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传入和演变佛教,约于汉代传入境内。六安县徐集的观音寺、东河口的白云庵,金寨县槐树湾的兴教寺、地藏寺、西枫寺、张畈的大兴寺、响洪甸库区的静慈庵,六安市的文圣寺,都始建于汉代。晋代六安建有埠塔寺,梁代金寨建有水晶庵,隋代霍邱建有万寿南寺。唐代兴建的观音寺(六安市境)、昭庆寺(六安县境)、响山寺(金寨县境)、白云庵(霍山县境)、报恩寺(寿县境内),都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寺庙。宋、元、明、清时期,境内先后兴建和重建寺庙近千座。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政府掀起“毁庙兴学”运动,一度各地都利用庙宇、庙产办新学。土地革命时期,破除迷信,宗教受到一定冲击,大部分寺庙泥塑雕刻被毁,庙宇被占。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进犯大别山,寺庙又遭破坏。1949年初全区尚有寺庙804座,这些庙宇大部分在山区并拥有庙田,少的10多亩,多的700多亩。
建国后,部分寺庙被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和粮站等单位占用或分给贫雇农和僧侣居住,部分寺庙房屋因失修而倒塌。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僧侣大多还俗。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一些寺庙陆续得到修复,15名僧尼被选为省或县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宗教活动正常开展。1985年,全区有僧尼123人,其中尼姑46人。
组织和活动明代设佛正司,管理宗教事务。清袭明制。民国2年(1913年)成立佛教会,设于六安大悲庵,经费由境内各寺庙筹集。民国18年成立舒城县佛教会。抗日战争期间,成立六安佛教协会,会址设在城关南门香林庵,理事长是麻埠乡西峰寺和尚兴亮,凤凰台乡云居寺和尚金钟任监事。民国29年成立立煌县佛教协会。民国34年,由六安大悲庵发起组建中国佛教协会六安分会。民国35年,立煌县佛教协会改名中国佛教协会安徽省立煌支会。同年成立舒城佛教协会。建国后,佛教活动减少,至80年代初,宗教爱国组织逐渐恢复,1982年元月,成立六安市佛教协会,1985年11月成立六安县佛教协会。
节日性的佛事活动形式是庙会,主要有农历正月初一弥勒圣诞日(一说正月十五),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圣诞、出家、成道佛日,七月三十日地藏王圣诞,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圣诞,六月二十四日雷祖会等。每到这些会期,各个寺庵都要烧香、唱戏,僧人、居士、香客和信徒趋往参加。建国后,庙会逐渐变为商品交易会。
建国前,多数寺庙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设置茶亭,给来往行人供应茶水,给错过宿店的人供应斋饭。立煌县佛教协会民国23年2月在七邻乡“老金堂庙”创办一所慈善小学,专门吸收贫苦失学儿童入学,后改为崇实小学。民国16年,在六安城关紫竹林庙常住僧金尚文的掩护下,该庙成为中国共产党六安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即在此庙成立。民国18年5月27日武陟山暴动,六安武陟山庙里的广友、广法两个年轻僧人利用僧人身份到各赤卫队传送通知。民国21年,六安县昭庆寺的祖德和尚参加农民协会,后遭敌人逮捕杀害。
寺庙
观音寺位于六安市黄大街。唐僧元通建,并造浮屠九级六面,突兀玲珑,与北街之塔对峙,即旧志所载六安八景之一的“双塔摩青”,又名浮屠寺。宋僧瑞云重修,改今名。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设拜殿,内有古铜佛一尊,古袈裟一领。清嘉庆八年(1803年)僧运宽、鸿严募化重修。清乾隆帝巡幸六安时,手书“敕建观音律寺”、“皆大欢喜”、“南无阿弥陀佛”,刻成3块石匾,前两块尚存寺中。观音寺现存前殿3间,正殿5间,1984年12月定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庙,拨专款维修,现基本恢复旧观。
昭庆寺位于六安县孙岗区,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贞观年间(627~649年)扩建,为全国四大昭庆寺之一,经宋、明、清各代整修扩建,拥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接引佛殿、唐僧殿等建筑2260平方米,建国前曾有庙田360亩,常住僧人10人左右,多时达200余人。寺内保存有唐欧阳询手迹石碑1块,宋端瓶1只,明成化年间陶冶香炉1只,万历年间铜佛像1尊,宋、明、清重修记事石碑12块等历代文物20多件。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寺内雕塑全遭破坏,1984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庙后,经寺僧释西池筹募和国家拨款,整修大雄宝殿,重建弥勒殿,寺房重新粉刷,油漆,新塑佛像26尊,是全区保存较好的古寺之一。
响山寺位于金寨县槐湾、双石、古碑三乡交界处,有房屋40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僧侣3人,住持慧果,徒弟心法和僧人释宗云。响山寺始建于唐建中年间(780~783年),相传为文悦和尚化缘所建,明宣德、万历和清光绪年间都进行过维修。民国28年(1939年),安徽省政府在此设立副官处。民国31年,日本进犯烧毁庙宇,民国33年重建。中为大雄宝殿,左侧为廖(磊)公祠,右侧为忠烈祠,悼念抗战阵亡将士。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保护寺观。
报恩寺位于寿县城内东北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东禅寺,又名崇教禅院,明洪武年间改名报恩寺。主殿大雄宝殿前有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所建舍利砖塔,高150尺,八角九级,地宫为六面,塔内有银瓶,银瓶四周存放10个形状各异的玻璃瓶,地宫中央有金棺、银棺各一具,均存舍利。清同治元年(1862年)8月13日塔倾,残存三级。“文革”时全部倒塌。报恩寺佛像甚多,进大门有哼哈二将,大雄殿中为三尊大佛,西侧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门当中有弥勒尊者。寺内历代僧人中,学识渊博、能诗善书画者颇多。清末方丈西华,博古通今,文章冠世。民初方丈蓼秋、芥航以精绘梅兰竹菊闻名。建国后,报恩寺定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列为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寿县博物馆设于寺内。
白云庵位于霍山县城西25公里霍(山)英(山)公路与大化坪公路交叉路口,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妹李翠莲出家时所建。庵内有4株银杏树,直径3米,相传是唐朝诗仙李白酒后所植。庵房西南百米外地势最高处,天然巨石重叠,有钝有锐,似龙头龙角,苍劲古松屹立在峭壁上,此即著名胜景挂龙尖,山上有方圆近1000平方米的峰顶广场。明、清之际,朝山进香者年达万人以上,大殿及佛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石墙门框尚存,前殿正门上方墙内嵌横匾“白云庵”,石门框上刻“千刃雾峰藏古寺,三乘妙法济寰区”,横楣“法轮常传,佛日增辉”。东门石框上刻“万里晴空红日近,一庵高踞白云深”。横楣“烟霞清静,水月空灵”。西门石框上刻“慈云深护龙听隅,法院来时虎应门”。横楣是“花飞静界,金筛祗园”。庵内存唐代古床一副。现列为霍山县保护寺庙。
二、道教
演变隋代,我区境内即有道教活动,后以明、清两代较盛。明代六安州设有道纪、道正、道会各司,为管理道教的行政机构。清沿袭旧制,在六安设有道正司。现可查考到的道观也都始建于明、清两代,“正一”、“全真”两个教派在全区各地均有活动。
道教的会期活动时间,根据所属教派及道观所供奉的神位而定。金寨县双河道观、六安县东岳庙以供奉东岳大帝为主,便以东岳大帝的圣诞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期;金寨县的天兴观、六安市的关帝庙,主要供奉关圣帝君,遂以关羽的圣诞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庙会期;各地城隍庙以农历四月初二为会期。会期需做法事道场,建国后多改为物资交流会。道士活动有选择黄道吉日,看风水,出殡时诵经除灾、画符驱病、建醮等。建国后仅在偏僻农村有少量活动。道教宣扬长生不死,已被生活实践否定。明末清初,道教活动受到限制,全区多数道观被用于办学。民国35年(1946年)10月,寿县正阳城隍庙住持徐法云等6名道士,均参加寿县佛教分会的改选大会,成为佛教会会员。
建国初,全区有道士103人,道姑4人。至1965年,很多道观房屋自然倒塌,有的拆迁改建它用或被企事业单位占用。年老道士相继去世,年轻道士大多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尚存道观的塑像被毁,经文被焚烧。至此,全区道教活动完全停止。1979年以后,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至1985年,全区有5处道观的房屋所有权得到落实,对生活有困难的道士实行定期补助。金寨县道士张忠尧被安排为县政协一、二届委员。
道观
双河道观位于金寨县双河镇,始建于隋,重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重修。有瓦房99.5间,设有东王府、玉皇、三清、城隍等殿。并塑有西天佛祖、南海观音、火德真君、四海龙王等金色塑像。明、清香火兴盛时,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会期,郭、豫,皖三省近20个县的信徒来此朝拜。会期3天,届时玩灯、唱戏、游艺,商贾交易熙熙攘攘。最盛时每日达万人。民国时期,因战乱房屋长年失修,倒塌甚多,至1949年,存房40间,“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19间,存21间。一度作为双河镇中学校址。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房屋收归宗教团体,有道士张忠尧居住。
南岳庙位于霍山县城南南岳山顶,始建年代失考,历代都曾修缮,明、清两代大修,有碑记。门楣嵌有于右任题“小南岳”石刻横匾,东门楼木门石槛,翘角飞檐,西门楼门楣嵌有“汉帝敕封”石刻横匾。1955年以前,仍有百里外的香客来此。文化大革命期间塑像被毁,宗教活动基本停止。1979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香客逐渐增多。每逢春夏,游客络绎不绝。1985年霍山县在南岳山下建有“南岳山庄”宾馆一处,以方便游客食宿。
六安市城隍庙据石刻碑文记载,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朱谷真重建,洪武二年敕封为州城隍监察司灵佑侯,洪武三年定礼制,去封号,毁塑像,立神主,每年春秋两季祭于山川坛。初入境州县官员必先宿此,陈牲告神而后到任。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兵燹毁废。建国前有娄、宋等道士在庙活动,建国后离去,原有庙房38间,50年代起归六安地区邮电局使用。1985年6月由宗教团体与邮电局协商,产权售给邮电局。
三、天主教
活动清同治五年(1866年),天主教安徽总铎区派西方教士金式玉,中籍教士李秋(字问渔)至六安传教。因官府不准在州治设教堂而未能如愿。次年,在霍山县城首建天主教堂。其后又在诸佛庵、古佛堂、管家渡、漫水河、烂泥坳、黄栗杪等集镇建立公所。光绪八年(1882年)金寨建赶钟山教堂(今张畈乡),其后又建楼房冲天主堂(两河乡)、前畈教堂(前畈乡)。清光绪十年,法国传教士来六安,在城内三道巷建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一年,霍邱城关南大街建天主教堂,下有河口、长集、众兴等9个堂口。次年,六安城关天主教堂在苏家埠、戚家桥、韩摆渡、丁集,独山等处建分堂。光绪二十六年,由合肥天主教堂法籍传教士戴尔第首次去舒城传教。翌年在城关建教堂,以后又在双河、干汊河、桃溪建分堂。至此,天主教开始在境内广泛传播。1949年,全区有教徒4002人。
天主教除做礼拜和利用主要节日(耶稣圣诞、耶稣复活、圣神降临、圣母升天)举行活动、传播教义吸引群众入教外,还利用办学校、医院进行传教。民国33年(1944年)苏家埠天主堂办三德小学,一年后停办,35年开办崇文小学。同年,六安天主教堂在城关三道巷办崇义初级中学和介福小学,次年合并为崇义小学,并在教堂内办慈心医院,设外科、眼科,规模很小。霍邱县,舒城县天主教堂先后办崇正小学和信义小学。教会学校实行强制性的宗教教育,开圣经课,晨会时做早礼拜。在候诊室、病房亦进行布道活动。
清光绪二十二年六安县苏家埠教案和光绪三十年张正金教案使天主教传播受到很大冲击。民国18年土地革命爆发,除几所县城教堂外,其余都停止活动,楼房冲天主堂教徒周传布兄妹还参加了红军。建国后,教徒有的改变原来信仰,有的务农经商,金寨县还有1教徒参力口共产党,4人加入共青团,5人当上村干部。1951年,舒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天主教徒代表积极响应“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同时提案驱逐外籍传教士戴尔第出境。同年,六安县天主教总本堂哥伦比亚籍神甫丁惠如无理殴打工人陈多友,丁被驱逐出境。次年六安县的天主教徒订立爱国公约,纷纷参加街道组织的生产组。至此,六安天主堂总本堂和各县分堂都停止活动,教会房屋也多为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占用,有的因失修倒塌。1979年以来,人民政府对一些天主教神职人员和教徒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1984年又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六安市和霍邱天主教恢复正常活动。
教案
苏家埠教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法国神甫戴尔第从六安到苏家埠传教,适遇车夫因口角互相争打,戴尔第观看,误被群众扭逐,身受微伤,苏家埠保董当即出面排解,戴尔第也表示不予追究,并立和息字据,以示了结。但戴尔第回城后,却向知州提出车夫滋闹事件,要求追究主谋,罚商董在苏家埠建一教堂,估银1480两,并赔偿被扭逐时遗失的衣物。六安知州没有答应他的索赔要求,戴尔第到安庆上告,安徽巡抚福润答应追究此事,但对索取赔款的要求未予同意,戴尔第又到上海,通过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向南洋大臣刘坤一施加压力,没有得逞。法国公使派费善骞教士随法国炮舰前往安庆,向安徽巡抚进行威胁。刘坤一迫于压力派员与法国驻沪总领事谈判,于10月23日签订协议七条,主要内容:赔款银1750两,护送教士回苏家埠,将主使两保董革去功名,将州官开缺等。随后,费善骞在洋务总局派员护送下来到六安,六安知州王弼臣被革职,新任知州祺厚督饬苏家埠保董出资购买地基一块和房屋36间,作为建堂之用。至此,苏家埠教案才算了结。
霍山教案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初,霍山县黄栗杪天主教徒张正见擅自砍伐张氏祖坟地大树数十棵,引起合族不满,纷纷要求张正金秉公处理。张正见依仗神甫势力,抗拒族众指责,并于当晚伙同教徒李万生去法籍神甫石育训处诬告张正金辱骂神甫,殴打教徒。石次日派教徒李万生、徐大有等闯入张宅,将张正金传到深沟铺天主教堂审问威胁,张不服,石育训怒打张两个耳光,张正金愤将石击倒后跳窗逃走。石育训面见霍山知县秦达章,要求拘捕张正金。秦惧怕教会威势,不辩真伪,差捕役前去捉拿张正金。张正金闻讯逃避英山,遂将张正金胞弟张正银、妻兄戚显进囚于霍山大牢。不久,张正金从英山潜回,于次年2月集合张、戚两姓200多人,举黑旗起事,进占县城,捣毁教堂,打开狱门救出胞弟、妻兄,并释放其他囚犯100多人。秦达章急往六安州,将详情上诉于知州熊祖贻,熊陪石育训前往安庆,分诉于安徽巡抚诚勋和安徽省总教堂,再由他们备文上达北京,法国公使据文提出交涉,清政府饬令诚勋,调驻防寿县镇台孙某领兵前往霍山镇压。同年4月,清军驻扎漫水河,向黄栗杪进剿。张正金负伤潜逃,队伍溃散。8月,张正金由武汉回罗田,结识白莲教徒李金狗,两人集合500人,重整旗鼓,向霍山迸发,沿途吸收数百人参加,队伍发展到700人。他们捣毁教堂,数次击败清军,事态扩大,清廷震惊,责令两江总督负责了案。安徽巡抚、六安知州、霍山县令均被撤职或查办。恩铭接任巡抚,调太湖知县李维垣接任霍山知县。光绪三十二年,皖提督徐敬清带官兵1000多人围攻张正金。张正金只身突出重围,逃至英山阮大树家躲藏。恩铭悬赏5000银元捉拿。光绪三十三年2月底,阮大树的表哥王可始告密,英山知县派兵将张正金活捉,3月中旬押解到安庆,杀害于安庆北门外,葬于九龙井故宅。
六安教案民国3年(1914年)1月16日,在皖西地区传教的法籍教士吉盘德、奚凤鸣等一行4人由外地来六安南门的天主教堂。25日晨,白朗军破六安城,设司令部于北门下洼皋陶祠内,城内战乱,鼓楼街大火延烧,几名白朗军士兵入南门教堂让吉盘德等3教士去见主帅白朗,留奚凤鸣一人照管教堂,由白朗军两士兵看守。奚凤鸣在教堂内做礼拜完毕,从西侧门回卧室时突然发现两士兵守立,返身由东侧门回卧室,看守士兵以为奚风鸣逃跑,便开枪射击,奚中弹死亡。吉盘德在去白郎司令部途中,因不放心奚风鸣单独留在教堂,返回教堂探视,发现奚中弹身死。接着,吉盘德被引见白朗,白朗以礼相待,并就奚凤鸣被害一事表示惋惜,愿意号令军队竭力保护教堂。事后,吉盘德等3教士由白朗军士兵护送到安庆。法国主教就奚凤鸣被杀案和前英山、霍山教堂被毁案,要求索取赔款白银25万两,经当时安徽督军倪嗣冲、财政厅长龚心湛与安庆天主教堂总理荣福成再三磋商,最终以赔偿大洋9万元结案。
教堂
六安天主教堂位于南门黄大街。清光绪九年(1883年)6月创办,当时属江南教区,后属安庆教区。有房屋91间,建筑面积2475平方米,其中楼房1幢,建国后,教堂房屋先后用作办医院和银行宿舍。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大部分收归天主教爱国会管理,原天主教圣堂辟为宗教活动场所,其余用于天主教团体发展生产,自劳自食。该教堂已开放,由神甫张在云主持,参加四大占礼活动的教徒有上百人。
霍邱县天主教堂位于城关镇南外街道东西两侧,民国期间为意大利人投资创办。教堂分男女堂各一所,占地面积7.15亩,房屋建筑面积1228平方米,大部为砖瓦平房。由意大利人倪若色主持教务。1952年倪若色回国,改由英国人任道远主持。“文化大革命”期间,任被逐回原籍,教堂一切活动停止。1982年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留5间进行宗教活动,其余房屋出租和转让。教堂开放后,由一修女主持教务,参加活动的教徒有30——40人。
天主教舒城玟瑰圣母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神甫陆玛窦购买舒城城关镇三旭塘地基2亩,建教堂一座,有房屋17间。光绪二十七年,合肥天主教堂拨付银元4700元,在城关西门大街购买吴姓房屋及地基7亩,建成住宅楼房一幢(二层),瓦平房28间,草房6间,始定名为“天主教舒城玫瑰圣母堂”,并自成本堂区,陆玛窦首任本堂神甫。次年,又在相邻地段建女堂,有瓦平房16间,占地约5亩。建国后,活动渐停,因缺乏维修,各分堂房屋全部倒塌,唯本堂及女堂尚存房屋50间,1979年落实政策,教堂房屋仍用于办学,产权归宗教团体所有。
四、基督教
传入和发展清同治元年(1862年),基督教传入六安。嗣后,时有教士前来讲经、传教。光绪十年(1884年),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牧师来六安传教。光绪二十年,在县城老衙门台南建立“内地会六安福音堂”。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传教士杨大中牧师和一英国女教士来六安主持教务。光绪二十二年,福音会在六安县的苏家埠、戚家桥、韩摆渡、丁集、独山等乡镇传教,发展教徒400多人。光绪二十七年,英国人约翰·柯裴理捐资改建教堂,翌年落成。民国9年(1920年),意大利籍傅义牧师(又称司小姐)主持六安教务。民国13年,荷兰籍教士贾合理继任教务,六安教徒发展到600多人,贾合理于民国34年回国,教务交六安籍教徒姚冠卿主持。
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基督教传到舒城,初无固定场所,时有教徒百余人。民国2年,上海基督教内地会总会拨款帮助舒城教会筹建教堂,民国4年落成,定名“基督教舒城福音堂”。民国27年8月,上海总会以馈赠方式,将舒城福音堂产权交给舒城教会,有桃溪、河棚、百神庙3个分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外国传教士沿淮河东下,在寿县正阳关开荒布道。他们租屋买房,建立教堂,设立教会。并逐渐向城关发展。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籍传教士慕明礼、赖尔慈和中国籍牧师刘觉非等相继到城关布道。民国元年,正阳关内地会将寿县城关聚会点及信徒移交给怀远长老会,怀远长老会派长老到寿县城关负责建立教堂,开展教务活动。他们在寿县各地吸收新信徒,形成类似分堂的聚会点。民国4年,怀远长老会又派美籍传教士仲壁如(女)负责寿凤一带教会发展工作。民国11年,寿县基督教大礼拜堂动工,翌年落成。正式成立“寿凤堂会”,聘请中国籍牧师孙乐天为首任牧师。民国23年11月寿凤分治更名为寿县堂会。1949年,寿县共有50个分堂,信徒2万多人。
民国4年,英国牧师文光斗从阜阳来到霍邱县临水集传教。民国20年冬,安庆籍牧师薛慕泽从六安到霍邱传教,租赁城内南大街陶姓房屋18间做福音堂,发展教徒200多人。次年春,荷兰籍牧师贾合理接替薛负责传教和布建教堂,以后又有美国籍牧师孔道生、万丈宾由寿县正阳关去霍邱传教。民国25年,孔、万回国,由英国女教士陶伦士和顾德凯接替,民国27年夏,加拿大人司娣得偕夫人接替顾、陶。民国36年冬离霍邱去芜湖,此后霍邱无外籍传教士。民国37年,基督教堂迁到城关镇关外街五岳庙巷朱家花园内,有房屋24间,每年春秋两次聚会,每次3天,每次参加人数约360人。至建国前,基督教在霍邱县共分4个教区,设立3个分堂,3个布道所,信教群众2000多人。
民国24年,教徒陈开杨等自筹资金,组建创办霍山县城关福音堂,有房屋12间,当时只有教徒20余人,教务活动到1949年基本停止,迎驾厂有一座分堂,房屋6间,规模很小,建国后被拆除。金寨县原无基督教组织,1980年该县有群众去阜南、开封、固始等地探亲,信了基督教,回乡后自行发展教徒,设立家庭聚会点,做礼拜。到1983年发展到4个区11个乡。
民国时期,基督教利用办社会事业和治病手段进行传教,六安福音堂办“同仁医院”。寿县建立春华医院,设30余张住院病床,贫苦群众可以免费就医,同时并震华男校和道华女校为道华小学,实行男女同读,在原道华女校旧址开办半日制蕴华妇女学校和兴华平民夜校,帮助贫苦市民和妇女读书识字,灌输宗教信仰。民国27年6月、28年7月、39年4月寿县三次沦陷时,教会曾利用原属美国长老会的房屋,收容来不及逃走的群众,免受日军蹂躏。
建国后,基督教徒李祝三于1951年由霍邱河口集迁到六安县固镇开设诊所,并在家中做礼拜。1957年冬,固镇周围信教的有150人左右。1958年,李祝三受到批判,礼拜活动停止。1956年,六安县尚有城关和固镇两座教堂,教徒近100人,1961年停止活动。1979年,基督教在六安县张湾乡首先恢复活动,教徒走亲访友自发形成,活动较为混乱,地点经常变动。1985年6月,成立六安县基督教“三自”(自治、自传、自养)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会,同时整顿活动点,将全县50多个合并为木厂、徐集、新安3个片13个活动点,分别成立“三自”爱国活动小组。13个活动点都有简易教堂。是年,该县有基督教徒4470人。
霍邱县基督教徒1965年为2451人,其中牧师1人,长老3人,传教士2人,执士19人。有城关、新店、洪集、河口、马店教堂5处。“文革”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以来落实宗教政策,对错划右派的宗教人士给予平反。1982年增补基督教长老刘品金、张新吾为县政协委员和常委。绝大多数宗教活动正常,亦有少数违法行为。朱港乡陈贵福利用传教奸污妇女,被判刑2年,马瑞青等人在临水集组织“呼喊派”,进行反革命宣传,反对“三自”爱国运动。临水教堂暂时强行关闭,马瑞青被逮捕。1983年霍邱县成立基督教“三自”运动委员会筹备小组。1985年,该县开放活动点11处,教徒3200人。
舒城县建国初期的基督教活动主要在城关福音堂、百神庙、河棚3处。1951年,全县受洗礼的教徒160人。1957年信教群众增至1700余人。1960年以后,活动逐渐减少。1979年,千人桥区部分信徒开始家庭聚会。翌年活动恢复,有自发聚会点11处,信教群众约5000人。活动多在露天场地进行。1984年11月城关教堂恢复。1985年全县信教群众10530人,活动点26处。
寿县于1951年2月25日召开基督教徒代表大会,宣布割断与外国教会的一切关系,走自治、自养、自传的道路。会上选举产生唐润身牧师为主任委员的寿县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接管原教会医院、学校等附属单位。教会还决定将原属寿县堂会的13个分堂按行政区域移交给凤台、霍邱两县。同时,城乡教会积极开展抗美援朝慰问捐献活动,举行对日、美、蒋控诉大会,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组织广大教徒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牧师、传教士和工作人员,人人参加生产劳动,兴办养蜂、养牛、印刷等项生产事业。1958年,唐润身牧师被划为右派,教会活动逐渐减少。“文革”十年中,活动完全停止。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教会请回教牧人员,收回教堂,恢复信徒正常宗教生活,开放3处宗教活动场所。有信徒11900人。
金寨县基督教,1980年自发形成,设立家庭聚会点,做礼拜,曾出现利用宗教搞驱鬼降妖等封建迷信活动。1983年2月至3月,“呼喊派”骨干分子何占魁两次窜到双河、全军、铁冲等乡以传播“福音”为名,在信教群众中传播谣言。后经查处、教育,宗教活动始转正轨。1985年该县有家庭宗教聚会点20多处,信教群众400多人。
教堂
寿县基督教堂位于城关东街照壁巷口,始建于民国11年(1922年),次年建成,有房屋35间,面积398平方米。教堂东首有楼房5间,楼下座位不够楼上可坐人。教堂仿宫殿式建筑,上铺圆筒瓦,内有朱红色立柱10根,其中4根立柱之间木板上雕刻有山水花鸟,天花板由红、黄、绿三色外方内圆图案组成,中绘白色天鹅,四周窗户上下两层,均嵌黄色玻璃,西首为讲台,南北侧门有“有光福地”、“同登圣城”横匾。民国17年,中共寿县第一次党代会就在这里召开。大殿经维修尚完好,1983年正式开放。
霍邱县基督教堂有房屋30间,为县“三自”爱国会驻地,正常活动时能容纳信徒500多人。
舒城县基督教堂有房屋15间,为县“三自”爱国会驻地,能容纳1000余人。
六安市基督教堂1985年落实政策,房屋收归教会,经过整修对外开放。
五、伊斯兰教
演变境内伊斯兰教传入始于北宋,时陕甘地区回民南下到寿县定居,至元朝已有回民200户,城内北大街两端曾名回回街。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东迁来边、梅、赵、朱、王、张等6大回民家族定居于寿县,经过长期繁衍,寿县成为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人数最多的县。1983年,回族人口25401人,占全地区回族人口3.8万的67%。陶店乡为回民聚居乡。城关清真寺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与杭州的凤凰寺,广州的怀圣寺媲美,是全国著名的三大清真寺之一。嗣后正阳、瓦埠、众兴、江黄、三觉等地建清真寺15处。有阿訇21人。元朝末年回民迁入叶集,清光绪十年(1884年)霍邱城关始建清真寺,后又陆续在洪集、宋店、姚李、叶集、大顾店等5处建立清真寺。明初舒城始建清真寺,位于今城关舒茶路东,清乾隆年间重建清真寺于城关甘蔗巷,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建国前夕,有阿訇主持礼拜及办理宗教事务。六安城关十八层下南街清真寺建于清嘉庆初年(1796年),由阿訇洪杨礼管理事务。以后枣树店、丁集等地相继建清真寺。城关清真寺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从清咸丰到光绪年间(1851~1903年),六安城关阿訇有马宏凝、刘正安、金国华等。民国以后,回教协会六安分会成立,管理教务和教徒福利。霍山县十八世纪末始有外地回民迁居。十九世纪初,梅阿訇在城关筹建清真寺,并主持教务、讲解经典。民国19年(1930年)梅阿訇离去,遂从舒城聘请李年芳传教,民国20年,麻埠镇独龙冲建清真寺一座,有草房3间,由谭阿訇坐位。民国36年该寺倒塌。后在该镇广佛寺附近重建草房3间,由去阿訇坐位。梅山、响洪甸水库修建后,清真寺被水淹没。1954年金寨县梅山镇老市场新建清真寺,草房3间,由法阿訇坐位。
建国后,人民政府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对失业和孤寡回民给予照顾。同时教育干部和群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加强回汉之间的团结,许多回民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国家干部、职工。在合作化、公社化运动中,居住农村的回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居住城关和集镇的回民走集体化道路,办回民饭店。“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以来,落实宗教政策,伊斯兰教恢复正常活动,定期聚会礼拜。阿訇李松山、马子明被选为霍邱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常委;阿訇李惠臣被选为舒城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各级人民政府还给阿訇以定期或不定期生活补贴,组织回民办屠宰场,使回民日常生活和节假日所需食品得到保证。
清真寺
寿县清真寺位于城关南街留犊祠巷西的清真寺巷,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所仿北京太和殿的宫殿式建筑群,清代重修,四周围墙整齐,前后两殿,大殿房屋49间,占地面积936平方米,殿中有石柱22根,木柱50根,直径均在90厘米以上。另有南北对楼和后楼及各式房屋455间,配套匀称,占地总面积为5632平方米。整体建筑雄伟。飞檐斗拱,蔚为壮观。院内银杏、古柏遮天蔽日,庄严肃穆,清净幽雅。前殿门口,设有万岁龙牌主龛。殿中悬挂御赐“福”“寿”各类匾48块。
此外,六安市、霍邱城关、舒城城关以及正阳关的清真寺仍存,均为明清所建,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
上一篇:第一节 风俗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