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1982年,在基本建设局内成立“霍山县环境保护办公室”。1984年,基建局改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管理全县环境保护工作。3月,设“霍山县环境监测站”,承担全县的环境科研、环境监测工作,陆续购置环境监测车、监测仪器和化验器材,现有固定资产6.78万元。6月成立“霍山县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县环境保护工作。
一生态状况
本县雨量充沛,光热条件适宜,物种繁多,历来植被良好,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52%。解放以来,国家重视发展林业生产,1951——1985年,共植树造林1725323亩,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平衡,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用材量急剧增加,长期以来,采伐量大于生长量,造成采伐率和生长率的比例失调,尤其严重的是1958年大办钢铁时,大砍树木炼钢;“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以粮为纲方针,大肆毁林开荒,致使森林面积锐减,1976年森林普查统计,覆盖率已降到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山林政策,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停垦还林的措施,森林面积逐年增加,1983年,森林覆盖率回升到44.97%。随着农民兴山育林积极性的提高,森林覆盖率近几年来有增无减。
由于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1949年,水土流失面积仅330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到1156.2平方公里。据水利部门调查,全县水土侵蚀模数高的达8000吨/km〈sup〉2年,一般均在5000吨/km2年左右,全年水土流失总量为200万立方米,折合270万吨。流失的养份包括有机质5.4万吨,氮素3000吨,磷2000吨,钾4.1万吨。以1982年本县销售氮素7500吨,含量30%计算,流失的氮素是全年销售、使用氮肥的1.2倍。由于水土流失,地力衰退,山上岩石裸露,水库淤积,河床抬高,灾害不断发生,如磨子潭水库原集水面积570平方公里,1969年淤积量1591万立方米;佛子岭水库原集水面积1270平方公里,1971——1981年淤积量2700万立方米,平均年淤积量27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一个坝高30米的水库(需投资30——40万元)。如用人工排砂,每年出工万人挑砂,也赶不上淤积的速度。到1985年底,全县小水库的淤积相当于350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量,按每亩需水300立方米计算,少灌农田10万多亩。东淠河黑石渡到城关段的河床抬高1米以上,接近老城地面的高度,佛子岭水库只要放600立方米/秒流量,南岳乡和城郊将有600亩农田被淹。森林既能截流和阻止山洪暴发,又能蓄水防旱,由于森林面积的锐减,水旱灾害不断发生。据气象资料,本县1950年前,大旱每20年一遇,大涝每18年一遇,80年代,大旱每13年一遇,大涝每9年一遇,频率加快1倍。1980——1985年,已两遭涝灾,其中1984年灾情十分严重,全县损失3000多万元。森林也是鸟兽的乐园,随着植被的减少,珍禽异兽失去了栖息场所,国家三类保护动物金钱豹和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濒临灭绝,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娃娃鱼,麝獐、大小灵猫也很少见到。灰喜鹊、啄木鸟、鹗、猫头鹰等明显减少。许多禽兽是害虫的天敌,害虫天敌减少,使生态失去平衡,虫鼠灾害不断发生。林业部门调查,1957年,高山,太平两公社发生松毛虫害达9.3万亩,有虫率100%。虫口密度,重灾区达474条/株,轻灾区283条/株,1978年虫害面积20万亩,受害率100%,虫口密度300条/株,针叶受害面积达85——100%,严重的全株死亡。农业部门调查,1979——1983年,农作物虫害面积高达342.76万亩次,平均每年虫害面积达66.55万亩次,损失数十万元。
随着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农药、化肥的广泛施用,地面水体受到严重污染,DO悬浮物、COD化学耗氧量,BOD生物需氧量明显增加,水生动植物大量减少。近期虽采取一些治理措施,污水排放量仍有增无减。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其它有害物质,大气质量也明显恶化,1985年,一年5次出现酸雨,pH值均在5.50和4.00之间。如任其发展,对工农业生产的损害将不堪设想。
近几年大抓“三林”工作,森林植被不断改善,对工业“三废”,采取了宏观控制和微观治理措施,生态环境出现良性循环势头。各种类型的生态村相继出现。如樊冲乡土地湾村过去是,上“青天一顶”,下“巴王一片”,山穷水恶,灾害不断发生。由于他们长期坚持植树造林,生态环境迅速向良性转化,出现了青山养人,百业兴旺的局面,人均收入从50年代的30多元,增加到80年代的700多元,被评为皖西先进生态村。大沙埂乡夏天河村发展稻田养鱼,创造了立体农业生态模式,昔日的黄土山岗变成鱼米之乡。由于鱼稻共存,互利助生,不仅发展了水产养殖业,而且促进水稻增产,全村人均收入从1981年的100元增加到1985年的500多元。
二污染及治理
(一)废水污染及治理1985年调查,全县工业废水年排放量3324348吨,其中省属企业1951359吨,县属企业1372989吨。1981——1985年,共排放废水14964532吨,其中工业废水12655342吨,生活废水2309190吨。这些废水中含6价铬,氰化物,硝基苯类COD、BOD和酚、汞、酸、碱等多种有害物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关、诸佛庵、落儿岭,佛子岭4个点构成的1个不规则的椭圆形地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地面和地表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以地面水体污染最为严重。如诸佛庵区境内的深水河,源于茅山脚下,经小堰口,诸佛庵、黄泥畈入淠河,全长26公里,流域面积135.5平方公里,上游江北厂年排废水813800吨,红星厂年排废水176574吨,诸佛庵纤维板厂年排废水367200吨,中游皖西机械厂年排废水221100吨。废水中含有TNT、汞、6价铬、铅及氰化物等,使该河水质变坏,色似酱油,不能饮用。两岸居民怨声载道,不得不投资打井,改用地下水。孔家河源于土地岭经落儿岭、钓鱼台、黑石渡入淠河,东风机械厂年排入含铬废水4.3万吨,东风造纸厂年排入酸、碱废水12万吨,使落儿岭——黑石渡段河水色变黄,起泡沫,水生植物减少。鱼虾近乎绝迹。佛子岭水库上游支流桃李河衅,西溪金矿年排入废水32640吨,淮海机械厂年排入废水149885吨,这些废水中含有6价铬、铅、酚等有害物质。水库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两库容积较大,自净能力强,水质基本良好,历次鉴测表明,磨子潭和佛子岭水库的PH值虽有较大波动,水质总体情况良好。
东淠河是本县主要干流,境内河长40多公里,支流22条,流域面积1930.6平方公里,流经梁家滩、迎驾厂、戴家河、城关、下符桥等地。沿河两岸,佛子岭酒厂年排入废水10.13万吨,林化厂年排入废水1.5万吨,县制药厂年排入废水3.34万吨,县造纸厂年排入废水62万吨,加支流孔家河、深水河流入废水1964474吨,污染负荷超过自净能力,迎驾厂——县城段河水明显变坏。县城生活用水不得不以高价投资取用地下水。
县城护城河60年代水质尚好,水生动物鱼虾满河可见,南门口桥下,曾有两斤多重鲤鱼跃进洗衣篮内的奇事。由于工业发展和县城人口增加,每年排入护城河的工业废水75949吨,生活废水536681吨,水质逐年变坏,鱼虾绝迹,特别是北城河枯水季节,五颜六色,腥臭难闻,成了“龙须沟”。
治理为治理废水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近10年来,各有关企业投资480多万元治理废水。1985年污染源普查统计,1981——1985年,处理工业废水424610吨,处污率3.36%。其中含铬废水9.75万吨,占22.96%;含氰废水7200吨,占1.70%;含TNT废水2.1万吨,占4.55%;含DDNP废水22230吨,占5.24%;酸碱废水201680吨,占47.49%;混合废水7.5万吨,占17.66%。处理废水的效率也逐年提高,1981年处理废水35218吨,处理率1.63%;1982年处理废水65433吨,处理率3.0%;1983年处理废水109879吨,处理率3.84%;1984年处理废水91081吨,处理率3.22%;1985年处理废水122999吨,处理率提高到4.68%。
(二)废气污染及治理本县由于工业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废气排放量也与日俱增,虽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治理措施,但一些有毒成份废气的排放仍有增无减,大气质量正在向不利于生态平衡的方面转化。1985年污染普查统计,全县有锅炉53台,工业窑炉27座,废气年排放量42663.98万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35998.18万标立方米,按理论换算,这些废气中含二氧化硫498.66吨,氮氧化台物3040.37吨,一氧化碳1952.50吨,烟尘901.61吨,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排放量还在逐年增大,1981——1985年,排放废气167325.59万标立方米,其中1981年22944.39万标立方米,1985年42663.98万标立方米,1985年同1981年相比,废气排放量增大1倍。加上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氮氧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造成大气酸化。1985年,曾出现5次酸雨,虽属轻度,危害尚不十分明显,如任其发展,对工农业生产的破坏将不堪设想。虽与大气环流“外来污染”有关,也不能排除在逆温条件下,本地污染所起的重要作用。
治理近年来,相对集中人力、财力对废气的排放分步治理,各个击破,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更新改造窑、炉,减少烟尘排放全县有工业锅炉53台126蒸吨,更新改造和消烟除尘的23台,占总台数的43.4%,总蒸吨的60%。工业窑炉27座,更新改造8座,占30.4%,其中大土窑改高囱大窑和轮窑5座,新建轮窑2座。县砖瓦厂学习外地经验,把轮窑改为隧道窑,节约了燃料,减轻了污染,雪天也能照常生产,提高了工效。由于窑炉的更新改造,全县每年节约原煤5000多吨,1981——1985年节约原煤2.5万多吨,按理论换算,可少排二氧化硫340吨,氮氧化合物2176.94吨,一氧化碳1398吨,烟尘1200吨。建小水电站,开发清洁能源到1985年,全县已投资2000多万元,建小型水力发电站103座(1985年尚有73座),装机115台7599千瓦(1985年尚有88台7386千瓦),年发电1278.34万千瓦时。以电代煤,每年节约原煤6000多吨,按30%含硫量换算,每年可少排二氧化硫360多吨,氧化合物2176.92吨,一氧化碳1489吨,烟尘1130吨,及其它大量有害物质。如以电代柴,每年可少伐森林1.5万多亩。建沼气池利用牲畜粪便和草叶资源,采用臭氧发酵技术,把碳氢化合物分解出来,以50%左右的热效率用作炊事和照明,并把氮、磷、钾等有机质还田,促进农业生产。近几年来,全县建沼气池700多个,容积约6000多立方米。县能源办公室测定,产气率0.15m3/m3料容日,有效利用率达82%。每年有298天产气,平均每个沼气池年产沼气447立方米,全县年产268200立方米。每立方米沼气热值为5000大卡,足够1个3——5口之家的炊事和照明用,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2000多立方米,既减少了木材采伐量,又减轻了环境污染,一举两得。普及省柴灶全县有6.2万多个农户长期使用老式锅灶,热效率只有10%,每户年均用柴(包括煮猪食)3000公斤,全县年耗柴18万吨,即每年要砍伐山林15——20万亩,造成薪柴紧缺,生态破坏严重。1985年开展节能改灶工作,推广省柴灶,全县有6万户改灶,安装节能水箱2000多只,热效率高的可达24%以上,平均热效率在20%左右,比原来提高一倍。理论换算每年可节约木柴7——10万吨,即少伐山林7——10万亩。
(三)废渣污染及治理1985年工业污染源普查统计,全县年排工业粉尘1899.62吨,严重地污染了环境,损害了人体健康。桃源河采矿场累计排废渣5万多吨,长期就地倾倒,把附近公路垫高2米以上,有碍汽车通行。由于公路抬高,路面距高压线仅3米,严重违反安全用电法规,危及人畜安全。倾倒到河中的废渣。阻碍水流,1984年山洪暴发,把石渣冲到下游,毁坏诸佛庵乡农田20多亩。县酒厂、药厂、林化厂、纸厂部分废渣随废水排入河内污染水体。金矿部分废渣堆放山场,损害森林,粉尘污染也十分严重,县内两家水泥厂球磨车间粉尘浓度高达405——320mg/m3。皖西水泥厂附近,一家农户兴种的西红柿只开花不挂果,原因是受粉尘污染。县粮油加工厂、纤维板厂粉尘浓度一般35——51.67mg/m3。茶厂筛品车间粉尘浓度高达60——75mg/m3。
治理“废物”弃之为废,用之为宝。企业根据自身财力和技术力量,积极开展粉尘回收和废弃物利用工作,1981——1985年,综合利用废渣65236.26吨。皖西化工厂装料车间采用水池除尘,回收效率达98%,效益每小时7000立方米;球磨工房采取两级旋风分离除尘设施,处理效益,每小时3100立方米,一级除尘率达90%,二级除尘率98%,基本上消除了粉尘污染。县饲料加工厂在兴建过程中,重视粉尘治理,坚持设计、施工、投产“三同时”的办法,设三级除尘设施,除尘效果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县砖瓦厂每年利用1万多吨煤渣烧砖制瓦,增加了砖瓦的内燃能力,每年可节约原煤500多吨,提高了砖瓦质量,增强了砖瓦的抗压性能。
(四)噪音污染噪音能引起耳聋,诱发疾病,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脑电位改变,引起神经失常,休克乃至危及生命。本县县城内街道交通噪音高达80——95分贝(A)。淠河路上汽车站到星光电影院一段及中兴路,汽车川流不息,小四轮拖拉机和小三轮车来往频繁,噪音在95分贝以上,沿路居民深受危害,虽想治理,但因配合失调,未能实施。县纺织厂织布车间的噪音在100分贝(A)左右,厂界噪声在80分贝左右,干扰附近群众的正常生活,妨碍了城西小学的学生学习。该厂多次准备搬迁,因财力不足,举步艰难。省属江南机械厂空气锤的噪音达95分贝(A)以上,危害工人健康,干扰群众生活,特别在夜间危害更甚。厂方正在设法降低噪音危害。
(五)农药污染及防治本县历史上农作物灾害频繁,仅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949年间,下符桥、与儿街、戴家河、诸佛庵就出现大小蝗虫为害10多次,螟虫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历来多采取原始的人工捕捉办法治理。40年代起开始使用有机氯农药,因当时农民经济困难,农药价格昂贵,用量甚微。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54年开始使用农药治理虫害,年用量仅3吨。由于效果显著,1959年增到131吨,1976年达187吨。1954——1985年共施用农药2400.5吨,施用面积8686548亩,救回粮食7259万公斤,平均每年施用农药75吨,施用面积271454.6亩,救回粮食226.84万公斤。因喷洒的农药大约有10%左右附着于作物表面,5——10%左右随风飘浮在空中,其余落入土壤,致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畜健康。医学家监测,有70多种疾病和使用农药有关,急性中毒者时有发生,夏秋两季更多。一半以上落入士壤的农药,有不少被细菌分解而失去毒性。也有些农药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细菌分解,如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有机汞农药西力生等,在土壤中积蓄起来,通过作物的吸附,使粮食和蔬菜含有残毒,危害人畜健康。近期癌发率明显提高,同农药施用和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
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开展生物治理本县对保护害虫天敌做了大量工作,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如在爱鸟周活动期间,放映有关保护鸟类及害虫天敌的电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保护鸟类及害虫天敌的文件,使乱捕滥猎活动有所收敛。积极开展稻田养鱼,开创鱼稻共存,互利助生的立体农业模式稻田养鱼不仅增加了收入,因鱼捕食了害虫,无需农药。1985年,大沙埂乡生产无农药污染的生态粮50多万斤,深受欢迎。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春雷霉素、井岗霉素、农用连霉素等防治1974——1985年,生物农药防治面积52900亩,挽救粮食529万公斤。由于它具有高效低毒的优良特性,使用面积逐年增加,预计不久会取代其它农药独占鳌头。
上一篇:第四节 建筑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