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遗址
(一)古城遗址
东、西古城遗址东、西古城(即旧志所载的白沙城)遗址在县城北约6公里处,地属城北乡城北村。两座古城址相距不过300米,隔六(安)寿(县)公路,后人以两城的位置分别称为东、西古城。据考古认定,这里是楚汉相争时九江王(汉初封淮南王)英布的都城。
东、西古城址均为长方形高台。东古城址规模较大,但在1958年淠史杭水利工程中遭严重破坏。西古城址现存南北长471米,东西宽229米,总面积107859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2~5米左右。其四边横剖面为梯形的夯土城墙基。除西边已被河水冲刷外,其余三边全在。城墙四拐各有一个小山包似的大土墩,其高度10~13米。自1979年以来,县文物组曾对这里多次勘查、钻探,获取大量实物资料,大部分是春秋到汉代的遗物,也有少数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
1981年1月12日,该城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冬,县在该城址南北两头分别设立了标志碑。
东城都遗址东城都(即旧志所载东古城)遗址位于县城东约9公里,距皋陶墓北约2公里处,现属城东乡三女墩村。该城址原为长方形,现南北长310米,东西宽220米,总面积68200平方米。东城墙已被破坏无存,实测南、西城墙高9米。紧靠南城墙外侧有一条长480米,高6.2米的人工夯筑的大堤,俗名“跑马埂”。埂两旁有两条小河由城墙的缺口处流入城内,再由小高堰涵口穿过淠史杭总干渠,流入大桥畈。现城址上为旱地,从地表暴露的陶片观察,多为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遗物,内涵极为丰富。
1982年和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李伯谦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等有关同志考察,初步认为这个城址年代较早,当在新石器末期至四周时期。
裴家滩古城遗址裴家滩古城(即旧志所载西古城)遗址位于县城西约9公里处的裴家滩。遗址为突出畈田中间的土墩,高出地面2~6米,有一条小河绕东、西、北三方,现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18000平方米。地形东北和西南较高,东部在1976年填塘时被切去宽20米、长130米土方。从断面看有夯筑土墙,也有低火候砖城墙。遗址内北半部有约1米高的土台,台上有古城寺,原为三进,今仅存中间三间,根据旧志记载,西古城应为英布灭亡后淮南国所属的六县,即汉武帝所置六安国都遗址。
广王城遗址广王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距将军山渡槽1公里处的丰乐河北岸,现属埠塔寺乡。四周城墙为人工夯土构筑,夯层明显,高出地面14~20米,东500米有土冢,曰“广王墓”,该城遗址为不太规则的长方形,东边长515.5米,西边长236.4米,南边长182米,北边长284米,面积73572平方米。城址内,清光绪元年设有广城书院,现为广城小学。广王城为何王所建无考。
开化县城遗址开化县城遗址在县城南29公里处,今属青山乡。清同治《六安州志》载“开化县城,州西南四十里青山镇”。乾隆《六安州志》载:“梁置隋废,唐复置”。
此外,未经确凿考证的古城遗址,尚有:
县城南34公里的横塘岗乡古城村,现存有长、宽各140米土城墙基,疑为“春秋楚之潜邑”遗址。
县城西南57公里的石婆店乡石婆店村塘硬生产队,现存有古城痕迹,面积约400平方米,疑为“西汉博乡侯国”遗址。
县城东北18公里的洞阳村,现有古城痕迹,疑为“东晋侨置鲖阳县”遗址。
县城东北15公里的双桥乡新城寺村,现存有南、北长230米,东、西宽220米土城墙基,疑为“东晋侨置新蔡县”遗址。
县城北15公里的鲍兴乡鲍兴村,疑为“东晋侨置苞信县”遗址。
县城北22公里的顺河乡古城村,现存有土城墙痕迹,高4米,疑为“五代刘宋侨置西苞信县”遗址。
今六安市西外一带,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载,可能为唐代盛唐县遗址。
(二)古塔
观音寺塔观音寺塔(即南门塔),位于县城南门黄大街西侧观音寺后。塔共9级,计残高约27米,是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砖石结构的实心塔。基层海边宽13.9米,高4.3米,以上各级按一定比例次递收缩,呈角锥体。塔身正面向南,基部有高1.5米、宽0.85米的园拱塔门,塔门旁边嵌有大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修新塔门碑石一块。塔门内为一正方形穹窿顶的塔室每边长1.5米,室内原设有佛龛。塔身各级的装饰斗拱以及假门、花窗等砖雕及彩瓷像和图案都极为精致逼真,整个塔体除局部微有破裂和少数装饰部分有损坏剥蚀外,大部分保持完整。民国32年,青铜质的锅形塔顶塌落,被移至县民众教育馆陈列,后不知下落。
清乾隆《六安州志》卷十六“古迹”载:“观音寺塔,传为唐尉迟恭监造”;同治《六安州志》卷七“寺观”载:“观音寺,城西南隅,唐僧元通建,并造浮屠……明嘉靖……塔渐倾,清嘉庆八年僧运宽、鸿严募化重修”。1979年划归六安市属。
多宝庵塔多宝庵塔(即北门塔,古称药师寺塔),位于县城北外街东侧多宝庵院内。塔身宏伟壮丽,巍然挺拔,与观音寺塔遥相对峙。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现存7级,残高计21.6米。基层每边宽4.4米,高3,9米,各级宽、高逐层缩小,呈角锥形。第七层(即现在的顶部)每边宽3.1米。塔身正面向西,基层有塔室,室门为圆拱形,高3.3米。室内地平面随塔壁转折同为六角形,其每边和角的上方都有仿木作斗拱,承托着叠砌穹窿顶。室内原设置有佛龛、佛像,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去。塔体外部的各级平座(塔檐),均系平砖叠砌挑出,下承以砖雕斗拱。塔心(塔桩)和塔壁(外层)之间,有50至80厘米宽的砖砌梯道,沿梯可盘旋登上塔顶。
《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载:“多宝庵在北门外街东。内有塔,传为尉迟恭监造,贼毁其巅数尺。先年掘地得古钟,观其所载年号,知为唐之药师寺”。1979年划归六安市属。
望江寺塔望江寺塔位于六安西南30公里的西口镇东南1公里的淠河西岸崖石上。塔为六棱形,高21米,塔基第一层,棱面宽2.9米,周长17.4米,高5.5米。南、北两棱面有门,南面塔室内有藻井,北面75厘米高处有门可进入。由塔门左侧盘旋至第二层有台阶12级,每级高38厘米,宽56厘米。塔壁厚92厘米。第二至六层,每层均高2.7米.皆有7级台阶。第二层门在正南棱面,第三层门在北棱面,第四层门在北棱面,第五层门在正南棱面(所谓南天门),第六层和塔顶南侧,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炮击所毁。该塔塔檐为斗拱构筑,工艺精美。
清同治《六安州志》载;“望江寺,州西南六十里,濒淠河崖石之上,有唐建舍利塔,高数十尺,明嘉靖间僧昌印重修”。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墓遗址
皋陶墓皋陶墓位于县城东7.5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城东乡皋陶村,城东中学所在地。墓东偏北35米处便是皋陶祠。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栗树1裸,形若伞盖。墓前立有清同治八年碑刻1块。碑高1.82米,宽O.92米,阴刻楷书“古皋陶墓”,每字约50厘米见方,笔法劲秀,系清代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题。1981年1月21日,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英布墓英布墓在城东关帝庙内,现为六安行署水电局职工宿舍。
关帝庙建在方形高台上,正殿右侧院内原有石碑一座,高2.5米,宽约O.7米,上镌阴文楷书“汉九江王英布之墓”,建国初尚存,现下落不明。
史可法衣冠墓史可法衣冠墓为一小型土冢,位于城东23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史家祠堂东南之鼓路塘。现属枣树乡吏祠村史祠生产队。
明崇祯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公元1637年~1639年),史可法任右佥都御史,曾驻节六安州,与当时世居六安东乡的史姓有往来,并相互追溯先祖,原是同根,遂将史可法分支归入六安史姓族谱系。可法壮烈殉职时,六安史姓将其所遗一帽及靴葬于此,今所存《史氏宗谱》中绘有“鼓路塘史可法公衣冠墓图”,并在史氏宗祠东宅建有“忠烈祠”。
二、革命活动旧址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员会成立旧址位于县城西南50公里的郝家集,原高永成商店,今为供销社综合门市部。民国18年10月6日,在此召开六安、霍邱、霍山、英山、寿县、合肥6个县的党代表大会,会上正式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员会。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位于县城西南47公里的独山镇,原六安县立第四高等小学(简称“四高”),今独山小学住址。民国18年11月7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委员吴干才和三区区委许希孟等人,在“四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和指挥独山群众进行武装暴动。十二日起义胜利,成立了六霍地区第一个工农政权——六安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占地面积1625平方米,为组合式三进两院。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独山镇东街即今供销社百货门市部,原为王姓居民私人住房。民国20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机关由麻埠迁驻于此。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六安县委员会
少共六安县委员会旧址在独山镇西街,今独山区农机站对门,原为该镇居民朱氏兄弟祖传住宅。民国20年5月,中共六安县委员会和少共六安县委会机关均驻于此。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旧址在独山镇上的马氏祠(今独山区粮站)。民国20年5月2日,县赤卫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驻独山马氏祠。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旧址亦称列宁俱乐部,在独山镇火神庙,现为独山区油厂。
火神庙戏楼,在独山暴动后一直是革命集会,宣传活动场所。民国20年5月,六安苏维埃俱乐部在此建立。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独山列宁小学旧址位于独山镇新公路西北侧,原为王氏祠,现是独山茶叶站。民国20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兴办了列宁高等小学。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苏家埠镇东3.5公里的朱大院墙。民国21年3月22日至5月8日,徐向前总指挥随同红四方面军总部进驻这里设立总指挥部,指挥红十师、红七十三师及六霍县地方武装,进行了持续48天的苏家埠战役。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埠战役旧址苏家埠位于县城西南27公里。镇东之三拐地(今苏家埠中学门口)是48天大战胜利庆功大会及国民党官兵投降缴械地点,现建有一座高4.65米的“苏家埠战役旧址”纪念碑。县革命委员会于1981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在城内文庙(今县文化馆内)。民国27年3月5日,“第五战区安徽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后改为“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此正式宣告成立。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店战斗三纵司令部旧址位于县城东南约50公里的毛坦厂镇内涂氏祠堂,今为毛坦厂粮站。民国36年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皖西地区,其所属第三纵队之七、八、九旅,将敌八十八师师部和六十二旅包围于张家店,三纵司令部迅速进驻毛坦厂荥阳中学(即涂氏祠),部署和指挥张家店战斗。1981年1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馆藏文物
本县原无文物管理机构。1957年,始在县文化馆内确定一名干部兼管文物工作。1978年1月,成立“六安县文物组”,隶属县文化馆。1982年4月,文物组改属县图书馆。1985年6月14日,文物组改为“六安县文物管理所”,所址设在六安县文化大楼三楼,现有馆藏文物计1170件,记其要者如下:
(一)历史文物
饕餮纹觚1977年12月2日,在本县土产公司废品仓库拣出1件饕餮纹青铜觚,形如倒立喇叭,通高25.8厘米,口径14厘米,刺叭口,圈足,周围有3个相称的十字孔,下腹部一周饰有简单的饕餮纹。经专家鉴定,属商代早期的典型器物,为安徽省现存收较早的青铜器之一。1984年国庆节期间,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拣选文物展览会展出。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8。
弦纹斝1977年12月2日,在县土产公司废品仓库还拣选出1件弦纹青铜斝。形似把杯,敞口、鼓腹、束腰,平底有把,下有3足,呈三角锥体;通高18.9厘米,口径15.1厘米,通体素面,腰间有3道突起的弦纹,口沿有两桩,一桩残缺后经修复。经专家鉴定,此斝属商代早期的典型器物,为安徽省现存较早的青铜器之一。1984年国庆节期间,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拣选文物展览会展出。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7。
“死人更衣”陶室陶室泥质灰陶,火候较低,为有顶无底歇山式,通高11厘米,四周墙高7厘米,歇山下檐墙各宽7厘米,前后檐墙各宽1厘米。屋面斜玻32度,主脊长9厘米,四岔脊各长6厘米,向上周伸展,屋顶素面无瓦印,前后坡分别有隶书“死人更衣”4字,笔划凸起,模制。1977年4月出土于本县九里沟汉墓中,为殉葬品。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129。
青釉四系印花罐1978年冬,韩摆渡公社社员陈玉林在苏南公社黄窑场做工挖土时,发现1只青釉四系印花罐。罐通高10.5厘米,口径6厘米,围沿直口,肩部附有4个双条形竖系,鼓腹,壁底上小下大,呈马蹄状,上施青釉,腹下露胎,胎质细腻呈灰白色,腰间有两道弦纹,肩下打印幅射状花朵。为隋代寿州窑早期产品,是本省稀有的珍品。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508。
白釉三鱼碗1984年4月,在椿树乡唐代卢公夫人墓(墓志是乾符三年)出土1只白釉三鱼碗,碗通高3.2厘米,口径13.2厘米,状如碟,圆唇稍内敛,有一流口,斜腹内收,壁底微露圈足,口沿和外壁半施青白釉,下部露胎,胎质细腻粉白,内壁划有网纹,网纹中间用三道弧线勾画成公一个头的3条鱼,眼、尾均涂酱黄釉,全身布满鳞片,系擂钵之类器物。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68。
暗灰釉球形脂盒1984年椿树乡唐代卢公夫人墓出土。此盒状如皮球,上半为盖下半为盒,有子母口,通高8厘米,口经7.3厘米,盖顶上有两道环状凹线圈,其余均为素面,矮圈足,内外通施青灰釉,光泽如玉,器形小巧玲珑,为安徽绩溪窑所出。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70。
龙泉窑香炉与瓶1980年,丁集窑厂在挖土时发现一座宋代墓,出土青瓷鬲式香炉、青瓷瓶、青瓷长颈瓶共3件。
青瓷鬲式香炉:粉青色,除足外通体冰裂纹,似周代铜鬲。通高8厘米,口径9厘米,平口、直颈、扁鼓腹、每足有一道竖棱,三足微向外撇(残一足),足尖露黄红胎,属浙江龙泉窑所出。藏品号631。
青瓷瓶:粉青色,通高17.2厘米,口径6厘米,细颈、折肩斜直腹,底内凹,假圈足,足尖露胎,胎质灰白,属浙江龙泉窑所出,藏品号635。
青瓷长颈瓶:青灰色,通体冰裂纹,通高17厘米,口径7厘米(口残),长颈、鼓腹,状似胆囊,圈足上厚下窄,足尖露紫黑胎,属浙江哥窑所出,藏品号632。
“太平通宝”金钱1984年夏,在青山乡一座宋代女墓中出土,随葬器物有天禧、咸平等铜钱22枚,均为北宋年号,其中一枚口含金钱,为方孔圆钱,黄金铸造,重3.8克,边厚内薄,直径2厘米,穿径0.5厘米,面文正楷“太平通宝”四字,为北宋太子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4年)所铸。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820。
缠枝雕花金钗1981年6月,嵩嶛岩公社花石嘴元墓出土缠枝雕花双股金钗2只,上端较粗,镌刻金花,下端插脚,镌刻“壹两贰钱半”字样,长10.4厘米,每只重47.5克。色泽金黄,含金纯度98%。由于金钗上镌刻有重量,这对研究元代度量衡,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数据。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分别为:723、724。
雕花人物银盏和托盘1981年嵩嶛岩公社花石嘴元墓出土。
雕花人物银盏:通高5.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3.6厘米,纯银质,重132克,里外为两层薄银片合成,口微敞,鼓腹,矮圈足,内口沿有一道忍冬花纹带,杯内有一男童坐地玩球。两耳为两个头梳双髻、身着长衫的少女,站在莲花上,双手扶着杯沿,凝视杯内男童,杯外通体饰凸起的折枝花卉。
雕花人物托盘:通高1.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4.2厘米,平折卷边,沿饰忍冬花,盘心直径5厘米,纯银质,重197克,盘中饰牡丹花,四周花丛中,有4个儿童(两男两女),各手持折枝花卉作舞蹈状。
以上两件文物于1984年秋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鉴会上展出。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13。
线雕圆形粉盒线雕圆形粉盒共4件,1981年嵩嶚岩公社花石嘴元墓出土。银质,白色,其中两件各重123克,另两件各重125克。每体通高5.8厘米,盖、底直径均7.3厘米,器形纹饰均相同,盖顶微鼓,与盒体为子母口扣盒,盖顶饰双凤上下飞舞,盖周饰忍冬花图案,底平,盒体周饰牡丹、海棠、菊花、栀子4种花纹。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号分别是:703、704、705、706。
银蝴蝶香囊1981年嵩嶚公社花石嘴元墓出土。蝶腹左右有两只大翅膀,饰线边,上翅镌雕牡丹,下翅镌雕海棠花,尾饰篾纹,腹部胖大,橄榄形。头有两只大眼睛,前侧生二须。体有多层绒毛。长6.5厘米,重19克。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16。
筒状银奁1981年嵩嶚公社花石嘴元墓中出土,为筒状八棱形,通高24.5厘米,共分3格,重2070克,口径21厘米,盖高3.5厘米,上刻双凤及折枝牡丹,整体八棱,上均刻有折枝花花卉。第一格高11.5厘米,内放铜质八角棱形铜镜一面。第二格高11.5厘米,内放木梳、粉盒、铜簪等,底高6.5厘米,内放胭脂盒、银簪。3格扣合严实一体。1984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会上展出。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02。
笆斗形银粉盒1981年嵩嶚公社花石嘴元墓中出土,纯银质,连盖通高4.8厘米,腹径5.5厘米,口径2厘米,直口,鼓腹,上有盖。盖象荷叶倒置。盒的形状纹饰,均仿柳条笆斗。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707。
元代八思巴文铜钱1980年在县废品公司仓库拣选,重20克,外径4.1厘米,穿径1.1厘米,厚0.2厘米。面背皆有凸起较宽的内外部。面文为八思巴文“大元通宝”4字。此钱铸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874。
元末农民起义军“元帅之印”1978年8月间,在城关北门外县物资局仓库基建工地挖墙基时,建筑人员发现一方铜质“元帅之印”。印重1.65公斤,梯形纽、纽高7.8厘米,纽上宽3.6厘米,下宽4.3厘米、上厚1.4厘米,下厚1.5厘米。印为方形,长宽各8.8厘米,右侧阴刻“元帅之印”,左侧刻“中书礼部龙风六年十一月日”,左侧边款为“八号”,印文为九叠篆书“元帅之印”4字。按龙凤六年为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龙风为韩林儿宋政权的年号。该印现存安徽省博物馆。
太平天国铜炮1959年,在先生店发现太平天国铜炮两门,是1950年后收当地恶霸地主杨朋山的,由县文教局送交安徽省博物馆。其中一门暗黑色,长120厘米,上铸铭文“殿前忠诚三十九天将任户部又正地官李”,左、右上两方铸“王宗”,右下方铸“癸开年置造”,左下方铸“红粉拾贰两”。现存安徽省博物馆,为一级藏品。
太平天国铜钱1981年6月,在六安市草市街收集到一枚太平天国铜钱。这枚铜钱是方孔圆钱,重3.5克,直径2.3厘米,穿径O.6厘米,面背均外廓宽、内廓窄。面文正楷、“太平天国”4字,背面有“圣宝”2字,圣宇置于穿右,宝字置穿左。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820。
外国铜钱钞
日本铜钱:1979年8月,思古潭公社余道林献出6枚日本铜钱“宽永通宝”。同年文物普查时,在独山公社也收集1枚同类铜钱。这7枚铜钱均为方孔圆钱,每枚重2.8克,直径2.3厘米,穿径0.6厘米,厚1厘米。面文为“宽水通宝”4字,字体正楷,清秀。这种铜钱最早为宽永三十年(公元1636年)日本德川幕府时所铸,迟至安永时代(公元1772年)尚有铸造。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875。
朝鲜铜钞:1979年5月,宝丰寺公社竹庵大队王绪如所献,共7枚,紫铜质料。每枚重6.8克,直经2.7厘米,厚0.2厘米,面文正楷直书“五分”2字。“五”字头上有一朵梅花。“分”字下面有两束用带子扎着的稻花,外有凸起的窄边,沿边有凸起的小圆点。背纹:中区有二龙盘舞,成一团形图案;边区有一条铭文带,上书正楷“大韩光武二年”。今藏县文物管理所,藏品号586。
(二)革命文物
刘伯承的蚊帐和皮棉裤是刘伯承元帅在解放战争年代所穿用,后保存在独山区郝家集刘伯承岳父家,1978年,刘的内弟献给。皮棉裤长O.93米,腰围0.94米,脚大0.56米,面子是黄市布(已褪色),里子是狐狸皮拼成,有一部分毛已脱落,多处被虫蛀。蚊帐长1.85米,宽1米,高1.46米。顶是白市布,围是细麻织成罗纹。呈烟黄色,补丁较多,破旧已不能使用。
许继慎的砚台和书盒砚台为仿宋抄手砚,石质、灰黑色,长16.5厘米,宽10.8厘米,厚2.5厘米,原有木盒,现只剩底盒。书盒是松木质料,长33厘米,宽23厘米,厚15厘米。破旧,呈烟黑色。
砚台和书盒是红一军军长许继慎烈士和他的弟弟许希孟烈士生前所用。
汪孝芝的小木柜小木柜为樟树质料,漆以土漆,呈黑红色,高82厘米,面长72厘米,宽39.5厘米,柜内中格有两个抽屉,柜门两扇对开,柜内的拉手铜柄全部脱落,只剩下一个小铁圈。
这是民国21年中共六霍县委委员、冇牛岗起义领导人汪孝芝烈士生前用过的小木柜。
苏维埃银元银元重25.2克,直径3.9厘米,面额壹元,四周有“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一九三二年制”,背面中有地球和镰刀、铁锤图案,四周有正楷;“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
苏维埃钢币铜币重14.3克,直径3.6厘米,面额伍文,周围有“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还有“1930年”等字样。背后中有地球和镰刀、铁锤图案,四周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
苏维埃纸币纸币共3张,长15.6厘米,宽8.6厘米,呈绿蓝色,面额壹圆,有两张是“1932年1月21日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出,另有一张是1931年出,票面中间有建筑图案,还有“凭票兑现、全国通用”字样,1931年出的这一张还有“凭票即付银币壹元”字样;背面正中有“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大方红印,中上有一条横幅,上书“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苏维埃小学教师条例此条例用黑墨书写在一张长31.5厘米,宽18,4厘米的红光连纸上(已褪色、缺一角)。其内容共7条,主要是规定充当小学教师的条件,下款是椭圆形公章,文曰“六安第三区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十月五日启。”
四、名胜
(一)古景
武陟积雪为六安八景之一,旧时骚人墨客登高游览胜地,极负盛名。武陟山位于县城西15公里之淠河西岸,海拔146.3米,汉代名盛唐山。据《古今图书集成》“六安州”条载:“汉武帝南巡登霍岳驻跸于此,陟以眺望故名”。宋代曾在山上建“武陟书院”’焦焕、焦炳兄弟读书于此,旧有“焦状元读书台”遗迹。山顶有宝教寺,今不存,惟有龙首石尚在。
龙穴返照为六安八景之一。龙穴山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之椿树乡油坊村,海拔232米。山上有龙池,“方五丈,水味甘美,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品为天下第十泉”。宋代曾在山上建“龙穴书院”,宋太傅汪立信读书于此,旧有“汪太傅读书处”遗迹,民国间毁于兵燹。
嵩嶚泻乳为六安八景之一,位于县城东南40公里,周围群山环抱,气势雄伟。山腰有岩洞,洞口宽30米,中高6.5米,洞深可容千人。洞内多种乳石,奇形怪状,“或如飞云,或如翔鹄、蜂房、狮乳”,有悬石如“石锣”、“石鼓”。洞内外旧有不少石刻,如“松胜概”、“桃源路”、“滴水沟”等,皆为金、宋名人题书。岩洞外左侧有一长方水池,长6.40米,宽3.5米,名曰“龙潭天池”。
九公耸秀为六安八景之一。九公山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海拔342米,山顶有九石如人故名。山有南、北二峰,南峰稍瘦小,俗称“小寨”,上有慈云寺,北峰较险峻,俗称“大寨”,顶有九公庙。今寺庙俱废,惟九公石尚存。
此外,六安八景之“双塔摩青”、“淠津晓渡”、“赤壁渔歌”、“桃坞晴霞”,景区于1979年已划归六安市属。
(二)新景
淠史杭灌区为全国三大灌区之一,横跨皖、豫两省11个县,市,沟渠纵横,大、中、小水库星罗棋布,宛若“人间银河”。在本县境内的总干渠横排头至罗管闸段,新辟为旅游区,渠首进水闸正面有刘伯承元帅题词“丰收之源”;沿途樊通桥、五里墩大桥有郭沫若书写的“沟通江淮,横贯皖西”的题词,吸引了很多学者、专家和国内外游人前来参观、考察,乘舟游览,既可以观赏现代化城市的高层建筑,又能领略两岸宜人的自然风光。
十八盘万亩竹海十八盘位于独山区龙门冲乡,山势险峻,仅有盘旋路18道,随山势逶迤,峰顶、沟壑遍生毛竹,方圆达万亩,四时景色,清新宜人。
横河岭千亩松林横河岭位于独山镇太安村,县林木良种场建于此。自1975年开始,至1986年共营造国外松4200余亩,现已郁闭成林,林相整齐,鸟鸣虫喧,松涛阵阵,蔚为壮观。
(三)待开发的景区
东石笋位于毛坦厂镇南3公里,有石如笋状,拔地而起,高达9米,鬼斧神工,令游人赞绝;向南至老林湾一带,曲径通幽,林深草长,山回水复,开发后可为游览胜地。
避王岩位于东河口区太平桥西北2公里,两山紧靠,中间斜卧一条东西向的弯曲狭谷,长约500米,状如三段藕节,号称“三道闸”。第一道闸较易通过,进入第二道闸,山势险峻,两旁悬崖壁立,只有一线可以窥天,须先攀到一定高度,四肢撑住两边石壁,手脚交替爬动,方能进入第三道闸,地势豁然开阔,可容千人,两侧悬崖高达百米,半山有一石窟,外有木栅栏,系人工所为。登临游览,必获奇趣。
黄巢尖位于县城西南60公里,山北为本县同兴寺乡双峰村,山南属金寨县。相传唐末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在这里驻扎过,山顶有“点将台”,两旁有“打鼓尖”、“锣鼓山”,山下有“柳树冲”、“演将冲”、“槛槽店”等古地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