫下中农(成年人)总数70.2%。
4.贫下中农代表会
贫下中农代表会简称“贫代会”。1968年夏,各社队农民造反组织联合宣布“砸烂旧贫协”,并选派代表来县举行贫下中农代表会。县革命委员会因势利导,予以组织、支持。代表会选出委员64名,其中常委15名(含正副主任5名)。1969年3月,县“三代会”成立,县革委政工组设“三代会”办公室,处理贫代会事务。
1981年秋,“三代会”撤销,贫代会亦告解体。
三、工商界组织
1.商会、同业公会
清光绪年间,始颁《商会法》。民国20年,国民政府经济部修正颁布《商会及同业公会法》。27年,再度修正颁布《商会法》,定商会为“法人”,其宗旨在“图谋工商业及对外贸易之发展,增进工商业公共福利”;其性能为代表本地区工商界,或本行业共同利益的组织,并负有协助政府管理工商业、行业的责任。商业、行业公会成员一般为店主、作坊主、资本家;拥有较大资金与一定声望者,始得被推选为会长、理监事,故商会、行业公会常被官商、绅商所把持。商会、行业公会的费用,由会员缴纳会费提供。
正阳关的商务总会,设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二月,为半官方机构,置总理,辖皖北21州、县商务。入民国,改组为正阳关总商会,系地区性独立机构,商会以下为同业公会,置理、监事。
寿县(县城)商会成立于民国3年;迎河镇商会组建于民国7年。
民国24年,寿县各商会设“商团”(即商警队)武装组织,每团有枪一二十支,其任务为维持市场秩序,押运货物钱钞、巡更防盗,协助征收税捐、会费。然商团内部良莠不齐,常被权势者利用,为非作歹,扰乱社会秩序。1949年1月,寿县人民政权建立后,即予解散。
民国29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县商会迁至保义集。汪伪政权下的华商,另立县商会,后日商亦设商会,两会分道扬镳,各行其事,日本侵略军投降,两会不存。而原县商会,则由保义迁回县城。
1949年元月,城关、正阳、迎河各商会、同业公会改组,重选会长、理监事。1951年春,民主改革中,商会、同业公会一并解散。
2.工商联合会
1953年10月,根据政务院《工商联合会组织通则》规定,建立寿县工商联合会,其主要任务为:领导全县工商业者,遵守《共同纲领》,推行国家工商政策与法令。县工商联下辖各区分会。1954年,调整机构,除保留正阳分会外,其余各区15个较大集镇均改设办事处;分会与办事处下辖43个工商小组。同年,城关组建同业公会,并于县工商联内设同业公会联合办公室,至1957年,同业公会、联办并撤。
1964年,全县九大集镇均设分会,25个较大集镇设工商小组。1965年水湖等4个区划交长丰县后,县工商联下辖6个分会,21个工商小组。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县工商联及其所属均被撤销。建会以来13年中,县工商联在协助人民政府对私改造、管理市场、税征与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85年12月,根据省人民政府指示,恢复寿县工商联合会及其下属机构(参阅《工商行政管理》章)。
四、妇女组织
1.天足会
天足,谓妇女之足应天然生长。昔人视妇女为玩物,而缠裹其足,以为娉婷、美观,其实是封建制度摧残妇女的一种恶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州人柏文蔚倡导成立天足会,宣传少女不缠足,青年妇女已缠足者放之,以期解放女性,导向男女平等。天足会址在城内孙毓筠家。后柏、孙因从事革命而离寿,天足会虽云解体,然效果及其影响良好。

2.妇女会
民国13年冬,寿县小甸集中共特别支部首先组建妇女会。15年冬,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一师(军长柏文蔚,师长袁家声),全歼奉系军阀杨树藩旅,克正阳,军次寿县,饬县公署组织妇女协会。18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职业学校(校址在今县委机关大院内)学生中有“十姊妹”组织,其宗旨为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参加者甚众;“十姊妹”原为发起人,后即以名之。21年,中共寿县中心县委设妇女部,开展妇运工作。31—37年,中共在寿县瓦埠地区组织武装抗日,开辟革命根据地,并建立区、乡政权,妇女组织逐年扩大,为抗日救亡,解放人民作出一定贡献。
民国35年时,寿县县政府建立官办妇女会,隶于社会科,虽曾活跃一时,终亦无所作为。
3.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
1950年8月,寿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宣告成立,内设组织、宣传两部,后增设福利、生产两部,区、乡建立分会。1958年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后,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妇女联合会。“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冲击县委机关各部门,妇联停止工作。1973年6月,重建寿县妇女联合会,配正、副主任各1名、干事3名,后增配秘书1名。1979年,复设组织、宣传、福利、生产4部;1984年,机构改革,将四部调整为宣教、权益、少儿3部,并设办公室与法律顾问小组。区、乡妇联会均配正、副主任暨干事1—2名。
1952年至1987年,寿县妇联共召开妇女代表大会6次。历届大会均根据当时形势与任务要求,贯彻妇运方针政策,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政,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土地改革、实施《婚姻法》、解放童养媳、禁止弃婴、扫除文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以及互助合作、兴修水利、科技种田、发展农业等一系列工作中,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
五、青年组织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1年,曹蕴真等在家乡小甸集附近发展团员,并建立支部;13年,中共党员徐梦秋、薛卓汉等在寿县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寿县支部。14年,中共中央决定,将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CY)。同年,寿县县立初中建立支部,有团员10余人。15年春,共青团寿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直属团中央领导。
1949年4月,寿县始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团县委会。1953年3月,召开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选出第一届团县委;各区(镇)设团工作委员会,乡建团支部。各级团组织均配书记、副书记,县级置组织、宣传委员,区级置组织干事。
1957年8月,团县委召开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根据中央决定,宣布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选举新的团县委。当时全县已将原建置240个乡合并为65个乡,针对现实,各乡成立团基层委员会;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行政村设团支部。1958年冬,实现公社化,公社设团委会,生产大队设支部。1963年5月,团县委召开第五次团员代表大会,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宣传、提倡“斗争哲学”,并选举团县委。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内各群团组织均被冲击,团县委被“红卫兵代表委员会”取代,各级团组织的活动中止。
1971年11月,团县委暨所属各级团组织恢复工作,召开第六次全县团员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团县委,团组织活动趋于正常。
1983年7月,公社改制为乡,各乡成立基层团委会,行政村(原为大队)设团支部,以下为小组。
1986年4月,召开第九次全县团员代表大会。号召全县青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1987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团委会96个(含机关、学校),总支30个,支部1116个,团员42497名(占适龄青年总数22.5%)。
2.寿县学生联合会
民国13年冬,中共党员高钟林组织成立寿县学生联合会。负责人有:方贯之、朱松年、朱乔年、方运亭等。中共利用学联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校方负责人反对学联运动,学生举行了罢课斗争,驱逐校长和训育主任等。
六、少儿组织
1.童子军
民国12年,寿县县立初中建立童子军团。18—25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职业学校(后改为寿县女中)亦有童子军组织。民国30年起,童子军组织在全县各中学普遍建立,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亦参加童子军,并建立组织。凡有此组织的学校,均开设“童子军训”(童训)课程,教授内容为纪律、礼节、操法、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童子军的三信条为“智、仁、勇”。1949年,寿县建立新政权,童子军废。
2.儿童团
儿童团亦称童子团。民国22年,中共组织先后在瓦埠、隐贤等地组建儿童团,教习识字、唱歌,内容以反帝、反封建、爱国为主,并组织团员担任通讯、放哨。次年,因国民党清共、剿共,中共组织撤离寿县,儿童团组织不存。31年,中共淮西抗日游击队转战于寿县瓦东地区,重建儿童团,并迅速发展。1949年时,儿童团组织已遍及全县村落。土地改革完成后,儿童团组织为少先队所代替。
3.中国少年先锋队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50年春,寿县各中、小学校先后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按队章规定:年龄在7—14周岁,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五爱”公德者,均可申请入队。入队后,佩戴三角形红领巾。
少先队组织编制:5—10人为小队,3小队为中队,3中队以上为大队。寿县城乡各中、小学按人数多寡,分别成立大队或中队。大队配专职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由青年教师兼任。各级队长,由队员选举产生。
“文化大革命”中,提倡“破旧立新”,少先队名称被造反派视为“旧”而予以扫除,改称为“红小兵”,红领巾亦被取消,代之以三角形红臂章。
1978年10月,共青团中央十届一中全会通过修改后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恢复少先队组织,仍佩戴红领巾,“红小兵”名称不存。
1987年,全县普通初中60所,小学539所,均成立了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员共14.95万人。
七、其他组织
1.中苏友好协会寿县分会
中苏友好协会寿县分会成立于1952年10月,设正、副会长各1名,总干事1—2名,组、宣干事各1名,下辖各区(镇)工作委员会,以下为支会。县分会暨所属工作委员会、支会,对外统称中苏友好协会。至1953年,全县各乡、街道、机关共建立支会2379个,发展会员57130人。会员佩戴红底旗形徽章、中有毛泽东、斯大林头像,下方有“中苏友好协会纪念章”字样。1956年,中苏友好协会停止活动。
2.市民协会
1949年6月,寿县城关、正阳两镇将旧政权保、甲改为街、组,各街建立市民协会,以下为市协小组,民主选举会长、组长。协会成员,为历史清楚并有一定政治觉悟的城市贫民,包括小商摊贩、个体劳动者、雇工、菜农、自由职业者。协会宗旨:为团结广大劳苦市民,同旧社会封建势力压迫者、剥削者作斗争,谋求自身的彻底解放。其任务为协助人民政府开展民主建政,实行民选镇长、街(组)长,维持社会治安,取缔卖淫、吸毒、赌博与迷信活动,以及评发救济粮款,组织生产自救。1950年春,城关镇10个街道,共发展会员1250余名,部分会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基层政权建设的骨干力量。1953年,城镇土地改革(包括地主私有房产多余部分收归公有)完成后,市民协会即告撤销。
3.义会
①岳王会: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月,以柏文蔚为首。时有皖北太和县人郭其昌者,系哥老会首,因与寿州马纯文是同科武举,来寿后,宿于马家,经马介绍与州人柏文蔚、张之屏、朱金甫等会晤,共论时事,感慨万千。郭要他们加入哥老会。柏认为,哥老会宗旨是“反清复明”,且分子复杂,容易暴露,不可采用。州人习以崇拜岳飞,乃成立“岳王会”,以“反满”为宗旨。会址设在寿州城内张之屏书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二月,柏文蔚在芜湖与安徽公学教员陈仲甫(陈独秀)、常恒芳(藩侯)、宋少侠等人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决定再次成立“岳王会”,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同年秋冬,在南京、安庆设立分会,柏文蔚、常恒芳分别任分会长。陈仲甫任总会长,接受同盟会的领导。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七月,徐锡麟刺杀恩铭后,清廷官府监视甚严,难以容身,人多离芜,陈仲甫东渡日本,岳王会遂即停顿。
②信义会: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州人留日学生张汇滔(孟介)等由日返国,策动江淮革命,因“同盟会”三字为清廷所忌,故组织信义会,实际是同盟会分支。次年十一月十九日,安庆熊成基起义失败后,信义会组织暴露,此会不存。
③寿县各界沪案后援会:成立于民国14年6月。是年,“五卅”惨案发生,5月31日,上海爆发了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运动。全国各地罢工、罢市、罢课,以示声援。消息传来,在中共党员高钟林(又名方运炽、方英)的发动下,成立了该会。号召广大群众游行示威,反对国民党县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发动群众开展没收、焚烧英、日货的斗争;发动群众募捐支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寿县各界沪案后援会,遭到商务会长刘濯尘的反对,但在中共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斗争,焚烧、抵制洋货终于获胜。募捐银元百余块汇往上海。
④环湖公垦委员会:成立于民国21年。20年,洪水泛滥后,华洋义赈会拨给寿县一批赈粮,救济灾民。国民党县政府和绅士们,不把赈粮发给灾民,搞所谓“以工贷赈”,利用这批赈粮于次年春修筑寿西湖围堤,目的是从中渔利,霸占湖田。21年4月,围堤筑成,湖田全被官员士绅据为私有。环湖农民失去开荒种植和渔牧之所。秋,中共城南支部决定发动环湖群众,开展围田斗争,成立了“环湖公垦委员会”,又名“围地斗争委员会”,负责人为中共党员朱世祥、孙寿堂。委员会组织了300多灾民在西湖里开会,宣传:“灾民们吃自己应得的赈粮,筑起了围堤,垦荒的权利应归环湖灾民所有,不应让土豪劣绅不劳而获……”。同年8月15日,孙寿堂、蔡化玉领导农民到菱角嘴李子九家地里摘绿豆,发生冲突,孙、蔡被捕,被诬为“率众暴动”,拘押旬余释放;国民党县长强行解散这个组织。
⑤正阳文艺研究会:成立于民国22年。中共寿县中心县委巡视员张如屏到正阳关恢复党、团组织活动,建立特区,组织了文艺研究会。23年10月,国民党剿共,中共正阳特区组织遭到破坏,研究会停止活动。
⑥正阳读书会:成立于民国19年。正阳关职业学校教员易飞虹为宣传革命道理,建立此会。吸收拥共师生10余人,研习《哲学之贫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列书籍,创办杂志。是年,发展了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特支。
4.义社
①阅报书社:成立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州人柏文蔚、孙毓筠、张之屏、薛少卿、朱金甫等创办。《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腐败,丧权辱国,国事日非。他们读了《万国公报》、《时务报》、《新知报》、《湘学报》、《国闻报》等,救国之志勃发,为振兴中华,推翻清廷,宣传发动民众,创办此社。社址设在寿城张之屏处。
②强立学社:成立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年,戊戌变法消息传来,柏文蔚、张之屏等,为传播新学,成立此社。乡间袁家声、常恒芳、范传甲、岳相如、廖朴纯等人均加入此社。社址设在张之屏书室。
③寿州乙巳俱乐部: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岁在乙巳。州留日学生孙毓筠、张汇滔、权养之、段云等,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他们写信给家乡的曹光善、方闲佛等人联系,是年在瓦埠成立此组织,发展百余人为该部会员。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岁在辛亥,11月5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寿州光复,成立“淮上起义军司令部”后,乙巳俱乐部并入。
④正阳鸣社:成立于民国19年夏。原正阳读书会的成员李逸生到上海美专学校学习,看到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组织的上海鸣社宗旨:研究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社会科学。他把上海鸣社的组织简章,寄给正阳读书会的中共党员易飞虹,成立此社,吸收社员10人。21年5月,红二十五军走后,国民党军阀徐亭尧驻正阳,实行清共,中共正阳组织受到破坏,鸣社不存。
附:同乡会、会馆
清中叶,正阳关与县城商业日趋繁荣,外省商人纷至沓来,有坐贾,有行商。为沟通商情,互济共利,遂以省籍或联省结成帮会,如:河南帮、山西帮等。道光年间,各帮组建同乡会。为便于聚会与接待往来同乡,遂设会馆。正阳关有福建、两湖(湘、鄂)、绍兴(浙江)、江西、江苏、河南、陕西、山西八大会馆;县城亦有山西、陕西、河南、两湖等会馆。
清末民初,商会成立后,客商同乡会、会馆,仍为各帮在行业经营中竞争与竞选商会、同业公会理、监事活动场所。迨日军侵华,战火遍起,客籍商家散离,同乡会、会馆遂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