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蓄水工程
(一)山塘历史上,本县冲、垄、畈田大多靠山塘蓄水灌溉。1949年,全县有大小山塘6300余口,蓄水近1000万立方米。解放后,新挖蓄水1——10万立方米的大山塘306口,总容量652.4万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
全县山塘一览表
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大山塘统计表
(二)小水库1955年以来,全县共兴建小型水库61座,其中小(一)型4座、小(二)型57座(50年代3座,60年代33座,70年代25座),总库容207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31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18万亩,保证灌溉面积3.86万亩。结构由低坝到高坝,由土坝、堆石坝到浆砌石拱坝、双曲薄拱坝。其中千工堰、水口、烂泥坳3座小(一)型水库以发电为主,装机共10台、总容量2397千瓦。
观音岩水库是本县第一座小型水库。下游先后开辟南、北两条配套渠道,北渠到舒家庙,长1.2公里;南渠到团墩,长2.5公里。在历年抗旱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高河水库座落樊冲乡快乐村,是本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也是土坝中坝身最高的一座水库。拦蓄高家河上游崔、陈两冲之水。库下设置高低两条渠道线,灌区包括樊冲、与儿街、大沙埂、落阳河4乡。1975年冬,对大坝除险加固,整修坝面、拓宽溢洪道,在管理房内安装电话,专人看管。主坝外坡用块石护面,背水坡15米高处增设1米宽马道。左坝头开敞式溢洪道的底宽由5米增大到10米,深3.8米,最大泄洪流量59立方米/秒。主体工程国家补助5.76万元,地方自筹2.14万元,共做土方18.5万立方米,开石方4万立方米,用工40万个。1980年后,县又多次拨专款完成渠道配套工程,以充分发挥设计效益。
水口水库座落石家河乡,是本县第一座较高的定圆心等半径浆砌石拱坝水库(1973年兴建的大岭水库,坝型虽为双铰拱薄拱坝,坝高仅18米)。坝下两级电站,装机4台302千瓦。利用坝下发电尾水和东支高线渠道灌溉下谷、建华、石家河3个村的2000亩农田,其中旱改水400亩,新造田300亩。
千工堰水库座落上土市乡五桂河出口处,是本县第一座定圆心、变半径的单曲拱坝水库,因原有“千工堰”而得名。建坝后式、引水式水电站各1座,装机3台275千瓦。在坝下113米处建渡水公路桥1座,把一级站发电尾水引向河东。1980年,利用老区建设投资,开挖东、西两条渠道,东渠灌溉皮家畈、戚家湾农田,西渠灌溉梁家畈农田。为扩大灌溉效益,在姑嫂河上建渡水、人行两用拱桥1座,把西渠水引到黄栗杪。再利用二级站发电尾水和姑嫂河河水,在郎家店上侧的霍英公路边建提水站1座,灌溉上土市材的张家湾、孙氏祠、腰磨畈直到白沙岭下一带农田。自流灌溉2700亩,提灌1300亩(包括治河造田200亩,旱地改水田350亩)。为便利交通运输,建坝上公路3公里,坝下公路1公里,在郎家店建三跨石拱桥1座,同霍英公路衔接。工程总造价50万元(国家补助25.9万元)。
烂泥坳水库座落烂泥坳乡,是本县第一座变圆心、变半径的浆砌双曲拱坝水库,属孔家河梯级开发的重点工程,通称“龙头”水库。坝址选在烂泥坳下首“V”型河谷上,高宽比接近1:3,岩石基础坚硬完整,适宜做双曲拱坝。浆砌条石2249立方米,浆砌块石5309立方米。用水泥1954吨,钢材3.51吨,木材40立方米,投资67.94万元。附属工程包括坝下通往背阴山的一座净跨20米的单孔石拱桥,坝上通往苏家冲的一座5孔、每孔净跨8米的平板桥。水库以蓄水发电力主,兼有灌溉、防洪、发展养殖等综合效益。已建成坝后式一级电站和引水式二、三级电站,装机4台1820千瓦。待四、五、六级站按计划完成后,总装机7台3140千瓦。利用发电尾水灌溉鹿吐石铺、落儿岭、黑石渡一线沿河两岸农田约6000亩。
卫星水库座落太平畈乡,居高临下,水库本身没有来水面积,是利用地形修堰,把库东约500米远的1条山溪水引入水库,汛期闭堰确保安全。是本县唯一没有溢洪道设施的水库。
二引水工程
(一)堰坝拦河筑坝,抬高水位,引水灌田,是本县溪河两岸农田传统的灌溉方式。本县旧有名堰有:
鳌山堰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孟夏。从仙姑坟开渠引东淠河水灌溉迎驾厂、麦垄、项家桥一带农田。渠长1407丈(约4700米)。当地监生项时和等倡修。
小型水库工程概况表

毛、桂、周堰毛堰居首,在俞家山根拦柳林河筑坝引水,在其下方各距1里多,建桂、周二堰,灌曾家畈一带农田千亩。清代知县毛桂周查看旱情时,发现柳林河水可利用,倡议兴修,故名。解放后因平整土地,新建的淠源渠又横穿其间,毛堰在上尚可利用,桂、周二堰已不复存在。
下天河堰位于鸟观嘴街下千米处,拦大河水垒石筑坝引水,灌下天河、大沙埂两村农田近千亩,坝长80米,高宽各两米。原是吴姓私堰,清末民(国)初是海峰学校校产。解放后多次维修,1981年水毁,1985年5月修复。
石磙堰位于落阳河上首芝麻,拦截沙埂河水,灌溉观音寺、落阳河、金家院、何家院1200亩农田。始建于明末,坝身干砌块石,长120米,高3.5米,顶宽2.5米,紧靠石磙山,上游集水面积大,坝顶常年溢流,当地称“滚坝堰”。因常遭水毁,解放后几经整修,1984年冬,水电局拨款加固。
断山堰位于大河厂东北之黄家垄,因垄口形似断山得名。清代依山就势,拦截成堰。民国35年(1946年),县政府上报计划,拟在此处兴建水库。1954年,民办公助挖成大山塘。1958年,加高培厚扩建成小(二)型水库,可灌溉旗杆院、芦家湾近千亩农田。1979年同淠源渠沟通,建东、西两座节制闸,调节供水。
晁家大堰位于三尖铺南面,六佛公路边。清代朱、王等户捐资兴建,拦蓄龙井河水,可灌田300亩。后因晁姓大户田多受益多,晁化雨续修而得名。堰身条石结构,三孔两墩,安叠梁闸门,墩上有桥,民国时曾通行汽车,1951年公路改线,另建新桥。1964年起,多次维修加固,并同淠源渠尾水衔接,水源更加充足。
孤山堰位于诸佛庵区深水河畔孤山下,建于清代。拦河坝长35米,高2.5米,因上游撬放的竹木顺水翻坝,经常损坏。1965年整修加固,增设筏道,情况好转。输水渠道长1500米,灌溉黄家畈农田800亩,尾水泄入东淠河。
千工堰位于上土市乡五桂河口,坝身建在两岸悬崖峭壁的岩石河床上,水流湍急,堰常遭水毁,年年修复,耗工多,故名千工堰。堰分上中下3道,上中两堰灌左岸梁家畈农田250亩,下堰灌右岸皮家畈农田300亩。1976年,千工堰水库、电站建成后,利用发电尾水,开辟左、右两条高线渠道,并增建黄栗抄石拱渡槽1座,扩大灌溉面积300亩。老坝旧址的桩眼仍可见。
与儿街区的大沙埂、青龙山嘴、王家山嘴、坎庆山、老鸹头堰,诸佛庵区的小堰口、苦荞畈、牛鼻岩堰,下符桥区桃花堰、蟒蛇堰均是历史名堰,几经修复加固,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
解放后,利用山区有利地形,新建了一些小堰。较大的有,龙须场堰位于新店河乡,坝址在狮子山脚下,拦深水河水,灌五桠树一带耕地200亩,其中近百亩是旱地改成的水田。大王庙堰位于落儿岭乡钓鱼台下游,拦孔家河水,渠道经牌坊畈、大王庙、红石嘴、黑石渡街后,长1500米,重点解决黑石渡的1450亩改滩造田灌溉用水,1985年竣工。
民国时期知名堰渠概况表

(二)渠道各地绕山渠是根据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既有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岗田水源不足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绕山开渠,进行余缺调剂,群众称为“引客水”。1958年,中共磨子潭公社委员会书记汪全寿通过实地查勘和调查了解后,组织群众先后在黑虎山下开挖1条绕山渠,把水引到石槽背后。在孙家畈对面的板河开挖1条绕山渠,从岳西境内起水。从白石山的暗冲起水,开挖近2公里长的绕山渠,穿过枫香岭,把水引向缺水的汪家冲,除灌溉水田外,还把部分旱地改成水田。1964——1966年,大化坪区先后在青枫岭、毛岭畈、百家山等地,依山势开挖4条绕山渠,为田开辟了新的水源。
淠源渠是本县重点引水灌溉工程。在佛子岭水库大坝下1.5公里处的黄岩建一道低坝作为渠首,引进发电尾水5——7个流量。灌区总面积162.5平方公里,包括3区1镇11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6.9万亩(其中提水灌溉2万亩)。并供给沿渠工厂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渠首由拦河坝、导流堤、进水闸3部分组成。拦河坝原为堆石坝,数次被洪水冲毁,1983年10月改建加固。坝长230米,顶宽3米,坝顶高程76.75米;上游边坡1:1.5,坡面是0.6米厚浆砌石,坝顶砌0.35米厚浆砌块石,上加0.15米厚200号混凝土护面,下游边坡1:8.5,坡面自1——11米设5米×5米钢筋混凝土框格,格内用0.6米厚块石立砌,1984年4月完成。导流堤连接拦河坝和进水闸,长144米。为防止洪水漫顶溃堤,1985年1——5月改建成浆砌块石心墙坝。心墙筑有高程自75.5——79米间为1米宽、79——81米间为0.5米宽的防浪墙。沙壳内坡1:2.5,顶宽2米,高程79米;外坡1∶3.5,顶宽1米,高程80.0米,均用干砌块石护面。进水闸,1981年4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直升式板梁闸门,2孔,宽3米,高1.8米,闸底高程75米,正常水深1.5米,进水流量5.3立方米/秒,最大开启高度1.8米,设计进水流量7.05立米方/秒。1985年,把原手摇启闭机改装为10吨电动、手动两用启闭机。
干渠从渠首向北经梁家滩、迎驾厂、龚家岗,曲转向东经俞家畈、县城新城、三板桥、大沙埂、叶家大坝、旱龙头,绕复览山脚到但家庙,经黄檀树、断山堰到窑嘴孜,经单冲、汪家冲、竹丝冲、大路冲、贯冲,穿过雁凉山抵三尖铺之晁大堰,全长49.8公里。渠道比降0——5公里为千分之一,5——15公里为万分之一,15——50公里为两万分之一。渠底高程75——71米。过水流量由7.05立方米/秒,渐变为1.6立方米/秒。干渠通过大小山岗24处,河流6条,山沟21道,8米以上切岭9处,其中蓑衣冲切岭最大,深18米;填高6米以上的7处,以查板冲填土最大,高10.5米;隧洞15座,全长1648米,最大的雁凉山隧洞长491米。累计完成土石方20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8万立方米)。已开挖支渠6条,长16.3公里。主要建筑物70座,柳林河、高庙河、大沙埂3座倒虹吸,幽芳河、但家庙、黄檀树、单冲4座渡槽,仙姑坟、俞家畈、鲢鱼地、旱龙头等19座泄洪闸,断山堰东西两座节制闸,梁家滩、俞家畈、许新庄3座泄洪渡槽,尹家冲、查板冲、桃园、窑坎子、大石岗、龚槽坊、竹丝冲6座地下涵,仙姑坟、茶厂、农机厂、三板桥、椿树店、大沙埂、但家庙等9座公路桥,新城渠段卷拱1处长510米,电灌站23座,共装机23台1504千瓦。放水涵26处,放水口200处,生产桥77座(其中人行渡水两用桥42座)。
渠道地处丘陵区,岗峦起伏,沟河交错,渠线绕山靠,切岭穿山,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第一期工程,1959年11月9日动工,组织全县两万多劳力大会战,要求第二年春分“放喜水”。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1960年4月被迫停工。1970年秋续建时,吸取前期施工教训,采取逐段施工,分年受益,到1971年,干渠通水15公里,灌田近万亩。1975年通水36公里,1978年大旱时,4万多亩农田得到灌溉,喜获丰收。同年冬,地区水电局拨给基建补助费10万元,组织受益地区劳力开挖但家庙——窑嘴孜(36——42公里)渠道。1979年春省水利厅拨给抗旱经费50万元续建淠源渠。县成立“淠源渠续建工程指挥部”,组织千余人,把原拟高切岭、大开挖改为遇山打洞,逢冲开渠,8个月打通隧洞14座,完成了窑嘴孜——晁大堰渠道7.1公里。1980年3月,省水利厅又拨款4万元,建成单冲渡槽和相应的配套建筑物。1982年,49.8公里渠道全部通水,灌溉面积5万亩。整个工程,除群众集资(包括劳务投入)外,国家共投资490万元。
三提水工程
(一)工具历史上,本县民间提水工具有戽斗、桔槔、汲水筒(俗称“狗皮车”)和木制龙骨水车(分手动、脚踏两种,群众叫小车、大车),出水量小(约0.01立方米/秒),扬程低(两米以下),灌溉范围小。
(二)排灌站解放后,随着机械工业和电力事业的发展,旧式提水工具逐步淘汰。1952年,县农场最先从省农林局调进两台美制赫立特式12马力柴油机和配套泵管,抽水灌溉场内近百亩农田。1955年,水利科购进常州万盛铁工厂生产的8马力柴油机和泵管。1960年冬,农水局先后在仙姑坟、上游渠、马小岭各建1座电灌站。仙姑坟站安装PV——50轴流泵和75千瓦电动机各3台(淠源渠通水后,机组拆迁到城关排涝站)。上游渠站安装12丰产24型水泵和55千瓦电动机各两台。马小岭站安装16丰产50型水泵和55千瓦电动机各3台。这是本县最早建的3座提水站。1965年,下符桥区龙井冲圈圩,为排除内水,建60马力柴油机排涝站1座,1971年改为电动。60年代建机、电排灌站29座,装机35台1274千瓦;70年代建48座,装机77台2782千瓦;1985年底,全县有70处(其中提取淠源渠水的23座、排涝站3座,扬程最高的指封山站为45米),装机86台3350千瓦,安装变压器54台,总容量4770千伏安,排灌面积44895亩。
机电排灌站基本情况表

四防洪除涝工程
(一)防洪工程历史上留存的防洪工程有鳌山坝、永安坝,东岳庙坝和沈家畈堤、高桥湾堤、移洋湾堤、护城堤等。
鳌山坝(即项家大坝)南起龚家岗山缘,北至项家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道光三十年”,霉水骤涨,坝毁,冲没田庐,监生项润生倡建捍水堤坝,不数月,三百八十四丈坝,一律告竣,名曰‘鳌山’,取鳌填坤舆之意。堤上遍植柳行,通告禁伐”。
永安坝(又叫小坝子)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首事刘俊仁等倡修。“自迎驾厂沿河筑堤至黄家畈渡船口,长二里许,阔丈许,高六七尺许,栽植竹林,保护堤基。”民国22年(1933年),“第二十五路军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挑精卒千名协助乡民将永安坝维修加固”。合邑士绅及县长郭堇襄曾撰文勒石表彰,命名“郑公堤”。
东岳庙坝“于俞家畈集镇沿河两岸筑堤到永康桥,以捍柳林河水”。
城关护城堤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乾隆二十三年在龚家巷口新筑石堤一道,长十五丈。培修旧堤一段长五丈,施工三月完成”。
上述防洪堤坝多数是上游封闭,防止洪水顶冲,下游开敞,利用地面坡降排泄内水。有外水倒灌,时间短暂,对农作物危害不大,还可引淤增肥,利多弊少。民国35年,县政府曾编报维修护城堤、鳌山坝和移洋湾拦沙坝计划。
1950年春,县建设科和人民银行共同发放水利贷粮,组织群众加高培厚鳌山、永安两坝,以巩固县城西两大防洪屏障。同时整修加固护城堤及幽芳河、高桥湾等重点堤坝。1969年7月14日发生特大洪水,9月,县成立“恢复水毁工程指挥部”,县委书记牛维生、副书记王继元分别任正副指挥,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勘测设计和施工指导。组织全县1.2万劳力,奋战3个月,新筑和加固护城干堤17公里,柳林河、幽芳河堤19公里。干堤迎流顶冲地段用块石护坡,长3公里。同时把幽芳河从锥子山经北门桥到小河口一段改道经月魄山渔场入高庙河出小河口,同护城河分开,大大减轻了城关水患。
黑石渡、迎驾厂大堤1975年冬——1976年春,在黑石渡改滩造田1600亩。为防御洪水侵袭,沿淠河两岸筑大坝,西岸从黑石渡街后过大桥头到戴家河山嘴筑主坝,长3150米;东岸从仙姑坟过大桥头到霍山师范背后筑主坝,长990米,两坝顶宽均5米,边坡1∶3;坝顶高程,桥头处78.5米,按千分之一纵坡递减。深水河同东淠河交汇处两岸筑副坝1000米,顶宽2.5米,均高2米,边坡1:2。土沙方103.4万立方米,其中筑坝38万立方米,平整土地37.4万立方米,垫土28万立方米。块石护坡5000米。西岸河床做拦沙坝5道,累计砌石6.27万立方米。共用工日82万个,资金74万多元(国家补助53万元)。
(二)除涝工程除涝工程是本县的新课题。淠史杭横排头枢纽工程建成后,上游水位抬高,流速减缓,加之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抬高,内水排泄不畅,形成涝灾。受涝重点是城郊、高桥湾、移洋湾、圣人山、枕头山、庙岗集和龙井冲的部分洼地,约1.11万亩。
城郊在1970年新建一座排涝闸,1975年利用闸基,增设3台PV——50轴流泵抽排内水。因排水量小,灾情有所减轻,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庙岗集、龙井一带洼地,是横排头回水淹没区。1964年,从罗家到庙岗集筑1道挡水堤坝,两侧开挖排洪沟,圩内安装60马力柴油机1部(后改用电动机,并扩大装机容量),抽排圩内积水,使圩内750亩土地恢复种植水稻。
东淠河主干河道及其支流出口段主要堤防工程表

五园田化工程
70年代,提出“农业学大寨”、“大干促大变”的口号,本县也大搞平整土地、格田成方和治滩、改河造田。
(一)园田化建设全县共完成园田工程20458.7亩,其中佛子岭区5500亩,下符桥区2000亩,与儿街区4600亩,诸佛庵区6000亩,磨子潭区340亩,大化坪区150亩,漫水河区1868.7亩。规模较大的有:
永康桥园田化佛子岭乡永康桥、曾家畈两村的水田集中,地势平坦,是主要产粮区,原有水系紊乱,不利排灌,不便耕作。1973年,佛子岭公社在这里搞园田化试点,1975年,行署水电局测量队协助勘测设计,同年冬,佛子岭公社集中8个大队3000劳力,会战半个月,修成南北向5条机耕路,平行距离420米,田块长35米,把原来600多块小田,平整为300块方块田,每块3.5亩,共1050亩,投工5万个,动土9万立方米。
古城畈园田化包括南岳乡的古城、南岳两个村的石狮、联盟、金家老屋、何家冲、刘房院5个村民组近千亩农田,中心低洼,积水难排,常受涝灾,民谚“站在南岳看古城,古城是个锅底城,蚂蝗窝、漩泥坑,遇到大水减收成。”1976年12月上旬,南岳公社成立园田化指挥部,组织全社2000多劳力,用20天时间,完成了从俞家畈东街头到县茶厂的长1860米的机耕路和并行的1道灌溉渠,横穿畈中心洼地的1道排涝渠,从淠源渠向北引水到潜台寺,长1920米的灌溉渠。修田头机耕路12条,长3600米;挖田头渠道14条,长4305米。把原来高低不平、大小不匀、形状各异的484丘田,平整成291块、70×35米的方块田,共1020亩。
三板桥园田化三板桥乡的指金河源出五里墩村,流经三板桥、红石嘴,全长2.6公里,河道弯曲,断面狭窄,河床淤塞,水流不畅,两岸数百亩农田常遭洪涝之灾,并有井塘、菱角塘数十亩洼地荒弃无用。3个村毗邻土地插花交错,不利生产,更不能机耕。1976年元月,组织全社4个大队1400个劳力根治指金河,废除旧河道,开挖1条由东向西,长2公里,底宽5米、深3米的新河道,做土方4万立方米,石方1000立方米。3个受益大队1200人奋战月余,挖掉一个山嘴,填平洼地和旧河道,扩大耕地50余亩,把原来355丘田改为40块方块田,共150亩。开挖3条灌溉渠,新修1条机耕路。既减轻了灾害,又便利了耕作。1977年春节前后,公社结合整治叶家冲生产队高庙河段的复堤,改滩造田80亩,又在红石嘴大队洗脚河生产队平整土地、格田成方200亩。
古佛堂园田化同湖北省英山县毗连的古佛堂乡上店、古佛堂两村有一冲170多亩土层薄、河道弯的“蓑衣田”。1976年春,公社组织两个大队900多劳力进行小田并大,弯埂取直,河道靠边,机耕路到田头的工程。大干月余,把原来310块小田并成50块方块田,共200亩,扩大耕地30亩,完成土石方8.2万立方米。
(二)治滩、改河造田1975——1976年,诸佛庵、佛子岭两区在黑石渡沿河两岸,改滩造田1600亩。
木鱼地改河造田1969年秋,磨子潭区单龙寺公社组织全社6个大队3000多劳力,在木鱼地改河造田,因工程艰巨,干干停停,1976年底才基本完成。工程包括在木鱼颈劈山切岭,开1段长300米,深22米,宽38米的新河道。在老河床上下游各筑一道挡水石坝,上坝长107米,高6米,底宽17米;下坝长112米,高4.3米,底宽6米,下坝内设1道排水涵,新筑1条同霍晓公路衔接的长1.5公里的机耕路。1100米长的老河道可改田160亩,已改成方块田136亩。累计投工56.4万个,国家投资15万元。
琵琶地改河造田大化坪区石羊河村琵琶地的琵琶颈山脊平均厚度仅70米,河流绕山而下,弯道长达2600米。1968年,大化坪区组织500多劳力切岭改河造田。1973年冬,二战琵琶地,两年苦战,把琵琶颈切成长105米,高40米,宽42米的河道断面,形成新河道。老河进口处用块石浆砌1道长60米,高21米,厚20米的拦河石坝,坝下筑1条长450米的引水灌溉渠道,计划在故道改田300亩,因取土困难,耗工太多,现仅上段已改田11丘50余亩,中段改筑堤坝蓄水养鱼,下段尚未开发利用。1974年,利用新河出口20米水头落差,建成1座装机200千瓦的小电站,1984年并入大电网运行。
柳林河改河造田佛子岭乡的柳林河属东淠河支流,其中段河道随两岸山地余脉分支,河床弯曲、左右折冲,宽而不稳,危害两岸农田。1972年,通过测量规划,提出“斩断青龙嘴,劈开梳妆台,切断黄山岭,削掉粘牛背,裁弯取直,束水归槽”的治理方案。连续3年,完成土方24万立方米,石方6万立方米,造田600亩,新建1条长4.5公里的简易公路。1975年8月14日,山洪暴发,局部堤坝被毁,公社又组织300人专业队,干了一个冬春,恢复水毁工程,并把新改农田格田成方。1976年,又在柳林河出口处的张家湾改滩造田300亩。
扫帚河劈山造田佛子岭区扫帚河乡五家行村是水库移民集中地区,山多田少,人口稠密,严重缺粮。1975年冬,公社组织1500多劳力,两个多月搬掉6个山包,填平5个洼,开了5口新塘,迁掉58棺坟墓,实做土石方3.1万立方米,改成方块田19丘150亩,同时修3条机耕路,1道绕山渠。小龙岗大队塘湾生产队在水库边,严重缺粮,属水库高水位(120米以上)淹没区。1976年春组织劳力,挖高填低,改成“10年9收”的方块田90多亩。
深山治河造田深山大队位于诸佛庵区诸佛庵公社深山大队,在深水河畔,是“沙滩在中央,河水分两旁,大水变汪洋”的地方。1975年,公社组织以民兵为骨干的215人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大干两个冬春,筑成1条长760米的顺河大坝和1条主渠、3条支渠、4条机耕路,又把121亩荒滩改成良田,83亩旱地改成水田,16亩小田并成大田,共改成方块田220亩。
黄家湾卷拱造田漫水河乡黄金山村黄家湾村民小组,在霍英公路东侧,有1条小河穿畈而过。1976年春,公社集中72名男女石工开石,砌墩、卷拱。1976年2月卷拱300米(拱台高2.2米,净跨3.7米),用料石2000多立方米。3月,全社1600劳力在拱背填土改田,仅用10几天时间,把112丘32亩小田改成38丘62,7亩方块田,年增产粮食1万多公斤,22户农民由缺粮变成自给。
黑石渡改滩造田1975年冬,自黑石渡大桥起沿愣河左岸筑公路堤2850米,平整沙土方103.4万立方米,砌石方6.4万立方米,挖运耕作层用土28万立方米,投工82万个,造田1600亩。工程总造价74.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3万元)。是本县最大的造田工程,年产值可达140万元左右。
此外,还有城关镇建成10里长渠引淠源渠水,并在城郊改滩造田150亩。“五·七”大学(今霍山师范)学生勤工俭学,平沙运土,改滩造田110亩。石家河公社综合治理山水林田,劈开倒山,改河造田101亩。上土市公社把狮山脚下的河道沿河筑坝,平整扩大耕地300亩,改田150亩。汪家冲公社龙并冲大队改河造田30亩。漫水河公社在清水河下街头改河造田20亩。1976年4月,戴家河公社把流经杜家冲、二郎庙、戴家河3个大队的河道改成3.7公里的新河道,并筑沿河大坝(坝顶可通汽车),新建3000米渠道,400米机耕路,格田成方400亩。新店河公社治河3.7公里,格田成方500亩。诸佛庵区的牌坊畈、东风降、小堰口、思姑店,佛子岭区的迎驾厂、麦垄,与儿街区的大沙埂、满路桥,下符桥区的大河厂、沈家畈、牛王庙等地,集中连片平整土地,格田成方,完成综合治理沟渠田路的园田化工程,受益显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