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市场
民国及其以前时期,粮食、油料(脂)均在市场自由交易,城镇乡集处处有私营粮(油)行主持互市,买卖双方视供求势态而论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油料(脂)的购销仍以市场自由成交为主。1950年秋,国营中国粮食公司在寿县设立办事处与基层营业所,参与市场,根据平抑物价、利农的原则,视行情而经营购销。
1953年11月,实行统购统销,关闭粮食市场。1954年冬,县粮食部门择点设立类似旧粮行交易所42个,主持灾区、非灾区调剂余缺,严禁投机、囤积。1957年8月,关闭交易所,粮食余缺调剂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进行。1959年初,有条件地开放粮油市场,县粮食部门在8个较大市镇(包括城关、正阳)设立交易所,按上级规定,不得在场外成交,不得高于统销价,购粮须交足粮票或抵减供应计划,值困难时期开始,黑市米价每市斤3元左右,交易所形同虚设,维持至次年底,再度停闭。1961年秋,为适应农村实行责任田包产到户后的新情况,省定由各地基层供销社设粮油交易所,主持余缺议价调剂。1962年9月,停止责任田包产到户,粮油交易所改由粮食部门统一管理,按"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原则管理市场;县粮食部门择点设交易所44个,配经理、会计、市场管理人员共186名;至1964年底,省令撤销交易所,关闭粮油市场。"文化大革命"中,将粮油交易所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进行批判。虽然市场已经关闭,但民间互通与调剂并未停止。1978年冬,省令在国家粮食部门统管下重新开放粮油市场,自由议价购销,民间的互通与调剂由"隐蔽"复转向公开。
1983年,中央决定各县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前提下,允许多渠道经营粮油贸易。寿县粮油资源素较丰富,市场迅趋活跃。1985年以来,县内除国家粮食部门已设立的交易所50个外,另有集体、个体所设粮油贸易货栈、交易所连同米面油脂加工、复制品厂坊经营粮、油与粮油制品者达500余家,午秋旺季,日上市量约10万斤;其贸易量甚至超过国家粮油食品系统,上市品种,应有尽有。
二、国营粮食企业经营议价购销
寿县国营粮食企业经营议价购销,始于1963年春,当时基层粮站所设立的交易所,除主持供求调剂外,并按议价(比照市价厘定)收购下市粮、油,用于县内地区与行业间的补充供应,但仅经营一年即奉命停止;此一年内,交易所为国家增购粮食近900万公斤。1978年12月,重新开放粮油市场后,粮食部门恢复经营议价购销。省定购销管理原则是"省外管紧,省内管活,边缘管紧,内地管活,长途管紧,短途管活,大宗管紧,少量管活,紧缺品种管紧,一般品种管活"。
1983年实行多渠道经营后,寿县国营粮食企业以"主渠道"姿态进入市场开展大购大销,起着龙头作用。各基层粮站、议价公司经营所、粮油交易所成为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基地,随行就市论价,吞吐调节,灵活自如。县粮食部门并多次派员去外地推销议价粮。另外,为解决粮食"涨库"问题,减少国家财政补贴,经上级批准,将部分平价统销粮转为议价粮向外地推销,至1985年4月中央通知停止"平转议"为止。
三、粮油市价
清光绪年间,在城关地区,纹银1两,可购中熟米1石(约260市斤)。民国时,抗日战争以前,银币(或法币)2元,可购米2斗5升左右;抗战期间,法币贬值,粮价一涨再涨,民国33年时,中熟米1斗(约26市斤)值法币120元;次年7月,值1000元;日本侵略军投降时,法币大量流向收复区,此地米价大幅度回落,每米1斗降至400元左右,但好景不长,数月后重新上升,且涨幅甚大,主要是大后方大面额通货流入所致;35年4月,斗米值高达3600元;36年初,涨至万余元;37年4月,斗米值20万余元,竟至一日数涨,尤其是在金圆券发行后,涨势更猛,年底,寿县处于解放前夕,城关斗米喊价金圆券25元,但有价无市。有使用银币者,每圆可购米5升(约13市斤)左右。至于食油,城乡多有油坊,盛行以料换油,市场有担售者,则以料换算议价,以黄豆为例,每100斤可换油8-9斤和豆饼80-85斤(不收加工费),黄豆市价低于熟米约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物价趋于稳定,粮食、油料(脂)自由购销,米价每市斤在700-1000元(旧币)之间,食油市斤价5000元(旧币)左右。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在粮油市场开放期间,价格始终高于国家统销牌价。1960年灾后缺粮,黑市米价每市斤3元。1983年实行粮、油多渠道经营后,市场日益活跃。1987年秋,中等籼米每市斤价0.40—0.50元,菜籽油每市斤价1.50—1.80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