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国营农场为农业全民所有制经济,主要为农业生产繁育优良品种,为农业现代化起试验、示范、推广作用,促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把建办国营农场作为发展农业基础工作来抓。1951年4月在木厂首先组建县农场;1952年初,在西河口建办茶叶实验场,并先后又在新安、丁集、双河、韩摆渡、毛坦厂、罗管庙、独山、张店、孙岗、南岳庙等地建办10个区农场;1953年并为8个区农场;1956年在龙穴山建办畜牧场,后改为园艺场;1959年相继建办苏埠园艺场、县茶场。随着生产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合理调整机构,国营农场不断成长壮大。截至1986年,全县共有7个国营农(茶)场,职工1489人,国有土地面积18591亩,其中:水田1859亩、旱地11348亩、果园6449亩、茶园2310亩、水面、山林5955亩、可垦荒地670亩;场办工副企业22个,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6台617马力,手扶拖拉机6台,收割、脱粒机13台,排灌机械24台,柴油机17台282马力,制茶机械67台,载重汽车6辆。各场简况分述如下:
县稻麦良种场
位于木厂镇,创建于1951年,原土地面积700亩。1981年,鲍兴集驻军83142部队农场撤销,并入该场管理,现有土地2500亩,鱼塘400亩,职工203人,8个生产小队,1个渔业大队,附设商业服务、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修配等工、副业生产多种。场内水、电、路三通,土地平坦,旱涝保收,生产条件较好。
该场以繁育推广稻麦良种为主,7O年代,平均每年为全县提供稻麦原种25万公斤,良种50万公斤;77年后,提供杂交稻种25万公斤。80年代,扩大杂交稻制种,年制种面积达800亩。建场以来,引进繁育推广的良种有早稻“二九青”、“浙幅802”,中稻“桂潮二号”、“BG910”、“BG910——4”,小麦“奔牛26”;选育推广良种有晚粳“70选”、“74——14”、“77——69”;小麦“7408”、“77——1——17”、“77选”。其中选育的早熟晚粳品种,已在全县推广30多万亩,成为单、双晚稻当家品种,并经省农科院推荐在全省15个地(市)、县作区试。
县实验茶场
原址位于西河口龚家湾,建于1952年,1954年扩建,在独山长生桥发展茶园,场址遂迁往独山。建场之初,隶属省农业厅,1970年划归本县,现有茶园987亩、山林20亩、毛竹园15亩,职工254人。场下设西河口分场,长生桥、独山2个管理区,管辖赵大庄、燕窝2个农业队。现有茶叶初制厂3个、绿茶精制车间1个,并办有商店、机械维修等副业。
该场50至60年代以引进茶叶科学栽培,选育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制茶为主,并担负皖西茶叶试验、示范任务,曾于金寨、舒城、霍山建有多处示范点。1958年,该场曾办初级茶校,培养一批技术人才。70年代以来,实行生产与实验示范相结合。1971年前以制红茶为主,1972年改制炒青绿茶,是本县外销绿茶生产基地。为发展名茶生产,1980年该场与省农学院等单位进行“六安片茶工艺改革”试验,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被评为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县园艺场
场址在龙穴山下,建于1956年,初建时为畜牧繁殖场,1959年扩建,栽植苹果、梨、桃3500亩,原以园艺生产为主,后因土质、气候条件关系,大部果园改植其它作物。1970年以后,该场体制变化频繁,先后交由宁平厂、部队管辖,1972年改办木本粮油场,1976年恢复园艺生产,始改称今名。全场职工64人,土地207亩,山林1330亩,其中果园及可耕面积达740亩,年产鲜果5万公斤左右,主要工副业是采石、石子加工。1982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年收入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3万元,工副业收入1.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1986年总产值6.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7万元,工副业收入1.5万元,人均收入1087.72元。
县马家庵园艺场
位于马家庵以西淠河故道,建于1959年,原为苏埠园艺分场,1979年4月单独建场,隶属于六安行署,1983年12月划归本县。总面积6500余亩,东西长3840米,南北宽1128米,有果园3000余亩、耕地156亩、沙滩1123亩、防风林及其他1562亩,职工384人,场下设3个果园管理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办了果品罐头厂、轮窑厂、劳动服务公司,并代管药材场。
该场以水果生产为主,栽种苹果19000株、梨13000株、桃6000株。1964年开始收获投产,年产100万公斤。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到1985年累计生产鲜果1450万公斤,果品质量上乘,畅销各地。农副产品有花生、大豆、西瓜、打瓜。1985年总产值为94.4万元,其中工副业收入64.5万元,上缴利税3万元。1986年鲜果产量79万公斤,产值25.1万元。
果品罐头厂,为该场加工企业,1977年创建,1979年投产,下设两个车间,职工51人。年生产能力1000吨,主要产品有糖水桃、梨、马蹄、苹果、板栗、蜜橘及虎皮蛋、五香花生米等。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新苗”牌,代号为M12。产品远销广东、新疆、内蒙、东北等地。1985年生产各种罐头350吨,总产值65万元。1986年各种罐头产量405吨,产值84.4万元。
县苏埠园艺场
位于苏埠镇西夹心滩,建于1958年,土地总面积2916亩,其中有果园2416亩、林地、沙滩500亩,职工142人。该场原属六安行署领导,1983年12月划归本县管辖。
该场以生产水果为主,兼营花生、油菜、打瓜、西瓜等作物,无工副业生产项目,年产水果25万公斤左右。因其地处淠河故道,土质砂性大,易旱易涝,1983年前国家每年补贴较大,自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后,除抓果园生产外,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搞间、套种生产,基本实现自负盈亏,1986年总产值10.5万元,人均收入2935.5元。
县茶场
原址在东三十铺杨小店,后迁四十铺。1958年朱德委员长莅六视察,途经三十铺,发出“荒山岗坡应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指示后,中央、省农业部门旋即筹集资金,在此兴办茶园。1958年冬开始垦荒,1959年春播种茶园4100亩。该场土壤、水利条件较差,加之播种质量不高,仅建成茶园1150亩,职工192人。场部下设5个队、1个初制厂、1个农工商公司。1963年投产,以炒制外销绿茶为主,兼制烘青片茶,产量逐年上升,正常年产茶叶4.5万公斤,最高年份为1977年,产茶叶约7万公斤,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扭亏为盈。1986年产茶3.4万公斤,总产值29万元,上缴税金1.9万元。
县棉花良种场
位于六合公路沿线,东三十铺至四十铺之间,建于1971年,土地495亩,茶园10亩,职工86人。建场后以繁育岱字棉良种为主,年产皮棉7500公斤,提供棉种l万公斤。1980年随本县棉花生产任务缩小,棉种繁育面积相应减少,该场转向多种经营生产,建窑厂l座,年产红砖800万块。1986年生产红砖970万块,产值47.5万元,上缴税金4.7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