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金寨镇金寨镇位于金寨县中部,东经115°49′,北纬31°34′。1949年9月7日金寨镇解放,时为中共金寨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1953年全镇人口3976人。1954年兴建梅山水库,次年5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迁移梅山镇。1956年水库建成蓄水,金寨镇没入水底。原金寨镇濒临史河,“河通舟楫”,经叶集、固始到三河尖入淮河,为大别山北坡腹地竹、木、丝、茶等土特产品出山和日用品进山的集散中心。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是“物资交集、一巨市也”。
金寨镇四周地势险峻,关寨环列,攻守两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多次在此与清军作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共皖西北特委、特区苏维埃政府驻地。1932年秋红军主力西去川陕,国民党新建立煌县,设县治于此。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6月至1945年12月,安徽省政府迁至金寨镇,为临时省会。战前,金寨镇人口约3000人,省会迁驻时骤增至81000余人。据1941年统计,镇区面积为30.6平方公里,辖8保99甲,有中山路、中正路、驷运路、干部路、民族路、民主路等主要干道。省政府位于中山路东。1943年1月2日,日军偷袭金寨,大肆烧杀,新建街道及机关单位全部被毁,劫后重建。1945年秋抗战胜利。省府迁出,寄笈客商也先后返迁,1946年人口减至5000余人。戴家岭至石稻场一段新街被拆,市肆渐趋萎缩。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抗日,曾在金家寨设立立煌中心县委、立煌市委及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领导鄂豫皖边区抗日民主运动。1947年秋,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解放了金寨镇,改立煌县为金寨县。
麻埠镇麻埠镇位于金寨县东南,原属金寨县首镇,是皖西山区重要的茶麻集市,商业繁荣、交通方便。陆路有六(安)金(寨)公路通过;水路有西淠河流经镇南,常年有24对竹排承担水运,上溯流波,下行经六安至正阳关入淮河。街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万,有南、北、中3条大街和顺河、新街、西门等小街。1956年修建响洪甸水库为淹没区,居民多迁移梅山镇,原址淹没水底。麻埠古称麻步,遍山皆茶,无地不麻,行人穿过其中有步步皆麻之感。北魏时曾设边城郡于麻步山,南城楼镌有“边城保障”四字。唐宋以后茶农日多,茶园日广,渐至茶盛于麻。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建麻埠镇,为全国13大茶场之一。明、清两代麻埠附近的齐山茶入贡宫廷,称为极品。
解放前,麻埠镇有茶、麻行30余家,农历3月至9月是旺市。“金丝迎风舞,茶香飘万家”。手工业以竹木制品最多,以推光漆器最著名。产品漆黑光亮,饰以花纹图案,十分素雅。
1931年前后麻埠镇是苏区中心;设有苏维埃保卫局、银行、造币厂、列宁小学等单位。1949年4月,麻埠镇解放,为金寨县人民政府及麻埠区级机关驻地。
流波镇流波镇位于金寨县东部,与霍山县毗邻。建国后为流波区、镇所在地,居民约5000人。1956年4月兴建响洪甸水库,流波镇为淹没区,1957年居民分别迁至燕子河、青山。1958年7月水库建成,原址沉入水底。
原流波镇地处西淠河上游燕子河与青龙河汇合处的上方,水运方便,下行经麻埠、西河口、六安至正阳关入淮河。西南岸为大山区,近百里无集镇,为水陆路运输的起点。全镇有东南西北四条街,另有一条上店街伸入张冲方向。商业多集中于东、北两街,以竹木茶盐为大宗。有专营竹木行10余家,竹木堆场7~8处;大小盐店30余家,既是当地山区食盐供应点,又是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的食盐中转站;茶行10余家,以制大茶为主,年产茶2万余篓(每篓10市斤)。主销山东,河北。居民多半是清咸丰、同治以后迁来的移民。其中,湖北省英山、罗田、蕲春、黄梅等县约占50%;省内旌德、青阳、潜山、太湖等县的占30%。镇中的建筑有关帝庙、大王庙、东岳庙、万寿宫和外籍人会馆多处。
流波镇地当大山区的前沿。东下霍山,西进金寨,南通湖北省英山、罗田,地势险要,历史上常为兵争之地。镇西的擂鼓寨、红旗山为明末张福寰抗清的据点。南面的观音坎、大王门为清朝湖北巡抚胡林翼防御太平军西进修筑的靖平关、永平关,至今遗迹尚存。1930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十三师在此成立。
流波镇附近河谷多瀑,以大
梅河镇梅河镇是舒城县西南重镇,距县城25公里,濒临梅河,水陆交通方便。清末,商业发达,商户资本数至二三百万金。六安、潜山边地皆于此地贩运货物。民国初年,镇内有居民商户3000余人,房屋3700余间。民国6年(1917年),梅河镇新建一条南北之街,长564米。另有东西小街长420米和永城、永安、草市、河北等小街。街道为鹅卵石路面,主街两侧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商店。抗日战争时期,舒城县政府从城关迁至梅河,人口增至8500人,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1949年舒城解放后,梅河镇为梅河区驻地。1958年兴修龙河口水库,梅河镇及其上游的毛竹园、乌沙、五板桥三镇均为淹没区。梅河镇居民迁至龙河口水库大坝下游,新建龙河镇。淹没的四镇,计迁移9612户,44300人,拆迁房屋35354间,国家拨付移民经费544.69万元。
下一篇:三、县、市释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