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
(一)早期组织民国9年(1920年),燕子河区(现属金寨县)的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和教师刘长青、刘锡凡等7人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包括马列著作在内的进步书刊。13年夏,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共产党员伍淑和回乡,同二高学生何云祥、何国耀等10余人仿效陈独秀组织的“岳王会”,在漫水河组织“圣人会”(后改名“平民共觉会”),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一大批在外地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陆续回到家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建党活动。17年,设在上土市的县立第二高级小学(简称二高)进步教师郑旭东、杜伦秩在黄栗杪开办“新衡书店”,出售《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16年夏,共产党员舒传贤回到家乡舒家庙,以结盟方式联络戴克杰、广燕深等10余名进步知识青年,在舒家庙成立“学术研究会”,并秘密建党,会员大部分由舒传贤介绍入党。西乡的共产党员刘淠西也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舒家庙、漫水河、燕子河先后成立3个支部。为了统一领导全县党组织,便于进行更大规模的革命斗争,年底成立中共霍山县支部,辖西镇、西乡、城关、南乡4个党小组,党员40余人,知识分子占多数。17年1月,六安、霍山、霍邱三县党组织合并成立六霍县委,舒传贤当选县委执行委员。根据六霍县委的决定,舒传贤主持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中共霍山特别支部,舒传贤当选书记;7月,六霍县委决定,特别支部改称中共霍山特别区委(10月改称六安县委第五区区委),书记舒传贤,辖5个党支部,有党员50余人。
(二)县委会民国18年(1929年)1月,中共霍山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舒家庙肖家冲杨伯平家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霍山县第一届委员会,书记舒传贤,刘淠西、徐育三、高维琪、喻石泉、朱体仁、朱雅清等为委员,隶属皖中特别委员会。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农运委员会、职工委员会,辖东北、西镇、南乡3个区委和西乡、城关2个特别支部,党员107人;9月,中共霍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在东北乡的枣树井召开,选举喻石泉、高维琪等11人为委员,万子元等4人为后补委员,喻石泉、刘时等5人组成常委会,书记喻石泉,受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设组织部、宣传部和军事、农运、职工、妇女4个委员会,辖5个区委、2个特支、25个支部,党员257人。19年4月27日,在东北乡戴家院子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县委。喻石泉、高维琪因“妥协改组派”被撤职,芦舒(吴仲孚)、潘臣、王雷等11人为委员,芦舒、刘时、曹品三等5人为常委,芦舒任书记,设组织部、宣传部和农运、职工、妇女3个委员会,改军事委员会为兵士工作委员会。20年1月,六安、霍山两县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合并成立六霍县委,书记王义中,领导两县非苏区的群众斗争,4月上旬撤销;5月,皖西分特临委前方办事处改组为六霍县委,书记潘臣,后为张俊之,仍领导两县非苏区的群众斗争,一区(舒家庙)、二区(城关)隶属六霍县委。霍山县委在诸佛庵恢复办公,书记芦舒,先后隶属中共皖西分特临委和中共皖西北特委,设妇女、军事委员会,并创办《雪花报》;6月,薛英继任书记;11月,大肃反开始,县委彻底改组,皖西北特委派洪球任书记,主持肃反工作,辖7个区委。
21年3月8日,在燕子河成立五星县,辖霍山、六安、霍邱、商城、罗田5县接壤地区,同时成立中共五星县委员会,书记韩承宏(韩志月);10月,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西进,国民党军又占本县,县委、县苏维埃转移到麻埠解散,基层党组织全被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22年1月,成立中共霍山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徐文新,委员徐海山等,隶属中共皖西北道委。23年冬,中共霍山县第六区区委成立,受皖西北特委领导,活动于团山、燕子河一带。25年9月,成立中共岳(西)霍(山)县工作委员会,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兼任书记。27年四五月间,成立中共霍山县特别支部,杨延莼任书记,赵敏、杨汉等4人为委员,直属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6月,在城关召开全县党员会议,成立中共霍山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杨延莼;七八月间,后文瀚接任书记,年底由杨汉继任,隶属中共安徽省工委,有党员30余人。28年3月初,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派徐达文接任县工委书记,并整顿、发展党组织,成立中共霍山县委,徐达文任书记,委员杨宝树、马洪范、王昭铨、芦华等,增设青年部、统战部,辖2个特支、3个党支部,党员40余人,隶属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29年初,撤销县委,成立地下区委(即大化坪区委),隶属中共立煌中心县委,书记喻本芳,委员江道之、喻本芳、程希敏等,活动在大化坪、舞旗河一带,有党员10余人;4月5日,区委被破坏,党的活动停止。
32年冬,中共英、岳、太、立、霍5县边区工作委员会成立,钟子恕、鲁教瑞任正、副书记;年底,在诸佛庵、东西溪两地各建1个党支部。36年夏,大化坪区组建2个党支部,有7名党员;9月3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七旅攻克县城,9月4日,中共霍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共皖西区工委,书记王宗琪,委员霍依茹、万青(又名徐少林)、李坚、田世五;10月,成立8个区委;11月,成立中共霍山县委,隶属中共六安地委,李坚、牛永昌任正、副书记,委员田世五、张庆禄、蒲振华,辖8个区委。37年1月,以太平畈为中心,划霍、岳、英三县部分地区成立太平县,建立中共太平县工作委员会,王飞任书记,后赵锦章接任,副书记杜炳南,委员白柯、梁平、杜炳南、崔学英等,属中共皖西区党委领导;11月,太平县撤销,中共霍山县委作相应调整,书记李坚,副书记牛永昌、杜炳南,执委曹俊等。
解放前中共霍山县委(工委)历任书记名单

38年1月中旬,县委机关迁入城关办公,书记牛永昌,委员王振朝、曹俊、张庆禄、蒲振华,秘书任顺卿,辖8个区委,党组织从此稳定并随之发展壮大。
民国38年2月—1955年11月,县委设书记、第二书记、副书记及委员若干人。
解放初期,县委成员由省、地委组织部任命。1955年11月后,由党代会选举产生。1955年3月,县委建立常务委员会;同年11月,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解放后第一届县委。1957年3月—1958年3月,县委设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各1人,委员若干人。1958—1966年,县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委员若干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底开始,各级党组织陆续瘫痪,县委工作被迫停止。1967年3月,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行使县委的部分职权,应付必办的公务。196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建立,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常委若干人。1969年5月,县革委会建立党的核心小组,行使县委职权,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组员若干人。1971年1月,中共霍山县第四次党代会召开,重新建立县委,设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委员。1980年6月,中共霍山县第五次党代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县委,各级党的组织生活全部恢复正常。
解放后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更迭表

(三)直属机构解放初,县委直属机构陆续建立、健全,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消失。1978年后陆续恢复。
县委办公室1949年10月设县委秘书室,1956年10月更名县委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县“革委会”办事组替代。1976年2月恢复。
组织部1949年10月前设立,1976年2月恢复。
宣传部1949年10月前设立,1957年3月同文教部合并为宣教部,同年9月,复为宣传部,1976年2月恢复。
统一战线工作部1952年9月设立,1976年2月恢复。
农村工作部1954年7月设立,1981年7月恢复。
县直党委会1950年6月设县直机关总支委员会,1957年4月改为直属机关委员会,1969年9月恢复。
党校1951年11月设党训班,1958年10月改为党校,1970年改为县革委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7年9月恢复。
政法委员会1956年7月设政法部,1957年3月撤销。1959年11月恢复,1961年11月撤销。1963年12月成立政法领导小组,1983年4月重建。
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1953年4月,设处理人民来信办公室,1957年,改为县委、人委来信来访联合办公室,1961年改为来信来访办公室,1978年复为联合办公室,1981年,划归县委领导。
老干部工作局1980年2月,组织部内设老干部管理科,12月,设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1983年8月成立老干部工作局。
档案局1956年设档案室,1959年改为档案馆,1963年改为档案管理科,1980年恢复档案科,1981年设档案局。
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1983年2月设”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7月,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办公室。
党史办公室1959年成立编史小组,1977年成立霍山县革命斗争史编写筹展办公室,1980年撤消;1982年成立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
审干办公室1955年3月设立,1966年消失。
支部生活社1956年3月设立,1957年3月改为霍山报社,1958年9月改名霍山日报社,1961年3月撤销。
财贸工作部1955年6月设立,1963年4月撤销。
财贸政治部1964年8月设立,1966年消失。
工业交通工作部1956年2月设立,1959年4月改为交通工作部,1961年8月恢复工交部,1963年4月撤销。
工业交通政治部
1965年11月设立,1966年消失。
工业工作部1959年4月设立,1961年8月撤销。
文化教育部1956年6月设立,1957年3月撤销。
(四)区(镇)、乡(镇)组织1950年5月,全县设8个区委会,90个乡(镇)中,只有少数建党支部。1951年,设1个城市工作委员会和七个区委会。1952年底,全县有6个农村党支部。1955年11月,全县有10个区委会,96个乡(镇)党支部;年底,设6个区委会,45个乡(镇)党支部。1956年设4区1镇党委会,43个乡级党支部。1957年1月,设4区2镇党委会,34个乡党委或总支委员会。1958年8月,设13个人民公社党委会。1961年8月,设45个人民公社党委会,11月恢复8个区委会,设46个公社党委会。1966年5月,设8区2镇56个公社党委会,不久全部消失。1969年撤区并社,设1镇24个公社革委会。1972年恢复7区1镇42个公社党委会。1983年,设7区1镇42个乡党委会。1985年设7区1镇35个乡和9个乡级镇党委会。1984年后,区(镇)、乡(镇)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2人,组织、宣传、纪检委员各1人,秘书、干事若干人。
党组织发展情况统计

部分年份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历次党员代表大会(党代会)
第一次党代会,1955年11月24日——12月1日在城关召开,代表198名,实到183名。县委书记常振英作《关于六年来党的工作检查及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通过“为坚决贯彻执行曾希圣同志在省第三次党代会上所作的‘为保证实现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中央根据这个报告所通过的决议而坚决奋斗的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霍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6名(其中常委7名)。选举成立中共霍山县监察委员会,委员7名。
第二次党代会,1958年3月6——14日在城关召开,代表160名,实到144名。县委书记常振英作“乘风破浪,为组织实现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霍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8名(其中常委9名),候补委员3名。
第三次党代会,1960年2月6——10日在城关召开,代表250名,实到222名,列席代表61名。县委书记常振英作工作报告,大会讨论并通过了霍山县今后10年发展纲要(草案)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霍山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3名(其中常委12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刘作垣等5人为出席省党代会代表,方世杰为候补代表。
第四次党代会,1971年1月12——15日在城关召开,代表473名,占党员总数6472人的7.4%。县委书记牛维生作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霍山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8名(其中常委8名)。
第五次党代会,1980年6月18——22日在城关召开,正式代表460名,占全县党员总数11646人的3.90%,实到446人;候补代表46名,实到44人。县委书记黄森作题为《同心同德,全力以赴,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王勇正作题为“整顿党风,加强党纪,保证四化建设顺利进行”的纪检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霍山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31名(其中常委9名),候补委员6名。选举产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黄森等10人为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徐世新为候补代表。
第六次党代会,1984年6月25——28日在城关召开,代表380名,占党员总数12136人的3.3%,实到358名。大会主席团由38人组成。县委书记金巨保作题为“大胆改革,开拓前进,为建设繁荣富饶的社会主义新霍山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县纪委书记苏大伟作“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开创纪律检查工作新局面”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霍山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30名(其中常委9名),候补委员5名。同时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六届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共霍山县委关于实行全面改革的决议。选举王立祝等5人为出席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三解放前的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舒传贤、刘淠西等一大批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回到霍山,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民国17年(1928年)夏,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共产党员舒传贤、陈发汉(王雷)、伍淑和、王逊甫、刘淠西、刘时,吴兆瑾(女)、戴克杰、朱大林等任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中仅赵甫仁1人不是共产党员。他们在宣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同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同年,舒传贤又以留学生的身份,出任东北乡自治公所主任。共产党员刘淠西、朱体仁、胡祥仁、杜起涛等加入各地民团,加强对地方武装的控制。7月,舒传贤、朱体仁借县政府明令反对李老末匪患之机,在东北乡组织1000多人参加的反帝、反封建游行示威。18年,县政府自卫队在东北乡水口寺强行抓走13个农民伕做役,当时在国民党县执行委员会中负责民运工作的舒传贤,以县执委会名义召开11公团会议,向各界呼吁。各乡农会和各公团纷纷向县政府提出抗议,迫使自卫队释放了被抓的农民。同时,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在全县开展以“五抗”(抗租、抗税、抗债、抗捐、抗伕)为主要内容的斗争,打击地方豪绅的经济基础,积极为武装起义作准备。5月初,中共霍山县委组织发动了诸佛庵民团起义。11月,西镇暴动胜利。接着,全县爆发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并赤化全县,成为全省唯一的赤化县。
19年4月12日,县首届苏维埃政府成立,此后,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支援红军作战,开展土地革命,从事经济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绩。10月—20年9月,全县军民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3次大围剿,支援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21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主力西进,党组织继续领导苏区人民进行反“清剿”斗争。23年11月,红25军转移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团山、马家河等地组建便衣队,坚持游击战争。抗战期间,党组织通过县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发动群众,组织各种群众抗敌团体,宣传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28年夏,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迫撤离县境,党组织转入地下。29年4月,地下区委喻本芳等4人被捕牺牲,党组织遭彻底破坏,党的活动处于低潮。32年冬,中共五县边区工委成立,在五县边境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县内有少数党员坚持抗日宣传活动直至抗战胜利。36年9月,中共霍山县工委成立,并组建各级党政机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巩固扩大新解放区。10月,县工委、县政府组织群众支援张家店战斗。11月,县工委改组为中共霍山县委,在发动群众支援战争的同时,积极贯彻新区政策,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全县人民配合解放军在反“围攻”、反“清剿”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38年2月,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积极支援大军渡江,配合解放大军清剿境内的土顽匪特,不到一年时间,全部消灭土匪武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着手恢复、发展工、商业及农业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
四解放后各项工作
(一)纪律检查解放初,党员纪律检查工作由县委组织部承办。1950年5月,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建立,设书记1人(兼职),委员若干人。1951年6月,县委纪委配专职干部和检查员,设办事机构。1954年6月,设常务委员会。1955年11月,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监察委员会,设书记(兼职)、副书记(专职)各1人,委员若干人。1959年2月,改为县委监察委员会,增配副书记1人和秘书、监察员等。1965年1月,改为“中国共产党霍山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1966年消失。1979年6月,恢复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兼职)1人,专职副书记2人,专职委员2人,秘书1人,检查员3人。1984年5月,设审理、信访、纪律检查3科;6月,第六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县纪检会,并建立常委制,配专职书记,设办公室。1952—1956年,全县共处分党员188人,其中开除党籍49人。留党察看22人,撤销党内职务12人,严重警告8人,当众警告72人,当众劝告25人。1957—1965年,共处分党员1322人,其中开除党籍295人,留党察看295人,撤销党内职务94人,严重警告364人,警告274人。1979—1987年,处分党员226人,其中开除党籍45人,留党察看64人,撤销党内职务19人,严重警告40人,警告58人。1961年7月—1963年9月,全面复查1957年以来被批判和处分的脱产干部917人,不脱产干部2785人,群众5800人,共9502人的案卷材料,对部分错、基本错和全部错的8521人(占总数的90%),分别不同情况给以纠正。1982年,全面清理1978—1981年“农转非”户口,注销不符合政策入户的11户26人的城镇户口,其中县委常委3户10人,部、办、科、局级干部7户12人,一般干部1户4人。
县纪检(监察)机构领导人更迭表

(二)宣传教育
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围绕和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的。
培训1950年,县委办干部训练班,轮训土改工作队员。1951年10月,成立县委党训班,培训党员干部和建党对象。1952年,集中轮训党员,进行解放后第一次整党。1956年,开始有计划轮训农村脱产和半脱产基层干部,6月,附设的文化补习班开学,农村不识字的基层干部分批参加学习,每期50人,学习3个月,共办两期。1958年10月6日,同县农业合作化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县委党校。1958—1960年,全县各级(直到大队)大办业余党校,训练党员和基层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校停办。1969年4月,“霍山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成立,到1977年9月,办各种学习班30期,5197人次参加学习(也有借学习之名整人的)。1977年9月20日,党校恢复,县委书记兼任校长。为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第一步改革,分期分批培训了大批县直副局级和正乡级干部。1981年,党校办行政、技术干部训练班。1985年开始,办两年制党政管理干部中专班,培训在职人员,系统讲授政治理论、文化、专业知识课。1951年起,共办各种轮训班138期,培训16880人次(不包括中专函授班和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学员)。并有数十人次参加省、地委党校学习,有2人到中央党校学习。
宣传动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主要是各种会议),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宣传、讲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主要讲国内形势,有时也讲国际形势);宣传、讲解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及保证其实现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主要措施;进行形势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1949年秋,在农村开展反匪反霸宣传。1950—1951年,宣讲《土地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开展中苏友好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活动。同时,对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52年初,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三反”运动教育,同年,对全县党员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员的八项条件教育。1953年,宣传《婚姻法》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宣传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4年,宣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宣传发行新人民币和推销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56年,宣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同时,组织学习中共“八大”文件。1957.年,进行整风运动的宣传,号召党员自觉整风,非党人士帮助整风。1958年,宣传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号召全民大办钢铁。1959年,开展整社宣传,同年10月宣传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开展反右倾,鼓干劲运动。1960年,进行新“三反”(反贪污、浪费、挪用公款)运动宣传。1961—1962年,宣传推行责任田,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1962年9月,组织全县人民学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阶级斗争教育。1963—1964年,宣传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同时,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的宣传。1965年,在全县掀起大学毛主席著作热潮。1966—1976年,大力宣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及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掀起学大寨热潮。号召干部,知识青年、城镇居民“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宣传“一打三反”、批林整风运动和批林批孔运动。掀起学习小靳庄热潮,社、队办夜校,成立理论队伍、业余文艺宣传队和大批判战斗队。抽调干部组成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到农村组织、发动“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运动。1976年,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达到高潮,县委要求路线教育宣传队广泛宣讲。1977年,宣传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1978年,组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时,进行农业责任制的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宣传工作的内容也随之变化。1979年,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1980年,学习、宣传新《婚姻法》。1981年,学习贯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宣传。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和“全民文明礼貌月”宣传活动。及打击经济领域里违法犯罪活动的宣传。1983年,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宣传活动。1984—1985年,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有关法律常识的宣传。
(三)征集党史资料和编写地方党史本县是革命老区,党史资料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为征集党史资料和革命文物,曾三次成立专门机构。1959年,成立编史小组,对霍山革命史进行调查,并征集到一大批党史资料和革命文物,撰写近百篇革命回忆录。1977年,成立革命斗争史编写筹展办公室,用两年时间编写出《霍山县革命斗争史》、《霍山县革命斗争大事记》和《霍山县烈士英名录》的初稿,并举办革命斗争史展览。1982年2月,成立中共霍山县委党史办公室,专事党史资料征集。几年来,共征集各种资料1770件,约700多万字,革命文物200多件,如县苏维埃政府赤卫委员会大印,舒传贤、黎本益留学时用的外文书籍和苏维埃问题讲义等,被省博物馆列为重点革命文物。编写了《霍山革命史话》、《中共霍山党史》(建国前部分)、《中共霍山党史大事记》、《霍山党史百人传》、《霍山县党史人物》、《霍山县革命先烈传略》、《喻氏六杰》、《霍山革命回忆录》(第一辑)、《安徽红色区域中心——霍山》(第一辑)、《中共霍山组织史》(建国前部分)、《资料与研究》(内部不定期刊物,共出9期)。1977年以来,共编15本专辑,约110万字,印发1.7万多册。整理了《霍山农民大暴动》、《红28军在霍山》等10项专题资料。配合外地党史部门完成了《六霍起义》、《皖西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支援渡江》等19个专题117篇资料的编写工作。几年来,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和传记文章41篇,研究舒传贤的专稿约占五分之二。1985年12月,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从群、朱奇荣合著的以舒传贤革命生涯为主线的《先躯者的足迹》一书。
(四)统一战线民国16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北伐时路过本县,国共两党在本县实现首次地方性合作,团结各界群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27年4月,霍山县民众动员委员会成立,下设4个工作团。县动委会主任由县长兼任,指导员由中共党员担任,这是国共两党在本县第二次地方性合作。动委会创办《霍山日报》和编印《抗日战报》,进行抗日宣传;办夜校,组织群众抗敌团体,鼓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年秋,县动委会派朱世昌(朱蕴山之子)找省财政厅长章乃器筹资,从湖北购进一批食盐,并把其中大部分分给漫水河、大化坪、诸佛庵山区群众。同年中秋节,诸佛庵农民抗敌协会发动群众做糍粑慰问驻在斑竹园、坳子行等地的国民党抗日军队。县青年抗敌协会为庆祝台儿庄大捷,曾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火炬游行。中共党组织还通过省动委会把工作团内的一些共产党员派到国民党县政府工作。11月,共产党员汪铁民任霍山县政府第一科科长,李绶宝任第一区区长,郑中任县党部督导员。他们利用合法身份掩护地下党组织,保护抗日民主力量,打击顽固派、投降派。29年1月下旬,共产党员喻本芳到合肥县三河找到共产党员喻毅坚(余露),通过霍邱县长唐晓光的关系,弄到枪枝出口证,把原埋藏在管驾渡的几十支枪运到抗日根据地。37年6月,中共霍山县委贯彻皖西区党委指示,确定打击对象限为“人民所痛恨的恶霸分子”和“地主专权派”,扩大团结面,改善军民关系。10月,霍山中心县委在堆谷山召开会议,强调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军和土顽势力,宽待俘虏;把中、上层开明人士、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者团结起来,反对蒋介石的掠夺政策,并监视敌特活动。38年1月,全境解放。2月,县委发出“继续收编敌顽武装,彻底瓦解残余匪帮,壮大革命力量,开展重点剿匪,清除支前障碍”的指示,到4月底,共收编国民党县、乡武装的官兵189人,5月中旬,县委、县政府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贯彻新区政策,安定社会秩序。
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一批党外人士受到了不公正的处理,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党外人士被批斗,并受错误处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一落实了对他们的政策。对起义、投诚人员政策1979年8月,县委成立落实原国民党军政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通过核查、对照政策,确认34名起义、投诚人员的历史身份(其中起义24人,投诚10人),内有将官1人,校官3人,其他30人,并按规定给他们重新颁发了起义、投诚证明书。对工商业者政策1980年4月,成立区别“三小”(即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及其它劳动者)领导小组,调查核实原在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划为资本家成份的24户,把其中划成工商业资本家中的14人重新定为小商10人、商人2人、劳动者2人。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人予以平反、恢复名誉。对非党知识分子政策启用优秀知识分子在各种机构中任职,1984年底,全县有非党知识分子1106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4人),在历届政协中任正副主席的5人,常委33人,委员195人。历届人代会中,任人民委员、人大常委的29人(其中1人任人大常委副主任)。对政协委员的政策纠正历届政协委员中10人次的冤假案件(受批判的3件,恢复公职6件,查结历史老案1件),补发11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扣发的工资1938元,给5人定期生活补助,清退7户的查抄财物,计金银首饰、古玩字画47件,退还原物17件,补偿物款2708元,恢复11户31人的城镇户口,落实4户的房产13间,其中退还原房7间,6间作价1680元补偿。
下一篇:第三节群众团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