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境内山峦起伏,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不大,历来多聚族而居,形成村落。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和发展,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陆续出现20多个大小集镇。住房,因山区多木材,房屋多木制框架结构,墙体或砖砌,或土垒,屋顶用小瓦铺面,总的里山比外山好。又因地处江淮之间,扼皖鄂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城乡建筑物屡遭毁坏。在战乱中,民生凋蔽,无力恢复家园,到解放前夕,城乡民房大都破败不堪。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陆续改造或新建住房,城乡面貌改观。以县城为主体,以区镇为支点的城乡建设,曾出现两次高潮,一是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9个省属小三线工厂迁入,筑路建桥,沟通了山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山区建设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这个时期,城关、诸佛庵、佛子岭和省属企业建房面积高达60多万平方米,为50年代的12倍;一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城乡建设又有较大发展。农村建房多“青瓦面、红砖墙,水泥地平、玻璃窗,珠红大门安中央,反泥天棚冬暖夏凉,住着舒服,看着漂亮”。城镇钢混结构大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住宅小院星罗棋布,街道宽阔平直,行道树浓荫蔽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从无到有。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