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梅山水库工程


梅山水库大坝座落在淮河支流——史河上游,本县梅山镇境内。水库工程主体有连拱坝、泄洪隧洞、泄洪底孔、溢洪道、发电厂等,1954年3月始建,至1956年4月竣工(除电厂),历时二年余。


勘测设计1950年9月,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简称淮委)工程部规划处,查勘了史河流域。1952年,地质部派员查勘,并配合钻探队提出梅山地质报告,认为水库连拱坝以内地质构造良好,无漏水可能,地质构造及强度适宜混凝土坝。1953年3月27日,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总工程师汪胡祯,副指挥张孟云,向淮委报告贯彻水利部和苏联专家关于梅山水库初步设计4点意见的情况和意见;5月,上报梅山水库计划任务书;8月,淮委主任谭震林向水利部检送梅山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书等件,并要求“早日核定计划,争取早日动工”;10月,淮委工程部地形测量队地形组和佛子岭水库设计处进行梅山水库技术设计补充踏查;11月,根据地质部谷德振布置对梅山水库连拱坝坝址进行槽探与钻探;12月3日,梅山水库工程筹备处在佛子岭成立,佛子岭水库副指挥张孟云兼副主任;5日,张孟云率领干部50人到达梅山工地,开始筹备工作。1954年3月5日,佛子岭工程指挥部编制《梅山水库工程技术设计书》、《梅山水库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


工程、施工1954年5月4日成立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始由张太冲任指挥兼政委,不久,分别由童振锋、张允贵代理。指挥部实行集体领导。指挥分工负责调度室、综合计划科等4个科室;副指挥3人,分别负责工程实施与工程技术,器材管理、资金使用,劳力调配与行政事务;政委直接领导政治部、宣传科、保卫科及工会、团工委。


工区施工队直属指挥部,领导负责混凝土浇筑工程的有6个工程区队,下设若干大队。负责土、石方工程的有民工大队和机筑大队。此外,还有起重队、修建队、混合队等10个辅助生产单位。1954年3月~1954年12月的10个月中,3月份上班工人为1286人,其中技工362人,普通工406人,民工518人;9月份上班工人为11583人,其中技工2782人,普通工3274人,民工5527人;12月上班工人为17002人,其中技工3576人,普通工6032人,民工7394人。1955年第一、二季度工程进入决战阶段,技术工人猛增,民工相对减少。4月上班工人达23042人,其中技工9297人,普通工8292人,民工5453人。1955年7月,大坝达到拦洪高程后,一部分技术工人调出,大部分民工返乡,总人数减少。


基础处理1954年4月,从左岸山坡开始清基,全部由人工清除,至同年9月完成;1954年10月自上游开挖线至坝轴下游12米处,以机械为主,至1955年1月底完成;1955年6月拦河坝到达拦洪高程后改行排水清挖,同年9月结束。


连拱坝共15垛16拱,其中3~13号垛在河中,间距20米,垛前宽6.5米;1、2、14、15垛在山坡上,间距19.5米,垛前宽6米。拱的直径均为13.5米。一般坝高84.4米,最大坝高88.24米。坝全长311.5米。大坝工程从1955年1月29日~1956年1月分3期完成。第一期,从基础57米处将坝拱浇到73米高程;第二期,坝拱浇到110米高程;第三期,从1955年8月~1956年1月,全部垛拱浇到138.9米高程。同时浇筑左右岸重力坝。


泄洪隧洞位于坝址右岸,在拦河坝施工期间,担任导流任务。隧洞长249米,进口高程72.70米,出口高程70.85米,在压力段与无压力段相接处,装设4.5×4.5高压弧形闸门,以蜗轮蜗杆电动启闭机操纵,最大泄洪量630秒立方米。隧洞施工共分为两个阶段:1954年4~10月,进行干洞及大梅山隧洞的开挖,为导流隧洞;1955年2月~1955年5月,进行干洞上游斜井、下游闸室的开挖和弧形闸的启闭机室及洞身钢筋混凝土衬砌、回填灌浆。


泄洪底孔在连拱坝第9号拱底部拱台内,装设2.25米方形平板高闸门一道,中心高程69米,闸门出口接混凝土渡槽引水出垛,进口安装拦污栅并设有滚轮备用门,由坝顶启闭机控制。


溢洪道设于大坝右岸天然石凹里,西侧与连拱坝相连,全长101米,共设7孔,每孔净宽12米,溢流堰顶高程129.87米,装设弧形闸门控制,门顶高程137.17米。当水库水位高于136.17米,即开启闸门。西闸座下游建筑导水墙,以截断横流,改善流态。溢洪道工程,自1955年10月开始施工至1955年4月完成。


发电厂建于5、6、7、8号垛下游,用4个2.8米直径的钢管引水,装机4台,容量各1万千瓦。电厂东西长81.7米,南北宽12.8米。1955年8月开始电厂基础处理。1957年,上海水电设计院提供主厂房围堰(即405工程)设计图纸,次年1月厂房清基,3月厂房下层混凝土浇捣。厂房由华东水电勘设局设计。1958年9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次年5月1日4台机组全部运行、联网。


梅山水库工程(含电厂),完成土方86.83万立方米,石方15.83万立方米,混凝土28.5万立方米;总投资9294万元,其中连拱坝投资5863万元,电厂1350万元,移民及其他费用2081万元。


工程效益梅山水库,总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流域总面积的38%。总库容为23.36亿立方米,其中蓄洪容量11.3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96亿立方米,底库容4.02亿立方米。自1956年蓄水以来,拦蓄500秒立方米以上洪水199次,超过1500秒立方米流量洪峰63次。年灌溉农田面积达383万亩左右。年均发电量为1亿千瓦小时。

二、红石嘴水利枢纽工程

该工程是史河灌区和河南省梅山灌区南干渠的渠首枢纽,在梅山水库下游9公里的史河上。全部工程包括:拦河滚水坝、冲砂闸、史河灌区红石嘴进水闸和梅山灌区南干渠进水闸四部分,除南干渠进水闸外,均由六安专区史淠杭工程指挥部设计,省水利厅建筑安装工程处施工。1958年12月开工,1961年9月完成。梅山水库的下泄水由拦河滚水坝壅高至69米高程,分别引入史河总干渠和梅山灌区南干渠,灌溉皖豫两省的金寨、霍邱、六安、固始等县农田383万亩,其中本县4.1万亩。


由于施工时受器材与经费限制,拦河滚水坝采用砂心上护干砌石简易结构,设计流量仅为1000秒立方米。1969年7月连降暴雨,河水陡涨,过坝流量达1200秒立方米,拦河滚水坝被冲毁70余米。10月,六安专区成立红石嘴扩建工程指挥部,改建为砂心钢筋混凝土护面滚水坝,设计过坝流量为4000秒立方米,同时修复并加固冲沙闸、进水闸。全部工程1970年8月建成,运行良好,其冲沙闸门在高水位情况下,漏水量约2秒立方米,多次维修仍无效。


南干渠工程。该工程引梅山水库下泄水灌溉河南固始、商城两县农田。1966年冬施工,上工人数最多时达15万人,1967年5月竣工,共修建各有关建筑物1761座,开挖土石方 2458万立方米,投资为2485万元。


南干渠渠道从红石嘴枢纽工程起,经县境徐冲乡的清水、金山、徐冲3村境内,利用倒虹吸方式穿过长江河引水至河南固始县城南部。全长89.7公里(其中本县境内6.5公里),灌溉固始县24个乡、339个村的农田54万多亩,其中自流灌溉52万亩,提水灌溉2万亩。

为解决河南省固始县用水问题,徐冲乡人民顾全大局,作出牺牲,有16个生产队共迁移64户,拆迁房屋191间,挖压田地2500多亩,山地500亩。徐冲乡3个村原有水系和水利设施被毁坏,造成受旱面积1260亩,受涝田地2149亩;杨楼、孟湾、任堂3处地下堰,因过水断面和泄水闸出口于低洼田地,这部份田地涝灾连连发生,年均损失粮食761.5万公斤。被挖压的耕地1112亩,赔偿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三、响洪甸水库工程


响洪甸水库,建于淮河支流西淠河上游,本县响洪甸乡境内。它是淮委自行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座重力拱坝。1956年4月动工,1958年7月验收。


响洪甸水库为多目标开发大型山谷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431平方公里,总库容 26.32亿立方米,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结合改善航运和发展水产养殖业。


勘测、设计为根治淮河,1951年4月下旬,淮委工程部提出(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规划在淠河上游兴建山谷水库。同年秋,淮委第一机动队,在淠河西源高山狭谷之间搭帐篷,风餐露宿,渡急流,攀峭壁,勘测水库坝址,历时4年。从虎头潭至黄石冲区域内,先后选择黄石冲、上响洪甸、下响洪甸、齐家大洼、王台子和长竹园6处坝址。后经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局钻探勘查,从合理、安全、经济几个方面综合分析比较,决定采用下响洪甸为坝址。坝址附近地质,主要为火成岩,作南北向分布,岩石性质复杂,种类繁多,但各种岩石接触紧密良好,节理虽较发育,但漏水率尚小,抗压强度大。1955年12月,地质部批准在下响洪甸建造拦河大坝方案。


工程、施工1956年5月,淮委将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第六区队调至响洪甸,建立响洪甸水库工程指挥部,张允贵任指挥部政委,李泰安代理指挥,赵钟灵任副指挥兼总工程师,陈曙光、王忠平为副指挥。干部除从梅山转来外,另从六安、阜阳治淮指挥部调来一部分。响洪甸水库工程指挥部下属各厂、队人员,从梅山水库调配、补充,并招集一批民工和调来一支劳教队。1956年响洪甸水库工地在册职工为2985人,其中工人2456人,技术人员47人,职员482人;非在册人员731人,合计3716人。1957年在册职工8655人,其中工人7845人,技术人员108人,职员702人;非在册人员1917人,合计10572人。机械设备除从梅山水库工地调用外,承包基建单位又投资488.7万元购置。


为配合施工,指挥部与合肥气象台签定合同,由合肥气象台向响洪甸工地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24小时或12小时短期预报,三天以内的气象预报。


重力拱坝为水库重点工程。由淮委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人周允明。为等半径同圆心混凝土重力拱坝。初步设计重力拱坝采用坝顶溢流,坝身内设泄洪和发电钢管4道,坝顶高程140米。1956年5月,根据水利部审核意见,取消坝顶溢流和坝身内设泄洪管方案,改为在重力拱坝右岸设隧洞二道,分别作排洪、发电引水之用;坝顶高程为141.4米;另开一条溢洪道,底面高程126米,净宽18米。1958年5月初,水库工程局技术室工程师吕达志提出“取消溢洪道,增加坝体高程”的建议。经周允明对此方案在安全、经济、效益等方面校核,认为可行,即报淮委审批。5月13日,淮委电告,同意取消溢洪道,将重力拱坝增加3米,即将坝顶高程抬高到144.4米,建成后实测为143.43米。在施工过程中为节省原材料,将原设计中64.5米高程的一条灌浆廊道省去,阻水幕灌浆移至坝外。设观察廊道一条。


重力拱坝,最大坝高87.5米;坝身的水平截面系圆弧形,坝顶弧长360.8米,弦长304米,坝顶宽5米,另加挑出部分共为6米;上游面垂直,下游面自顶向下逐渐加宽,最大底宽39米;坝内设一条专供排水和观察用的廊道。修建拱坝共开挖土方45万立方米,开采砂卵石45万立方米,开挖坚石22.7万立方米,浇混凝土30.5万立方米。


泄洪隧洞位于大坝右侧,洞长315米,全部钢筋混凝土衬砌,直径7米,出口由3×7米液压平板滚轮闸门控制关闭,进口是喇叭形斜井,设平板门两扇,备事故及检修用。泄洪隧洞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调节水库汛期水位,也作放水灌溉用。由淮委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人沈嘉树。


泄洪隧洞由平洞——导流隧洞改建。平洞是响洪甸水库第一项工程,用于导流。1956年4月开挖,全长318.91米,断面为3米直径圆形,进口底部高程69米,出口底部高程67米。当重力拱坝浇筑至拦洪高程后,便将导流洞(平洞)堵塞,河水由坝身导流底孔下泄。1957年8月开挖泄洪隧洞斜井,1958年1月完成土石方工程。同年2月开始洞身钢筋混凝土衬砌工程,5月19日衬砌工作结束。


隧洞工程由淮委建工局机械建筑工程队承包。设备有:开山机14台,鼓风机7部,卷扬机4部。

泄洪隧洞的闸门和启闭机系第一机械工业部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设计,由安徽省水电厅安装处安装队配制安装。闸门有33个部件,总重量50吨。


发电厂系淮委设计院朱起凤工程师等设计;机电设计人是张家振工程师。

发电厂位于拦河大坝与泄洪隧洞之间,1957年8月开始动工,1959年9月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1961年4月4台机组全部发电。电厂由引水隧洞、厂房组成。引水隧洞基本与泄洪隧洞平行,长216米,开挖直径8.5米左右,干洞未衬砌,进口为喇叭形斜井,设事故门两扇,末端分别接4个直径为3.6米的支洞,渐变到2.8米的钢管,平行进入机房。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厂房全长56.4米,宽14.6米,高27米。厂房安装4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1万千瓦,其中一台是我国生产的第一台“定、转子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响洪甸水库总投资6163万元,其中大坝2085.5万元,发电厂1631.4万元,移民及其 他费用2446.1万元。


工程效益响洪甸水库,对消除水患,发展工农业生产有重大贡献。水库上游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左右,7~8月份雨量集中,洪水暴发,水库除下泄发电用水外,可全部拦蓄。1959~1985年响洪甸水库用于灌溉水量9~10亿立方米,与佛子岭水库共灌溉农田600余万亩。1961~1987年共发电25.6亿千瓦小时,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电力。发电总产值达16374万元,相当于水库总投资的2.65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