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禽品种
1981年春,县畜牧兽医站组织30余名技术人员,在百余天内,进行畜食品种的调查,分品种对各自的体形结构,生产性能,杂交效果及饲养报酬等分别作了描述和评价。
(一)家畜品种:有黄牛、水牛、马、驴、骡、猪、羊等。解放后,马、驴、骡逐渐淘汰并绝迹,引进了兔品种。
黄牛属大别山黄牛品种,是介于南北方黄牛的中间过渡品种,1985年列入国家品种志。明代前,本县就是大别山黄牛的重点产区县之一。清光绪《霍山县志》记:“牛,农家字养甚勤多,有出境。”淮北和江淮丘陵地区素有“赶不尽的南山牛”之说。大别山黄牛体型中等,体躯紧凑,结实匀称,头大小适中,角短小,鼻面平直,颈短,肩峰小,肉垂不发达,四肢强健,蹄质坚实,被毛以黄色为主,口、鼻周围有白色毛圈,鼻镜黄色。适应山区以粗劣草场为主的放牧和水田耕作,善于爬山越岭,采食性能好,消化能力强,属役肉兼用型。正常挽力65——100公斤,耕作速度0.25——0.4米/秒,日耕地2——3亩。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23.6厘米,体长131.9厘米,胸围177.1厘米,体重330——450公斤;母牛平均体高114.1厘米,体长125厘米,胸围152.4厘米,体重250——330公斤。屠宰率40——53%,净肉率36——53%。主要分布在漫水河、大化坪、磨子潭区及诸佛庵、佛子岭区的内山,漫水河区约占全县的三分之二。为改良大别山黄牛,1970年,农业局引进南阳公牛6头,母牛5头,在龙凤山畜牧场旧址成立“上土市耕牛配种站”,免费为群众母牛配种,并把繁殖的公牛交给黄牛集中的乡村配种。虽对黄牛的改良起到一定作用,但终因经费困难,1979年停办。
水牛属地方良种的淮南水牛,沼泽型,体型中等,被毛灰褐色且稀浅,头较粗重,角长,向后上方呈弧形弯曲。骨骼粗壮,躯干结实,肩宽、胸深、腹围大,蹄大而圆,蹄质坚实,颈下、胸前有白色月牙形“颈带”,前腿较直,后腿多呈“X”形,属役肉兼用型。正常挽力100——130公斤,耕作速度0.25——0.45米/秒,日耕地2——4亩。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26.7厘米,体长143.6厘米,胸围193.2厘米,体重480——550公斤。母牛平均体高123.5厘米,体长138,9厘米,胸围190,5厘米,体重430一480公斤。屠宰率41——43%,净肉率31——33%。主要分布在下符桥、与儿街区、城关附近及诸佛庵、佛子岭、磨子潭区的低山丘陵地区。体型丘陵地区比山区偏大。
猪土种猪属地方良种的淮南猪,分布全县。由于无计划杂交,仅在深山区有少量存在,丘陵地区已极难见到。地方土种猪全身被毛黑色,体型中等,体质健壮,头轻、面平,嘴直长,颈细长,耳大下垂到嘴角,四肢坚实,背腰稍凹,腹大可垂地。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对青粗饲料利用能力强,但生长速度缓慢,在青粗饲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育肥猪平均日增重0.2公斤。属肉脂兼用型,腹脂沉积能力强,90公斤猪的屠宰率为68——70%,瘦肉率44%。成年公猪体长130——135厘米,体重120——140公斤。成年母猪体长125——130厘米,体重105——120公斤。引进品种,民国时期引进的有圩猪、内江和皖南花猪。解放后陆续引进内江、中约克、巴克夏、长白、苏白及克罗米夫等品种。以中约克适应能力最强,数量最多,对杂交改良起的作用也最大。
羊无地方品种,主要是从寿县、霍邱等地引进的白山羊,耐粗饲,抗病力强,产仔多,适应力强,但体型小、生长慢,产肉性能差。成年公羊体高45——83厘米,体重20——25公斤,母羊体高43——70厘米,体重15——25公斤,屠宰率平均45%。解放后,本县曾先后4次引进考力代、新疆米细毛等绵羊品种,因环境不适应,未成功。
兔解放后先后引进安哥拉、西洼毛兔和青紫兰皮兔,因气候不适应,加之受皮毛市场影响,一直发展不起来,现仅存少量西洼杂交毛兔。
(二)家禽品种本县家禽有鸡、鸭、鹅等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
鸡地方土种鸡历史长久,分布全县,至今在数量方面仍占优势。土种鸡体型较大,体躯丰满,胸深背宽,前躯发达,呈方型偏重于肉用,单冠直立,虹彩桔红色,喙、脚铁青色,母鸡羽毛麻黄色,公鸡羽毛金红色,主尾羽墨绿色,平均成年公鸡2.5公斤,母鸡2公斤。母鸡200——240日龄开产,年产蛋80——120枚,蛋重50——55克。鸡觅食力强,适应散放,肉质细嫩,成年母鸡炖汤,更是上等莱肴。引进品种,50年代曾引进澳洲黑、洛岛红、来航等国外品种,因不适宜散养环境,发展不起来。随着家庭密集养鸡技术的推广,80年代初,先后又引进来航、西赛斯、星杂288、星杂579等蛋鸡和星布罗、红布罗、海新等肉鸡。这些品种在舍饲和配(混)合饲料喂养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能。
鸭以地方麻鸭为主,引进少量肉鸭品种。地方麻鸭是蛋肉兼用型,偏重于蛋用。麻鸭善潜水,觅食能力强,适于放牧饲养。成年公鸭体重2.6公斤,母鸭2.3公斤。在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下,100日龄体重可长到1.5——2公斤。母鸭200日龄左右开产,年均产蛋140枚,蛋均重70克。引进品种有北京鸭,50年代引进,因用传统放牧方式,没有养好。1985年春,佛子岭镇养鸭场,用配合饲料饲养的全是北京鸭,自由采食,网上集约化饲养。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只,实际生产6——7万只。樱桃谷肉鸭。1985年由专业户引进。引进后,按佛子岭养鸭场的生产模式,建了一座年生产3万只商品鸭的养鸭场饲养成功。
鹅主要是皖西白鹅,肉用型。本县白鹅在皖西白鹅品种中,个体偏小,产蛋性能偏高。成年公鹅体重4——6公斤,母鹅3.5公斤。母鹅210——300日龄开产,产蛋2——4茬,25——40枚。雏鹅养到80——100日龄,体重达3——4公斤时上市。
附养蜂本县养蜂历史较长,主要饲养中华蜜峰。山区仍多用旧法饲养,方式原始而粗放,产蜜量极低,每箱蜂1年仅产5公斤上下。解放后,曾3次大规模引入意大利蜜峰,因飞翔能力差,不适应山区环境,发展不起来。
二草场饲料
(一)草场本县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经济县,草场变化较大。古代大草场或变为森林,或辟为农田庄园。草场的演变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草场→森林,如解放初的四望山、英氏寨、茅山等高山草场都成了树荫蔽日的大森林;二是森林→草场,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地区,如南岳山一带,50年代还是森林覆盖,现已退化为灌丛草场;三是森林→草场→农田庄园,如戴家河乡的马鞍山及周围小山,解放初期还是森林,70年代演变为草场,现已成了开荒地或农舍。全县成片草场的分布,因地形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了一定规律,中山区和丘陵区占的比例较小,低山区占的比例较大。1982年秋,县畜牧兽医站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县草场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编写出“霍山县草场资源调查报告”及《霍山县草场常见牧草植物名录》,绘制《霍山县草场类型图》、《霍山县草场等级图》,首次查清了全县草山草坡面积、分布、质量及利用现状。全县有300亩以上的成片草场72处,342484亩(其中300——500亩8处,2299亩;500——1000亩8处,5453亩;1000——1万亩46处,183246亩;万亩以上10处,151486亩)。300亩以下零星草场及10边(山边、塘边、路边、林边、溪边、地边、村边、河边、渠边及水库边)放牧地348817亩,田埂42461亩,总计73376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
本县草场面积虽大,但大多数是草树共生的林间草场,山地丘陵灌丛草场和山地丘陵疏林草场就占整个草场面积的94%。质量差,草场中高大禾本科牧草,如芭茅、背草、野古草和茅草占牧草类群70%以上,这类牧草产草量多的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但牧草中粗蛋白含量低,利用时间短,老化的牧草营养差,草质粗硬,适口性差,利用率及消化率均不高。豆科牧草主要是胡枝子、葛藤等约占牧草类群的15%,粗蛋白含量高,产量中等,有异味,牧畜不爱食。优质的豆科牧草野黄豆、野绿豆数量极少,产量也低。需加以改造,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利用现状也不佳,按理论计算,成片草场达342485亩,可载畜7073个黄牛单位,加上零星草场、十边草场及田埂,可载畜29084个黄牛单位,常年放牧能载畜36157个黄牛单位,扣除冬季的4个月舍饲时间,可载畜54201个黄牛单位。现全县草食牲畜仅折合2.5万个黄牛单位,草场利用率不足50%。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分布不均匀,大面积草场集中在中低山坡上,远离村落,人迹罕至,农民多居住在丘陵及山区平畈中,村落附近的零星草场已足够放牧,无需把牲畜赶到大事场放牧。而草场面积大的地方耕地少,越冬饲草不足,反过来又限制了畜群的发展和草场的利用。为发展饲草生产和改良草场,曾多次引进人工牧草栽培,50年代,引种的水生植物水浮莲、水葫芦在全县推广成功。同时试种小叶胡枝子、紫花苜蓿。1985年,上土市水保站引进30余种人工牧草,从中漏选出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杂交苜蓿等优良品种。
成片草场分区统计表

草场分类表

(二)饲料:作物秸杆类主要有稻草、麦秸、玉米秸、各种豆秸、油菜秸、山芋藤、花生秧及红花草桔等。稻草是耕牛的主要越冬饲草,1985年,全县约产5692万公斤,利用率达80%。山芋藤192万公斤,几乎全部被用作养猪青饲料,年产1500万公斤玉米秸、313万公斤油菜秸及188万公斤豆秸,用作饲料的不足10%。工农业副产品类可作饲料的主要有酒糟、糖糟、酱渣,米糠、麦麸、油饼、豆渣、粉渣等。1985年,全县年产酒糟2000余吨,糖糟10万公斤,米糠2250万公斤,麦麸168万公斤,豆渣约90万公斤(湿),粉渣约120万公斤(湿),此外,年产菜籽饼约60万公斤。谷实类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豆类、高粱等。本县缺粮,谷实用作畜禽饲料的比例较小,1978年前,每头猪平均不足50公斤,加上耕牛及家禽的饲用量,全县用作饲料的谷实类约1000万公斤。80年代畜禽饲料中的精料比例逐渐上升,全县实际利用的谷实类饲料约1500万公斤。其中山芋的利用率在60%以上。外山区用作饲料的谷实类主要是水稻,内山区主要是玉米。谷实类饲料主要用于养猪、禽。瓜果、蔬菜用于饲料的有南瓜、萝卜、白菜、苋菜等,年产量约2500万公斤。
三畜禽饲养
(一)家畜饲养:
牛1949年11248头,1985年19445头,增长72.8%,其中水牛1949年5110头,1985年13828头,增长1.7倍;黄牛1949年6138头,1957年8127头,1959年8468头。1958年,省农业厅批准并拨款10万元,在漫水河区上土市乡的龙凤山下兴建龙凤山畜牧场,总场下辖两个分场,占地30余亩,房屋60多间,利用龙凤山及附近天然牧场,饲养和发展大别山黄牛(多时达360余头),因越冬饲草无法解决,经费和管理也存在问题,牛死亡甚多,到1963年撤场时,仅剩下170头。此后,全县黄牛饲养量逐渐减少,到1985年,只剩5617头,比1949年减少8.5%。饲养管理方式,黄牛、水牛基本相同,一年内分放牧和舍饲两个阶段。舍饲自霜降到次年清明,约5——6个月,天气晴朗,气候温和时,仍可在村庄附近放牧,故实际舍饲时间约3个月。舍饲饲草以于稻草为主,辅以极少量的玉米秸、豆秸。放牧有群牧和单牧两种形式,英氏寨、四望山、青枫岭、胡家河等草场,解放前,都是牛群放牧野营之地,夏至到白露之间,约3个月。草场建有临时性放牧人住所,牛群几十头至百头以上不等,每群牛有2——5人放牧。这种放牧形式,解放后因封山育林而被禁止。单牧是以户为单位,把牛赶到草山草坡,或有人看管,或早送晚收。农谚有“春放阳坡夏放阴,秋牧山凹冬择晴”之说。牛在重役之后,一般都补饲嫩青草,冬季和初春给老弱牛添喂玉米饼、稻面饼、黄豆之类的精料。兽医还有春天给牛洗口、打火针的习惯,据说可起开胃、提膘、祛风之效。
猪本县养猪业基础较薄弱,解放初期,全县生猪饲养量仅3万头。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养猪业,并采取一定措施促其发展。全县1949年养约3万头,1978年137287头。1985年增到156322头,比1949年增长4.2倍。发展中也有波折,其中大的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社社队队打猪洞、建猪场,强制农民把家养的猪赶进社队集体猪场的大栏、大圈中饲养,全县号称建了39个万头猪场,117个千头猪场,1036个百头猪场。另一次是1976——1977年,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大办猪场,全县组织3万劳力在1个月里建成三级猪场,分别养猪100头、50头、20头。两次大搞集体养猪,脱离了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追求形式,违背了群众意愿,劳民伤财,都以失败而告终。猪的饲养管理,肥猪、种猪、仔猪各异,圈养、散养都有。饲料分精料和青粗饲料。粗饲料是各种秸杆粉碎成的,青饲料是新鲜的野菜、藤、蔬菜及水生植物。山区多采集野生饲草添加精料煮熟食喂猪。生饲法养猪始于六七十年代,并逐步取代熟食养猪。配(混)合饲料养猪,是1982年诸佛庵区上谷村试养成功后,在全县推广的。由于这种饲料营养全面,饲喂方便,增重快,效益高,很快被群众接受。肥猪的饲养周期,随着猪种的改良和饲料质量的提高逐渐缩短。过去有的猪要养2——3年,体重达200——250公斤才出栏,现在育肥期仅10个月上下,体重110公斤左右出栏。长期以来,群众有养公猪下贱的说法,公猪多是无后代户饲养。公猪饲养的配比以负配量大小而有别,配种任务大的,精料比例相应较高。公猪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过多,脂肪积累快,因而利用时间短,养到三四年时,多因过于肥胖而被淘汰。母猪饲养,空怀期一般以青粗料为主,配种后逐渐增大精料比例,产后除增喂精料外,多用黄豆、鱼虾催乳,仔猪能吃食后转入正常饲养。仔猪出生后15——20日龄时开始“行食”,玉米、高粱、豆类、蔬菜任其采食,稍大改用玉米糊、米粥等饲喂。能吃泡食后断乳,但多数是出窝时才断乳。仔猪一般养到两月龄出窝,俗话说,一个月奶一个月食。内山区仔猪出窝稍早,有的45天就出窝,外畈区稍晚,仔猪价高时有的养到七八十日龄才出窝。
羊本县养羊,多是10只以下小群,主要是放牧。小群放牧时公母同群,自由交配,除种羊外,公羔在出现性欲后就被阉割育肥。全县1949年饲养151只,1985年2156只。
(二)家禽饲养:本县古来就以零星饲养散放为主。1949年饲养19.3万只,1952年22万只,1957年29万只,1961年6万只,1978年43万只,1985年64.1万只,是1949年的3.3倍。
鸡家庭集约化养鸡从1982年开始,多外来品种的商品代,土种甚少,用配(混)合饲料饲喂,黑石渡种鸡场是县内较大鸡场,由3户农民于1984年创办,有场房32间,年养种鸡近千只。以出售雏鸡为主,年出售雏鸡3——4万只,产值6——7万元,盈利2——3万元。主要是来航、罗斯、星布罗、西赛斯、海星等商品代,品种不断更新。鸭有门鸭和棚鸭之别。门鸭是户养数只到数十只的小群,在村庄附近自由放养,无专人看管。棚鸭数百只到上千只不等,下符桥、与儿街等丘陵地区有放棚鸭的习惯,多的可达百棚以上。棚鸭一般一年一批,选立秋前后10天的鸭苗,放养时正值中稻收获季节,放养3个月左右上市,体重两公斤上下。棚鸭育雏期在圈内喂食,食料为半熟米饭、绿豆等,半月龄时搭配喂蛆,1月龄开始放牧,放牧多在沟塘、稻茬田等处,捕食鱼虾,采食水草和田间遗粮,夜晚露宿。
鹅解放初全县仅数千只,80年代,由于鹅价上涨,全县才养到二三十万只。至今山区养鹅仍极少。鹅有冬鹅春鹅之分,冬鹅是春节前孵出的雏鹅,以舍饲为主,一般养两三个月,体重三四公斤时宰杀。春节后的雏鹅是春鹅,以放养为主,养到三四个月龄,体重4公斤左右上市,有的养到秋后宰杀,腌制腊鹅存放。
几个年份畜禽发展统计表

1985年耕牛年末存栏分构统计表

1985年底家禽分区统计表

四畜、禽繁殖
(一)家畜繁殖:牛黄、水牛都以自然交配为主。多为放牧时无选择地野交乱配。由于长期用未成年小公牛配种,近亲繁殖,对牛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本县黄牛性成熟早,公、母牛1.5岁就有性活动,母牛2——2.5岁初配,1年1胎或3年两胎,终生产犊8——12头,公牛三五岁时去势。水牛的公、母牛2.5岁性成熟,母牛3岁初配,3年俩胎或5年3胎,终生产犊8——12头,水公牛4——6岁去势。解放后,一般每年繁殖仔畜二三千头,最多四五千头,1985年繁殖2500头。本县牛的繁殖率低,仅占能繁殖母牛的35%左右,主要原因,一是公母牛比例失调,公牛负配量过大;二是管理粗放,往往有发情母牛失配。为改良牛种,解放后先后引进荷兰奶公牛、秦川公牛、南阳公牛和摩拉水公牛,对本地黄、水牛进行杂交改良,因措施不力,虽产生了少数杂交后代,但随着杂交代数的增高,现已无法辩认。1980——1982年间,县畜牧兽医站先后购进了海福特、西门塔尔、及摩拉牛的冷冻精液颗粒,在漫水河区进行人工授精,共输精82头,产犊71头。杂交后代较其母本生长发育快,体型大,能适应山区自然条件。
猪公母猪分开单独饲养。解放初期,能繁殖的母猪很少,1964年1630头,1976年10017头,1985年4100头,种公猪105头。配种时把母猪牵到公猪处受配,每头公猪负配40头。土种猪性成熟早,三四个月就开始性活动,4——6个月龄初配,经产母猪每胎产仔8——13头,1年两胎。母猪可利用到6——7岁。杂交母猪7——8个月龄性成熟后即可配种,经产母猪每胎产仔10头左右,年产两胎,可利用到5——6岁。为建立良种猪繁殖基地,1958年,月魄山良种场的养猪场扩建成“霍山县委种猪场”,后归属几经变更,1966年定名“霍山县种猪场”,由县良种场领导。引进一批良种猪,对外配种和出售仔猪。猪场养有中约克、长白公猪及中约克杂交母猪,每年向社会提供300——400头仔猪。本县引进猪的品种多而杂,外来猪种在同地方土种猪杂交中,效果差异很大,以中约克公猪与地方土种母猪的杂交组合最佳,所产杂交后代耐粗饲,育肥速度快,饲料报酬好,适应目前生产水平,受到群众欢迎,全县的肥猪80%都经过这种杂交。在推广瘦肉型猪的过程中,用长白公猪同当地土种母猪杂交,由于饲料条件差,杂交后代在育肥中生长慢,嘴尖体瘦,难以推开。70年代,戴家河乡高桥湾村及邻村群众,用内江公猪同当地土种母猪杂交,产生的后代留作母猪,再同中约克公猪进行三元组合杂交,产生的后代在育肥中表现生长快,耐粗饲,抗病力强,为周围群众喜爱。全村185户,1985年养母猪256头,每年能向市场提供仔猪近4000头。
山羊母羊五六月龄性成熟配种,年产两胎,每胎产羔1——4只,双羔居多。母羊养到二三岁时宰杀,另选幼羊作种。
(二)家禽繁殖鸡鹅多为自然孵化。鸡的人工孵化在集约化养鸡后开始,热源为电、木炭、煤油灯等。鹅的人工孵化至今未实现。鸭全部靠人工孵化,在孵坊内完成,传统孵鸭有缸和平箱孵化两种。人工孵鸭是肥西人杜正伦传入,先在下符桥沈家畈安家办孵坊。现外山区有孵坊数处,所产鸭苗主要销本县,少量运往合肥、淮北及河南省商丘、南阳等地出售。
五疫病及防治
(一)疫病种类及危害畜禽传染病类已确诊的有牛炭疽、牛结核、牛破伤风、牛气肿疽、牛肺疫、牛流行热;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流行性感冒、猪破伤风、猪口蹄疫、仔猪红痢、白痢;禽霍乱、鸡白痢、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痘、鸭瘟、小鹅瘟等。牛炭疽、牛肺疫及牛气肿疽在解放初期发生过,50年代后期被灭。发病率高、危险大的传染病主要有牛流行热、猪瘟、猪丹毒、猪口蹄疫、鸡瘟、鸭瘟、小鹅瘟及禽霍乱等。牛流行热仅见于黄牛,1968、1972、1984年各流行过1次,以1984年流行面最广。该病致死率极低。猪瘟病40年代基本确诊,50年代开始猪瘟防疫,但随着饲养量的增加及猪只、肉食的流通,且又无得力措施根除病源,猪瘟发病率日渐增高,70年代,每年因此病死亡的猪约占全县生猪饲养量10%左右。猪丹毒仅次于猪瘟,是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的又一疫病。解放后由于防疫工作开展和抗菌素的应用,70年代末基本得到控制。猪口蹄疫近年数次发生,是从境外调进白肉和病猪带入,先在三线厂及食品站附近发生。1976年秋到1977年春,但家庙、东西溪、落几岭3乡和县食品公司猪仓共有70多头猪发病,1982年10月,1984年3月,除3个深山区外,低山丘陵地区均有发生。经粗查,67个疫点就有病猪517头,以1982年12月到1983年3月最严重,全县有62处447头猪发病。1984年3月,高桥湾村淠河队及县食品公司猪仓两个疫点被拔除,全县口蹄疫被扑灭。鸡新城疫是鸡的主要病敌,民国35年,此病曾在全省范围内流行。解放后继续流行,80年代初流行最严重,每年死鸡约占鸡饲养量的10——15%。鸭瘟是鸭的大敌,解放前就流行,主要危害大群棚鸭,一般棚鸭多的年份发病率高,有时造成整棚鸭的死亡。小鹅瘟80年代初在县内流行,有时造成大面积流行和群雏鹅死亡。1985年春,经江苏农学院确诊,禽霍乱发病率不低于鸡新城疫,70年代后开始流行,危及鸡、鸭、鹅。
畜禽寄生虫病类已确诊的有耕牛伊氏锥虫病、牛住肉孢子虫病、牛螨病、蜱病、猪蛔虫病、猪细颈、尾蚴病、猪虫病、猪肺丝虫病、猪疥螨病、猪虱、鸡蛔虫、鸡虫、鸡球虫等。寄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耕牛伊氏锥虫病,1984年元月,首次在三板桥乡耿家冲队镜检见虫后,立即对该病进行普查,采集血纸13215头份,经间接血凝反应检查,检出阳性牛1781头,阳性率占13.4%。此病主要流行于外山丘陵地的水牛产区,全县死耕牛100余头,由于及时查治,1985年后疫情转缓。
禽畜普通病类疾病不下百余种,内、外、产科,中毒,营养代谢疾病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的有牛前胃疾病、风湿病、霉稻草中毒、低四镁病及产科病;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中暑,仔猪缺硒和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鸡的霉菌中毒,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等。
最严重的疾病有:耕牛霉稻草中毒自1983年暮冬开始,每年冬春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中稻收获季节阴雨少的年份发病率低。主要发生在漫水河、大化坪两区和诸佛庵区的落几岭乡,多见水牛发此病,在零星或小区域内发生,临床症状易同牛伊氏锥虫病混淆。耕牛低血镁症中兽医称“膊肢疯”,多发生于10月中下旬,呈零星散发,丘陵地区的水牛多发此病。死亡率不高,用补镁、补钯及中药祛风解表方或安基比林治疗均可见效。仔猪缺硒症1985年2月,首次在戴家河乡李家冲队发现25例,猪龄在28——60日龄之间,主要病症为突发、体温不高、四肢麻痹、拉稀、鸣叫等,病程短,死亡率高,早春发病率最高。该病用亚硒酸钠治疗效果明显。
(二)疫病防治:
防疫灭病队伍兽医是极古老的行业,解放前兽医数量少,40年代全县仅有20多人,尚分为治疗和劁骟两行。由于旧社会兽医社会地位低下和长期技术竞争,形成了行业的保守性,一般仅传子孙,无子才传女婿、外甥或他人,故多数是兽医世家,祖代相传。由于兽医行业文化水平低,极少交流技术,技术水平提高极缓慢,但也总结、保留了一些祖传“秘方”、“验方”,50年代,兽医们就献出了单验方数十例,收于《安徽省中兽医经验集》。解放后,民间兽医队伍迅速扩大。专职兽医,1949年有28人,1956年50人,到1985年增加到98人,外有防疫员数百人。
防疫灭病:
解放前没有进行过畜禽防疫。解放后自50年代起,陆续引进西医疫(菌)苗防疫法,运用疫(菌)苗防疫的传染病有牛炭疽、牛肺疫、猪痘、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痘、鸭瘟、小鹅瘟等。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50年代以猪瘟、牛炭疽为主,80年代以猪瘟、鸡新城疫为主。传染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牛炭疽、牛肺疫、牛气肿疽首先被消灭,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也大为降低。
治疗技术解放前仅用中兽医疗法治牛、马病。解放后引进西兽医治疗技术,丰富了民间兽医医疗知识,逐步开展猪禽治疗,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法。治疗耕牛等大家畜内科病,仍以传统的中兽医疗法为主,西兽医以抗菌、抗感染及危重病畜的抢救为主。非开放性外科疾病治疗,中兽医具有独到之处,开放性外科逐步为西兽医取代。产科、泌尿科等疾病也开始使用外科手术。寄生虫病的治疗,传统的中兽医驱虫法已逐渐被西兽医祛虫法所取代。猪传染病、产科、寄生虫病的治疗,全部使用西兽医疗法,由于诊疗技术落后,难以确诊。家禽病治疗起步更晚始于80年代中期,仅限于传染病、寄生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症的治疗以西兽医为主。家畜阉割技术,中兽医有独到之处,阉水牛使用“走马骟”法,方法简便,手术利索,术后感染率低。生猪阉割有传统的“大排花”和“小排花”之别,内山多用大排花,外山以小排花为主。

上一篇:第四节 种植业
下一篇:第六节 渔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