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老城始建于宋末,初为土城,历经几个朝代,虽有发展,但极缓慢,民国期间,近于停顿。解放后,县城建设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9年,因陋就简,修多建少,仅邮电局、林业局各建1幢2层楼房。第二阶段,1970——1976年,修建并举。1969年7月14日,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县城大部被淹,一般积水深2米左右,东门低洼处水深3——4米,灾后在维修水毁房屋、扩建街道并铺砌路面的同时,在鼓楼口建成百货、书店、邮电3幢大楼,形成商业中心。第三阶段,因老城陕小,地势低洼,容量早已超过负荷,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76年,中共县委书记高立堂倡议并决定在城南丘陵地带建新城,高立堂同干部、工人、学生一起参加建新城街道的义务劳动,辟山填冲,筑路建房;国家、集体,条条、块块齐心协力,到1985年,国家投资3000余万元,在近6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各类建筑物约40万平方米。沿街建成的近百幢楼房及厂房、仓库,居民点住宅小院栉比鳞次。南岳山下新建的南岳山庄和烈士陵园,同南岳山融为一体。一个布局合理,功能较齐全的新山城初具规模。县城各类基建工程总值约1.5亿元,解放后新建工程投资1.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约7000万元,占58.3%;集体投资3500万元,占29.2%;私人投资1500万元,占12.5%。
一房屋
1976年前,县城局限在老城,房屋基本上是解放前建造的,大部分是平房,50、60年代,仅邮电局、林业局各建1幢2层木结构楼房。70年代,建成百货、书店、邮电3幢2层混合结构楼房。因老城狭小,容量超负荷,1976年后,在城南丘陵地带扩建新城,到1985年,新城初具规模。
(一)原有房屋1949年,城关有房63451.8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40326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11445.8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6160平方米,私有5520平方米。房屋结构,一部分是草房,一部分是有架的砖木结构小瓦平房,主街道铺面有一小部分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房屋建成年代不一,许多房屋陈旧不堪,已成危房。因草房多,经常发生火灾。此外,居民多有住草棚的。
(二)新建房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老城建房有3大特点:公房多,平房多,利用空隙地多,街道基本保持原貌。改革开放以来,改造老城和扩建新城双管齐下,建房形成较大规模。到1985年,共建房400949平方米。其中50年代47251平方米,60年代177862.2平方米,70年代78695平方米,80年代97140.8平方米。房管部门直管25474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288243.2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53960.8平方米,私有33271平方米。1985年底,有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661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2011平方米,混合结构房屋67593平方米(其中私有670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屋324734平方米(其中私有34743平方米),其它结构房屋63451.8平方米(其中私有3378平方米)。平房388185.8平方米(其中私有38121平方米),2——3层楼房76215平方米(其中私有670平方米)。住宅210278平方米(其中私有31721平方米),工业交通仓库用房64567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79062平方米(其中私有7070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用房54315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13824平方米,办公用房38298平方米,其它用房4056.8平方米。
附建房规划管理
老城区建筑密集,布局紊乱;新城区山峦起伏,地形破碎,决定了本县县城建设只能是在改造利用老城,充分发挥老城功能作用的同时,因地制宜,重点建设新城,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使县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1983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县城建设制定了总体规划,行署于1985年批准。规划规定,新城沿街建房必须在3层以上,由建设管理部门按设计图纸统一划定位置,不得各行其是。小区建设按山体走向,因地布点不强求一致。为节约土地,提倡建楼房,多利用荒山,少占良田。因县城位于多震段,要求一切建筑都按抗震规范设防,楼房多为稳定性能良好的框架结构,平房采取相应抗震措施,以提高抗震系数。布局形态为以护城河为界形成的老城和新城两个组团,老城区呈不规则椭圆形,是商业服务和居民生活区,总用地约90公顷,新城区占地约110公顷。キ形街道,两旁排列着数十幢楼房。主街道中兴路把新老城连成一体。古淠河傍县城北向东流去,淠源渠横贯新城南端,文峰塔高耸于城东,在城南会胜寺旧址及其附近新建的仿古建筑群——南岳山庄、烈士陵园同南岳山融为一体,构成景色秀丽的风景区。在南岳山上俯视全城,美不胜收。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衡山路以西,占地约15公顷。考虑到县城容量及减少环境污染,把砖瓦厂、造纸厂、制药厂安排在“卫星”镇迎驾厂。仓库用地为防水患,主要分布在南岳西路地势较高的山岗上,占地10公顷。商业主要分布在中兴路及以中兴路和南岳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边的衡山商场为主体,形成商业中心。中兴北路西侧新建一座农贸市场,占地0.6公顷。文化教育机构,为方便群众活动及学生上学,分布较散,第一中学座落在老城文盛街西端,第二中学座落在新城佛子岭路东端。小学正在调整布局,城关小学将迁到佛子岭路中段南侧,已破土动工。城东小学、城西小学及新城小学(城关小学迁新址后改名新城小学)近似等腰三角形分布,占地面积约1公顷。文化设施的文化馆、博物馆利用旧文庙,工人文化宫座落在南岳路中段北侧,图书馆正兴建中。
二街道
(一)老城街道沿街房屋多砖瓦结构,草房夹杂其间。路面为中间三块条石,两侧用鹅卵石铺嵌。商店大门90%以上是铺板门。
文盛街北自北门桥头,西到霍山中学,长780米、宽12米。解放前东段名文盛街,西段名富贵街,4米宽,是居住区。解放后经多次改造、拓宽、取直,路面改铺柏油,人行道用水泥方块铺砌。人武部、门诊部、电影院、灯光篮球场、文化馆、新华书店、邮电局、百货大楼和50多个商业网点座落在这条街上,是老城最繁华的街道。
中大街西接百货大楼前文盛街,东到城关镇北侧路口,长215米,宽5米。解放前名中正街,商店林立,为最繁华街道。解放后,建筑物多保持原样,1978年后,路面改铺水泥方块。沿街百余家个体户摆摊设点经商贸易,形成服装和小商品市场。糖烟酒公司、供销社、土产公司门市部、公安局、粮油杂品厂、印刷厂等单位座落在这条街上。
东大街西接中大街,东抵石担桥(原名保黎桥)头,长365米,宽5米。解放前,以米行为主兼有其它行业商店。解放后,市民居住为主。1978年后,路面改铺水泥方块。
西大街东接百货大楼前文盛街,西到物资局,长980米,宽6米。解放前,多商店。解放后,市民居住为主。1978年后,路面改铺柏油。
顺河街南自北门口,北抵淠河大堤,长550米,宽5米,居民解放前多从事搬运业,居住在低矮的草棚内。解放后,居民以种菜为主。1978年后,沿街建筑陆续以砖瓦结构的平房取代了草棚。
附巷道
解放后,因县城建设的需要,老城巷道有的加宽改造了,有的废弃了。新城因地势高差大,不便建巷道。因地制宜,修建各种形式的道路,联络主街道。
通贤街东起澡堂巷,西止中兴北路。解放后,因建县政府大院而改走农业局转两个90度弯,总长800米,宽6米。是生活、消防街道。农业局以西是柏油路面,农业局以东是鹅卵石路面或土路面。
周家巷北接东大街,长120米,宽3米,砂石路面,生活巷道。
火神庙巷原彭家巷、火神庙街(以护城河为界),解放后合为火神庙巷,北接东大街,南止南岳医院,长400米,宽5米。水泥方块路面。座落此巷的有林业局、南岳医院、东街储蓄所等。
龚家巷北起城河,南接东大街,长180米,宽5米。水泥方块路面。巷内有城东小学,是生活、消防巷道。
澡堂巷北接中大街,南止通贤街,长100米,宽3米,砂石路面,生活巷道。
太平巷曾名清政巷,北接中大街,南止通贤街。长170米,宽5米,卵石路面。“文革”前,公安局设在此巷,群众称为公安局巷,座落此巷的有法院、拘留所、公安局(后门)、工艺厂等。是生活,消防巷道。
一人巷北起城河,南接中大街,长150米,宽1.2——2米,水泥方块路面。生活巷道。
北门巷北起城河,南接中大街,长150米,宽3米,砂石路面。生活巷道。
劳动巷北接西大街,南止文盛街,因建浴池,劳动巷南段绕灯光球场接文盛街,长120米,宽2米,砂石路面。生活巷道。
开运寺巷北接大塘路,南止城墙,解放后,南坛兴建大量住宅,护城河上建钢筋混凝土桥,巷向南延伸,长230米,宽6米,水泥方块路面。
已废弃的巷道有和平巷,史家巷(建房占用),老和巷(被农具厂占用)。
(二)新城街道1976年,县直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在城南丘陵地带,义务劳动劈山填田筑路,开辟了新城的主干道。国家投资3000万元,经过近10年的建设,形成了中兴路同南岳路交叉的十字街,并初步完成了佛子岭、淠西、传贤等路的基础工程。县直机关陆续迁新址办公。
中兴路北自文化馆门前南到县政府办公大楼,长1450米,宽30米(其中护城河至大园盘段宽33米),占地4.35万平方米。柏油路面,人行道边间栽法梧、广玉兰、龙柏970余株,沿街建各类楼房45幢。交通、农业、气象、轻纺、农机、供电、建设、邮电、教育、司法、粮食等局,检察院、法院、木材、电影、茶叶等公司,衡山商场及40余家商店、饭店座落在这条路上。是新城并连接老城的主要街道。
南岳路东自文峰塔下西接衡山路,长1800米,宽30米,已建成800米砂石路面,占地约5.4万平方米。人行道边间栽法梧、桂花。沿街建各类楼房28幢、物资、广播、邮电、商业、烟草、财政、税务等局,农业、工商、建设等银行、保险、盐业、百货、五交化、土产、药材、燃料等公司,工人文化宫、库区办公室、计划生育指导站及消防队座落在这条街上。是新城主街道。
其它街路一览表

三桥涵
(一)桥梁解放前,护城河上的桥都是条石砌成的石板桥。解放后,除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外,部分旧桥也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
县城四周桥梁一览表

(二)涵孔淠源渠自西向东横穿新城。在建新城的同时,县水电局投资,在淠源渠新城段砌长600余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涵,为开辟淠源路打下基础。
四公用事业
(一)排水老城傍东淠河南岸,由于河床淤积,县城和河床处在同一等高线上。为县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解放后,兴建了4项防洪排水工程。筑防洪堤1969年特大洪水后,在淠河南岸西自潜台寺东到小河口修筑长1.7公里,顶宽3米,堤顶高程70米,可防洪2500立方米/秒,安全洪水位67.9米的防洪堤坝。疏竣城河一般5年清淤1次,70年代在护城河内岸砌毛石护坡1500米,并在各桥侧做成水泥台阶。建排水站为防淠河水倒灌,内涝成灾,在新天河入淠河处建1座装机55×3千瓦抽水机3台,排涝能力为27立方米/秒的排水站。改造下水道解放前,无系统下水道,以截面20×20厘米的阴沟(或明沟)排水,每到夏季暴雨天,城内低洼地段积水较深。解放后,国家陆续投资5万多元,把简易阴沟或明沟逐步改建成用毛石砌成(或用水泥涵管)截面为60×60厘米,长1580米,并加盖水泥预制板的下水道。老城排水基本通畅。新城建设开始就注重基础设施的配套施工,中兴路建下水道1700米,南岳路建下水道1200米,截面均为100×60厘米,全部用砂浆毛石铺砌,上口加盖水泥盖板。
(二)供水县城建在东淠河古河道带上,地表水源丰富,居民饮用水历来是井水,全城共有大口井39口,以开运寺井水质最佳,久旱不干,甘甜爽口,居民喜饮用。70年代,居民建机压水井257个,单位陆续建成小型高位水塔10多座。1978年筹建自来水厂,取浅层地下水,设计日供水能力5000立方米,1981年投产供水。在新城建高位水池1座,容量600立方米,高位差33米,池体高10米,铺设直径300毫米水泥压力管950米,直径200毫米供水管3672米,直径100毫米供水管3586米,供水625户,覆盖率60%。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位水池起调节供水作用。为增加新城和较高点的水压,在池旁安装3BA—9型加压泵两台。因城区地表水含铁锰较高,有害人民身体健康。80年代初又投资50万元,安装锰砂过滤净化处理设施,经处理后的水,铁元素含量由2.81mg/L降到0.2mg/L锰由2.2mg/L降到0.03mg/L,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0.1mg/L。其它各项指标都符合饮用水要求。工艺流程为含铁、锰地下水→焦碳接触曝气反应塔→鸭舌阀锰砂过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高位水池→用户。
(三)照明解放前,城乡居民多点植物油灯,山区农民多用松明(俗称寸光亮)照明,城关商户点煤油灯。夜间,仅在县城内主街上有几盏用方形白铁框四周镶玻璃,中间放置一盏小油灯(居民轮流上油)做路灯,灯光昏暗微弱,大风吹灭后,一片黑暗。解放后,随着佛子岭水电站建成,1954年6月,县城结束了无电历史,居民照明陆续用电灯,县城年照明用电量30万千瓦时。新老城安装路灯5段,长6公里,有83只水萤灯,灯杆全是长10——12米的钢溺水泥预制电杆。
(四)绿化县城位于风景秀丽的南岳山下,城外群山叠翠。解放前,城内因街道狭窄,无行道树,更无成片林地,仅在池塘边植少量树,居民在住宅小院内植零星风景树木。解放后,政府致力环境绿化,50年代在霍佛公路县城段植树2000多株,到70年代已长成叶茂茎粗,平均高10米,胸围1米左右的大树,青翠挺拔,到夏天,公路上荫凉宜人。70年代后期,因扩路和市政工程建设被砍伐。70年代起,陆续在文盛街和连接新老城的中兴路植行道树,文盛街边的法梧、水杉已枝繁叶茂,郁闭成荫。中兴路两旁,法梧、广玉兰、龙柏等距间隔栽植。南岳西路两旁,法梧、桂花等距间隔栽植。绿化、美化、香化融为一体。环城城墙植白杨、青柳6000多株,为唯一环状绿地;人民塘畔建一“望岳亭”,周围绿树成荫。文峰塔北侧烈士墓四周松柏常青;南岳山麓的烈士陵园一带植松栽杉1万多亩。
(五)公共卫生解放前无专门机构管理公共卫生,没有清洁工,基本是各家自扫门前脏物,公共厕所寥寥无几。解放后,1950年成立环卫队,配专职清洁工2人,平板车2辆,负责清扫主要街道,并转运各处垃圾。60年代增加到4人,小板车4辆,垃圾箱8个,建公厕两个。70年代增加到10人,小板车8辆,垃圾箱12个,公共厕所5个。80年代,垃圾量猛增,县投资1.5万元。购机动小四轮运污车1辆,垃圾箱36个,清洁工14个,每天清扫路面长2000米,年清除垃圾量1.5万吨,清扫面积1.2万平方米,并增建公厕24所。
附县城规划
老城四周在东淠河古河道带上,上部是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下部是紫红色上侏罗纪黑石渡组火山碎屑沉积岩,埋深10米左右,含丰富地下水。城内绝对高程海拔67——68米,四周65——66米,地势平坦。新城原为丘陵,是凝灰质砂砾岩,地形破碎,山冲同山脊的相对高差约20米。本县是多地震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6级以上地震。因而县城规划必须考虑多震及老城地势低洼、易涝,新城地形破碎等特点,因地制宜,重点建没新城,改造利用老城。
(一)老城改造老城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集中,生活方便,居民多住在这里。但房屋陈旧,建筑密集,街道狭窄,市政设施简陋失修,规划从下述几个方面逐步改造。
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市容拆除维修价值不大的危房、草房;适当修缮尚有使用价值的旧屋,保证居住安全。拓宽部分街道,扩大小片绿地。
严禁侵占街道,保证道路通畅。
完善市政设施巷道逐步铺设水泥方块,修建下水道,扩大供应自来水,加强公共厕所和垃圾箱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增添路灯照明。
(二)郊区建设城郊除顺河街村,都以生产粮食为主。蔬菜生产因地势低洼,易涝,供应极不正常,拟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基地。
居民点建设因农民居住分散,不利于道路、供电、供水等生活设施的建设。新村建设以自然村为主,先规划,后建设,适当集中。农民住房样式不求统一。
科学利用土地根据土壤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规划粮、菜、果、茶、竹、树种植区。
(三)新城建设新城建在老城南500米处的丘陵地带,地形较破碎,坡度大,是二三类用地,不是理想的城市建设用地;又因地形复杂,规划困难,布局松散,地形整理费用大,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造价高。但地势高,可避水患;山坡地,少占农田;工程地质条件好。作为规划建设用地利大于弊,总体布局沿山丘东西向带状发展。逐步建成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山城。到1990年完成的项目有,道路建成中兴路、佛子岭路、南岳路,同时进行行道绿化和排水系统工程建设。供电完成103、105、107城区改线,完善路灯照明。供水建成水净化设施,供水能力扩大到2500立方米/日。电讯建成邮电大楼,自动电话投产。其他建成百货、图书大楼、新城幼儿园、新城门诊部、革命纪念馆、新城农贸市场和居民区各1处。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