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耕地
民国8年(1919年),全县耕地493101亩。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统计,民国21年设立煌县(今金寨县),划出黄氏河等18个保;25年,设岳西县,划出黄尾河等9个保,28年全县耕地312680亩,38年323527亩。50年代初,鼓励垦复荒地,1950——1953年,耕地增加到33万多亩(水田占81%)。此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建房增加,耕地面积减少,1954——1957年32万多亩(水田占78%),1958——1962年30万多亩(水田占80%),1963——1968年29万多亩(水田占79%),1969——1973年28万多亩(水田占82%),1974——1985年稳定在27万多亩。1985年270935亩(水田225266亩,占83%)。人均耕地随着人口、耕地的减少和增加,递减幅度较大,按总人口计算,1949年2.25亩,1957年1.38亩,1965年1.19亩,1978年0.8亩,1985年减到0.77亩。
耕地利用率复种指数,民国38年123.6%,1952年133.4%,1957年扩种夏粮作物,提高到183.5%,1965年恢复正常生产减为154.9%,70年代中后期扩种双季稻,1978年提高到215.1%。80年代初推广杂交稻,以一季中稻为主,1985年复种指数减为152.3%。在耕地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50年代的9∶1到80年代初的8∶2,1985年为8.3∶1.7。茶园、桑园、果园由1949年28078亩增加到1985年47622亩,增加69.6%。
几上年份水田、旱地统计表

二劳动力
全县农业劳动力,1949——1978年,大体在八九万人之间,80年代后超过10万人,1985年11.1万人。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1949年创产值166元,生产粮食447公斤,1952年创产值206元,生产粮食520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24%和16.3%;1957年创产值254元,生产粮食740公斤,分别比1952年增长23.3%和42.3%;1965年创产值271元,生产粮食852公斤,分别比1957年增长6.6%和15.1%;1975年创产值459元,生产粮食949公斤,分别比1965年增长69.3%和11.4%;1985年创产值670元,比1949年增长225%,比1975年增长45.9%;生产粮食757公斤,只比1949年增长45.5%,比1975年减少20.2%,劳动力数量却有所增加。
三农机具
(一)传统农具:有犁、耙、耖、锄、沙扒、锹、镰刀、钉扒、水车、石磙、粪桶、粪瓢、尖担、稻箩、木锨、压刮、羊叉、连枷、风簸、砻、磨、碾、臼和手推车等。制造材料有铁制、木制、竹制、石制、铁木制等。犁耕技术应用始于公元1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经不断演变和发展,1949年前,耕作用的仍全是木犁(由犁尖、犁铧和木制犁梢、辕组成),几乎每个农户都有1部。这种犁1985年全县还有1.28万部。与之配套使用的有木耙、木耖。锄头、铁锹和镰刀等铁制小农具使用广泛,锄头有大锄(又叫板锄,用于整地刨荒),薅锄(山区叫扒儿锄,用于中耕除草),秧锄(用于水稻田除草)。铁锹有圆头和平头两种,主要用于铲埂、挖土。沙扒多用于清沟、拌火粪。镰刀有柴镰(明刃,主要用于割草、砍小柴),禾镰(月牙形,锯齿口,主要用于收割稻、麦作物)。水车有脚车(大车)和手摇水车两种,70年代后,逐渐被排灌机械代替。石磙是场上作业用具,主要用于脱粒,沿用至今。手推车(独轮车)在50年代木轮改为胶轮,70年代前一直是主要运输工具,1979年尚有3355辆,80年代被胶轮板车代替。
(二)新式农具:为提高农业生产力,1955年,县成立“新式农具推广办公室”,负责全县新式农业的试制、引进和推广工作。本县新式农具的推广是从双轮双铧犁开始的,当年,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上,省人民政府奖给烂泥坳乡双轮双铧犁1部,县供销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又引进40多部,因不适合山区水田作业,只好全部收回。脚踏打稻机具有轻便、省力、脱粒干净、制造简单,维修方便的优点,对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有一定作用,受农民欢迎,70年代被机动脱粒机代替。1960年,从广西南宁引进五行手动插秧机,同时仿制淮北地区使用的开沟器和播种机,无偿地给农民使用,因质量不高,使用费时,推而不广。1962年,县农机研究所和县农具修造厂,仿制肥西县使用的5寸钢管步犁,铁结构,紧凑牢固,不易损坏,受到农民欢迎,很快在全县推广使用。
(三)农业机械:本县农业机械从1952年兴建排灌站起步,当年只有2台(16马力)柴油机。50年代末,排灌机械增加到38台(540马力)柴油机。60年代初开始有耕作、加工等农业机械,但数量不多,196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3729马力。其中耕作机械20台,加工机械164台,排灌机械127台。70年代后期发展较快,197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6万马力,比1970年6510马力增长7.6倍。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生产,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应减少,1985年为5.49万马力,比1979年减少2%,其中耕作机械0.6万马力,比1979年10171马力减少41.1%,耕作面积由1979年的3.6万多亩下降到670亩。排灌机械1.28万马力,比1979年10551马力增加21.39%。脱粒加工、运输机械3.6万马力,比1979年35278马力增加2.3%。主要农业机械有,排灌机械1300台,耕作机械292台,脱粒机械84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629台,植保机械2390台(架),农用载重汽车145辆,机动船13艘。基本上实现排灌、加工机械化,脱粒、运输半机械化。
几个年份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