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棉针织厂
1970年县手工业管理局主办棉针织厂,厂址利用原木材公司北山旧址。投资5.5万元,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建厂房600平方米。1971年,省轻纺工业厅供应给该厂棉纱40并,厂方购置丰田织布机20台,于次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厂设生产、供销、财会3个股室和织布、浆漂、整经3个车间,车间下设7个生产班组。主要产品有包皮布、水纱布、被单布、背包带、花绳带5个品种。1980年前,系统统一核算,1980年后自负盈亏。1983年以前,统购包销,以后自产自销。为扩大生产,1983—1984年又添购了1511织布机11台,职工增至106人,年产量80万m,产值41.3万元。
1983年累计经营性亏损13.96万元。由于棉布滞销,商业局百货公司停止购销,9月份停产。
2.城关麻纺厂
麻纺厂,属城关镇办企业。1982年县财政投资70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集资300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购进国产J211—90型麻纺布机104台配套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400万条。1985年,城关镇投资、招工集资(3年还清)扩大生产。是年,年产标准麻袋118万条,实现税利32万元。1986年,原麻价格便宜,年生产麻袋300万条,创产值648万元,实现税利190余万元。
1987年,由于生产销售形势好,决定再引进半套生产线,边安装,边生产,创产值633万元,实现利税138万元。该厂现有厂房(生产用固定资产)1.78万平方米,厂区面积4.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39万元,管理人员50人,一线工人577人。
3.服装(厂)社
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寿县城关一家一户的私营服装店100余人,积极要求组织起来,由刘传凯负责,成立了“寿县壮丽缝纫生产合作社”,属城关手工业联合社领导。月加工服装收入达0.6万多元,每人平均月工资35元。1959年,将商业局办的被服厂合并在一起,改多劳多得为等级固定工资制。最高级别5级,占总职工的5%;4级工占15%;3级工占35%;2级工占20%;1级工占25%。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在“大办农业”的号召下,厂抽调50%以上的职工下放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服装加工多半停顿,发不了工资,单位只好下马。化厂为社,即壮丽社、新华缝纫社,由工资制改为计件工资制,变固定工资为多劳多得。1964年,随着生产发展,经上级决定合并为1个社,取名为寿县服装社。
由于商业部门的支持,签订了常年加工合同,生产逐年扩大,月月超产,资金积累增多,建成5间3层600平方米大楼,购置了较为先进的电动机、中速缝纫机、锁边机、锁眼机、钉扣机等,减轻了体力劳动,提高了效益。1981年创产值724.7万元,上交税金12.4万元,利润6.4万元。
1986年,荣获省轻工业厅颁发的“轻工系统供销工作先进集体”、“寿县轻工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87年,为了扩大企业生产,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大楼。资金不足,采取招工集资的办法。建成后的大楼与前面门市部相通,楼下为连成一片的商场。由于服务周到,讲信誉,被县工商管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是年创产值1154.8万元,上交税金38.3万元,利润37.7万元。社有职工107人,占地面积32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5.6万元,净值83.6万元。
4.寿县鞋帽厂
县鞋帽厂,始建于1954年。范祥甫、李自然、鲍汝松等10余人合作,李云兰任厂长。由于生产效益好,1958年转为国营工厂。1962年恢复合作工厂。主要生产布鞋和帽子。1983年,新产品童帽在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85年绒棉帽全省评比第二名。上两项产品曾行销全国16省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管理人员思想不适应改革开放,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1980—1987年年产值在50—65万元,销售在48—53万元之间徘徊,产量产值连年下降。1980年盈利2.4万元,到1987年连续亏损,最后因无资金停产。
1980—1987年,工业总产值465.9万元,上交税金17.5万元,利润9.4万元。有厂房1700平方米,职工90人,固定资产净值12.6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