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众教育
民国期间的成人教育称民众教育。民国19年(1930年),全县有平民学校20所,问字处17处,男女生千余人。23年,县成立特种教育委员会,设中山民众学校和巡回教学团,要求“自管、自教、自养、自卫”,对群众进行反共教育,以抵消苏区教育的影响,先后办两期。全县办中山民校10所,学生1076人,分成人班和儿童班,学生多半是被迫进校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撤销。
二农民业余教育
(一)夜校、识字班民国16年,舒传贤在但家庙利用“三和堂”中药铺的房子创办本县第一所农民夜校,自任校长兼教员,聘请余东平、戴克杰为兼职教员,有90多青壮年参加学习。开学时,校门贴“枪毙小土豪,刀砍大劣绅”对联,两边墙上还贴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标语。学员在学文化的同时,还受到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年,苏区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要,一批具有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和扫盲性质的农民夜校、识字班和列宁小学同时发展起来。参加夜校学习的有青壮年、儿童、老人和妇女。农民夜校和识字班多是利用列宁小学的教室或单位会议室上课。夜校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政治教育。不收费,使用皖西北道区印发的《工农识字课本》。教师除列宁小学教师兼课外,由本地文化稍高的人和列宁小学学生充任。农忙少学,冬季上课正常。民国20年前后,全县办农民夜校80所以上,翻身农民上识字班和夜校十分踊跃。诸佛庵列宁模范小学附设的识字班,街镇上的男女工人、农民都参加了,每晚到校100多人,两个小时识字,1个小时学唱歌,情绪热烈,对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起了很大作用。《安徽省教育》22年冬季号载文称,“国民党当局派出的鄂豫皖边区视察队也不得不承认,革命根据地经过几年努力训练,确能得到相当的效果,一般群众都能解释‘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等等的名词,同时在他们的言语中间,什么‘统治之下’、‘地主’、‘贫农,等等新的名词,随口说明都很恰当,思想确已转变”。
(二)扫除文盲解放后,重视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1949年冬,城关、诸佛庵、下符桥、上土市等地利用小学的教室开办冬学,上冬学的有9120人(其中城关镇居民96人)。小学教师兼冬学教师,白天教小学生,晚上在冬学上课,冬学课本是教师自制的识字卡片。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要求“开展识字运动,逐步减少文盲”,全县组织26784名男女农民参加学习,比1949年增加近两倍,出现了夫妻、父子、母女同上学的动人场面。冬学每年学习3个月,每天晚上上课两小时,学政治,学文化。政治课结合中心工作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文化课教识字。教师大多由学校教师兼任,也有部分基层干部和青年学生。1951年,根据教育部规定,部分条件较好的冬学结束后,转为按学员文化程度分识字班和高小班的常年民校。为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1952年,“霍山县扫盲运动委员会”成立,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在暑假培训速成识字教师138人,同时试办重点速成识字班。这年冬学学员增加到3万人以上,出现了第一次办冬学(扫盲)的高潮。当年有700多人脱盲,并有296所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学员10163人。
1956年,扫盲办公室并入文教科,配两名专职干部,7个区各配1名专职扫盲干部。扫盲工作贯彻“迅速发展,注意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工作方针和“以社办学,以民教民,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先后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和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县培训扫盲骨干960人,并发动初中毕业生、复员军人、小学教师投入扫盲运动。采取互教互学,包教包学和跟会(议)学等多种形式及布置学习环境、见物识字等教学方法,掀起学习文化热潮,入学人数增加到63885人,占全县青壮年文盲、半文盲98281人中的60.6%,出现了第二次扫盲高潮。当年有3200人脱盲,并涌现了大批扫盲积极分子,评选陈道英等20名扫盲积极分子和船仓乡等先进单位出席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8年,全县农村办红专夜校115所,农民上冬学和红专夜校的有41134人,出现第三次扫盲高潮。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3年(1959—1962年),农村扫盲工作停顿。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民业余教育开始恢复。全县在元月份训练冬师534名,冬学大都开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扫盲工作又一次停顿。1972年,在漫水河区召开普及教育,扫除文盲现场会,社队齐办红民校,8000多农民入学。
197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教育局设工农教育股,县、区配备扫盲专职干部10人。1979年,县召开农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把普及初等教育和发展农民教育紧紧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要求办多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努力做到“一堵(普及小学教育,防止产生新文盲)、二扫(基本扫除12—40岁的少年、青年、壮年中的文盲)、三提高(组织脱盲的继续学习)”。很多全日制小学主动承担农民教育的任务,解决了农民业余学校师资和学习场所严重不足的问题。到1983年,全县办简易小学325班,3400人参加学习;办夜校等扫盲班530多处,32224人参加学习。1985年,全县12—40周岁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数减少到17756人,非文盲率为88.57%,行署检查验收认为,符合国务院规定农村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成为全地区第一个实现基本扫除文盲县。受到省、地两级的表彰。
三干部文化教育
1952年,根据中共六安地委在“在职干部学习问题专题会议”上的要求,办“霍山县直机关干部文化学校”,配专职干部1人,在文教科办公,一面教学,一面搞校务,另有兼职教员1人。设初小、高小两个班,40多人上学。学员主要是县直企事业单位的干部或职工。1954年下学期,干部文化学校增设初中班(早、晚各1班),并增配1名专职教员,60多人参加学习。1955年,初中班有学员120人(早2班,晚1班),高小班80多人(早晚各1班),初小班(晚班)20人,学员总数220人,专职教员5人。1956年秋,职工学校并入,配校长1人,有专职教员7人,兼职教员3人,设初小1班、高小6班,初中6班,高中1班,学员463人。干部文化学校是选科制,学员根据本人需要和现有文化程度选修1—2门课,大多是单科独进,也有的同时选修两门。为适应干部、职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同科平行班早晚开课办法,如学员出差时间较长,可在出差前到校“领课”,教员按课程进度重点讲解,再布置若干作业学员自学完成。县委领导和通讯员、炊事员都积极参加学习,出勤率经常保持在60%左右,有50%的学员能坚持做作业。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文盲全部脱盲。高小、初中文化程度的分别进入初中、高中班继续学习。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停办。1958年,干部红专学校开学,主要学习理论。1978年后,干部除参加自学考试外,部分干部通过考试被录取到各级党校和大专院校进修。
四职工文化教育
1950年冬,县文化馆办1个扫盲班,30多学员,主要对象是搬运工人和店员,文化馆工作人员兼教学工作。1952年增设1个班,50多人,1953年夏停办。同年秋,县总工会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设初小、扫盲各1班。50多人。工会工作人员兼教学工作。1954年配专职教员1人,设扫盲、初小共3个班,学员70多人。1955年增设高小1个班,初小6个班,学员177人,1956年,并入干部文化学校,1957年停办。1982年,县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1984年起,职教管理工作由经委职教科办理,局、厂、站、公司大多成立职教组织,全县有28个系统或单位的青壮年职工2700多人参加初中文化摸底测试和各种培训。到1985年,县青壮年职工中,需补文化课的有3024名。人民银行、农机局、二轻局、供销社、粮食局、水电局、造纸厂等单位办了20多个班,组织1000多人参加学习,其它单位职工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到1985年底,经过县、地多次统考,有1937人补课合格,占应补对象的64.1%。全县技术补课对象2874人,通过学习,1883人合格,占应补对象的65.6%,基本完成了青壮年职工的“双补”任务。
1982年7月,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县委宣传部、职教委、经委、总工会联合举办青工政治辅导员培训班,培训政治辅导员41名,并对全县2456名青壮年职工进行政治轮训,1536人测验及格,及格率为68%。同期,开展职工中专教育和大专教育,到1985年底,经委系统,就选送22人参加脱产2年以上的在职培训,其中大专6人,中专16人。近几年来,全县青壮年职工通过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提高了政治思想、文化和科技水平,促进了本县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广播教育
农业广播学校是农牧渔业部等9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以广播为教学手段,进行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成人业余中等学校。学员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考试合格录取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回乡知识青年,以自学和听广播讲课为主,地方适当组织辅导和实验,学习期满,各科考试及格,国家承认中专学历。1981年成立的霍山分校,由农业局主办,县委组织部、科协、财政局、共青团、妇联会、教育局、广播局、农业局、农学会联合组成领导组,当年招收农学专业学员60人。1984年,招收第二期农学专业学员47人。1985年,招收农经专业学员16人,第一期学员5人毕业、7人结业。为了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农业局先后举办4期专业辅导讲座,还发给学员优良种子,鼓励学员搞科学试验。
六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份,是鼓励自学,广开学路,加速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措施。本县1984年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开考汉语言文学、党政干部基础和会计3个专业,184人报考。考生有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教师、待业青年。1985年,571人次报考,各专业平均及格率为50.2%,有6人分别在党政干部基础、会计学、双语言文学3个专业考试中获地区前3名,受到地区的表彰。自学考试考场设在六安,由省和地区统一组织。县自学考试办公室只办考,不办学,也不组织辅导和答疑。规定的考试科目由省考试委员会统一逐年安排,每年举行两次。单科考试及格,发给单科合格证书;考试不及格,不予补考,可参加下次考试。全部科目考试达到规定要求的,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七函授
1958年秋,文教局配1名函授教育干部,在县卫校办公。1959年增配1名干部,负责一般组织管理工作。1961年,在办中师、初师函授业务的同时,增办少数师范院校高等函授的招生考试和日常业务管理工作。1962年,“霍山县函授学校”成立,配专职校长和5名专职教师,同教研室合署办公。办理语文、数学两科的中师和初师函授,用省编函授教材。函校办《函授学习》内刊,指导学员自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人员调离或下放。1981年恢复函授业务。1982年,成立“霍山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同霍山师范是一个学校,两块校牌),统一管理全县函授业务工作,并负责六安师专在本县开办的中师函授组织管理工作。面授由师专教师或委托霍山师范教师担任,有200多人参加学习。
1983年,合肥教育学院在本县和舒城县设高函面授点,组织管理工作由两县分担,80多位教师参加学习。1984年后,县财贸、卫生、农林、水电等系统的在职干部、职工参加高校函授的人数逐渐增多,函授业务均由各主办高校负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