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东汉传入六安。唐代,僧元通于市境建浮屠并寺庙,名浮屠寺(今名观音寺);宋代,僧瑞云重修该寺。元代,僧至广建华殿寺。明、清两代是修建寺庙最多的朝代,兴建了香林寺、大悲庵、紫竹林等寺庙。
城区佛教有律宗、禅宗和净土宗等教派。明初始设僧正司,掌境内有关佛教徒事务。清代沿袭明制。民国2年(1913年),创设佛教会于大悲庵内。民国34年,成立“中国佛教会六安分会",有教徒300余人。
建国前夕,城区寺庙有僧尼82人。建国后,部分僧尼还俗,人数减少。1953年3月,为悼念斯大林逝世,僧尼及居士近百人曾在西湖庵“念佛"7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宗教活动停止。1981年以后,佛事活动恢复并逐年增多,1985年参加佛事活动的达七八百人次。
建国后,有名望的僧尼迭次当选为城关区、六安县、六安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被推荐为政协委员。1957年和1961年,先后有2位僧尼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83年释双修被选为安徽省佛教协会理事。对于老年僧尼,自1982年起,由市民政部门按月发给生活补贴,保障他们安度晚年。
二、道教
北宋传入六安城。元祐元年(1086年),炼师吴锡茂就原上真堂建佑圣观。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于治所东南建城隍庙。元代,道教盛行一时,于南门内兴建南岳行祠。至大年间(1308至1311年)改三官道院为东岳行祠。大德八年(1304年),道士刘公道因应召治病有功,被封为“道判真人"。明代,设道正司于佑圣观。清代承袭明制,除设道正司外,又设阴阳学官——典术于城隍庙内,管理“天文占候及星卜之流"。辛亥革命后,取消“天师"封号,道教受到抑制,日趋衰落。建国前夕,城区只有火居道士(俗家道士)10余人,寄寓城隍庙和关帝庙内。建国后活动遂渐停止。
城区道教宫观供奉的偶像较为复杂,但究其派别,则正一派为多全真派为少。从传入时间看,正一派亦先于全真派。
三、伊斯兰教
清乾隆年间,随着回族居民的迁居而传入城区。先于城东隅(今升平巷南80米的巷内)建一较小的“宰牲堂",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嗣后,回民迁来日众,又于嘉庆初年新建清真寺于庆安街金陵巷口。道光以后,续有回民自安庆、寿县、河南省固始县等地迁入,分居于城内及郊区。民国年间,设“回教六安分会"管理境内宗教事务。
清咸丰以前,城区阿訇姓名不详,咸丰年间阿訇为马宏凝,同治年间为刘正安,光绪年间为金国华,清末民国初年为陶某,民国8年(1919年)后为杨大林,1965年后无在位阿訇,1982年起为许龙香。建国前,城区有教徒100多人;建国后,随着人口增殖和人口流动,教徒不断增加,至1986年有教徒1820人,成为市境拥有教徒最多的一个宗教。
四、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
清同治元年(1862年)传入六安城。嗣后,时有教士前来讲经,传授教义。光绪十年(1884年)后,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牧师来城区传教。光绪二十年,在庆安街建立“内地会六安福音堂"。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传教士杨大中牧师和一英籍女教士来六安主持教务。光绪二十七年,英国资本家柯裴理约翰捐资改建教堂,次年落成,窦乐安刻碑记其事略。民国9年(1920年)起由意大利籍传教士傅义牧师(又名司小姐)主持教务。民国13年,荷兰籍教士贾合理继傅义主持教务,并于民国26年改“内地会六安福音堂"为“中华基督教六安福音堂"。民国34年贾合理回国,教务委交六安籍姚冠卿主持。次年,一名为“中和庄"的商业机构驻进教堂。
六安城区基督教徒人数木多,光绪二十七年仅有50人。1949年初,城区只剩20多人。建国后,多数教徒参加工作,宗教活动自行停止。
五、天主教
自清同治五年(1866年)至以后的十余年间,天主教安徽总铎区曾先后3次派遣金式玉、李杕(字问渔,中国籍)、施方礼来六安传教。光绪十年(1884年),始由法国传教士荣云锦在城内塘子巷置地8000多平方米,盖屋90多间,建立天主教堂。光绪十四年,教士卞良弼继荣云锦来六安城传教。光绪十八至二十三年,法国传教士戴尔第及费善赛相继主持教务;二十三至二十六年改由法国教士谈师泰主持教务。
光绪二十七年,法国教士奚凤鸣来六安主持教务。民国3年(1914年)1月,白朗军攻克六安城,因误杀奚凤鸣,发生“六安教案"。11月,连同霍山、英山(杨柳湾)2教案,清政府共赔恤银洋9万元。此后,则先后由韩伯禄、达神甫、寿神甫主持教务。自民国11年起,主持教务的又先后有西班牙籍教士戈卫森(4年)、龚渤海(4年)、索万里(8年)、安惠德(5年)、哥伦比亚籍教士丁惠如(9年),直到1949年六安解放。1951年,丁惠如因行凶打人被驱逐出境。
建国后,城区有天主教徒100余人,且多参加了工作,自动停止宗教活动。1980年成立“六安市天主教爱国会"后,宗教活动逐渐恢复起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会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