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图书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知州方民悦创建尊经阁,位于城关文庙内明伦堂后(即今县黄梅戏剧团内)。阁基建筑在高阜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窗帘格扇,金碧辉煌,极为壮观。尊经阁藏书,据清乾隆《六安州志》“书目”载有《四书五经集注》、《纲目性理》、《二十一史》、《文献通考》、《伊洛渊源》、《近思录》、《五音类考》、《家礼仪节》、《仪礼注疏》、《合璧事类》,《金陀续编》等74部。明末,尊经阁内藏书均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武进士黄九锡重建尊经阁,阁内藏书有:《资治通鉴》、《周恭肃公集》、《忠孝小学集解》、《学海津梁》、《四书大全》、《五经》、《潜确类书》、《文献瀹注》,《唐诗归》等18部。到乾隆时,藏书均已残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新增《十三经》、《二十一史》、《御制乐善堂集》、《日知荟说》、《周易折衷》、《书经传说》、《诗经传说》、《春秋传说》、《日讲四书解义》、《性理精义》、《朱子全书》、《上谕》、《钦定四书文》、《学政会书》、《明史》等27部。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尊经阁与藏书俱毁于战乱。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知州曹光汉委绅士在崇圣祠故址(即原尊经阁东边)重建。清末毁废。
民国17年8月,《安徽省图书馆规程》公布之后,本县始设“六安县立图书馆”。到民国20年仅有“图书二、三百册,且多系县立初中移来的教科书。”当年春,在筹备,整顿社会教育中,图书馆并入民教馆。23年,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王均将掳掠苏区的粮食“变价洋2005元,交由县政府再创“六安县立图书馆”,购置图书千余帙,以旧教育局后楼为馆址,曰“藏书楼”。民国25年,六安成立“安徽省第三图书馆”,县立图书馆被纳入省第三图书馆。27年8月,日军陷城时,图书多数遗失,所余者归并民众教育馆图书室。
1956年4月,建立“六安县图书馆”,馆址在文庙后面的明伦堂。1958年共有藏书40973册,订报纸31种,杂志95种,画报15种。1960年4月,图书馆参加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战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又称文教群英会),会上被评为出席省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并荣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奖旗一面。1962年,县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保留工作人员3人,对外仍保留“六安县图书馆”建制。是年馆藏图书增至43134册。杂志、资料234种、11800册;报纸31种,装订成本1332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图书馆的全部图书,杂志、报纸、资料,一律封存待查。1969年,县馆撤销,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翌年恢复。1971年后,贯彻中共中央43号文件,对全部图书进行清理,查清:历年共导编、登记的图书总数为69913册,其中1966年前损失图书38450册,有关林彪问题的图书850册;实有30613册。1976年,被禁锢达10年之久的各类图书重新开放。1977年,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开为两个独立单位。是年馆藏图书增至日万余册。订报纸43种,杂志112种。1979年3月,县图书馆划归六安市。1981年9月,县决定重建“六安县图书馆”。1982年3月,在县文化局的主持下,县图书馆收回原交给市图书馆的百分之五十图书3.7万册,其中古典书籍1462册。1986年底,县图书馆实有图书4万余册,订报纸50余种,杂志200多份;置书架24张,书柜7张,阅览桌15张,阅览坐椅60张,现在工作人员10人。
1951年,本县创办民办图书室9个。1957年,农村图书室增至54个。1958年,以公社建立民办图书馆30所,图书室300个,1960年减至222个。“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图书室停办。1976年后,全部图书室恢复活动,至1986年,本县尚有75个民办图书室。
二、档案
清末,六安州设有架阁库,与吏、户、礼,兵、刑、工房并列。民国年间,档案由政府秘书分管。建国初期,六安县档案卷宗由军管会管理,由于没有档案管理机构,各单位文件基本都是由单位秘书保管,只办理交接手续。1956年,县正式建立档案室,配备专职干部4人(县委、县人委档案室各2名),有库房9间,木柜15张。是年,局级单位也建立了档案室。1958年,成立县档案工作委员会。同时,县委决定将原县委档案室和人委档案室合并,建立“六安县档案资料馆”,编制4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本县对文书档案工作要求相当严格,认真执行收发、登记、呈阅、催办、归档制度。在工作调动时,列出移文登记表,监交人、移交人都分别签名盖章。十年动乱期间,这些制度遭到破坏,文件损失严重。1975年,县委决定拨款6万元,兴建县档案馆,总面积720平方米,库房面积560平方米,设备有铁柜83套、木柜29张,资料架13张,小站柜15套,4个防火窗,8个灭火器,10个消防筒;馆内有装订机、切纸机等,设备较完善。1976年,本县狠抓了档案清理工作,全县共调300余人,清理档案9876卷。同年7月,县档案馆从各区抽调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12名,历时9个月,共整理共青团、妇联会、工会等7个单位的档案122卷;重新整理“四清”档案614卷;复查弥补党委和政府部门以及土改、反霸、整风、反右、甄别、历次运动档案插卷1694件,销毁文件21.85万件。此外,县档案馆还进行了烈士档案的重新复制、裱糊、装订工作,并编写了档案目录索引,方便查阅和使用。1985年,县成立档案工作保密委员会,县直和区、乡也相继成立保密领导小组,并配备了专、兼职保密员。1986年底,全县已建立档案室的单位共164个,有档案室136间,专兼职文档干部151人;全县一级档案机构75个,二级档案机构65个;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共29331卷,其中文书档案28803卷,科技档案282卷,声象档案246张;馆藏资料共613种6625本;县档案馆共编制案卷目录索引17本,专题目录索引13本。1966年至1986年档案调阅共10195人次,共调阅案卷24671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