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条),要求根据社员劳动的数量、质量合理付酬;生产队可以划分作业组,实行“四定”(定任务、质量、时间、工分),也可以责任到人,拉开了农业经济改革的序幕。1978年5月,全县有 2180个生产队划分作业组,实行定额包工,后发展到2659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57.1%。同年秋抗旱种麦,县委推广了大岗公社院墙生产队包产到组的做法。年底,全县有240个生产队包产到组。有的队为解决到组后的“中锅饭”矛盾,暗中包产到户。1979年春耕前,全县 49.56%的队包产到组或到户。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浩批评包产到组的来信。但是本县干部群众经过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大多数思想获得解放,也有少数干部怕犯路线错误,回避包产到组到户;村、队干部为对付某些上级的压力,压缩联产承包到户的数字,包产到组到户活动,由明转暗。1980年2月,省委发出(80)1号文件:《转发万里、王光宇同志在全省农业会议上的讲话》;9月,中共中央发出(80)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都认为包产到户是一种责任制形式,是治疗贫穷落后、解决温饱的措施。1981年春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87.9%。同时,建立了茶、桑、桐等经济作物联产承包制和养鱼水面承包责任制。1982年,县委介绍了洪冲公社枫岭大队宋冲生产队农、茶等项生产综合包干办法。年底,包干到户的队占98%。包干到户的分配是“上缴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多少是自己的”。执行中,农民分户缴纳税金,还按人平均上缴村、乡统筹款(民师报酬、烈军属补助、民兵训练费、村队干部工资),集体未留积累。

二、集体资产折价投放到户

1984年秋,农村集体财务清理后,县委同意农工部提出的“实行包干到户的队,可以将生产队的财产以投资方式下放到户使用,折价记账分期偿还”。这既适应家庭经营的需要,又顾及贫困地区农民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还保护了集体所有的资产。1985年春,将全县农村生产队集体所有的资产投资到户使用。大多数生产队是按人口或人口、劳动力、劳动工分结合计算投资到户,分户记入集体固定资产账,并规定了偿还年限;少数生产队按人或人口、劳动力、劳动工分结合平分集体资产折价款,不作集体资产登记。全县生产队一级投资到户的集体财产折价总额为2553.31万元,户均230.74元,人均47.98元。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978年落实了山区农民的口粮供应政策;1980年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国家改革了农副产品统购制度,境内生产的木、竹、茶、桐油、生猪取消了统派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议售;同年将责任山改为自留山,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户为单位,根据各自的生产条件、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自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多种类型。


农牧为主在人均耕地1亩左右的丘陵和畈区,过去以农业为主,联产到户后,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扩大了油料、麻类、养鱼面积,发展以养猪和家禽为主的畜牧业及为养殖业服务的加工业,各业协调发展,农牧业相互促进。


林牧为主这种结构类型大多是在山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木竹、矿笆、搪柴等原料收入占总收入的40%左右;木竹的梢头、枝丫和薪炭林可用作菌材发展香菇、木耳等特产;其山场和林间草地可发展以食草动物为主的畜牧业。土特产品和牧业的收入又为扩大林业再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多种经营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库区,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2%,山地与耕地分别占全县的30.7%和27.1%。因水库淹没,所以田是田梢子,山是山帽子,自然资源贫乏,生产条件差,是全县特别贫困区,多数农民温饱未解决。他们除经营为数不多的山、水、田外,劳动力有剩余,其中一部分劳动力输出县外。桃岭乡金桥村,地处梅山水库一线,人均只有0.3亩耕地、4亩山场。1984年农业总收入2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万元,占14.8%;林业收入 0.8万元,占3%;蚕桑收入4.8万元,占17.8%;养殖家禽收入3.9万元,占14.4%;渔业收入0.9万元,占3.3%;工副业收入7万元,占25.9%;劳务收入5.6万元,占20.8%。劳务收入相当于农、林、渔三业的总收入。多年来,该村以多种经营养林业,如今森林覆盖率达 53.48%,人均有林山面积3亩,其中成林1.6亩,林木蓄积量为42300多立方米,户均129立方米,人均25立方米。


加工、服务在小镇郊区或交通方便的地区,许多农民积极兴办各种建筑材料厂,为农村建筑服务,建材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江店镇黄林村距梅山镇4公里,人均耕地0.5亩,山场2.5亩。该村农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建材业,办起了12座砖瓦窑厂,购置中、小型拖拉机32台,机动三轮车4辆,全村5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建材、运输业。1984年建材和运输业收入45.8万元,占总收入的75.3%。全村人均收入达850元。

还有一些农户,产业结构无明显特征,他们以经营加工、服务为主,散落在全县各地。这些农户的特点是有劳力、有技术、有资金,有的凭借山区资源搞加工业,有的利用人口较集中的小街镇搞商业、服务业,有的凭一技之长在乡村企业中务工。一般都是主要劳动力经营工商业,辅助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这些农户收入较高,比较富裕,他们不靠林木搞钱花,而是封山护林储备资源。据斑竹园区调查,1984年从事工商的农户为1214户,占全区总农户16450户的7.4%。


一业为主1982年以来,境内涌现出一批专业村、专业队和专业户。其中大多数由多种经营起步,积累资金,提高技术,扩大一业的经营规模,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新的经济联合体。据1985年调查,农村专业户共11978家,其中种植业2130户,林业2183户,畜牧业3102户,渔业627户,工业909户,运输业574户,建筑业295户,商业服务业1585户,其他行业573户;新经济联合体321个,其中林业16个,畜牧业3个,渔业25个,工业192个,运输业22个,建筑业20个,商业服务业28个,其他行业15个。

〔表4—4〕
1985~1987年金桥村农户家庭收益分配调查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