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
(一)县政府司法处民国初期,县长兼理司法事务,设帮审员和司法承审员,协助县长办理诉讼案件。民国28年(1939年),具政府内设司法处,负责处理民事、刑事第一审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司法处设审判官、司法承审员、书记官、执达员、录事、庭丁、司法警察等,司法处长由县长兼任。司法处是审理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事件的审判机构。22年,“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发加委县长兼军法官暂行条例,规定“对赤匪、盗匪等人犯,均要捕之审理”。地主有权把交不起租稞的贫雇农送司法处,以“拖欠租稞”论罪。资本家有权无故解雇工人,甚至送交司法处判处坐牢。司法处的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利用繁琐的诉讼程序榨取当事人的钱财,如有诉讼文稿抄录费,送传票草鞋费、送达费,开庭时报到费等。广泛流传“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民谣。司法处官吏还同地方土讼师、刀笔手相互勾结,往往一桩简单的案件,一拖几年不结案,借此榨取钱财,当事人被“官司”拖得精疲力尽。民间有“一字进衙门,九牛拔不出”,“气死不告状,饿死不喊冤”的说法。
(二)县人民法院民国38年初,县民主政府设司法科,设科长1人,办事员2人。1950年8月8日,成立“霍山县人民法院”(院址在县人民政府大门右侧余家祠堂,1955年迁到东大街太平巷),有正、副院长、审判员、书记员、法警共8人,“文化大革命”前增到1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消失,由军事管制小组包揽侦查、起诉、审判工作。1968年3月,军事管制领导小组改为霍山县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审判小组。1973年3月,恢复“霍山县人民法院”,设刑事、民事、经济、行政4个审判庭、执行庭和办公室及漫水河、诸佛庵、大化坪、磨子潭、佛子岭、与儿街、下符桥、城关8个基层人民法庭。
人民法院历任院长名单

(三)法庭基层人民法庭1953年设的漫水河人民法庭,是本县最早的基层人民法庭。1954年,动工兴建磨子潭水库大坝,为保障库区建设,设立磨子潭人民法庭。1981年起,相继在大化坪、佛子岭、诸佛庵、下符桥、与儿街5个区设法庭。1983年设城关人民法庭。各庭配庭长、副庭长、审判员、书记员。基层人民法庭负责审理本辖区内的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审理程序、方式和刑事、民事、经济各庭相同。人事、经费由县人民法院统一管理。
镇反人民法庭1950年11月,群众性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为了保卫运动的顺利开展,1951年11月4日,成立“霍山县镇反人民法庭”,配审判干部7人,专门办理本县土地改革和镇反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的案件。下符桥、与儿街设第一分庭,诸佛庵设第二分庭,大化坪、龙井冲设第三分庭,黄栗杪、歇马台设第四分庭,连同城关共没5个法庭。在镇反运动中,全县逮捕人犯736人,其中348人判处死刑,246人判处徒刑,130人判处管制。判处的案犯中有恶霸216人,政治土匪93人,反革命分子144人,特务33人,不法地主229人,反动党团骨干分子21人,召开公审大会97次,10万人次参加。对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均押回本地召开公审大会,苦主在大会上诉苦后,罪犯执行枪决,并张贴布告。1951年3月,对反革命犯王忠培、杜起涛、汪啸天、项浒城执行死刑时,分别张贴石印布告130多张,枪毙王忠培的公审大会在县城召开,参加大会1.2万多人,会前把他们的罪行绘成连环画,贴在会场四周。公审时,苦主哭泣诉苦,群众情绪愤慨激昂。随着镇反运动的结束,镇反人民法庭于1955年撤消。
附枪毙萧子瑜
大恶霸萧子瑜,历任铲共团长、国民党县参议员、商会会长、警察处总务股主任等职。极端反动,并同土匪、特务勾结,横行乡里,欺世霸道20多年,杀害、活埋无辜群众和革命志士200多人,仅在民国19年一年中就杀害、活埋革命志士80多人。他的信条是:“有共无我,有我无共”,人称杀人屠户。镇反法庭判处萧子瑜死刑。1950年1月11日,在城关蓝家坟广场(现文盛街灯光球场)召开公审大会,连开两天,到会四乡八镇群众2万多人。苦主诉苦时声泪俱下。当镇反法庭宣布把萧子瑜绑赴刑场执行枪决时,会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口号声。
普选人民法庭1953年全国开始第一次普选,为了保证普选工作顺利进行,法院成立了审理破坏选举案件的普选法庭。本县第一次普选工作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3个区31个乡进行,每区设1普选法庭,由法院派出3人,从公安等有关单位抽调9人组成,每庭4人。第二期在7个区64个乡全面开展,设5个法庭,法院派5人同从有关单位抽调的14人组成,每庭4人。第一期3个普选法庭受理选民资格案件77件,65人取消管制,48人判处管制;其他刑、民事案件7件。第二期5个普选法庭受理各类案件1014件,其中选民资格案件637件,刑、民事案件231件,判处管制的132人。普选结束后撤销。
巡回人民法庭本县西南境山高岭大、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为便利群众诉讼,法院于1954年在大化坪、龙井冲设第一巡回法庭,下设童家河、龙井冲、大化坪3个审判站,龙井冲为中心审判站。在漫水河设第二巡回法庭,下设铁炉山、上土市、漫水河3个审判站,漫水河为中心审判站,每庭配审判员3人(其中1人为组长,负责掌握审判工作),审判站按时巡回审理案件,遇重大、疑难案件,随时向县法院汇报。“文化大革命”中消失。
临时人民法庭县人民委员会为保障“整风整社”(即大鸣大放)运动顺利开展,1958年4月1日组建临时人民法庭。法院派审判员5人同从公安局、检察院抽调的干部5人组成,分别深入到诸佛庵区的戴家河乡、上土市区的高山铺乡和与儿街、下符桥等地,专门办理破坏整风整社案件。收到揭发“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的材料2762份,受理案件1478件,批准1454人接受群众批判斗争,逮捕反革命分子1505人,其中判处死刑73人(执行21人),长刑198人,短刑1109人,管制43人,劳教1人,未决75人,教育释放6人。收缴重机枪1挺,长、短枪2枝,子弹35发,收发报机1台,自行车3辆,银元800块。召开宣判大会31次,张贴大字布告18次。整风整社运动结束后撤消。
二刑事审判
刑事审判庭是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业务庭,负责审理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和公民自诉的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如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案件外,一律公开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度。1983年,全国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期间,起诉到县法院的刑事案件有300多件,为及时完成审判任务,县委从其他单位抽调6名干部会同法院抽调的13人参加刑事审判庭工作,共同完成审判任务。
三民事审判
民事审判庭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负责指导基层法庭业务工作的业务庭。结案方式分调解和判决两种。对涉及财产争议的案件,按规定的比例由败诉方交纳诉讼费用。民事案件的审理着重调解,提倡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历年来,民事案件的调解率在90%左右,民事案件的判决实行两审终审制。
四经济审判
经济审判庭于1981年10月设立,是法院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业务庭。经济案件着重调解,调解不成再作判决,实行两审终审制。1980年后,经济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且幅度较大。
1950——1985年法院办结案件统计表
单位:人、件

五复查纠错
1962年9月25日,县委成立复查案件领导小组,(从公、检、法机关抽调干部16人组成),全面开展对1957年以来案件的复查纠错工作。一年时间,复查1094件案件的被告人1039人,经复查,维持原判527人,无罪179人,免刑313人,减刑16人,释放59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再次全面开展复查纠锗工作。对“文化大革命”前的案件经复查后宣告无罪124人,免刑42人,减刑20人,维持原判468人。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案件,复查后,宣告无罪25人,免刑11人,减刑4人,维持原判14人。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案件,复查后,宣告无罪140人,免刑83人,减刑77人,维持原判338人。
附:平反昭雪董德余杀人案董德余,男,57岁,住落阳河乡赵士湾村,原任村农会主任。1950年9月,以谋杀军属董开枝罪被捕判处死刑(同案3人被判有期徒刑),经皖北区法院六安分院和最高法院华东分院核准,1951年5月24日被处决,这是本县解放后第一起特大冤案。造成这一冤案的原因是办案人员违反政策,搞逼供信,并轻信真正凶手的假证所致。原凶刘为忠。从犯刘为义,男45岁,落阳河乡人,解放前曾在国民党军队当兵。被害人董开枝同刘为忠之妻有不正当男女关系,1950年3月13日晚,董同刘妻董昌英在刘家房内勾搭,被刘发现,遂叫来刘为义、董开应帮他用铁撬把董开枝活活打死。为逃避罪责,刘和同案人刘为义、董开应订立攻守同盟,一口咬定是董德余等人谋杀。19年后,根据董德余同案人的申诉,经反复核查,终于案情大白,刘为忠(已死)故意杀人,又嫁祸于董,造成这起特大冤案。判处从犯刘为义有期徒刑15年,宣布董德余无罪,并在当地召开平反昭雪大会,这起沉冤19年的错案终于得到纠正。
上一篇:第二节 检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