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食品粮油(含饲料)
建国前,食品行业作坊门类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漕坊,分布全县各乡镇,以米、麦为原料酿造干烧、水酒。城关规模较大的有宏远酒庄、袁、赵、柴等家漕坊;抗战时苏埠有罗良筹等15家。油坊,全县乡镇均有规模不等的油坊,以菜籽、花生、芝麻为原料,用木榨土法榨食用油。清末胡学曾(胡苏明之父)在张店镇开设油坊,两架木榨雇工生产,以料换油,只收微利。民国时,新安谢汉卿油坊雇工多人,图牟高利。苏埠有林聚丰等6家,以陈同丰规模最大,拥有地榨全套设备,日产植物油250~350公斤。1957年,社办油坊10个,高榨17台、地榨37台、绞榨4台,年生产能力为80万公斤。1981年后,油料生产增长,而社队油厂所加工的油脂达不到外调标准,又先后兴建和改装19个油脂车间,年生产油料4600万公斤,至此,油脂不再委托社队加工。砻坊,20年代六安城关仅有10余户小型砻坊,以木砻将稻谷加工成糙米,再以石臼舂成熟米,每个石臼每天仅能加工大米125公斤。40年代中期,王绍兰创办新新米厂,六安开始生产机制大米,1949年为部队接管,更名新生米厂,后迁往舒城。1949年底,由刘谷先等多人合办民丰米厂,后为专署粮食局接管迁霍山。现六安市米厂(刘宫保第旧址)为第一米厂,建于1950年4月,日产大米30吨。1951年在城隍庙旧址建第二米厂,后迁寿县正阳关。1954年,全县粮食部门共有土法加工点36处,木砻375张,石臼409个,石磨264盘,临时工2060人,全年加工量2500万公斤。1956年,本县接收六安专区粮食局划交的3个碾米厂(六安县第一米厂、苏家埠米厂、公私合营裕成米厂)。1957年,兴建双河、徐集两个米厂,是年,全县共有碾米厂5个、碾米流动车间4个(丁集、木厂、石婆店、双河),拥有动力机10部,砻谷机11部、碾米机16部,年生产能力近4000万公斤。1963年,六安专区面粉厂划交本县,年产面粉2320万公斤。70年代,除城南区外,各区都相继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碾米厂,1979年,全县有13个米厂,年加工大米达5000万公斤。1984年,粮食和饲料加工先后改装电力传动,总动力为2592千瓦。全县大米加工量:1950年为900万公斤,1984年为6000万公斤;加工总产值:1950年为46万元(已折算新版人民币),1984年为2172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1950年为7802元(已折算新版人民币),1984年为66416万元;粮食加工业的固定资产:1950年为2.6万元(已折算新版人民币),1984年为118万元。其生产能力,除生产标二米、标一米外,还能生产供外销出口的特一大米。副产品的饲料加工,1955年全县仅生产饲料55万公斤,1985年生产饲料近1500万公斤。1985年县粮油食品局自筹资金,在三十铺兴建一座年产5000万公斤的饲料加工厂,该厂建成,本县即成为全省年产5000万公斤饲料县之一,基本形成初级加工体系。糕饼坊,建国前城关较大的杂货店均有糕饼坊,计有洪康、何隆昌、永昌隆、兴盛和、义泰祥、倪玉泰、同兴等家,雇师傅生产糕点,自产自销。糖坊,抗战时城关有20余户,规模较大的有:胡守政、鲍俊才、沈姓、史姓等家。苏埠有:张立仁、卢以让等十几家,其主要饴糖产品有:切糖、酥糖、糖稀、炒米糖、糖饼、欢团等。豆腐坊在建国前,六安城关有40余户抗战时苏埠有李仁昌等5户。1955年12月,城关由60户联营豆汁业作坊,先后成立3个豆制品商店。面坊、有干磨、水磨之分。干磨是以小麦加工成面粉;水磨则以杂粮(玉米、豆类)加工成淀粉,规模都较小。民国17年,城关仅姚克明一家拥有3条驴,1盘水磨,2盘干磨,1架箩柜,雇工2人生产。抗战前,苏埠有30多家,多数为外来北方人所经营,产品有:面粉、切面、挂面、面筋。1956年城关由28户私人作坊,联合组建三里街面粉厂,系六安首家面粉加工业。酱坊,抗战前,城关仅有杨东泰一家。民国26年新增协成、同复泰、梁兴盛、得盛隆等4家,雇工生产豆酱、酱菜。
据1986年统计,乡镇企业全县有机械化食用植物油厂16个、食品厂2个、面粉加工厂1个、酱油厂2个、板鸭厂1个、变蛋厂2个、混合饲料加工厂23个。
县酒厂位于六安市北门外,建厂有30多年历史,1956年以前,属省酿酒专卖公司和六安专署工商管理三分局管理,同年底,下放隶属本县。该厂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生产粮食白酒、山芋白酒、各类低度酒以及汽水和酒精等10多个品种,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500吨,拥有固定资产227.4万元,流动资金33.49万元现有职工200余人,其中全民职工193人,季节工、临时工、合同工50人,四级以上技术工人66人,行管人员56人,厂医3人。厂内设行政、生产、技术、计财、供应5个股;生产上设酒精、白酒、大曲、装配、低度、制曲、培菌、化验、锅炉、机修等10个车间;在经营上设销售经理部。生产方法有液体发酵、固体发酵、人工窖、配制勾兑等类型。60年代以前,专酿不销,生产工艺由手工操作逐步向机械生产转化。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生产徘徊不前,很少进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厂领导班子经过改组,新班子锐意改革,悉心开拓。1984年以来,推行厂长负责制,使经济效益和建设规模都有新的起色。3月,出席安徽省劳模先代会,被评为先进集体,荣获省政府嘉奖令。1985年生产酒类340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年产值532万元,利税174万元,其经济效益为地区同行业之冠。
该厂产品有散装与瓶装两类,散装酒有红酿酒、粮食酒、复蒸串香酒(又称二次蒸馏酒);瓶装酒的皖西特酿、醉仙液、双喜二曲、农家乐、喜迎门、贺喜酒、合家欢、长寿酒、香槟酒以及果汁、汽水等10余种,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1985年4月,破土兴建的万吨啤酒车间,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1986年底试车投产。
县食品厂位于六安市三里街,占地面积6954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3415平方米,生活建筑面积1763平方米,厂房156间,现有流水线生产车间3个(糕点、糖果及饮料),二线保障班3个(机修、饴糖、锅炉);行政设4股2室(分人秘、计财、生产、供销等股,厂长办公室、医务室),固定资产86.5万元,流动资金21万元,职工202人,行管人员25人,各种生产和辅助生产设备66台,对外分设3个批发部。该厂始建于1953年11月,当时仅有一个土麻饼炉,一块小案板,职工10余人,初属县供销社管理。1954年,职工增到20多人,主要产品有寸金、红扎、白切、麻饼、角酥等近10种。同年8月,从上海聘请两位师傅,引进两台手摇糖果机和冰箱,开始生产各种糖果。1956年,从北京订购1套冰棒生产设备,于次年4月正式投产,年获利2万多元。1958年,添置1台电动切糕机,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提高,职工发展到90多人。1960年与酱油厂、杂品厂、城关“八一”豆汁厂合并,厂址由三道巷迁至现址,全厂职工300多人,4个车间,生产品种由原来单一的副食品发展到几十种生活必需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69年,从肥西买进1台老式锅炉,解决糖果生产中的用汽问题。1975年引进1台手工饼干机,填补了该厂长期不能生产饼干的空白。
1978年后,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于1980年,在上级投资与本厂筹款相结合的基础上,动工扩建车间,新建两层楼车间1幢。1981年,引进1套自动滚印式饼干机。1982年4月,荣获省“食品生产,多种经营”奖状。1985年完成产值220.45万元,创利税13.5万元。1986年由单一生产型向外向生产经营型发展,与青岛汽水厂联营生产“崂山可乐”和“巧克力香槟酒”,并添置珍珠饴生产机械,投入批量生产。主要产品产量:糕点617.6吨、糖果478.2吨、汽水68.8吨、崂山可乐37吨、香槟酒150.5吨、巧克力香槟酒10吨、葡萄酒8.6吨、快餐面59.2吨。总产值229.7万元,利税24.3万元。
县康乐食品厂位于六安市三里街,占地面积6180平方米,其中车间面积占46%,职工117人。1979年11月从县食品厂划出,始建时为县酿造厂,后更名“康乐”。主要生产各种酱菜制品厂,逐渐发展为生产酱食品、甜食品和大豆食品三大类、十几个品种的小型国营食品加工企业。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41.62万元,流动资金24.44万元,设有糖果、糕点、酱油、制醋、蛋白肉、饴糖、冰棒、饮料、制菜等班组。酱油为该厂拳头产品,最高年产650吨,1956年至1982年前,醋的产量均在10吨以下,1982年增到30吨,获六安地区1980年~1983年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5月,辣味酱油经省食品研究所鉴定,质量符合部颁标准。冰棒车间经过改装,产量由过去班产15000支提高到35000支,糕点生产量也由1980年的6吨增加到1984年的165吨。糖果年产值40万元。1984年,蛋白肉创产值9.8万元,1985年因原料紧缺停产。1986年5月与蚌埠饮料厂协作,联合经营饮料分厂,主要生产果糖健身饮料,5月至7月产值9.5万元,同年,试制两色桔子冰棒,年产量为119.9万支。
县粮油食品厂位于六安市郊望城岗,1982年兴建,日产精制面条1.2万公斤,面条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产品不仅在本地供不应求,而且在合肥市场上也成了紧俏商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该厂1985年又建成糕点车间,生产名细糕点42种,在六安地区同行业食品展销中首屈一指,并远销河南、湖北等省。所加工的油脂,经主管部门鉴定,符合国家二级油标准,荣获国家部级荣誉证书,产品销往北京、广州、河南、湖北等地,菜籽饼远销日本。该厂自1983年投产至1986年累计总产值1758.54万元,获利达215.09万元,连年被评为先进企业,受到省、地、县的表彰、奖励。
六安县粮油食品厂经营一览表

县友谊食品厂位于六安市皖西东路153号,为1985年5月兴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为13.333平方米,职工99人,现有固定资产150万元,主要产品有波纹快餐方便面、糖果、糕点。该厂从广州引进的蒸煮型方便面生产流水线,设备能力为日产8吨,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年可创产值320万元。1986年试车投产,主要生产波纹方便面,创产值36万元。
二、纺织
建国前,本县农村普遍使用木机,自纺自织土布,少有出售。六安城关私营布商自织土布,销售量不大。民国11年,徐集李国传等5户,使用木机生产白土布、条花布,每机日产量近30米。民国22年,城关较大的机房,有李泰顺等5户,其中周毕卿机房已采用铁机,织造格子布。抗战期间苏埠有机匠17户,分织布与织麻两类,杨家湾家家有木机,户户搞麻纺,这一时间麻布织机发展到近8000台,从业近万人。民国26年,潘节三在毛坦厂油坊街开办“十一纺织厂”,拥有铁机1台、木机30台,招工百余人生产白市布,于民国36年6月倒闭。民国29年,东桥集民间有针织机200台以上,生产袜子、毛巾,行销大别山区。民国37年底,皖西行署工商局在毛坦厂接收原国民党习艺所资产,筹建皖西裕民布厂,拥有木机16台、铁木混合机6台,于次年2月投产,全系手工操作。1949年4月迁址六安城关,更名皖北利民纺织厂,拥有32台木机,只织不纺。1950年1月,改为六安专区胜利染织厂,有铁木机42台,职工92人,生产白市布、条格布,每台日产30米,计1260米。
针织以手摇机织袜为主,早期原料为粗细土纱,后改细纱(俗称“洋纱”),每台日产单纱长袜3打(每打12双),或双纱棉袜5打。城关在20年代有织袜个体120余户,苏埠有3户。
清末民初,徐集有刘明初、李开榜两家染房,能染毛兰、青扎花等土布。民国18年,合肥人张锦章在城关东门开设锦章洗染店,洗染绸缎。民国21年又增吕则芝、王四麻子、沈义仁、张为民等4户染房,除洗染土布和绸缎外,还能洗染呢绒服装。
建国后,本县纺织工业在传统手工业基础上,通过组织合作化,逐步过渡到现代化生产。1984年,经委系统下属有:棉织厂、毛巾厂、袜厂;二轻系统有:苏埠制线厂、马头棉线厂、被单帐布厂。乡镇企业小型厂家有24个(乡办11个、村办13个),从业1419人(其中乡办770人,村办649人),生产产品有:鱼网、麻袋、麻绳、晴纶衫裤。1986年,经委系统生产棉布313万米,比1985年增长112.93;袜子36.42万双,比1985年增长71.63%,毛巾205.42万条,比1985年增长35.20%。二轻系统生产棉布71.57万米,比1985年减1.41%。
县针织印染厂位于六安市三里街,1956年1月建厂,是六安地区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最久的企业之一。该厂前身为民国37年在毛坦厂设立的军需被服厂,翌年2月迁城关更名皖西利民纺织厂,1956年为前进针织厂,1957年由地区下放本县管理,1958年12月,成立国营六安县针织厂,开始机械化生产,时职工800多人。1962年精简机构,削减人员,该厂又划为针织厂、刺绣社、丝棉社三部分,编余人员自发组织在城乡从事印染业。1965年1月,又由印染、针织两社合并成立县针织印染厂。建厂初仅能生产单一的毛巾、棉袜。1967年开始生产被单布,现已发展为色织布、毛巾、棉袜三大类35个品种,其中提花枕巾、被单布、蚊帐布、棉袜为该厂拳头产品。1969年,该厂艰苦创业,兴建漂染车间,添置立式锅炉、煮炼染纱锅和4台脱水机、40台大英和小英织机,并从地区纱厂购进丰田机40台。1973年,在安庆色织布厂的帮助下,年产女格呢15万米。1978年生产毛巾125.95万条、棉布133万米、被单布44万米、袜子62万双。1984年8月,生产尼丝纺、斜纹、平纹、中长、仿毛呢等高档产品,同年6月,因产品生产过剩和棉织品20%降价,该厂棉布车间被迫停产两月,至7月上马出口提花毛巾织物,生产被动局面才获缓解。1985年8月该厂又将毛巾、色织布分为两个厂。1986年生产色织布123.14万米,产值94.2万元,利税4.82万元;两厂总占地面积966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固定资产64.7万元,年产值260万元。有大型设备:电动毛巾织机8台、木制电动经梭机、铁木电动被单布机各4台、手工袜机80台、仑白鲁棉毛织机2台、自制松纱机1台、0.7老式锅炉1台。
县袜厂位于六安市三里街,全厂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车间7间,仓库5间;现有职工83人,其中正式工70人,合同工13人;对外设两个门市部批零经销。
1956年底,城关部分手工织袜生产户,以六、七十台手工织袜机组织起来,成立前进针织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六安针织厂。1962年~1964年停产,人员下放。1964年12月,并入县针织印染厂设织袜车间,恢复生产。1981年6月,拥有各种设备57台,其中袜机41台、横机4台、大环机4台、打纱机、脱水机各1台。1983年7月,成立六安县袜厂,由原来的织袜车间上升为大集体企业。所产各种规格的棉袜、手套颇受用户欢迎,尤其是深筒棉袜畅销我国西北、西南等边远的高寒山区。当年上缴国家利税38282元。1984年,棉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好势头,又添置10台手套机、1台脱水机、煮炼炉、染纱锅等,年生产手套17万双,创产值7万元。1985年3月,又安装3台螺纹机,固定资产由原来6.2万元,增至9.5万元,能生产各种规格的纯棉袜和棉丝交织袜,式样新颖,品种齐全。是年,生产各式棉袜和卡丝交织袜23.5万双、劳保手套16万双,创产值22万元。同年6月,10台全机动袜机投产。1986年产量40万双(付)、总产值33万元,上交利税2万元,有固定资产61916元,流动资金19636元。
县棉织厂位于城南乡杨院村,距六安市区3公里,厂区总面积4.12万平方米,是80年代兴建的一个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地方国营企业,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90万元,建设安装110万元,流动资金35万元。
该厂始建于1982年,因原啤酒厂下马停产,7月,经省轻工业厅批准,规划建140台布机的棉织厂;8月,一边新建厂房,一边利用原厂房安装织机,当年安装布机32台,在生产的同时,培训少量档车工学员。1984年生产的品种有:18S、21S、24S三种白批布。时值棉布滞销,该厂果断采取削价卖、停产卖、摆摊设点卖的措施,并先后与六安市被单厂以及县、市、乡镇旅馆、农村供销社等联系推销,上门签订合同,使棉布产品由滞销转畅销。同年,该厂开始用新安装的布机调试生产,试织技术难度较大的20S布,5月,试织30S布,6月转织38.5S白批布,年底该厂从上海中纺机械厂购进两上两下机械32套,价值1.5万元,为生产108×58、48.5卡其布创造条件。1985年产值34.49万元。1986年拥有织机140台,生产品种有:21S×21S×60×500×36、21S×21S×500×56×38两类白市布及30S×30S×600×600×48涤棉布,至年底生产两类白市布191.5万米,完成计划96.%,产值143.6万元,利7.7万元,税5.1万元。全厂有职工196人,其中行管干部20人,厂内下设政工、计财、设备、生产技术、保卫5个股和1个厂长办公室;生产上分设准备、织造、成品、维修4个车间。
县被单帐布厂位于苏埠镇北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厂房74间,是县属大集体企业。1970年由服装、竹器两个合作社,筹集资金5000元,各抽部分职工,利用地区纱厂地脚棉为原料,逐步发展成为本县二轻系统较大的纺织企业。厂部下设生产、质检、计财、供销4股;生产上分织造、浆漂、准备(包括整经、整纬、穿扣)3个车间及检验、缝纫两个组。拥有锅炉、纺织机、发电机等机械设备50多台(部)。主要产品有:水纱、提花蚊帐和被罩、被里布,提花蚊帐于1975年荣获县优质奖;水纱蚊帐获1982年全地区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1985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17.38万元,比1970年建厂时2.81万元,增长6倍多,产值达79.57万元,比1978年2972万元,增长167%;利润31.4万元,比1978年的9.4万元,增长261%;税金6万元,比1978年1.6万元,增长275%。1986年生产棉布165万米、提花帐布3.8万米、总产值66.06万元,利税5.9万元;现有职工176人,其中管理人员14人,退休职工8人。
苏埠制线厂1956年1月,由5个集体单位近200人成立苏埠麻纺综合社,1962年人员下放仅留20余人维持民用线生产。1969年改脚踏机为电动机生产,效益倍增,生产鞋线、线球、渔卡线三个品种。1980年扩大生产由社改厂,是苏埠镇二轻办事处所属企业。该厂位于苏埠镇东侧,占地面积1508平方米,厂房19间,职工52人,机械设备有:线球机2台、A631捻线机6台、1381并线机1台、卡线机1台、普通并线机2台、鞋线机2台、槽筒机1台、自制宝塔线机1台。固定资产12.4万元,流动资金1万元。主要产品有:宝塔线、渔卡线、帆布线和民用球线等小商品。1986年生产棉线球38万个,产值32.19万元,利税0.58万元。
马头棉线厂是马头镇二轻企业,位于马头镇中街东侧,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厂房20间,职工37人。该厂1956年合作化时,由手工制线、制丝的个体户组织起来,有固定资产4.26万元,流动资金0.91万元。1985年生产鞋线10.4吨、手套0.79万双,产值10.1万元,利税0.78万元。1986年生产鞋线15.9吨、手套6.9万双,产值22.5万元,利税1.79万元。
苏北麻纺专业村位于苏埠镇北,全村505户,有281户从事麻纺生产,56户从事麻纺品推销、运输。1984年成立村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百余人,生产麻绳、麻线196万斤,创产值145万元,占全村总收入242.4万元的63.6%。1986年生产麻类制品30万公斤,产值41万元,利税2.6万元。
孙玉秀麻纺专业户农民孙玉秀,33岁,苏南乡黄集村人。1984年9月,孙自办家庭麻纺厂,雇工26人,仅4个月就生产并出售麻绳8万斤,产值11万余元,税金4500元,获利5000余元,现已发展为联户企业,即玉秀麻制品厂和玉秀土产日杂服务公司,共有厂房19间,职工49人。1986年实行收购、制绳一条龙生产,有手摇机60台,雇工78人,生产麻绳76万斤,产值68万元,利税7.2万元。
三、造纸印刷
造纸工业源远流长,历史上本县皆以土法造纸,民国27年,张月潭在距毛坦厂镇7.5公里的真龙地(现属霍山县),创办六安县九桠树平民造纸工厂。该厂由县财政投资,是本县一个较早的官办造纸企业,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有瓦平房9间,草房近40间,日产40刀土纸(每刀100张)。生产工艺袭用竹帘手工操作,分捞纸、炕焙两个车间,产品全送立煌县(现金寨县)供《皖报》用纸。1949年春,该厂被焚停产。1957年三里街兴建专区财贸造纸厂,学员76人,从事土纸生产,产低质差,连年亏损,于1961年停产。1958年新建安徽省六安造纸厂,本县境内开始生产机械造纸。
印刷业,本县较早的以木活字印刷家谱为多。民国10年(公元1921年),陈国衡在黄大街开办第一家“紫文阁石印社”。抗战后期,该业在六安获得较大的发展,规模较大的有:大六印刷社、建国石印社、大中石印社、新兴石印社等20户;苏埠有老成、复兴两家印刷社。1956年城关40户印刷作坊,联合成立六安县文工团印刷厂,后演变为县印刷厂,自此,本县始有现代化印刷的厂家。二轻系统下属有3个企业;乡镇企业下属2个企业,产品有:纸制品、印刷品。
县印刷厂位于六安市古楼街,山陕会馆旧址,占地面积1800多千方米。1958年9月,由城关文工团徐友才,组织个体印刷工人40多人,建成六安县文工团印刷厂。1960年,县文教局文具厂、古楼、东大两街印刷组、毛笔社、刻字社全部并入,共163人,组成六安县城关文具厂。1961年,毛笔社、刻字社划出单独成社。1967年8月,该厂划归县手工业联社领导,1970年更名为六安县印刷厂。1971年有厂房60多间,职工109人,固定资产27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拥有机械设备30多台(部):ZD201铸字机2台、TH——1铸条机1台、JIT402自动印刷机2台、ACY——400四色凹印轮转机1台、对开平台印刷机1台、四开平台印刷机5台、鲁林印刷机1台、方箱印刷机1台、烫金印刷两用机1台、模切机1台、自动元盘印刷机2台、对开切纸机2台、锁线机1台、自动订书机1台、纸箱机械一套6台、高频热合机4台。年产值50多万元,利税2万多元。1979年,添置对开平台机1台、四开平台机5台、订书机1台、切纸机2台、自动园盘机2台;1984年添置烫金印刷两用机2台;1985年添置铸条机2台、402型自动平台印刷机2台、四开照相机1台、模切机1台,现承印能力增强,仅次于六安新华印刷厂。1986年,生产印刷品55吨,产值54.08万元,利税2.8万元。
县纸品厂位于六安市南门老城墙根。1979年10月建厂,占地200多平方米,厂房20间,职工22人,固定资产5.3万元,流动资金万余元,年产值6万多元,主要承印学生薄本、各类表册和刷色纸。拥有机械设备:元盘机2台、切纸机1台、四开电动机2台、3A型磨刀机1台。该厂是为安排知青待业,经县计委批准兴办的,当时从县二轻公司楼下解决2间门市部作厂房,由县印刷厂拨款4000元,安置待业知青23人,仅有元盘机1台,辅助老厂作业,从事刷纸、裱画和制糊纸盒,实行单独核算。1980年11月,以1700元从东门街后购买2间厂房,扩大刷纸、制盒业务。1981年7月,将原2间厂房调换东大街3间平瓦房,并让出县二轻公司楼下的2间厂房,几轻周折,到1985年,才在现址新建楼房6间,目前,已初具规模,产销平衡。1984年与南京金箔厂、上海立信会计纸品厂、上海纸品商店批发部等单位,建立横向业务关系。1985年,经全面检查验收,达到集体企业标准,经县劳动局批准,转为大集体企业。1986年生产印刷品20吨,产值8.21万元,利税1.1万元。
苏埠印刷社1956年合作化时,由4个手工业工人组织起来,办苏埠公私合营印刷厂。1957年划归苏埠镇手工业办事处领导。1958年,合并到地区印刷厂。1961年仍属苏埠镇,当时电器、印刷为一个单位。1973年电器社归并县被单布厂后,才单独成立苏埠镇印刷社。社址苏埠镇燕京路北,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厂房12间,职工17人,其中待业知青6人,退休职工2人,固定资产4.6万元,流动资金0.8万元。机械设备有:元盘印刷机4台、对开印刷机1台、切纸机1台。主要业务是承印各种表薄、信封等,无定型产品,年产值3.4万元,利税O.37万元,隶属苏埠镇二轻办事处管理。1985年产值5.65万元,利税0.55万元。1986年产值5.1万元,利税0.46万元。
独山纸厂位于独山区龙井乡,距独山镇约5公里,1983年筹建,1984年1月投产,现有职工63人。机械设备有:2.5吨锅炉1台、切草机1台、汽车1辆。1985年在六安造纸厂支持下,已生产皱纹卫生纸150余吨,产值24万元,利税5万余元。现正在改进设备,提高技术,开始生产高级用品纸。1986年生产卫生纸350吨,产值65万元。
四、家具用具
六安家具、用具手工作坊门类齐全,能工巧匠遍及城乡。早在清道光十四年“大红袍”雨伞就盛誉闾里,经久不衰,延续百余年,逐步形成“七大家”、“八小户”、“二十四个小业主”。清道光年间生产的“六安州锅”经久耐用,远销江淮各地。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产的固县寺风箱,规格多样,拉风均匀,轻巧灵活,一直视为传统名牌产品。民国14年,六安城关方木业个体户有邱凤林、史开中、江月治等30多户;大木业有张木祥、蒋文学10多户;雕匠有5户;园木有范木匠等6户;旋木有2户。苏埠镇在抗日战争时方木业有梁作润等30余户;圆木业有杜永福等40户;雕木、车木、旋木三业为数甚少。早在民国3年前,六安三匠(篾匠、绳匠、圆木匠)就聚居在便门外篾匠街,占全街居民二分之一左右。苏埠镇有篾匠蒋玉明、吴永田等10户,生产的竹器还远销河南、山东等省。
1953年,个体工匠走合作化道路,先后成立胜利、光明、新华、旋木等社。1959年4社合并组建六安县木器厂,职工近300人。60年代成立竹器社,1970年为适应建设需要生产元钉和镀锌铝丝,更名为六安县五金二厂。同时,原木器社改产螺丝刀,后更名为六安县五金三厂。1956年,由伞业作坊主20余户,伞工180人,联合成立伞业合作社,1961年转厂,更名为六安县雨具厂。
据1986年统计,二轻系统生产木制家具有6个厂(社),其中县直2个、镇属4个。乡镇企业有家具制造厂10个(乡办),从业人员185人;木材加工、竹、藤、棕制品厂34个(其中乡办24个,388人;村办10个,76人)。另有苏南沙发厂、同兴寺乡董成林沙发专业户等。
县家具厂50年代,苏埠农具厂下设木器车间(仅7间草房),主要生产农具、大柜和老式三抽桌,年产值万余元。1960年,木器车间50人划出成立苏埠方木社。年产值5万元,利税O.5万元。1965年新建一幢10间砖瓦平房车间,生产规模扩大。1972年至1974年,添置元盘机、木制打眼机各1台,年均产值9万元。1975年至1978年安装了带锯,并试制成功开槽机、下料机,年产值达14万元。1980年年产值增至15万元,同年升格为六安县家具厂。厂址于苏埠镇东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厂房62间,职工70人。厂部下设带锯、下料、制作、油漆4组,拥有带锯、元盘锯、开槽机、打眼机、压力刨、平板刨、磨光机等机械设备16台(部),固定资产5.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7万元,年产值35万元,创利税4万余元。主要从事农具和木制家具的生产。1981年年产值23万元,新建成品仓库7间,产品打入合肥市场。1982年产值31万元。1983年农具滞销,年产值仅19万元,出现亏损局面。1984年,实行承包责任制,扭转了亏损。1985年产值达34.2万元,创利税4万多元,储备木材150立方米。1986年生产家具4482件,产值27.30万元。
县木器厂位于六安市大别山路中段,原为毛坦厂镇元木社附设在六安市区的一个流动车间,1982年7月正式划出,单独核算,是县属大集体企业,现有工人51人。1982年至1983年,新建厂房31间,拥有元盘锯、带锯、起槽机、砂轮机等机械设备。1985年底,固定资产8万元,流动资金1.7万元,年产值20.2万元,创利税1.2万元。1986年产量1832件,年产值18.18万元。
思古潭草席厂孙岗区思古潭乡一带,种植席草,编织草席已有百余年历史。建国前,农民习惯自种、自织、自用,少量出售。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席草生产,地、县供销部门,把该区列为席草生产基地。1979年,孙岗全区播种席草1500多亩,产干草225万公斤。思古潭、孙岗、许小河和新河村共办8个草席厂,年产草席20万条。1981年后,由于草席产品质量粗糙,销售困难,农民废草种粮、种麻。1984年,思古潭乡人民政府,引进新技术,增添新设备,极力扶持恢复草席生产,在规格上改变过去单一粗糙的样式,生产出24×71英吋三扎布边草席和14×24龙门垫子。此类产品,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美观大方,价格便宜,适用性强。在1984年春季广交会上,深受外商欢迎,当年生产草席1O万余条,畅销日本及东南亚诸国。1986年草席产量45万条,产值30万元,该厂出口布边白席,荣获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称号。
石板冲刀具厂抛光菜刀是该厂的一个专项产品,1963年开始生产,现已有20多年历史。1978年,省二轻厅组织芜湖、庐江等6家有名的刀具厂进行质量评比,该厂荣获优质奖。抛光菜刀外观大方,刀面平整,蘸火均匀,刀口锋利,不卷不崩,产品畅销本省和湖南、山西、甘肃等外省市场,1984年生产菜刀1.5万把,产值2万元,获利1000元,现因10×100复合钢材紧缺,不能大批量生产。
苏南沙发弹簧制品厂该厂成立于1979年,厂址在六安市平桥乡马巷村,职工58人,生产上分弹簧、沙发、木工3个车间。主要产品有:简易沙发、三人沙发、固定式沙发、翻板式沙发、单人沙发、组合沙发、卧式沙发、大包头沙发、大包手沙发、奇形活轮式沙发等10余种,各种型号沙发弹簧50多种。年产沙发1500对,弹簧25万件、皮件600件,年产值25万元,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深受用户青睐。
固县寺风箱清咸丰三年,霍邱人李南芳,因避兵祸寄居固县寺。李自幼即习木工,迫于生计仍操旧业。当时,乡集冷落,固镇早有郭、曹两户匠铺,生意清淡,3家合议分工;郭姓制农具,曹姓打棺材,李则打风箱,从此,世代相传,延袭至今。民国3年其子李炳盛雇工12人,日夜兼作,供不应求。民国17年,该镇从事风箱制作的有20余户,1949年已发展到40户60人。1958年固镇风箱蜚声江淮,还远销河南等外省。近年因煤炭取代柴草,风箱销售量随之下降,年均产风箱1000张,固县寺风箱,规格品种多,适应性强(有14种规格,适用于家庭、火炉、红炉、豆腐店等)。
五、服装鞋帽制革
建国前,裁缝个体工匠,全凭一针一线手工操作,工效不高,生活清苦。从事该业全系男工,开铺设店承接业务,少数登门缝纫,为顾客包揽婚,丧活计。民国10年,城关谢申德在文盛街开设店铺,开始使用第一台日本产缝纫机。较大的裁缝店还有:袁松亭、王善成、陈三发、冉敦友等户;另有小裁缝铺如谢开榜、刘修裕、刘恩厚等总共40余户。苏家埠在30年代初出现缝纫机操作,抗战后期有熊少西、吴光斌、霍修五、赵敦发等15户。建国后始有女性裁缝,人数逐年增长。城关成衣业发展迅速,1953年有127户,从业人员163人,同年组成六安第一家成衣合作组,翌年更名为红光成衣社,社员36人,隶属城关镇。1955年淠滨、军烈属两家成衣社相继成立,1956年六安“三八”服装厂成立,1972年六安刺绣社转为六安刺绣厂,开始生产不同款式的童装。
建国前,六安制革作坊发展缓慢。民国27年,在大东门外小街,合肥人魏少东私营的“六安皮革厂”(中兴皮革厂),是较大的制革生产厂家,职工44人,其中工人38人,产值12万元(法币)。厂内分制革、制鞋两个车间,生产牛皮革和布面皮底鞋,工艺流程简易,全是手工操作。六安城关另有制革小作坊如:张云义、周建章、张致秀、贾德发、陈聚珍等10余户。建国初,大小作坊倒闭,工人失业。1951年有7名工人自带工具,自筹资金组成生产自救小组,1953年又组成2个合作生产小组,1956年两组合并为和平皮革社,1957年转为六安县皮革厂。建国前制帽作坊甚少,仅有古楼南袁姓帽店一家,生产瓜皮帽、线织风雪帽等。
据1986年统计:二轻系统有县服装厂、苏埠制鞋社、县化纤厂3个企业;乡镇企业有乡办缝纫企业8个,209人,从事服装加工;皮革制品有乡办企业2个,65人,生产皮鞋。是年,二轻系统生产服装5.81万件。
县服装厂1979年,县直4个大型服装企业和原属二轻办事处的小型服装企业,全部划交六安市管辖。县二轻工业局重新组建服装厂,厂址设六安市三里街,总占地面积4340平方米。1982年又将县印刷厂待业知青的纸品厂划入,作为其门市部,同年,从上海聘请两名师傅,打样制板,带徒传技。1983年,该厂成立服装工业公司,扩大业务关系。1985年又与县财贸综合厂合并,投资22.5万元,从日本、西德引进一套19台(部)先进设备。1986年产量17900件,年产值35.01万元。
县服装厂1980年至1986年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元

县化纤厂该厂系县知青办为安置待业知青而兴办的小型企业,人员由县知青办安排,属县二轻局管理。1980年5月,知青办拨款8万元开始筹建,厂址设在六安市五里墩大桥南,占地300平方米,10月投产,主要生产各种晴纶衫、裤,年底完成产值2.16万元,利税0.27万元,近年由于晴纶紧俏,产品又处于滞销状态,抽出部分职工转产各类帽子和帆布书包。1986年机械40多台(部),其中针织横机14台、倒毛机1台、锅炉1台、缝纫机24台、锁边机1台。
县化纤厂1980年至1986年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元

六、机械
建国前,本县城乡皆有铁制小农具手工作坊。清末徐集王大辫子,设红炉两盘,带6个徒弟,生产农具、铁弓,生意兴隆。城关共有10余户,以刘正兴作坊规模较大,生产切药刀负有名气。抗日战争时期,苏埠有铁业手工作坊18户,以周万源、李维君、张宏早3户艺高、店大、生意好,常年营业额在2000元(法币)左右。银匠作坊,以熔化白银制作儿童、妇女装饰品为主,兼生产器皿;制作方法,有打箍成品和模子刻制两类,城关有8户小铺。民国31年开设的老凤祥金银首饰店,规模较大,后被抢劫一空而倒闭。苏埠有刘永盛、李天成、刘万元、周天和等1O户。张店镇赵、韩、张等银匠,生产银丝手镯远销舒城、合肥等地。铜、锡、白铁业,城关共20余户,以生产生活器皿为主。这些小作坊特点是:前店后坊,亦工亦商,自产自销。
1950年12月,由6名工人组成城关镇铁业生产组,仅有一盘红炉生产小农具。1953年始有1盘化铁炉,开始冶炼生产。1954年4月,成立建华铁器生产合作社,同年1O月吸收建国社、五金组及146个单干户,组建建华高级铁器生产合作社。1957年9月,成立六安县机械厂筹备处,1958年初建成投产,以柴油机作动力,为六安首次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厂家,同年底,转为地方国营六安县农业机械厂。
1955年底,六安城关个体工匠(铜、铁、锡、白铁、衡器等),组合成立六安团结五金社,生产白铁品、小五金、菜刀、剪刀等。1958年初,改为地方国营六安县五金厂。1960年精简职工230人,改称县淠河机械厂,开始小型机械生产,1966年改称县东风机械厂。1976年,城关镇5个街道组织闲散劳力2621人办五小工业,共17个项目,集体投资3万余元。
二轻系统机械工业,原有县五金一、二、三厂,1979年已划归六安市管辖,县属重点企业仅有县苏埠五金厂。
乡镇机械工业重点有:木厂农机具厂、木厂农具修配厂、城北锅厂、城北农具厂、城东农具厂、先生店手工业社、三十铺铁业社、椿树农机修配厂、孙岗农机修配厂、孙岗阀门厂、张店农机修配厂、张店农具修配厂、中店农具修配厂、东河口铁业社、毛坦厂镇农具修配厂、城南农具社、县粉末冶金厂、三十铺农具修配厂、宝丰寺农具社、石婆店铁业社、徐集农机修配厂、清凉寺铁器社、丁集农具社、新安农具修配厂、十里桥乡纺机修配厂、石板冲抛光刀厂等26个企业,分布全县,给农机修理提供了方便。1986年乡镇企业工业机械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29台、锻压设备3台、冶炼高炉3座、发电机组6个(发电能力213千瓦)、电焊机77台、汽焊机4台、机动船37条(总吨位1405吨)、汽车270辆、拖拉机765台。
县农机一厂系本县地方国营企业,也是六安地区最早的机械厂之一。厂址位于六安市解放北路东侧。1950年至1957年初称建华铁业社,属手工业性质,生产手段为红炉、风箱、大锤等手工操作。1956年,全社红炉多达20盘。1958年12月,转为地方国营,更名县农机一厂,厂房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扩大生产,利用大办钢铁的原料,生产农业机械,品种有:柴油机、轧花机、汽缸盖、揉茶机、片茶机、碾米机、打稻机、插秧机等,仅1959年就仿制、革新48种新产品、荣获国家一机部、农机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奖状。1958年至1975年,生产所需原料,大部分是国家计划供应,产品统一包销,吃“大锅饭”,产品不对路,质量低劣,积压严重,亏损8万余元。1984年第一季度,生产仍处于停滞状态,5月,厂内进行改革,整顿厂领导班子,大胆起用技术人才。新班子狠抓三件事:捕捉市场信息,狠抓生产管理,猛攻产品质量。1985年,该厂获悉火柴行业断木往复锯市场紧缺,迅即派员外出考察,9月绘出图纸,10月拿出样机,并生产30台,参加年底召开的全国火柴厂家生产座谈会,受到许多厂家好评,天津、南京、西安、开封、连云港等城市厂家纷纷定货不辍。1985年4月,为合肥钢厂制造线材加工设备,历时两月,产值近30万元,创近年来月产值最高峰。当年年产值达90.27万元,上交税金2.9万元,企业获利4.9万元,一举扭亏为盈。该厂的老牌产品——水利启闭机,历史久、产量高、销路广,自60年代初生产以来,经久不衰,畅销全国21个省市;与南京化学公司协作加工的排水设备已支援巴基斯坦建设。1986年生产往复锯8台,水利启闭机958台,产值96.8万元,利税5.44万元。该厂拥有各种机械设备85台,车间厂房196间,固定资产135万元,流动资金93.5万元,职工225人,现有中专以上技术人员11人,六级以上技术工人27人,设人秘、财会、供销、生产、技术销售、质量检验6股和金工、铸工、锻焊3个车间,对外分设1个农机服务部、1个知青商店。
县农机二厂是本县第二个大型地方国营企业,始建于1970年,位于六安市五里墩大桥东北500米处,有厂房2474平方米。建厂初期主要承接农机修理业务,后开始生产3吨农用拖车和S195型柴油机放油、放水开关及双人打稻机。1980年后,主要生产黄铜水龙头及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7CZ型家用拖车,其中水龙头质量为同行业先进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当年生产4.1万只,扭转了企业亏损局面。1982年,水龙头被省机械厅推荐为外贸出口产品,后因价格未达成协议而中断。至1985年合计生产水龙头326579只,创产值1808240元。是年,全厂职工127人,其中中专以上技术人员11人,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流动资金23万元,年产值51万元。当年实行承包核算,超奖减罚,奖优罚劣,职工月增资10元左右。1986年生产水龙头,各类型农用拖车193台,防滑轮630套,打稻机100台,产值66.1万元,上交税金7457万元,利润8794元。
县标准件厂1973年3月,经地区批准将原苏埠铁器社转为六安县标准件厂,厂址位于苏埠镇燕京路西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内设6个股,3个车间及两个农具维修门市部,职工180人。该厂原隶属二轻局。1984年3月划归县经委。转厂前主要从事手工铁业生产,产品有锹、刀、犁部件、双人打稻机、生活用具及木、瓦工工具,产品畅销大别山区,钢管步犁远销明光,木瓦匠工具行销安庆、芜湖、淮南、湖北等地。转厂后,添置2台冲床,自制下料机,攻丝机、刮平机等。1974年又增置冲天炉、退火炉、萝茨风机等设备,主要生产国家统一标准的各种型号的毛螺母和马铁件等产品,其中:GB41——76角螺母、M24、27GB41——6碟形螺母、M6——12等是本县独家生产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农机配套件填补了六安地区空白。1978年,省机械厅按全省机械行业产品分配将档圈、垫圈两种产品布点到该厂,为适应生产需要,又添置G620车床1台、C618车床2台,生产的GB3883、8814、885、891、892档圈,GB840、850垫圈,销往芜湖、安庆、宣城等地机械厂。1979年10月,列席参加张家口全国订货会,一次签订销售M2——20规格的螺母650万件。1980年后,标准件产品在东北、山东、江苏新疆、天津等地开拓了广阔的销售市场。1985年4月,参加在长沙召开的全国订货会,签订了各种规格的标准件合同950万件。当年又新增160吨冲床1台,5吨解放牌汽车1辆,年产值93.17万元,盈利4.2万元,有固定资产36万元,新建综合楼1幢。1986年,生产马铁85.25万件、生产螺栓、毛螺母514万件,总产值103.15万元。
苏埠五金厂系二轻系统所属的一个厂,位于苏埠镇中心,占地200平方米。
1956年1月银匠张朝福、白铁匠史容兴、火炉铸造工王兴发等34人自带工具,折价入股,组成“苏埠五金社”,年产值10.8万元。1957年,铁业铸造划出,单独成立“苏埠前进铁器社”,五金只留银匠、白铁工14人,从事银质手饰和白铁桶生产,年产值仅2万元,利税6千元。1958年成立苏埠农具厂,有铁业、铸造、方木、银匠、白铁5个行业约350人,主要生产铁、木、农具和轴承。由于“吃大锅饭”加平调,4年无利润。1962年,方木、铁器、铸造、五金又各自划开单独成社。五金社年产值6万多元,利税O.6万元。1972年,五金、白铁划开正式成立苏埠五金厂,有厂房10间,职工11人,主要产品有:海壳、手扣、门带、箱柜笆等小商品。设备仅有炉台、抛光机、翻沙模具等简单机械,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实行自负盈亏。1973年,国家对金银加强管理后,银质生产改为铝制品生产,生产海壳、手扣、门带、箱笆等30多万个,由地区二级站包销。1980年至1986年,改为自产自销。
省利群机械厂系本县境内省属地方军工企业,厂址位于毛坦厂镇西南3公里处的李冲,占地面积8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该厂属于国家五机部和省国防工办,为全民所有制中型机械制造企业,属县团级单位,有职工950人,其中全民800人,大集体150人。机械设备482台,其中主要设备289台。该厂于1966年由省机械厅勘察设计,1969年5月动工兴建,1971年试产,年产值36万元,1972年1月正式投产。原设计是承担机电设备和汽车大修理任务,随着生产能力的调整和提高及“军转民”方针贯彻,除完成上级指令性计划外,还开发生产几十种民用商品,其中主要有:C620——113车床、TJ4306可控硅动力头、组合机床、纺织机械及纺织机械配件、国产和进口汽车配件、微型汽车配套件和微型汽车改装、各种汽车大修理、自行车双面铃,以及其它非标设备的机械制造。1971年至1980年,产值年平均150万元,利税年平均11.55万元。1986年底净产值506万元,有固定资产834万元,流动资金547万元,从1969年至1986年,国家总投资545万元。
孙岗阀门厂原是孙岗农具社划出的独立核算企业,职工30多人,1974年,从江苏无锡引进技术,生产阀门已有10多年历史。生产的阀门类型有:角阀、内螺纹球、氨截止阀、疏水器、直道阀、清兰球阀。产品销售到江苏宜兴食品厂、常熟肉联厂、宜兴肉联厂、常州制冷厂、六安市朝阳化工厂、六安地区食品厂等单位,年产值3万多元。
七、化学
建国前,本县化学门类小手工作坊有:制香、炮竹、蜡烛等。制香业历史久远,民国19年,城关从事该业的有20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徐复生、杨复盛,雇工10余人,生产股头香和盘香。炮竹作坊城关有11户,抗战时,苏埠有刘盛祥、余谦益等7户,刘盛祥“焰火”技艺精湛,深受人民喜爱,其产品有:大、小鞭炮、高升两响、月明、地老鼠、万花筒、满天星等10多种。蜡烛坊,较大的杂货店均有附设,自产自销。民国24年,专员兼县长武庭麟筹建“民生工厂”,仅盖几间厂房,终因经费无着而停办,后利民肥皂厂以手工操作生产肥皂,质量低劣。
1956年由苏守山、熊德本等16户联合成立六安香业社,后更名六安城关香料厂。1958年6月成立县化肥厂。1959年6月,兴建六安县火柴厂,从而填补了这项化学工业在六安的空白。1970年城关制刷社生产塑料制品,后更名为六安塑料厂。1973年7月县磷肥厂建立,生产过磷酸钙。1977年,城关刻字社以热合塑料加工业,发展为塑料制品业,更名为塑料二厂。本县二轻系统化学工业是从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现有花炮、塑料、蜡品4个厂家。乡镇企业化学工业有:中店磷肥厂、城东磷肥厂、江店磷肥厂、张店磷肥厂、孙岗磷肥厂。
县塑料网绳厂是本县二轻工业较大的县直企业,也是六安地区渔具生产的专业工厂,位于苏埠镇燕京路,占地面积4402平方米。该厂70年代初由原来的麻纺、合绳、印染3个手工业社组合起来,依靠外地购进塑料单线,开始织造渔网布、窗纱布。1979年派人去沧州、福州等地学习后,始自行拉丝,生产聚丙稀蚊帐和聚乙稀网布、网绳。1983年至1985年,为进一步适应生产配套,安装1台180KYA闭压器,添置3台拉丝机、2台络纬机、4台并线机、2台发电机、1台制绳机,并扩建了厂房,技术投资达58.5万元,产值成倍增长,1982年为73.55万元,而1985年达155万元,利税由1982年5.31万元,1985年上升到17万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正品率达98%。1984年该厂聚乙稀单丝,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聚乙稀渔网布、网线,销往7省37个市、县和地区,1985年荣获六安地区最佳经济效益奖。从颗粒拉丝到织造并线制绳,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生产流水线。1986年,省塑料公司投资311万元,扩大该厂生产。现有厂房100余间。职工246人,其中技术工人142人。拥有拉丝机、发电机、并线机、绳造机等设备74台(部),固定资产100万元,流动资金45万元,年产值为210.06万元,利润20.87万元,税金9.3万元。
前进塑料厂1980年由塑料网绳厂待业青年组合兴办,厂址在苏埠镇油坊桥南侧,占地面积1110平方米,建筑面积676平方米,职工116人,拥有机械设备50台(部)。主要产品有:聚丙稀蚊帐、维尼纶蚊帐和扁丝袋,产品除行销省内各县、市外,还畅销山东、山西等省。1985年荣获六安地区最佳经济效益奖状和优秀产品证书,在二轻系统评比中名列第二,经县政府批准转为县直大集体企业。1982年产值37.22万元,税利5.6万元。1985年产值52万元,税利6万元。1986年产值70.07元,税利7.3万元。
县磷肥厂位于三十铺镇罗管节制闸旁,隶属乡镇企业,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该厂于1980年9月筹建,翌年4月正式投产,主要产品为普通过磷酸钙。主要设备:破碎机、球磨机、泥浆机、搅拌机、混化器、氟气处理装置等。1981年产量120吨,产值1.6万元,上缴利税0.13万元。1984年产量480吨,产值10万元,利税1.38万元。1985年产量620吨,产值16万元,利税2.08万元。1986年产量1100吨,产值30万元,利税3.8万元。全厂职工81人(不含临时工),固定资产76万元,流动资金24万元。
苏埠化工厂位于苏埠镇燕京路东端,属苏埠镇二轻办事处所属企业,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1955年由5户(8人)个体花炮工人联合组织起来,自带生产工具,自筹资金,实行入股分红(每股25元)。1956年,划归苏埠镇公私合营商业体制,下半年,成立苏埠花炮合作组,生产鞭炮,至1958年共积累1万多元。1959年,扩进部分黄烟、毛笔工人,更名苏埠综合社。1962年再度成立苏埠花炮社。1964年与白铁、五金、毛笔、刻字、衡器合并又更名苏埠五金社,统一领导,各负盈亏。1961年1月,又将印刷业扩进,改称苏埠印刷五金花炮合作社,仍各自负盈亏。1970年,印刷、五金(包括花炮)两个合作社合并成立化工厂。年底,该厂派人去霍山、金寨等地学习生产炸药技术,后研制,经安庆化工厂检验合格,并报县政府和公安部门批准,开始生产炸药。当时,除本厂职工外,从镇上闲散劳力中招收临时工达70多人,日产炸药2吨。1973年至1975年中,仅“84号锑恩锑”硝酸一项,年产值70万元,创利税28万元。1980年,经化工部派员检查该厂不具备生产炸药条件而停产,所有临时工解雇,现仍以花炮生产为主,兼营编织、藤编,现有厂房25间,工人18人,固定资产1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1万元,年产值8万元,利税1000元。
长江蜡品化工厂1982年,马头木器社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进行整顿时,将原皮带蜡车间划出,另办蜡品厂。厂址设于马头镇,厂区面积5600平方米,职工50人,实行独立核算。建厂初,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生产的“皖西牌皮带蜡”在市场竞争中又处于劣势。1983年,一面派人赴上海、无锡等地拜师学艺,一面聘请科技人员驻厂指导,组织攻关小组,于1984年4月,试制成功WI一1型光蜡系列产品(即地板、汽车、家具及无色皮鞋等上光蜡),填补我省在化学工业上一项空白。经安徽省委挂车队、稻香楼宾馆和建筑部门使用证明,与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所产的同类产品比较,效果良好。同年7月,经地区科委鉴定,质量符合标准,建议批量生产。1984年,该厂获县二轻局“开放新产品”奖状。1985年,经六安地区检查验收,由行署经委颁发“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书”,荣获行署二轻局“优秀产品证书”和县二轻局“先进企业”三等奖。1986年生产地板蜡60.70吨,产品行销本省各地,并远销贵州、江苏、浙扛、江西、河南、陕西等11个省、市,年产值35.70万元,利税4万元,有固定资产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万元。
省浦信化工厂系本县境内省属军工企业,厂址位于独山区龙门冲乡。该厂业务,由国务院兵器工业部系统管理,隶属省国防科学技术办公室,服务于国防军事工业品化工产品制造业,属县团级单位。1966年建厂,占地面积377345平方米,建筑面积76457平方米,总投资3241万元。1971年6月试车,1972年投产,主要产品:TNT,代号82#,配套产品:合成氨、硝酸,平衡产品;硝酸钠铵。1983年贯彻“军转民”方针,开发民用产品,生产除虫菌杀虫剂(农药)、嘻乙醇(饲料添加剂)。1972年至1986年,工业总产值13012.9万元,年平均产值约10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07万元,净值1443万元,国家拨给流动资金548万元,职工1500名,其中大集体职工235名。主要机械设备806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3台、台钻12台、砂轮机及抛光机7台、锻压设备7台、军工专用设备186台、动力设备186台、电气设备92台、检验设备2台、仪器、仪表设备74台、其它机械设备203台。
八、建材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六安北门外建有南、北窑,生产单线青砖和小灰瓦,制坯进窑5昼夜,可生产砖瓦3~4万块,后一度停闭,1949年由银行、贸易公司集资30余万元,招工60余人恢复生产,至1953年停窑。城关另有杨开玉、杨开友、赵学宣、方宏文、陈玉轩等7家土窑,产量不高。1951年,刘育林办私营新华窑厂,彭唯芝办私营红星砖瓦厂,因产高质好,致使其它土窑纷纷停闭。1952年3月,县公安局接管红星砖瓦厂,更名金星机制砖瓦厂,进行机械砖瓦生产,年利润总额40925.39元(已折算新版人民币)。
1985年,乡镇企业中有建材企业92个(其中乡办73个、村办19个),从业人员7053人(其中乡办5917人、村办1136人,总产值达1744万元,拥有轮窑21座、大瓦厂11个、水泥预制厂45个、陶器厂10个,采石场1个。
县城乡建设局所属建材工业,有县砖瓦厂、双河砖瓦厂、三十铺砖瓦厂,均拥有轮窑、砖瓦机械设备,配套生产。1985年生产红砖1015万块、平瓦93万片,产值57.83万元。1985年,县水泥预制构件厂,生产预制件412立方米、县建安公司预制厂生产预制件355.8立方米、县建二公司生产预制件85.8立方米、木厂建筑队生产预制件27.56立方米、苏埠建筑队生产预制件181.3立方米、毛坦厂建筑队生产预制件201.3立方米。
1986年,乡镇企业局下属各厂生产砖25560万块,比1985年增52.25%;城乡建设局下属各厂生产砖3256万块,比1985年增24.27%;农业局下属各厂生产砖960万块,比1985年增23.08%;乡镇企业局下属各厂生产大瓦1854万片,比1985年增35.82%;城建局下属各厂生产大瓦250万片,比1985年增17.84%;农业局下属各厂生产大瓦35万片,比1985年增133.33%;乡镇企业局下属各厂生产水泥预制构件19312立方米,比1985年增长637%;城建局下属各厂生产水泥预制构件1462立方米,比1985年增长22.55%。
淠东乡第一轮窑厂
位于木厂镇北3公里的孟岗,1975年开始筹建,仅有集资加贷款12万元,于翌年投产,当年获效益。现有18门轮窑1座,烧瓦土窑4座,350型砖瓦机2部、压瓦机2部、瓦托6万个,180K变压器2部、汽车1辆,职工200人,固定资产(原值)5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0万元。
1976年~1986年产品、产量、产值统计表

县城北轮窑厂位于六安市北十里头,1980年建厂,有厂房64间,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主要设备有:18门轮窑1座、420型砖机1台、破碎机1台、抽水机2部、手扶拖拉机4辆、80K位变压器1台,高压线路2000米。该厂自投产以来,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煤耗方面进行技术革新,1984年生产红砖1360万块,燃料掺兑量300~400大卡,节约一半煤耗,万砖煤耗O.6吨(国家规定万砖煤耗0.8吨),节约金额1.5万元;当年产砖数量占地区60多座轮窑之首,创产值67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1985年产砖1700万块,产值80万元。1986年产砖1790万块,创产值85万元。现有职工320人,固定资产21.8万元,流动资金11万元。
县水泥厂位于六安市五里墩大桥南侧,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职工80人,属县水电局所属企业。1974年筹建,1975年试车投产,主要生产矿渣水泥,标号有“325”、“425"两种,曾获省和地区优质奖,矿石原料来自巢湖市东风石矿。1976年水泥年产量仅50吨,1977年为800吨,1981年辞退亦工亦农工人30人,年产降至300吨,1984年为350吨,1985年为380吨,1986年为2400吨。该厂主要设备有:球磨机2台(直径1.5米和1.2米)、地窑4座、破碎机3台,有生料、成品、机修、化验、纸袋等车间和库房。
黄家窑陶器工艺制品厂是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厂,位于狮子岗乡界牌石村,原以生产缸、坛等生活器皿著名。1983年,青年工人朱道明组织12名工人,成立陶器工艺品小厂,他们立意创新,小厂办大事,生产古建筑材料“琉璃作”,有大吻、龙头、岔兽、睡兽、跑兽、防腐兽、背兽、大脊块、盖筒瓦、滴水瓦、当沟瓦、钉瓦等。1984年为县文物管理所生产整套硫璃作,其造型、色泽、规格均符合古建筑标准,受到用户和省古建筑专家的高度评价,不少县、市来人参观学习。除生产古建筑材料外,还生产花盆、花缸、山石盆景和其它工艺品,形态优美,品种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九、电力
本县发电始于民国21年,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发动“苏埠四十八天战役”,军指挥所携带1台小型发电机组发电,供照明、通讯之用。1949年,六安专区筹备六安电力厂。夏,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队配合苏埠镇筹建苏家埠电厂,仅1台40千瓦发电机,于1950年1月发电。同年10月,六安电力厂筹备就绪,安机容量为160千瓦,于次年1月17日正式向六安城关供电。1953年~1958年,六安电厂两度增装机组,改善动力设备,共发电110万度。同年冬,六安电厂停运,改用佛子岭水电,用电大为改观。60年代中期,本县三十铺、城南、十里头相继建成电灌站,开始用电。1965年本县农村用电发展较快,北至二十铺、东至三十铺大部分社队均用电,年用电量为500万度。1972年,孙岗、张店、木厂、苏埠等地区也先后供电,独山区因与响洪甸水电站毗邻,供电较早。1976年,地区水电局等单位,筹建六安北郊九里沟水电站,于1978年3月动工,次年因县、市分治,工程移交六安市续建。1986年底,全县12个区(镇)、84个乡(镇)已全部通电(另有473个村、3641个村民组也通了电),1986年平均负荷3000KW,年用电量2613.7万KWN(不含六安市用电量),其中:农机排灌390万KWN,农业加工1007万KWN,乡镇工业630万KWN,县办工业301万KWN,照明285万KWN,全县乡乡通电,通电村达57%。
(一)电厂电站
苏家埠电厂1949年夏,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队与苏埠镇洽商,在苏埠镇油坊街姑子庙筹建,安装1台50匹马力老式单缸柴油机,带1台40千瓦发电机,于1950年发电,主要供部队锯木、照明,也供居民照明。1952年部队集体转业,移交地区伐木公司管理,电厂除发电、锯木,又开始加工大米,后又转属粮食系统。1964年3月,苏埠改由电网供电,电厂停运。
六安电厂1949年,六安专区成立六安电力厂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六安北门外建电厂。1950年2月,共集资糙米317.1石,至沪采购器材。10月,皖北行署工商处调拨电机设备及部分线路器材并派员协助基建、组装,利用原北门外简易师范旧房屋作为发电机房,厂房占地面积1072平方米,安机容量为160千伏安、电压为3.3千伏的日立牌三相交流卧式发电机1台,安装动力为200匹马力美国产CM型柴油机1部,小型配电盘1座,架设3.3千伏高压线2.3公里通往市区,其电杆、横担均为杉木,导线为7股14号裸铜线,1台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装在古楼大街,厂用变压器为10千伏安。次年1月17日正式投产发电,负荷为40千瓦。每天下午6时发电,夜间11时停机,主要是供六安城照明,国营企业及私人用电不到10%。发电机功率小,供需相差大,每日向全城供电不到6小时,照明电压仅140伏,每度电耗柴油量为O.75公斤,机油O.05公升,每度成本价格0.91元。
1953年春,电厂增装CM柴油机1台。1954年夏,又增装60千瓦发电机1台,200马力柴油机1部,最高负荷达130千瓦。1956年6月,又增62.5千瓦发电机1台,于9月安装投产。同时,又从滁县发电厂购进20和50千伏安变压器2台,最高负荷可达170千瓦,用户大增。1958年1月,六安电厂拥有设备为:柴油机3台(其中马力100匹2台、200匹1台)、发电机2台(140千瓦和60千瓦各1台),其电压为3300/220伏,年产电力24万度,年产值1.44万元,此时,城市供电已达饱和状态。该厂固定资产34.77万元,职工31人,是六安地区唯一的火力发电厂。同年10月12日,六安电厂因设备旧、消耗高、燃料缺等原因而停止发电。
木厂水电站位于木厂镇淠东干渠上,1985年9月6日开工,1986年底基本建成。装机容量1000千瓦,投资224.4万元,年平均发电量3.90万度,发电并入华东电网,供城乡用电。
木北水电站位于木厂镇新塘村木北分干渠进口处,1962年11月开工,1964年1月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80千瓦),变压器:升压站1台(100千伏安)、降压站1台(50千伏安),投资12.7万元,供3个村800户用电。
丁集水电站位于丁集镇丁南村东汲河上。1970年3月10日开工,同年8月1日建成。有水轮机2台、发电机2台(各26千瓦),变压器:升压站1台(50千伏安)、降压站1台(30千伏安),投资3.66万元,年发电量4.2万度,供3个村370户用电。
铁门闩水电站位于黄涧河乡沙家湾村西汲河上。1976年1月8日开工,同年12月5日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12千瓦),投资0.8万元,供一个村用电,1984年该站被洪水冲毁。
大华水电站位于东河口镇华山村龙井河,1973年5月29日开工,翌年5月10日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18千瓦),投资2.69万元,供一个村258户用JN,年发电量2.6万度。1984年被洪水冲毁。
金子寨水电站位于南官亭乡金子寨村龙井河上,1974年4月10日开工,同年6月1日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12千瓦),投资O.58万元,供一个村120户用电。1982年被洪水冲毁。
泉水水电站位于黄涧河乡泉水村西汲河支流上,1974年8月10日开工,翌年3月8日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18千瓦),投资2.47万元,供一个村319户用电。
北堰水电站位于许小河乡黄小店村,1976年3月开工,同年5月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18千瓦),投资0.7万元,供两个村191户用电。1984年被洪水冲毁。
汪家畈水电站位于石婆店乡汪家畈村西汲河上,1975年12月开工,1979年6月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26千瓦),变压器:升压站1台(50千伏安)、降压站2台(30千伏安、20千伏安),投资4.9万元,供一个村348户用电。
全胜水电站位于黄涧河乡胜利西汲河支流上,1978年4月1日开工,翌年6月30日建成。有水轮机1台、发电机1台(18千瓦),变压器:升压站1台(50千伏安)、降压站1台(30千伏安),投资2.25万元。供一个村416户用电。
龙尾水电站位于毛坦厂镇东石笋村,1984年6月开工,同年7月1日建成,一台微型发电装置,容量650瓦,供东石笋村林场工人生活用电。
(二)输变电
输电线路1956年,本县南郊三里岗兴建110千伏变电站,于1958年9月建成。1962年,10千伏配电线路由六安伸至三八电灌站和三十铺电灌站。1963年10千伏配电线路通达苏埠镇。1972年10千伏配电线路由宝峰寺延伸至二天门电灌站。1974年,六安至张店35千伏输电线路架通。1976年六安至丁集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1978年~1979年,东河口和木厂35千伏输电线路分别建成。1982年顺河和孙岗35千伏输电线路架通。1985年,苏埠和九十铺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截至1986年,全县有35千伏输电线路13条,计长193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522条,总长1087.7公里。
变电所1986年底,除六安开关站属地区管辖外,本县有35千伏变电所12座:
六安开关站该站为六安中心站,属地区供电局,站址在六安市三里岗。由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等水力发电站送电,电压等级110千伏,导线截面积95平方毫米和120平方毫米,六安市和本县变电所由它供电,向本县城南区和新安区供电以10千伏电压直送。
三十铺变电所该所设于三十铺镇,属六安供电局。六安至三十铺35千伏输电线路和三十铺变电所,由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指挥部于1968年9月规划设计,同年底施工,1971年竣工,安装主变压器2台,容量3600千伏安,1981年更换1台,改为3150千伏安,现有2台主变压器,容量达4950千伏安。电力输入线路为35千伏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为JGJ,由六安开关站至该所线路长度15.46公里,电力输出为5路出线,电压等级1O千伏,向乡、村和电灌站送电线路51条,长度99公里,1O千伏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35和50平方毫米两种,型号IJ。
椿树变电所该所设于椿树乡南1公里,属六安供电局。变电所和35千伏输电线路由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指挥部设计,县淠史杭工程指挥部于1969年施工,1971年竣工。现有1台主变压器,容量1000千伏安,由三十铺至椿树35千伏输电线路长15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TGJ。变电所电力输出线至椿树一级站为直变,铝绞线作导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J,向乡、村和电灌站送电线路69条,长度125公里。
木厂变电所该所设于木厂镇,属六安供电局。变电所和35千伏输电线路于1977年6月动工,1979年竣工,主变压器1台,容量32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由六安到木厂,长度19.55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GJ。电力分2路出线,10千伏送电线路78条,长度130公里,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为70和50平方毫米,型号IJ。
孙岗变电所
该所设于孙岗镇,属六安供电局。于1981年1月动工,1982年3月竣工,主变压器2台,型号SJ4,容量1800千伏安和SJ1,容量1000千伏安。该所由三十铺变电所供电,三十铺至该所35千伏输电线路长度21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GJ。1982年1月35千伏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5路出线,10千伏输电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向乡、村和电灌站等送电,线路31条,长度103公里。
丁集变电所
该所设于丁集镇,属六安供电局。1974年4月开工,1976年11月竣工,主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该所由六安开关站供电,六安至丁集35千伏输电线路长度27.24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70平方毫米,型号IGJ。1981年35千伏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6路出线,10千伏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7O平方毫米,型号IJ,向乡、村和电力抽水站送电,其输电线路34条,长度59公里。
徐集变电所该所设于徐集镇,属六安供电局。于1976年5月动工,1977年10月竣工,主变压器2台,型号为SJ1和SJ2,容量20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T”拉于六安至丁集35千伏线路“148”号杆,线路长度2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GJ,35千伏线路于1981年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5路出线,10千伏线路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35平方毫米,型号IJ,向乡、村和电力抽水站送电的10千伏线路32条,长度59公里。
张店变电所该所设于张店镇,属六安供电所。1973年11月开工,1974年10月竣工,主变压器2台,型号SJ1,容量2000千伏安。由六安开关站供电,35千伏输电线路由六安至张店,长度25.06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GJ。1981年底35千伏线路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5路出线,1O千伏线路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35平方毫米,型号IJ,向乡、村和电力抽水站送电的10千伏线路54条,长度126公里。
东河口变电所该所设于东河口镇,属六安供电局。1975年11月开工,1978年1月竣工,主变压器2台型号SJ1,容量15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由张店“205号”杆延伸至东河口,长度15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GJ。1983年底,35千伏线路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5路出线,10千伏线路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35平方毫米,型号IJ,向乡、村和电灌站送电的10千伏线路55条,长度129公里。
九十铺变电所该所设于九十铺乡街北,属六安供电局。1984年动工,1985年竣工。主变压器1台,型号SJ,容量20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由张店35千伏线“202”号终端杆连接,线路长度16公里,导线为钢芯铅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GJ。1985年9月,35千伏线路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5路出线,10千伏线路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35平方毫米,型号IJ。
独山变电所该所设于独山镇,属响洪甸电站。1976年动工,1977年竣工。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2400千伏安,型号SJI。
苏埠变电所该所设于苏南乡,属六安供电所,苏埠镇早于1963年以10千伏电压由六安开关站供电。变电所于1984年动工。1985年12月竣工,主变压器1台,容量2000千伏安。仍由六安开关站送电。六安至苏埠35千伏输电线路长度17.3公里,导线为铜芯铝线,截面积70平方毫米,型号IGJ。35千伏线路于1985年12月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8路出线,10千伏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35平方毫米,型号IJ,向乡、村和抽水站送电线路51条,长度99公里。
顺河变电所该所设于顺河镇,属六安供电局。1977年动工,1980年竣工。主变压器1台,容量1000千伏安。由木厂变电所供电,由木厂至顺河35千伏输电线路长度7公里,导线为钢芯铝线,截面积50平方毫米,型号IGJ,但仍未投入运行。电力输出为5路出线,10千伏线路导线为铝绞线,截面积35平方毫米,型号IJ。
十、其他
(一)制烟
建国前,六安黄烟历史悠久,颇具盛名。民国8年至13年处于鼎盛期,烟工多达700人左右,产品畅销皖西各地。民国10年,六安城关较大的黄烟店有江恒泰、李久和、永生和、同万盛、周永和、福泰长等6家,雇工生产黄烟。老江恒泰雇工多达90余人,其它烟店雇工也在60至70人,资金各约8000元(法币)。苏家埠黄义和烟店,早在清光绪年间就颇具规模,清末民初又增高义和、郑义太等10余家,各店皆雇工带徒,多少不等,从业者约百人。黄烟品种有青丝、红丝、白丝、黄丝、黑丝5种,以黄丝为主;按质量则分皮丝(上等)、天香(中等)、小气(下等)3类。烟叶主要来自桐城及本县新安等地,桐叶最佳。各店皆批零兼顾,当时售价,小包(几钱)两三个铜板、长包(一两)约一角。一元可买上等皮丝一、二斤。徐集在清末就有郭继坤、胡隆琨等五家小烟店,其产品还销往河南固始一带。
20年代初,外商来六推销卷烟,黄烟逐渐为卷烟所代替。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实行经济封锁,卷烟昂贵,六安城关出现一大批“手工卷烟”,较大的作坊,以石印三套色制作烟盒,装潢考究,行销一时。苏家埠罗良筹、张桂勋等人合资开设“天峰烟厂”,手工生产天峰牌香烟。建国后手工卷烟绝迹。1960年前后,又有少量生产。1949年裕民烟厂建立,六安才有国营机械生产卷烟的厂家,以生产50支简易包装大众烟为主,少量生产“锦旗牌”香烟。
(二)钟表修理
抗战前,钟表修理业务清淡,六安城关仅有蔡广全、赵少甫、周俊亭3户,民国27年又新增赵秉初、管国胜、彭新奇3户,他们系个体手式劳动,少数带徒学艺,以修理木钟为主,兼修挂表。
(三)其它厂矿
石湖莹石矿厂位于独山区西河口乡石湖村。1958年省313地质队,曾在石湖大队周围群山探出长2.5公里、宽1.5公里、深60米、浅5米的山石中有莹石矿床,不成规则,呈带状藕节形,矿面最宽1米,据测算蕴藏量为13万吨,有开采价值。1972年,石湖大队开始采掘,主要销售给合肥钢厂。1976年1O月始,为西河口公社与石湖大队联办。1972年至1984年,共开采莹石1.2万吨,总收入120万元,向国家纳税9.6万元,乡、村利润25万元。
县眼镜厂位于六安市五里墩大桥南,1980年县劳动局为解决知青就业开办的集体小厂。厂部下设磨片、装配两个车间。1980年建厂后分别派人去蚌埠、丹阳、合肥,取得同行业大力支持,培训部分磨制镜片技艺工人,目前能磨制平光、近视、散光等不同光度的镜片,各种光度镜片毛料有白托、白学、微兰、克司、克赛等品种,及变色镜片白料。1985年荣获地委、行署颁发的成绩优异奖。1980年至1985年,产量7.2万付,产值28万元。1986年产量1.35万付,产值6.7万元,利税1.11万元。现有厂房20间,职工26人,固定资产7.5万元,流动资金7万元。
双河猪鬃加工厂位于双河区保慈庵,距双河镇2公里,1983年建成投产,职工32人,厂房7间,晒鬃水泥场地360平方米。设备有破鬃机1台、分根机1台、打毛机1台、炕房1个。1985年与上海外贸公司签订2000箱合同,每箱价600元,净毛50公斤,当年只完成1200箱,终因资金、设备不足未能完成协议。此项加工企业前途较大,尚待进一步开拓。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