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劳动就业
解放前,县内劳动就业在矿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公务、自由职业等行业内,以商业为主。
民国32年12月份劳动就业统计表
单位:人

解放后,劳动就业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招工、招干、介绍临时工、合同工和私营商店的个体就业为主要途径。就业来源为,退伍军人安置,手工业者、小商贩转化(1949——1956年),社会招工(包括1957——1960年从农村招收),招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收回精简下放人员(1971——1980年),自然减员补充(1974——1985年),经考试考核择优招工,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1980——1985年)。1985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职工达10654人。
1949——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表
单位:人
二劳动管理
(一)全民企业招工招工(含退伍军人安置)计划和具体政策、条件,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下达,劳动部门负责审查(包括考试、考核)、批准和分配。1957——1960年,招工5416人。
1957——1960年招工统计表
单位:人

1961——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量精简职工,极少招收新职工。
1961——1965年招工统计表
单位:人

1966年招工6人。1967年招工18人。1971年招工高达945人。1972年招工241人,并把1966年底前招收的临时工、合同工1103人改为固定工。1973——1975年,因精简职工而停止招工。1980年,改革招工制度,采用公开出榜、自愿报名、文化考试、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招收新工人135名。1983年,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拓宽就业门路。1983——1985年,招工173名。
1976年,开始实行干部、工人离休、退休和子女顶替制度,每年有200人以上顶替,1983年,全民所有制单位顶替378人,集体单位顶替95人,是顶替最多的一年。
1976——1985年全县顶替招工统计表
单位:人

(二)集体企业招工和自谋职业1982年前较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才有较大发展。1983年起,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劳动就业出现了新的局面。
解放后集体企业招工和自谋职业人数统计表

(三)安排待业青年就业1977年起,安排社会青年就业,当年安排594人,1981年1158人,1984年589人,1985年1195人。
(四)城镇知识青年下放和回城就业60年代初期开始,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了安置城镇青年和闲散人员劳动就业,1961年成立“霍山县精简办公室”,1968年改为“上山下乡办公室”,1972年改为“五·七办公室”,1973年改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1968年10月,知青上山下乡达到高潮,应届、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县、区、乡都建立了上山下乡领导组,7区1镇42个乡都配备了上山下乡知青专职管理干部,具体管理下放知青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劳动。1964——1978年底,本县和省内外下放本县的知青共4104人,其中上海655人,淮南415人。
下放知青人数统计表

1968——1978年,国家下拨专项经费250余万元,下拨和筹集木材2904立方米,共建知青住房1110间,其中瓦房917间。
下放知青建房情况表
单位:间、平方米

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务农有六种形式:(1)投亲靠友,单身插队;(2)建知青小组;(3)户口在生产队,劳动吃住在大队林场;(4)以知青为主的乡办茶、林场;(5)插入乡农科队(站);(6)插入国营农林四场。以第二种形式安排人数最多,占全县下放知青总数的80%以上。
下放知青的回收安置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妥善解决的。1960——1978年,侧重从下放知青中招工、招生、征兵、招干。197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调整知青政策,城镇知青不再上山下乡务农,把知青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城镇就业轨道,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采取多渠道、分系统包干和“靠父母、靠夫妻、靠兄弟,靠姐妹”的八靠措施,对1978年前下乡的知识青年进行统筹安排。到1984年底,下放知青(包括已婚)基本上全部安排就业。
下放知青回收安置情况统计表

到1985年底,全县办知青集体企业63个(后倒闭7个),小集体转为大集体3个(共就业925人),其中11个验收合格。经劳动部门审查批准的,县内三线工厂办的合格知青集体企业10个,就业1057人。
(五)聘用临时工、合同工各种季节性临时工、合同工是根据各自上一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用工指标聘用,到期辞退。不少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在临时工、合同工期满后继续留用,也有在计划外聘用临时工的。
1965——1985年使用临时工、合同工人数

三安全监察
1959年5月,劳动局成立后,有专人管理安全生产工作。1985年,设安全监察股。
(一)伤亡事故处理1976——1985年底,全县发生伤亡事故32起,其中死亡事故2起,死亡2人。伤亡事故发生后,企业主管部门及时组织抢救,同时组织调查,劳动、公安、工会等部门派员参加。企业主管部门提出事故处理报告,对重大和重大以上事故的主要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罚款,对触犯刑律者,提请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二)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1985年底,全县企业有蒸汽工业锅炉21台,管理工作比较好的砖瓦厂、纸厂、酒厂、东风造纸厂都有较完整的锅炉管理制度,有专职管理人员(包括水处理),锅炉的运行和水处理都有比较齐全的记录,做到安全运行。1980年起,全县深入贯彻国家颁发的低压锅炉水质标准后,全县95%以上的工厂完善了锅炉管理各项制度,实现了安全运行。
(三)防尘防毒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县内破碎。粉尘及有毒有害的企业和工种相应增加,涉及到造纸、建材、酿酒、粮油加工、农机、林化、制茶、印刷、木粉、塑料、化工、纺织、采金、制板等14个单位的692名职工,其中接触粉尘的657人,接触苯的2人,接触聚氯乙烯的12人,接触黄磷的1人,接触铅和无机化合物的13人。由于采取了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未发生过职工中毒事故,也没有出现职业病人。
(四)安全检查每年进行安全检查两次以上,1984年前,检查组由公安、消防、工会、卫生、经委、轻纺和劳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1984年后,检查组由劳动部门负责,吸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对照安全标准逐条逐项检查,并进行事故隐患登记,限期整改。1980——1984年,开展了5次安全月(每年5月份)活动,共评出安全生产红旗单位3个,先进班组39个,先进工作者78个。
(五)安全人员培训1976年以来,共派出11人次参加省劳动部门办的8期锅炉压力容器、劳动保护干部学习班,56人次参加地区劳动部门办的12期锅炉操作管理学习班,17人次参加地区劳动部门办的6期水处理学习班。
四劳动服务公司
1981年5月21日成立县劳动服务公司。1983年起,一些县直单位和区(镇)、乡(镇)陆续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到1985年底,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的有城关镇、东西溪乡、县教育局、农机厂、诸佛庵镇和佛子岭镇。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县劳动服务公司先后自办和联办厨师、缝纫、家用电器维修、铸造、钳工、卫生护理和财务会计等普及型职业技术培训班。1985年办过7期,共282人受训。当年训后就业人数占74.8%,其中受训会计46名,占新办企业会计人员的82%。有100名女青年被输送到北京做家庭服务工作。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人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