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船闸
1.航道
县境河湖水域中可供船只航行的,主要有淮河、淠河、东淝河(即瓦埠湖)等航道。
①淮河航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交通部统计年报称淮河航道小汽船通航里程478公里,民船通航里程877公里。寿县境内上自霍邱境流至孟家湖“溜子口”入县境,汇淠水,经正阳,北至沫河口汇颍水而东,经方家坎、寿河口汇东淝水北流,沿八公山西麓至“十八里湾”拐向西北入凤台境共40公里,今常年水位约深5米,宽300—500米,轮、木船均可通航。
淮河早在南宋时受黄河决堤危害,东流水道受阻,中下游航道形成淤塞。民国36年,正阳至沫河口一段航道中断,导淮委员会调集寿、霍、颍3县2000民工,由第三公务所主任祝家栋组织领导。该工程分三步施工:先在淤积浅滩上开沟引流,再疏水冲淤,辅之以挖泥机扒、挖,月余通航。然这些权宜之计,难得持久,每逢涨水冲刷,枯水时又复原样。建国后,大规模修治淮河,水位始趋向正常。1955年,淮河水位枯浅,航运部门成立清航大队,组织船民清挖,并在淤浅段安插浮标、接岸标、三角旗、助航灯等,保持航道畅通。60年代后期,蚌埠闸建成,使蚌埠以上航道水位提高和稳定,常年通航等级可达500吨级。
②淠河航道。淠河南自六安马头集入县境至正阳南清河口入淮,流经县境46公里,建国前为皖西通淮主要航道。出口茶、麻、竹、木、药材、桐油、生漆等;进口食盐、糖、百杂货等物资多经该航道运出运入,年运量约在6—10万吨之多。1958年后,上游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水库先后建成,以及淠史杭干渠通水,淠水水源枯竭断航,县境仅剩大店岗至清河口4公里航道可通小木船(注:旧时上述物资均在正阳关中转,该航道断航,也是正阳水运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东淝河航道。淝河,古为江淮间主要航道,今存航道从县境东南的董埠起,中经瓦埠,北到东津渡南端进入建国后新挖的淝水新河,绕城东北,过东淝闸至河口(注:即古时淝口,淮口)入淮,现长93公里。其中寿县城北门至瓦埠45公里为常年通航航道,现有小轮客班航行其间。于瓦埠镇北侧的大桥湾向东为沿河(《水经注》称阎浆水),东达庄墓桥25公里。夏秋季节,可通中小木船。
④人工渠航道。主要有淠东干渠(又称塘河)、瓦西干渠、杨西分干渠(又称迎河航道)等。淠东干渠,古为芍陂(今安丰塘)水源渠道。从六安的九里沟入县境,流至安丰塘,再由戈店节制闸北流,至东津乡,古为航道。今自众兴至老庙(塘河与安丰塘内)37公里,通航木船,集运粮食;戈店至东津乡一段,70年代,曾调小木船10余只经护城河在九里沟翻坝入渠,转运安丰塘护坡用的石料。瓦西干渠源出大潜山干渠的白家堰,北流至六冲入保义乡,其中六安至谢埠一段为季节性航道,多运砂石。瓦东干渠起自大潜山干渠中段的新民坝,至王岗入县境,北至杨小圩共25.7公里为季节性临时通航航道。1967年后,多从新民坝驳运砂石至寿县广岩、炎刘等地。迎河航道自双门至迎河,长15公里,宽20米,水深2米,现通航挂桨机驳船,为农村集市贸易服务。
江淮运河北线亦属计划兴建的人工航道,其走向寿县境南自瓦东干渠李山支渠至瓦埠的南郑家岗入瓦埠湖。后因船闸停建,航道未成。
2.船闸
寿县航道出于农田灌溉与水上航运等综合效益,应建船闸多处,限于人财物力,多未实施。1952年为治理水利,建东淝河闸(位在东淝水入淮处,距县城北门2.5公里,亦称五里闸),但因节制水位,水运不便。1964年经安徽省交通厅计划设计在此闸西首建厢式漕运“斜面升船机”翻过船只,轨道322米,船厢长18米、宽4.5米、深1.6米(最大水深1.3米),16个轮子,最大提升高度12.94米,用电动卷扬机牵引,设计过坝船30吨,年通过能力25万吨。1965年8月动工,次年4月试转竣工,由航运部门设“寿县升船机管理所”专门管理与经营。从1967年起,至1978年底统计,过船50余万吨。唯时效与此处的大运量不合,加上属于试验工程,设备不配套,轨道基础下沉等诸多原因,于1982年后停用。
郑家岗船闸,为计划兴建的“江淮运河北线”一船闸,设计为三首二室双级省水船闸。1976年省港航工程队开始施工,至1979年完成上闸室底板浇铸工程和闸下引航道50万土方清挖工程,用去300余万元,后因工程量、选线诸多原因,建设计划调整而停工,所做工程淤塞无存。
二、码头、船类
寿县主要码头有东淝河的寿县城关、瓦埠;淮河的正阳关、河口;淠河的迎河等处。
1.码头
①寿县城关码头。寿县位于淮河与淝河汇合处附近,逆淝水上行30公里能到瓦埠镇,再南至接近六安、肥西的董埠,顺淝水西北行,至河口达淮上。“东连三吴之富,南引荆汝之利,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路不出千里”(晋伏滔《正淮论》),古为交通要枢。至近代,这里却为小轮停泊处所。80年代改原来自然坡岸为平型装卸码头,置一台3吨吊车,日装卸量500吨左右,年吞吐量约15万吨,出口以粮食、砂、石为大宗,进口多为煤炭、百杂货之类。客运寿瓦客班以此为起点。
②河口码头。位于淝水入淮处,古称淝口,原为自然坡岸码头,今分二处:一是河口西约1公里处的赵台子,为淮河客运轮船中途停靠码头,建国后建有砖瓦结构旅客候船室150平方米,岸边置一水泥质地的趸船供轮船靠用。一是为货运装卸码头,位于河口上游的东淝河闸坝。每逢关闸阻航,货物在此通过“斜面升船机”翻船过坝。后因故停用。
③正阳码头。正阳关有客货码头多处,民国《安徽概览》称:“正阳关属寿县,在淮河东岸,淮、颍、淠三水之会,为水陆要冲,皖西北豫东南水运之中枢,及货物之集散地,称淮河上流第一巨镇”。它是淮河中流最大的商业港口。鸦片战争以后,江西、浙江、山西等15省先后在此设立会馆。英、俄、法等国也在这里开办企业,如药房等。清初,该港年吞吐量约在30万吨上下。客运码头在民国年间,仍为自然坡岸码头,地址在北街大关巷口。1953年12月,正阳航运办事处置趸船在河边,搭木跳以供旅客上下。1969年又建“栈桥式”钢筋石结构码头,全长105、宽3.8、高5米。检票口砌平台80平方米,平房3间。1951年,曾在大关巷口盖100平方米简易候船室5间,1961年10月改建为1040平方米的砖瓦木架结构候船大楼1座,可容1000多名旅客购票和候船。货运码头,清末至民国期间共有6处自然坡岸的土码头。它们是:清河口附近的余家滩茶麻专用码头,粮食专用的董家码头仍作为日用百货装卸码头使用。小寺台码头于1972年由霍邱孟集供销社自建露天货场240平方米,后因淠水处于断流状况,该货场遂不常用。1970年10月,正阳搬运社在高家码头淮堤装置“翻坝机”1台,日翻货量达150—200吨。1970年后,随着公路的正常通车,正阳码头客货运量骤减,客货码头业务也渐萧条。
④瓦埠码头。位于瓦埠湖(即淝水)东岸的瓦埠镇,是寿州通往庐州合肥古道驿站所在地。《嘉庆重修一统志》称:“瓦埠镇在寿春东南六十里,淝水旋绕,舟楫商贩,往来不绝”。原为河边自然坡岸码头。70年代建成船塘,改善了泊船和装卸条件,年吞吐量在5万吨之谱,多为砂石建材、煤炭、集此待运出口的农副产品。
2.船类
据日本亚冈文会30年代为侵华战争编纂的《中国分省通志》记述,民国期间,航行于淮、淠河道的船只有以下几种:
①驳划子:这是警备船。形状与普通货船没有多大的差别,速度快。在船上备有炮,并有长官仓,船体长15—18米,船上有长官1人,水手8人,炊事员1人,经常乘船在河上巡逻。
②江斗子船:这是税务局所属的船,常停泊在税务局附近,监视偷漏税收的船只,并在河上巡逻,总管帆船。其形状类如南湾子船,有1根帆柱,船上人员没有规定,通常10人左右,船的造价大约1000—1500元。
③粮划子船:船幅较宽,船身较强,有2至3根帆柱。从镇江运洋货及其它杂货来这里,载货量为4.8万公斤。
④沙船:吃水浅,适合在上游地方航行,也可乘旅客,载货量100担左右。船的造价600至1000元。
⑤舡子船:吃水0.9—1.5米,船长9—15米,宽2.4—7米,造价600—1000元。这种船航行在运河和洪泽湖之间,大多由运河流域各地及正阳关制造,选用的材质坚硬,构造牢固,通常从运河载运盐及其它货物来这里。
⑥小划子:是小商人用以来往于停泊的客船及民船之间卖商品乘用的船。长4米多,宽1.2—1.5米。也有用作摆渡,体呈长方形,可乘六七个人。
⑦渔船:专作捕鱼之用,船中间部位有贮存水和鱼的地方。造价250元左右,备有左右橹。
⑧南湾子船:是运送旅客的船,其构造与航行于镇江、运河之间的南湾子船多少有些差别。这里的南湾子船比镇江的南湾子船大,类似房屋形状。镇江附近的南湾子船,通常只有1根帆柱,此地南湾子船有2至3根帆柱。有的用于装货。造价为1500—3000元。通常从淮河航行到南京、芜湖、镇江等地,吃水深,不适宜在颍河航行,且很难航行到颍上县附近。
⑨对连划子船,也称对连船。航行于正阳关到周家口之间(参照颍水民船,在淮河河道中正阳关可航行大型民船,从正阳关航行入颍河的民船大多载货量为2.5—4.5吨)的对连划子船由两个船体组成,即前后连接成一条船。货主只签定装运对连划船一半的契约,另一半由船主载货运输。这种船,能节省费用和劳力,运费低廉,货源多。
⑩江船:江船的构造与舡子船相似,较多的是作为官府官员来往船,办理货物运输的不多。在正阳关这种船较多,从芜湖、南京、镇江等地来的也不少。
⑪盐船:即运盐用船。从清江浦西坝产的盐运至这一带地方。其构造与子船、粮划子没有多大区别,可装运盐1000包,每包66公斤。
⑫鸭稍船:与盐船形式相同。
如以上所述,按其用途不同,给船起不同名称。其构造大同小异,设有龙骨的船载货大的可装7.5吨;小的可装1—2吨,最大的是从寿县方向来的,可装10—15吨,四季都可航行。这种船下游从清江浦到运河上下,远的可以进入河南。它多由扬州、镇江建造,山东建造的也不少。
三、渡口
渡口以载客为主。1987年寿县共有渡口79处,渡船101只。其中使用挂桨机为动力的渡船21只。从事渡口运输的人员213人,分设于各区乡。正阳关因位居诸水之汇,渡口亦多:有清河口、南渡、中渡、北渡、东渡和沫河口、三道河、洪家渡、小渡口、大渡口、夏厂渡、杨拐子渡等处。县城位于淮淝交汇,渡口设置亦早,有下蔡渡(后属凤台)、东津渡(后属淮南市)等。瓦埠湖周围,渡口密布,今主要有瓦埠官渡口、田桥、回嘴、王嘴、陶店、白洋淀等处。淠河渡口亦多,主要有隐贤、迎河、聂家台、马嘴子等处。其余有沿河上的郑家渡、罗埠渡、殷埠、余埠,陡涧河上的张码头、邓家渡等等。在渡口集中的正阳关,合作化期间组成渡运合作社为县管企业,社内实行船只折价入股,渡口按股分红,劳力评分,死分活评,死分活值。后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承包责任制。1987年,南、中、北3个渡口有挂桨机渡船8只,渡工105人。正阳各渡口对岸,均与颍上县毗邻,历史上渡运业务纠纷不断。建国初期因生产关系变化,规定农村社员,不准参加摆渡,关系稍为融洽,但到1972年便连续发生互争业务纠纷,以致产生互相扣船、扣人,虽经省交通厅民运处来人协同双方政府处理,也只是临时调解而已。迎河、瓦埠等处渡口,亦采取统一经营的集体形式。渡口管理按寿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渡口管理的指示”,制订渡口管理规则,明确管理范围。县境划为3个管理片区:寿六公路以东渡口由寿县航管站管理;寿六公路以西地方,以十迎公路为界,南片归迎河航管站管理,北片由正阳航管站管理。其主要责任是检验船只,考核渡工,签证发照。为加强渡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对渡口实行领导与监督的责任,各航管站每检查一处渡口,都将船只技术状况,渡工条件列表,提出限期修船或更换渡工等意见,交乡镇政府签字盖章,以明确责任。各区交通管理站还经常组织渡工学习“渡口守则”和国家颁发的渡口管理办法。60年代初,各交通管理站都将“渡口守则”用油漆写在一块铁皮上竖在渡口岸边,以利渡工和乘客共同遵守。“渡口守则”主要内容有5条,习称“五不准”,即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准摆渡:①乘客超载、货物超重、超长、超宽、超高,影响船身稳定和渡工视线者;②船体破烂,严重漏水或工具不全不能确保渡运安全者;③未经批准私设渡口,或渡船无证,或航期已满未经复查的渡船;④未经航监或公安机关审批自装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者;⑤遇大风、大雾、大雨、洪水急流、涌浪或夜间无照明设备者。
附:古渡记略寿县古渡口较多,主要古渡口见于旧志的有东津渡、西陡涧渡、东陡涧渡、下蔡渡、瓦埠渡、官桥渡、东渡口等40余处。
东津渡位于城东淝水上。光绪《寿州志》记“淝水”时说:又北“会东陡涧河水至杨家脑,十里至东津渡,至城东北入凤台县境”(按:此“凤台县境”系指清雍正十一年划分城内之东北隅并北门外的石马店、东门外的石头铺等处归凤台县,故称“入凤台县境”)。淝水南段成湖,东津渡至淝口一片河床淤浅,遂成长而宽的长濑津,古时全系荒野沼泽。《淮南王篇》云:“我欲渡河河无梁”。其时可能尚无桥梁。《六朝传乘》“寿阳乐”始见“上我长濑桥”句。水宽时久,后周时桥已毁坏。这一带时有为桥者,但时有时毁,水季仍为渡口。直至1949年后,在此建39米石拱桥和12米石墩木面桥各一座,在治淮中新辟河床,两边筑堤,陆上始通行。然遇洪水汛期,仍成宽渡。70年代废上述二桥,新建大桥,渡口方消失。
正阳东渡口,旧志记在正阳关东门外竹丝门口,为古寿州地方古渡之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知州朱士达曾对该渡口作过五条规定,即:“一、渡船各给印烙瓦一片悬挂船内,责成巡司随时查验该渡。夫倘敢犹累商旅,许被累之人将瓦击碎,以凭验究。如有刁玩渡夫取巧隐藏并不将瓦悬挂,一经访闻或被指控,定于倍究。二、每船设渡夫两名,船内器具失少,惟渡夫是问;三、每船只许渡十六人,挑子八担,空车六辆,重车四辆,骡、马、驴六匹,骡马驴驼四个,小轿二乘,大轿一乘。四、渡单身人给钱一文,挑子连人给钱二文,空车连人给钱二文,重车连人给钱五文,空驴给钱三文,空马驴给钱四文,马骡驴给钱九文,驴驼给钱6文,小轿给钱十文,大轿给钱二十文。五、凡遇过客偶乏渡钱或给不足数,概应一体济渡,渡夫不得留难强索,如违重责。”民国年间有“筏渡业同业公会”,常对重要渡口实行某些干预。
上窑河渡口,于清嘉庆间亦属寿州古渡之一,是州城至凤阳府城第二道大渡口。渡客最为集中的是“岁科二试”考生。该渡自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黄水淤塞之后,河面宽广,“经年不落。应试考生数千人,一日及至河,蜂拥争渡,沉覆之患,无年不有。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四月,一船淹死十六人”(光绪《寿州志》)。
寿县渡口分布情况表




寿县古渡口消失处数简明表




下一篇:第三节 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