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类养殖
1.品种、数量
①黄牛:寿地原有品种为淮北黄牛、大别山黄牛。淮北黄牛体型矮长,肩峰高隆,腰粗腿壮,毛片多呈黄褐、棕、黑色。公牛一般高128厘米,斜长145厘米;母牛一般高124厘米,斜长130厘米。这种牛耕作性能好、行动快、耐力强,农民称之为“爬山虎”,而且耐粗饲料、易膘肥、繁殖力强,是本县主要役用牛种。大别山黄牛体型略小,耐力亦较差。
1964—1966年,寿县牲畜配种站曾引进秦川牛、南阳牛配种繁殖杂交牛,效果不甚理想。1984年,双桥区农科站用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对当地黄牛施行人工授精,获得成功。幼犊体型、气力呈明显优势。 ②水牛:原有两种,一为山区牛,一为湖湾牛。山区牛体型较小,前低后高,蹄小而坚硬,走步轻快,一般高125厘米,斜长132厘米,胸围182厘米,体重450公斤左右;母牛略小于公牛,县南部岗区多饲而役用。湖湾牛体型较大,前高后低,蹄圆而宽,行动较慢,力强任重,能拉车推磨,一般高130厘米,斜长136厘米,胸围186厘米,体重500公斤以上;沿淮、淠湾区多饲用之。1984年,县农业科技部门引进印度摩拉水牛冷冻精液,用人工授精与本地牛杂交培育新种牛。摩拉牛系乳役兼用品种,体型高大,腰粗腿壮,任重耐热,其杂交后代所具情况尚在观察中。
1987年全县共有黄、水牛78814头。 ③奶牛:寿地原无饲养者。1982年曾引进荷兰牛7头,1986年先后死亡。省属国营寿西湖农场饲有数头。
④马:明清时寿地饲养军马,为蒙古马种。《嘉靖寿州志》记载: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令:“每五丁养骒马一匹,三丁养儿马一匹,二年纳一驹”。寿州配额为“儿马248匹,骒马992匹”(儿马即牡马,骒马即牝马)。民间役用马,则有川马。清代军马由厂军统饲,民间仍多役马。入民国,马额渐少,仅豪富家饲之,以为代步;运输业与作坊饲之,以供役用;农家鲜有饲用者。1949年,全县存马189匹,随着交通运输、生产作业日趋机械化,马匹益稀;1980年统计,全县尚有41匹,1987年已不足10匹。
⑤骡:民国时期,城乡养骡者多于马。因骡力壮耐粗,故民间多以驴马交配而生骡。1949年,全县有骡268匹。其后因马稀驴疏,至1980年县内仅存老骡54匹,幼骡1匹。以后逐年减少,且难以寻见。
⑥驴:寿地农家养驴,原来比较普遍,主要用以碾磨加工粮食,间或以驮运,或以与牛配犋耕作。1956年时,全县有驴1.7万匹。随着粮食加工机械化,驴被淘汰。1980年时,全县仅存866匹,役于豆腐作坊。至1987年养者甚少,青少年不能名其状。
⑦猪:寿县养猪历史悠久,淮猪是特有品种,迎河、安丰各区所产为最优。其特点:耐寒、耐粗食、抗病力强、易于饲养,且肉味鲜醇,淹制腊肉尤佳。体重130公斤的淮猪,一般长133厘米,高72厘米,胸围115厘米,出肉率72%左右;其弱点主要是生长较慢。1953年起,县内先后引进丹麦长白猪、英格兰约克夏猪、英国巴克夏猪、苏联克米洛夫猪、美国杜洛克猪,并引进国内四川内江猪、辽宁新金猪、江苏新淮猪。引进国外各种猪,经与本地淮猪杂交,其后代均表现体型长大,增重快等优势;弱点是抗病力较差。引进省外各猪种,其杂交后代无明显优势。新金、新淮两猪种与本地猪杂交后代,瘦肉率略有提高。80年代中期县内饲猪均系杂交混种,外来与当地纯种猪基本不存。
1987年,全县饲养量56.1万头,当年出栏量20.7万头,出售量16.45万头,年末存栏量35.33万头。
⑧羊:县境沿淮、淠湖湾区盛产山羊,体型小,皮板松,毛粗短。1979年起,先后引进河南、山东良种山羊,饲养量与皮毛质量均有所提高。绵羊,1958—1960年曾由新疆、内蒙引进一批细毛绵羊,因水土不宜未能发展。1987年仅城北八公山以及正阳等地尚有饲养者,为数甚少。另有寒羊,尾尖长,毛蜷曲,主要用于制裘;马头羊无角,颔下常有肉瘤下垂,乳肉兼用;此二羊均不多见。
1987年出栏4.86万头,年末存栏数6.45万头。
⑨兔:寿地土种菜兔,体型小,成兔头重不过2公斤,毛色多为白、黑。1957年安丰塘畜牧综合场引进意大利青紫兰兔种,属皮肉兼用型,在附近各乡、社推广,并迅速发展;“五风”时,损失殆尽。今农村以饲养安哥拉长毛兔为主,少有饲养日本肉用大耳兔。1987年计有14.6万只。
2.疫病防治
寿地畜类疫病,常见为炭疽、口蹄疫、猪瘟、猪烂肠、猪丹毒、猪下痢、猪肺疫、牛瘟、牛流行热、牛肺疫、牛瘤胃积食、牛喘息、猪牛软骨症、羊痢、羊肺炎、兔瘟、兔痢与各种牲畜寄生虫病。
对畜类疫病,传统正宗疗法归为“八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其医治原则为:“病因为本,征象为标,缓者治本,急者治标,标本同行则兼而治之”。用药,以中草药为主,鲜用矿物,或内服,或外敷。内服之法有:冲、吐、下、和、温、凉、清、补,谓之八法。但精于正宗疗法的兽医甚少。近世城关有张蕴山先生(回民)治牛马诸症有验方妙术;南乡有毕氏祖传积代为治猪牛各病的能手。而民间一般兽医,除正常阉猪骟牛外,对牲畜疫病的治疗,很少能用中草药剂者,而多取偏方土法,如治牛瘟,用红绳扎腿,桑条抽打,或用艾灸,掐压;治猪瘟则剪耳,截尾放血。此类疗法以“刺激”为主,治愈率甚低。对于传染性疫病,则束手无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主持成立寿县畜牧兽医协会,区乡设分会或小组,组织个体兽医学习先进医疗法,并引进西药,实行中西医结合,使畜牧兽医步上新台阶。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人民公社普遍设立畜牧兽医站,将牲畜医疗纳入集体经营,分片包干综合防治。在治疗方面,推广使用中、西成药,一应药物药剂到处有售,备有说明。常见疫病,多数农民均能动手治疗,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而各级畜牧兽医除诊治疑难病症与施行手术外,其主要任务为定期检疫,贯彻积极预防措施,以控制疫情,使发病率处于低水平状态。
对于牲畜疫病的预防,早在1951年,县人民政府即提出“防重于治”的要求。当年通过全面检查,对患有疫病的牛、马、驴、骡1068头,猪数千头,进行了药剂注射,使牛、猪瘟得到了控制。1952年以来,县有关部门定期组织检疫人员,在市场、屠宰坊、畜产品收购站、畜产品加工作坊进行全面消毒,处理病体。1977年起,为促进发展生猪饲养,多次抽样检查,重点防治猪寄生虫病。在以预防为主方针指导下,县内已基本消灭了牲畜炭疽病、口蹄疫,其他疫病的发生率亦大为降低。不仅保证了人民健康,而且也增加了畜牧业收入。
二、禽类饲养
1.品种、数量
①鸡:寿县农村家家饲养。地产黄麻鸡,虽体型较小,产蛋率较低,但肉味鲜美,蛋品质量甚高。1956年后,陆续引进江苏南通狼山鸡、澳州黑鸡、意大利来航鸡及美国洛岛红、白洛克、芦花洛克鸡,于是县内杂交鸡大增。1980年起,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又先后引进星杂288鸡、星布罗鸡、红布罗鸡、星海鸡、罗斯鸡、布赛克鸡、罗曼肉鸡。新引进的鸡种,大都系城乡专业户、小型鸡场所饲养。而农村民家养鸡,仍以当地土种黄麻鸡、杂交鸡为多,其鸡与鸡蛋的售价常高于引进品种10%,且为广大消费者所乐于选购;而引进鸡种,则多销向饮食业和食堂。1987年出栏332.7万只,年末存栏287.2万只,年产蛋量805万公斤。
②鸭:寿地养鸭品种,主要是巢湖麻鸭、昆山麻鸭及两者长期混养中所衍生的混血麻鸭。此类混血麻鸭具有多种优点,体型匀称,毛片紧凑富有光泽,蹼结实有力,食性好,抗力强,成鸭只重2—2.5公斤。雄鸭甚美丽,颈有翠绿间白色羽环,背侧有赤褐锦纹毛;雌鸭一般为浅棕白色相间细纹毛片,每只年产蛋量为180枚至200枚,平均每蛋约重77克。县南部地区与安丰塘周围,多有饲养“巴掌鸭”,亦称“百蛋鸭”。此鸭体型较小,状类鹜,成鸭只重不过1.5公斤,食性好,省饲料;雌鸭每只年产蛋260枚至280枚,只蛋重约60克。1970年前后,县内先后引进北京白鸭、樱桃谷鸭。迎河、安丰等区养鸭户多取以杂交,以提高产蛋率。家鸭,全系人工孵卵育雏,乡村有专业孵坊,民间有用鸡代孵者。又偶见养番鸭者。番鸭,俗称“洋鸭”,体型较大,一般3—4公斤,嘴茎与眼圈有红色小肉瘤,雌者年产卵60—80枚,能就巢孵卵,每产10余卵即孵,年4—5次。
③鹅:寿地盛产白鹅,安丰、炎刘、三觉、迎河各区,不仅饲养量大,而且品种优良。1982年,经安徽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认可后,定名为“皖西白鹅”。一般体重,雄鹅6.5公斤,雌鹅5.8公斤。毛色纯白无杂,绒长朵厚,轻软富弹性,光泽度高,保暖性强;平均每鹅可产制羽绒350克,其中细绒毛近50克。近年来,国际羽绒市场行情看好,国内外对羽绒的需求量大增,价格上扬,寿地养鹅量迅速增加。除白鹅外,尚有雁鹅、普鹅等品种。1987年出栏数99.22万只,年末存栏数42.97万只。
④鹌鹑:寿地山地荒原多野生鹌鹑。每年春夏之交,营巢于荆棘草丛或边远麦田,产卵20枚左右,孵化育雏如鸡然。1984年前后,城乡多有自江苏等地引进日本、南朝鲜经驯化的鹌鹑进行饲养,每笼20—30只,雌者年产卵近300枚,人工孵化育雏。
⑤肉用鸽:寿地原有菜鸽,体型小,只重250克左右,多灰黑色,类信鸽的“雨点”。1984年前后,城乡始有自深圳、上海等地引进饲养美国王鸽、澳洲岩鸽者,其鸽体型大,雄者只重可达900克,雌者650克,毛片花毛繁多,可以兼供观赏。
2.禽类疫病防治
常见禽病如鸡新城疫、鸡霍乱、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鹅瘟等。旧时无法防治,唯听之任之。故一旦瘟疫流行,全村乃至数村家禽可死亡殆尽。
新中国诞生后,各类畜牧兽医站,大力开展以预防为主体的药物防治。如鸡瘟、鸡新城疫,过去被认为是无法遏制的绝症,今对发病者虽尚无特效药可治,但经过注射弱毒疫苗,即可免疫6个月至1年。每注射一只次,费用仅0.02元。对其他禽病的预防或治疗亦大有成效。新药层出不穷,增效胺、呋喃唑酮,各种抗生素的内服药与注射剂,已被广泛应用。
三、国营畜牧场
1.寿县配种站——种畜场
(见第四章农业)。
2.万头猪场
万头猪场建于1958年,隶于中共寿县县委农工部。场址在东陡涧河北岸近瓦埠湖处(今属九龙乡境),有拱圈式猪舍百余间,安装有风力饲料加工机1台。1959年,养猪(含仔猪)2000余头。后值三年经济困难,饲料缺乏,复以猪瘟流行,饲猪多有死亡,亏损严重,于1962年撤销。
3.北山羊场
北山羊场,1959年县财政局投资建立,隶于财政局。场有山羊、绵羊200余头。后因管理不善,多有死亡、走失。1962年由孟家湖林场派员接管,次年撤销。
4.奶牛场
1981年,县商品生产指导委员会经办,购进荷兰乳牛7头,在城南门外办奶牛场,由个人承包经营,因缺乏饲料、管理技术差,乳牛多病瘦,产乳量低。1986年,牛死场不存。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