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件
邮政业务,主要是书信、文件、物品、报刊的传递和钱款的汇兑等邮件。1987年,承担这些业务的县局及所属支局、所26个,邮政业务人员114人(内有邮电兼作的营业人员25人),报刊零售门市部1处,零售点8处,代办所23处,代售邮票54处,农村信报站552处。
函件。以信函为大宗。清末,办有商务传单、保险信函业务。邮资在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试办邮政时,已行使1分、3分、5分纹银三种邮票;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改以银元计算。民国年间称“中华邮政”,信函分平信和挂号,后平信又分快信,快信再分平挂、挂快和航空;挂号信分单挂和双挂。民国36年12月11日邮资加价,平信(每件20克)2000元,挂号5000元;次年7月21日,国内平信邮资法币1.5万元。建国初期,延用“中华邮政”方法,因无邮票,曾采取在旧印花税票上加盖“中华邮政”字样,代替邮票出售。1950年11月,全国统一邮资标准。1959年,出口函件82万件,函件收入8万余元。1960年增办特种挂号信,邮寄粮油票证。此后函件业务又分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等。1968年8月,发行《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使用此种邮票寄信,不准在邮票上盖销邮戳记,为邮政史上未曾有过的特殊规定。军人个人平信,初期免费交寄;1957年至1969年,由军邮站转邮局交递;1969年以后,由邮局计费投递;1984年10月1日后,再度免费投递。1987年,出口函件117.5万件,其中平常函件102万件,给据函件15.5万件,收入7.66万元,占邮电总收入9.76%。
包件。始办于民国24年,建国前夕一度停办,建国后逐渐恢复办理。1950年,全国统一包件资费标准,出口包件29万件。1953年起,限重15公斤以下;1957年起,国内普通包件寄费起重单位由500克改为100克,快递小包限重500克,按信函寄递程序处理。1979年7月,开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并收取逾期保险费。包件业务自50年代至1977年的20多年,始终没有大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包件业务虽有增长,但仍未能改变进口多、出口少的形势。
汇兑。分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主要是为个人服务,一次限额不超过5000元。前期,采用英式汇法,汇款人将汇款收据用挂号信寄给收款人,收款人凭据就地取款。1950年底,改收据为定额汇票,汇款人买好汇票(面额分壹圆、贰圆、壹拾圆、贰拾圆等),寄给对方,收款凭汇票在当地邮局取款。1952年,又改用苏式汇兑方法,按汇款数将汇票骑缝处的百、十、元、角、分金额剪开,汇票联由汇款人寄给收款人,存根联留局结算,收款人亦凭汇票就地取款。1953年邮局与银行分工办汇,邮局办理个人汇款,最高限额300元。1954年,汇兑资金的调拨与管理,采取在银行立户存取,月底只划余额的办法;9月,邮政汇兑实行“凭汇兑付”办法。1958年改为普通汇票,对方局收到汇款通知单和汇票,通知收款人,收款人凭单位公章、证件或户口簿籍证明,到局取款。1982年,汇款限额增至5000元。县局自1962年起,配专职汇兑检查员1人,检查全县汇兑业务,以保证汇兑的服务质量。
邮件的进、转、出,采用直封和经转两种分拣封发方法。“中华邮政”时期,即有分发员。今县局有封发室,设分拣工作台4,格眼131个。进口邮件,对各支局、所和出口邮件至北京、沈阳、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和省内中等城市以及邻县,均有封发格眼,采取直封形式,封发室日接收、封发10次。1987年,封发总包邮件11万件,无误错损;给据邮件65.69万件,损失率为零。 二、发行
寿县邮局办理报刊发行工作,始于1952年。建国前,《大公报》、《申报》、《新闻日报》、《中央日报》等,通过报刊代售处发行,街头巷尾常有报童叫卖。1952年,邮局发行各类报纸14万份,收入1500元;此后,逐年增长,品类亦渐增多。1953年发行报刊480多万份,发行收入4.7万元。60年代初,呈下降趋势,1965年刚有回升,又因“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转升为降,直至1976年才又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1978年发行收入5万元,1981年突破6万元。1987年,发行报纸330种,880万份,杂志1608种18万份,其中有朝鲜、罗马尼亚等外国刊物,发行收入10.3万元,占邮电总收入的13.12%。
三、投递
投递是邮件的最后归宿。建国前自办邮政投递人员少,又是步班,班期往往长达三四天,甚或更长。建国后,县局逐步增办支局、所,分段进行,尤重农村投递工作,全县配投递员66人,其中乡邮员59人,每人1辆自行车。1985年末,农村投递路线(注:系指局、所到区、乡(镇)、村、组等收件单位地的路线)35条,单程长度1443公里,除三觉至谢埠为隔日班外,其余全为逐日班。此外,尚有农民承包的隔日步班投递线路38条,1164公里,合计总长度为2607公里。县局设有投递班,配13人;市内投递分5段:中段(南过驿巷、棋盘街、钱李巷西段、农机巷、县政府),单程13.3公里,193户;东段(东大街及其巷道),单程14.8公里,191户;西段(西大街及其小巷),单程15.8公里,176户;北段(北大街及其小巷),单程13公里,226户;南段(南大街及南门外机关单位),单程16.2公里,172户。每天投递2次,下午可见当日《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主要报纸。市郊分为东南西北4个郊班投递:东,11个村,57户;南,13个村,85户;西,6个村,54户;北,5个村,102户。
邮路。民国22年安徽北部地区的干线为蚌埠至太和县,途经怀远、凤台、寿县、正阳关等地,长615公里,行程4天,蚌正为小轮运输,正六为步班。40年代末,寿凤、正六、正霍均为步班。其时县内邮路有3条:一、县城、窑口、堰口、保义、石集、茶庵、谢埠、众兴、杨仙、双门、戈店、双桥、县城,二、县城、九龙、窑口、瓦埠、上奠寺、大井、小甸、李山、三义、刘岗、炎刘、邵店、开荒、江黄、堰口、县城,三、姚皋店、马厂集、长岗、庄墓、杨庙、下塘集,3条均为步班。
1952年,改县内邮路为6条:至庄墓,至双庙,至枸杞,至板桥,至众兴,至尹集。其中至众、至庄为自行车班,其余为步班。另有寿至八公山接火车邮件、寿至河口接轮船邮件2条,和蚌至正的水运邮路。1953年后,又作多次调整,逐渐为汽车和自行车运输取代。1987年,合肥至霍邱自办汽车邮路,途经寿县。每天往返县内委办汽车邮路有:一、寿县至窑口、堰口、戈店、板桥、迎河;二、寿县经南十字路,至保义、安丰、茶庵、三觉,两路均为县局押运;三、土拐至小甸,由小甸支局押运。县内外邮路总长3261公里。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下一篇:第三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