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的幼儿教育机构,在民国以前,按照清政府的《癸卯学制》,称为蒙养院,与初等小学合置。清末六安州首先创办的5所初等小学堂,就有3所属蒙养小学堂,每所蒙养小学堂仅招收学前幼儿10余人。
民国元年以后的20余年内,本县没有办过幼儿教育。抗日战争初期,民国27年秋,县救济院在城内盐店巷(现为六安县影剧院)开办“六安县难童教养所”,以收养因日军入侵而流入六安的难童。教养所开设大、中、小3班,收养了3~7岁幼儿120余人,有教职工9人,首任所长肖孟君。民国34年,改名为“六安县幼稚园”,由县政府教育科接办,取消学生的公费待遇。1949年六安解放后停办。
建国后,1954年9月,成立“六安县幼儿园”(即现在的六安市城北幼儿园),开设3班,入园幼儿76人,教职工5人。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仅几个月时间,全县共办起民办幼儿园1233所、1276班,入园幼儿达33257入,教养员1385入。这些幼儿园长则年余,短则数月,即自行消失。1959年11月,开办“六安县城南幼儿园”(即现在的六安市城南幼儿园),开设3个班,入园幼儿100余人,教职工6人。1966年8月,在韩摆渡开办“六安县育红幼儿园”,开设两班,入园幼儿35人,实行全托,设备完善,“文化大革命”中被勒令停办。1971年秋,全县民办幼儿园又发展到168所,入园幼儿3822人,教养员192人,但当时集体经济薄弱,不久纷纷停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幼儿教育稳步向前发展。1979年3月,城内两所公办幼儿园划归六安市,本县幼儿教育重点转向农村,当年10月,县成立“幼儿保教委员会”。1980年,全县幼儿园发展到10所73班,入园幼儿372人,教职工15人。1983年,双河民间中医王必松,捐资9000元在双河镇创建幼儿园1所。1984年春,县成立“六安县少儿工作协调委员会”,各区镇也先后成立少儿协调组织。1986年,全县幼儿园24所55班,入园幼儿1668人,教职工91人,其中民办31人。
民国时期,难童教养院系政府开办,属救济性的公费待遇,每个儿童每月发给糙米3市斗(包括菜金在内),儿童穿衣靠社会募捐解决。难童教养院设备简陋,没有适合幼儿特点的用具和玩具。建国后,公办幼儿园经费、设备,基本满足幼儿学习和活动需要;对民办幼儿园按规定发给民办教养员补助费,每人每月工资在40元左右(按新币计算,下同)。民办幼儿园的房屋,设备修缮,由地方政府集资解决,省财政厅每年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由县妇联解决幼儿临时困难。每逢“六一”儿童节,各单位都派人带玩具、图书、食品等看望幼儿。1984年,省广播电视厅送给苏埠幼儿园一批用具、玩具和人民币600元。近几年,县妇联统一订制一批幼儿园用具,每办1班,配给小椅40张,小长桌6张,还购买8架风琴,配给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各区、乡政府也帮助幼儿园添置必要的用具。苏埠、毛坦厂、双河等幼儿园,目前设备齐全,办得较有成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