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驿站、递铺
古时的邮传驿站,具有交通与邮政的双重性能,并且有铺、有亭。如州志“山川”条记:“四望岗,在州治西南正阳镇北五里,上有亭,可以四望”;“淝水”条引《水经》谓“死虎亭”、“五门亭”、“神迹亭”、“白芍亭”、“阎浆亭”,以及《水经注》记“长濑津则有谢堂北亭,递送所簿,水陆舟车,是焉萃止”,均是邮驿传递和交通换载止宿的地方。邮为传书机关,较亭为密,亦可供人止宿;驿是传达消息的设备,和邮相似,只在传书方法上有别:邮用人,驿用马,有驿卒。传曾与驿共置过用车。各朝代略有分别。元代有站,亦有急递铺,站是驿,铺是邮。明清驿传掌于兵部车驾清吏司。明,寿州地方设有寿春驿,水夫100名;府递运所,水夫33名。清设州驿、正阳关驿、姚皋店驿、瓦埠驿;正阳另设查验水位的递水报。时设递铺37处,其走向,略如明季。驿传递送,均有严格制度,以日计程,要求极严。普通文书,日行120公里为度;紧急文书日行200、250、300公里;泄漏沉匿稍迟者,都要受到察办。
二、邮政分局
据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月十九日天津《大公报》称:“芜湖邮政已推内地,如庐州、无为州……寿州、正阳关等府州县十七处,均设分局,众口称便。”此为寿地邮政之始。寿州分局,设在寿州城内东大街“济生堂药店”,即今之百货公司处。店主江兰池任分局长。不设投递员,进口函件由收件人自取,或请人代取。正阳关也设分局(详见附“正阳关分局”)。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州局领有正阳关、颍州府(今阜阳)、太和县、三河尖、霍邱县等局,管理人员均由芜湖总局派遣。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寿县邮局设在寿城内南大街孙多畇家宅,孙为局长,职员4人。不久,绩溪县人吴汇涛任局长,局址迁至南过驿巷内孙逸少家。9年,增办邮政储金业务,为二等邮政储金局。20年,归属南京苏皖邮政管理所,为二等甲级邮局。局有职员、信差10余人。24年,苏皖邮区分设,安徽邮政管理局设于怀宁,寿县隶之。抗战前,邮、电一度合并,局址设在城内南街许兰亭宅,即今之人民银行处。不久,复分邮、电两局。27年,划归河南邮政管理局办事处代管。29年,随县府迁驻保义集。31年9月,安徽邮政管理局办事处在立煌(今之金寨县)成立,县局复隶于安徽局。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县府迂回县城内北大街徐子敬宅(今之永青医院处),为二等邮局。局有职工近10人。
三、寿州电报局
电报局,成立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局长是浙江俞姓(名不详)。局址设在寿县城内北过驿巷北首,坐东朝西。职员2—3人,为四等电报局。民国23年,改为寿县电报支局;凤台电报支局改为报话营业处,隶属寿县支局。次年,邮、电一度合并,不久,复分设。局址迁至城内北大街葛姓住宅中。抗日战争胜利后,支局改为营业处,归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管理。话传电报直达蚌埠、正阳关。37年,归蚌埠电信指挥局管辖。建国初,设电信代办处,旋改为电信营业所。1951年,与邮政合并,成立寿县邮电局。
四、寿县邮电局
1949年元月,寿县解放。2月,开始邮政营业。6月,皖北邮电管理局派卜维伦来寿任邮政局长。局址如前。共办局、所3处,职工30余人。不久,局址迁移于县城内东大街,即今之基督教堂处。1951年,邮电合一,改称寿县邮电局。1957年,局址迁至寿县城内十字街口(即今址)。次年,计建有支局、所14处。1959年4月,将“社办”机构人员纳为国营,增设支局所2处,人员与业务量较前大增,并将邮政、机线、报话3个班调整为营业、机线、报务、话务、投递、外线、修补7个班。1965年,划出下塘、吴山、杨庙、庄墓、杨公、水家湖、罗集7个支局和1个所给新建的长丰县。1969年末,复分设邮政、电信2局。邮政属省交通厅,电信归地方武装部门领导。1973年8月,合为邮电局,内设报务、话务、营业、邮件、投递、机线6个班;又先后增设方圩、刘岗、茶庵、大顺、窑口、开荒、阎店、北山8处支局、所。至1987年,共辖支局11个,所14个。
附:正阳关分局
正阳为淮南古镇,商贾集中,邮电通信,繁盛较早。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即在此设邮政分局和四等电报局。民国27年,正阳邮政局划归河南邮政管理局办事处代管。31年属安徽邮政管理局办事处。此前,电报局设长话营业处办理长话业务。28年,属豫鄂皖边区电政专员办事处,与阜阳、六安直达报话。据32年下半年度统计,正阳电报局现金收入14.69万元,报务次数4.57万次,收入在办事处所辖31个局中居第四位,报务次数居第五位。抗战胜利后,属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后改为电信营业所,属蚌埠指挥局。1951年2月,营业所升为电信局,寿县电信代办处归属正阳电信局。8月,正阳关邮电合并,直属省邮电管理局。1953年10月,正阳局改为营业处,归属县局。
支局及其服务情况简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邮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