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3年,本县被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在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水利电力部、商业部和省基地领导组直接指导下,经过3年的努力,至1985年底,已完成总体建设任务。它是国家“六五”期间的重点项目,是本县各项建设的重点。
1983年至1985年,全县总投资计划1000万元,实际完成1134.96万元,其中:完成专项投资800万元,统筹投资203.07万元(农业2.5万元、水利200.57万元),群众和集体自筹集资131.89万元,3年完成149项工程,主要建成四个体系。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总投资169万元,建成25项工程,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座,建筑面积为4441.32平方米,使教学、培训、咨询、推广、试验、示范、化验等综合配套。改善区农技站12个,建筑面积为2923.7平方米。建成乡农技站39个,建筑面积为1260平方米。农业植保机械总投资13万元(不包括乡村自筹集资),购买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粉)机433台,成立39个植保分公司,411个村建立植保防治专业组,初步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的县、区、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中心于1984年10月建成,1985年已举办技术培训班35期,18960人次;技术咨询lO0多人次;发行技术期刊资料4550份;开展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业务,销售各种肥料35吨,农药162.5吨;完成土壤农化样本化验2万项次,指导群众科学用肥60万亩次,获社会效益120万元;植保机械承包防治面积47.75万亩,增收粮食250万公斤,节约劳力3.6万个,获效益约60万元。
1986年,实行目标管理,发挥建成项目能力,农业技术推广,共建乡办站78个,村、组技术员456人,示范户7344户。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以“双杂”为重点,杂交稻种植34万亩,比1985年增长8.4%;杂交玉米种植1万亩。农技培训,开办杂交稻、植保、苎麻、茶等专业培训班9期,计1066人次。科技中心10亩试验田,进行稻、麦、油菜等试验17项,设小区696个,占地18.6亩,实播各种品种达334个,繁育良种20吨。其主要项目有:14个杂交稻新组合、11个杂交玉米新组合、20个水稻种植资源、19个香稻品种、20个优质稻米品种试验,连续两年参加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抗病品种适应性”试验,并进行再生稻鉴定和油菜免耕示范。全县区、乡示范试验网点167个,52个项目,面积达35.5万亩。
二、良种繁育体系
总投资161万元,建成22个项目,完善县种子公司,建综合楼、两低库、常规库各l座,新建区种子分公司1l处,建筑面积5515平方米,扩建良种基地1处,建乡种子供应点39处,基本形成良种生产、繁育、推广、销售、经营等体系。1983年至1985年,繁育良种326万公斤;经营各种良种231万公斤;建三级良种繁育基地9处,良种繁育专业户1500户,3400亩,生产良种90万公斤;推广良种可增产2800万公斤,增值860万元。1986年,从四省十二个县、市引进良种155万公斤,效益显著。如:丁集区种子分公司,当年推销各种良种19万公斤,营业额达33万多元,获纯利4万元。
三、农田水利机电灌溉体系
总投资632.57万元,完成80项工程,建成电力排灌站29座,变电所1处,防洪闸3处,淠史杭支渠以下配套36条,建筑物1683座,修缮小水库400处,增加库容量680万立方米,防洪护岸工程12处,护坡长度1815米,3年建设新增灌溉能力57.02万亩,解决旱、涝死角地带排灌,获社会效益150万元。淠河10处护岸工程,1984年经受两次特大洪水考验,保护四个乡二十多村群众的财产及2.5万亩良田免受损失。新安区杨家洼防洪排涝闸,1985年保护1.6万亩庄稼未受洪水袭击,避免损失48万元。3年水利建设给全县带来的综合社会效益850万元。1986年4至5月份,40多天未雨,7月又遭特大洪水袭击,在旱、涝发生期间,全县70多座排灌站(其中基地建设电灌站29座),发挥作用,减轻了损失。三十铺区12座机电灌站,干旱期连续工作40多个台班,仅三十铺镇就灌溉8000多亩,挽回损失40多万元。新安区街东和杨家洼两个排涝闸,在洪水到来之前抢先排水,增加蓄水量,淠河水位上升,又闭闸蓄洪,阻止外水倒灌,保护4万亩稻田。基地建成后,淠河护岸工程,保护多处险堤未破,使下游十几万亩良田免受损失。
四、饲料加工体系
共投资161万元,其中专项投资57.5万元,自筹集资103.5万元,完成22个项目,用于粮食转化,办饲料加工厂,发展养殖业。办三级饲料加工厂47处,年设计加工能力O.95亿公斤。1984年~1985年,两年共产各种饲料3万吨左右。此外,办了4个小型食品厂,3个板鸭厂,3处孵坊,扶持各种养殖专业户118户。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61万头,比1984年增长11.1%;成鱼产量400多万公斤,比1984年增加100多万公斤。三十铺板鸭厂于1985年9月投产,同年底生产板鸭5万只,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创产值20万元,毛利5万元。1984年,扶持42个养鱼专业户,放养水面12万亩,渔业产值408万元。1986年,生猪饲养量60.5万头,家禽饲养量1126万只,产羽绒75万公斤。
基地三年建设期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达5.33亿公斤,超过国家征购任务2.1亿公斤的一倍半。1985年农业总产值4.1311亿元,比1982年2.45亿元,增长68.6%。1982年平均收入为161元,1985年为284元,人均增加1230元,增长76%。
1949年~1986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一)面积:万亩
产量:吨

1949年~1986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面积:万亩
产量:吨

六安县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一九八六年情况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