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都是旧产婆接生,妇女分娩采取坐式、蹲式,因旧产婆胡乱操作,会阴撕裂、滞产、产后大出血、产褥感染等症状屡见不鲜,怀孕分娩成为妇女生死的严重关头。对婴儿脐带不做消毒处理、用不消毒的剪刀或草刀按“男比头、女比脚”切断脐带,脐带布也不灭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甚高,并成为新生儿死亡的主因。民间流传“四六风,八天丢”、“生一千,死八百”的说法。解放后,随着妇幼保健队伍的扩大,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四级妇幼保健网的形成、巩固,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1985年,全县有保健人员517名。其中县、区、乡保健人员61名,女乡医和接生员456名。县、区、乡各级卫生院都有妇产科。
一妇女保健
(一)新法接生50年代初,县妇联配合保健站和佛子岭水库分站,下乡宣传新法接生,培训接生员和改造、训练旧产婆。到1953年,全县相继建立10个接生站,培训新法接生员46人,对137人进行产前检查,对375人产后访视,对378人用新法接生。1954——1956年,保健站深入各区、乡巡回辅导、建立组织,健全回报制度,解决接生器和劳动报酬问题。1960年对全县79个产院进行了两次整顿,调整了15个产院人员和房屋,又增加8个产院,有14个产院建立了婴儿室。产院不仅能接平产,并能识别异常胎位和进行一般急救处理,减少了新生几破伤风和产褥热的发生。全年1389个新生儿中,新法接生的1268个,其中住院分娩467人。1985年,为每个接生员配接生用具1套,当年孕期检查2810名,共检查19670人次。住院分娩率达21%,产前访视4714人次。4073个新生儿中新法接生的3954人(占97%),无破伤风发生。产妇仅死亡7人,占产妇总数的万分之十七。
(二)妇女劳动“五期”保护解放前,妇女的劳动保护无从谈起。1953年起,全县开始抓妇女劳动卫生保护工作,对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经、孕、产、哺乳“四期”的妇女,实行“三调三不调”(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妊娠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制度。1978年,增加“更年期保护”,称“五期保护”。城镇女工较多的工厂,有专人负责妇女卫生工作。
(三)妇科病查治本县自1958年起,开展子宫脱垂的防治工作。卫生科组织保健站和县医院医务人员同各公社医生一起,发动群众自报互报后,进行妇检和治疗。1962年,全县进行妇科常见疾病普查,共查出子宫脱垂3224人,闭经8601人,前者内服中药,外用蓖麻子热敷,针灸、上子宫托或手术治疗,收效显著;后者内服益母草膏和丹参膏。1975年5月,在城郊大队普查妇科病,受检264人,患子宫糜烂179人,宫颈肥大21人,宫颈息肉4人,宫颈撕裂3人,尿道口炎1人,滴虫性阴道炎29人,宫颈炎5人,子宫脱垂2人,外阴囊肿、阴道炎各1人,霉菌性阴道炎2人。下半年又在烂泥坳公社普查,实检382人,均作阴道分泌物涂片和脱落细胞检查,发现核异质轻度41人,重度13人,可疑癌3人,子宫颈癌3人,分散在各医疗单位,或设立家庭病床进行治疗。后每年采取块块查、块块清的办法,效果较好。1978年以来,重点查出的子宫脱垂和尿瘘,分别由皖西医院、省医疗队手术治疗。1985年,在全县抽调妇保人员,分3个组深入基层,访问接受治疗者,手术62人除2人病故外,痊愈35人,好转18人,无效7人;尿瘘手术16名,全部痊愈。
二婴幼儿保健
(一)托幼工作1952年,全县成立农忙托儿所。1959年,妇保站和县妇联配合、监督、检查、指导全县托幼工作。全县共办托儿所551个,保育员897人,入托儿童4875名。幼儿园135所,幼师171名,入园儿童3441名。1979年,加强对托幼和婴幼儿保健工作的管理,实行“三抓”:抓调查摸底,全县共有托儿所3所,收托35人;幼儿园9所,入园6301人,并改进卫生不合格的房舍和环境。抓充实加强保教队伍,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实行科学育儿和小儿“六期”保健,小儿传染病管理等。抓“托保并进”,对幼儿经常进行体检,发现幼儿患病,立即落实治疗。
(二)婴幼儿疾病查治1955年“六·一”前夕,妇幼保健站在县医院配合下,为城关镇388名儿童进行体检,并为其中的12名幼儿进行了缺点矫正。1979年6月,对全县儿童进行一次免费驱蛔。1980年,在全县范围内对学龄前1600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对有病者做了化验和透视,并给予及时治疗。1985年,全县完成儿童体检2568名,其中0——2岁儿童879名,占34.2%;患病485名,其中佝偻病419名,营养不良54名(1度43名,2度11名),其他12名。3——7岁儿童1689名,占受检儿童65.8%,其中营养不良204名(1度199名,2度5名),龋齿569名,均予以对症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