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六安城区很早就有金属制品作坊。明清时期,很多生产锡茶壶、锡茶瓶的作坊集中在“壶瓶巷"(今称和平巷)。民国时期有铁、铜、锡、白铁等金属制品作坊几十户,其中金家锅棚、吕家锅棚、刘家锅棚、刘正兴铁匠铺较大,雇工二三十人。1949年底六安军分区后勤部兴办“建和锅厂";次年,金、吕两家锅棚并入该厂,改名为六安专区建华锅厂。据1953年统计,城区有铁业作坊27户、铜锡白铁作坊33户、制秤作坊4户,从业人员147人。1954年起,先后由金属制品作坊组建起建华铁器社、团结五金社、车辆社、衡器社。至1957年底,城区共有五金制品合作社5个、生产合作小组10个,从业人员186人。1958年团结五金厂与衡器厂合并成立国营六安淠河机械厂;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又退为集体所有制,更名为东风机具厂,同时划出衡器生产部分,成立衡器社,划出车辆生产部分成立车辆社。1970年起,衡器社先后开发生产了圆板牙扳手、螺丝攻绞手、锉刀。同年六安县竹器厂转产圆钉、镀锌铁丝,更名为六安五金二厂。1971年,木器社转产一字型螺丝刀,先更名旋具社,再更名为六安五金三厂。1979年,衡器社与城关铁器社合并,更名为六安五金一厂;六安雨具厂生产自行车辐条。1981年,五金二厂生产的多种规格的木柄螺丝刀出口法国。1982年投资100万元兴建的六安市自行车辐条厂投产。1984年,五金二厂生产的圆钉、铁丝出口美国、阿根廷、荷兰、日本、科威特等国家和香港地区。1985年,平桥乡冶金铁粉公司兴建精华五金厂,生产圆钉。1986年,市五金二厂与香港百孚有限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总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安徽省分公司联合投资410万元,兴办百发五金有限公司,成为本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自行车辐条厂加入“永久"、“凤凰"两大自行车企业集团,年产值突破500万元,产品出口斯里兰卡。
1986年,全市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五金工业企业5家(不含非独立核算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7万元,各种专业设备109台,职工1065人,实现产值1370万元、利润84万元、税金50万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的4.7%、6.2%和4%。主要产品有圆钉、镀锌铁丝、衡器、钢板网、螺丝攻绞手、圆板牙扳手、螺丝刀、锉刀、自行车辐条和粗铝制品等。圆钉、镀锌铁丝、螺丝刀、自行车辐条为本市出口创汇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
工厂选介
六安市五金二厂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市二轻工业局,位于磨子潭路东侧,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
该厂前身是六安竹器厂,1970年转产圆钉、铁丝,更名为六安五金二厂。1975年有职工103人,固定资产8.8万元,年产圆钉145吨。1978年增置生产设备,生产镀锌铁丝,年产圆钉178吨、镀锌铁丝351吨,创产值98.4万元。1979年生产的圆钉在全省圆钉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二。1980年迁址至二里半店,新建厂房4480平方米,增置制钉机7台,采用无铵弱酸钠电镀新工艺,生产镀铜圆钉和异型钉;开发生产钢板网。1984年开始生产出口异型钉。1985年圆钉评为地区优秀产品。1986年与香港百孚有限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总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安徽省分公司签订为期15年的合资合同,联合成立百发五金有限公司,总投资410万元;并从联邦德国引进2条全自动紧固件生产线,成为本市二轻工业系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5万元、净值158万元,职工376人,有各种制钉机13台、拉丝机11台(内有多头拉丝机1台)、镀锌流水线2条,年产圆钉1445吨、镀锌铁丝1987吨、钢板网640吨,实现产值510万元、利润38万元、税金2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564元。
六安市自行车辐条厂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市二轻工业局,位于皖西东路南侧,占地面积1574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该厂前身为六安市雨具厂自行车辐条车间。1979年生产自行车辐条104万件,产值0.54万元,后因产品适销对路,成为合肥自行车一厂、自行车二厂和蚌埠自行车厂的协作配套厂家,增挂了六安市自行车零件厂的牌子。1982年,安徽省轻工业厅投资40万元,从银行贷款60万元,兴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成立六安市自行车辐条厂。1983年采用无铵弱酸钠电镀新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所产的佛子岭牌28"×13G镀锌自行车辐条,于1985年评为省优产品。1986年,该厂加入“永久"、“凤凰"自行车企业集团,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6万元、净值205万元,职工279人,有冰墩机、条杆机、条母组合机、电镀等设备58台,年生产自行车辐条9645万件(出口斯里兰卡自行车辐条432万件,创汇21.7万元),实现产值502万元、利润42万元、税金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993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