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报刊
清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九月六安光复,十七日成立“淮上军六安军政分府”。此时,张仲舒办《六安白话报》,木刻活字,日出油光纸四开一张,专载各地光复及新政消息,此为地区创办报纸之始。
民国20年(1931年)4月,中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在金家寨成立。特委党报委员会创办《火花》、《红旗》两种报刊。5月1日,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出版特区苏维埃机关报《苏维埃周刊》。《火花》为半月刊,原单张油印两版,后改为小册子,能容一万三、四千字,出版3期。同时还出版“五·一”“五·四”“五·五”特刊两期,每期印200——300份。
《红旗》为三日刊,单张油印一版,共出9期,每期约200份,最多的一期印300份。
此外,还有皖西北妇委创办的《鲁森堡》周刊,皖西北少共特委创办的《赤色先锋》;中共商城县委在汤家汇(今属金寨县)出版《红日报》、《红日半月刊》、《红日五日刊》、《红日画刊》、《红日漫画》;中共赤城县委创办的《咆哮》,少共赤城县委创办的《少年先锋》、《共产儿童》;中共霍邱县委创办的《红光报》,少共霍邱县委创办的《前进》;中共霍山县委创办的《血花报》;中共皖北(寿县)中心县委创办的《皖西布尔什维克》、《皖北真理报》等。
民国22年(1933年)12月1日,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主办的《皖西日报》在六安创刊,(停刊时间不详)。与此前后,各县还办有一些报刊:六安县《皋声日报》、《六安民国日报》、《六安日报》,《大地报》,《黎明报》、《火星报》、《浪淘报》;立煌县(今金寨县)《立煌导报》、《立煌话报》、《新立煌报》、《立煌画报》;舒城县《舒报》、《舒政旬刊》;寿县《淮上日报》、《寿县简报》、《民教画报》,《民众周报》。
民国27年3月5日,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县城成立,随后各县相继成立县动委会,创办报刊,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抗日救亡和地方新闻。舒城县动委会于同年8月11日创办《舒城战报》(日刊、四开),舒城县晓天区动委会和省动委会第三十六工作团合办《突击周刊》。寿县动委会创办《寿光报》(三日刊、二开)。霍邱县创办《霍邱日报》,霍山县创办《新霍山日报》,立煌县(今金寨县)为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共办各类报刊67种。民国29年春,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这些进步报纸有的被迫停刊,有的被国民党占有,成为反共舆论工具。《大别山日报》,具有明显的抗日救亡进步倾向,是年12月,李品仙下令停办。
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7年夏,中共皖西区党委宣传部创刊油印小报《每日新闻》,四开四版,每期印发1,000份。淮海战役胜利,皖西区党委改《每日新闻》为《皖西日报》,四开四版,毛边纸(其中有两期为对开两版,石印)。竖年3月1日,报社人员全部调到安庆按管国民党的新闻单位,报纸出60期停刊。
建国后,1950年,中共霍邱县委、金寨县委分别创办《霍邱报》、《金寨报》(四开版,油印)。1951年,中共六安地委创办《六安报》,(四开四版,铅印),1953年均停刊。1956年《六安报》复刊,各县创办《支部生活报》。1957年《支部生活》或改为县报,或改为农民报。1958年,《六安报》改为《皖西日报》,各县相应改为《六安报》,《舒城报》、《霍邱日报》、《金寨日报》、《霍山日报》、《寿县日报》和《安丰日报》。1960年,县办报纸全部停刊。
《皖西报》1951年,中共六安地委创办机关报《六安报》,11月至12月试刊四期,1952年元旦正式出刊。初为一周双刊,后改为一周三期,四开四版,每期铅印5——8千份。社长由地委宣传部长李坚兼任,邓竹虚任专职副社长兼总编辑,陈润初任副总编。编辑部设农村、经济、文教、通联、读者来信五个组和资料室,20多名工作人员;一个印刷厂,1953年该报停刊。1956年元旦,《六安报》复刊,仍为周三刊,每期发行4——5千份,最多发行2万余份。地委宣传部长涂竹西兼任总编,戚庆智任副总编。复刊初期,编辑部只有两个编辑组,14人,后增至30余人,成立编委会,下设总编室、农村、财贸、时政、文教、来信、秘书六个组及资料室,印刷厂职工100余人,除印报纸外,对外开展印刷业务,实行以厂养报。
1958年9月1日,《六安报》改为《皖西日报》,报头题名为刘伯承书写,地委副书记江声兼任总编,戚庆智仍为副总编,编辑部人员增加到42人,报纸发行量增加到近5万份。1960年后,张培修、高立镗先后任总编辑。1967年1月,报纸更名《新皖西报》,1968年3月复名《皖西报》。徐永让、高立镗先后任报社革命委员会主任。1972年3月15日,《皖西报》停刊。
1985年6月,地委决定《皖西报》7月1日复刊,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四版。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三版为政教,四版为科技、文艺,每期发行1.5万多份。编辑部设总编室、政治教育部、经济科技部、文化生活部、读者服务部,共27人。总编辑刘家松,副总编辑芮重庆、徐元华。下属印刷厂和广告装璜公司各一家,职工120余人。
《皖西科技报》六安行署主办,挂靠科委。1984年1月20日试刊,8月2日正式出版。四开四版,一版为科技成果、信息,二版农业科技,三版科技小品,四版卫生知识。辟有《科技工作建议》、《优秀知识分子光荣傍》、《皖西名特产》、《农村能人赞》、《科技天地》、《科技短讯》、《通风报信》等50多个专栏,每期发行3万多份,工作人员10余人,1985年6月27日停刊,共出57期。
二、图书
明、清之际,各书院、学宫有藏书,六安州、霍邱县在学宫专建经阁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舒城县“斌农学堂”,设藏书楼,收藏各类书籍、图说,有专人管理。
民国11年(1922年)六安县在城关从善堂西辟屋二间,收藏图书供人浏览,后改名通俗图书馆。民国17年8月,《安徽省图书馆规程》公布,六安、舒城、寿县、霍山等县始设县立图书馆,藏书多至五六万册,少则千册不等。民国21年后均并入各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5年3月,六安城关设立安徽省第三图书馆,隶属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地址在文庙东(今六安县影剧院驻址),年经费1800元,日军陷六安县城后停办。
建国后,1951年秋,建立六安专区图书馆,编制5人,1956年撤销。所存图书移交六安县,建立六安县图书馆。此后,各县相继建立图书馆。1985年,全区有县、市级图书馆7所,工作人员63人,藏书近50万册。此外,学校、机关、工厂等较大单位也都建有图书馆和图书室,六安师范专科学校拥有图书馆一座,馆藏图书20万册。
图书发行清光绪年间,六安州城内有“紫光阁”书店,经营木版图书。民国元年,霍邱城关有“兰亭”书店,民国3年,舒城有郭文运、文明堂书店。之后全区城镇书店逐渐增多,有些文具站也经营书籍。
“五四”运动后,一些进步青年和共产党人开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宣传新文化思想和马列主义,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民国10年进步教师郑晋燕,在霍山黄栗杪创办“新衡书店”。民国12年,民国15年,共产党员王青士在霍邱城内开办“开明书店”。民国16年秋,共产党员周狷之在六安城南门二道巷开办“文化书店”。民国17年秋,共青团员窦克难在六安城内开办《开明书店》。
抗战期间,一些官办书店如:“中国文化服务社”、“华中出版社”,先后在六安城内建立分社或分店。
建国后,地区及各县相继建立新华书店,1951年发行图书186.5万册,营业额22.5万元,1985年发行图书1842.4万册,营业额529.4万元。此外,全区还有知青、集体、个体书店26个,书画摊225个,年销售额110万元。
六安地区新华书店1949年6月,中共六安地委宣传部指派中共党员董法瑞、束鸿德筹建六安专区新华书店,从南京批购一批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和政治读物、文化读物。7月正式开业,店址设六安城关仓房拐四间旧式瓦房。8月,改为新华书店六安中心支店。1950年春,交新华书店皖北分店管理。1952年6月,改属新华书店安徽分店。1958年9月1日,六安中心支店改为六安新华书店。1962年11月,复名六安专区新华书店。1979年,改称六安地区新华书店。1984年,实行垂直领导,地区书店隶属省店,各县新华书店隶属地区新华书店。
地区新华书店初建时,只有3万斤小麦作流动资金,编制3人(经理、会计、业务员)。1951年秋,书店内设农村发行组,配有农村发行员4人、辅导农村发行。1953年2月,设城关流动服务组,负责城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图书发行。1954年初,设立业务组、秘书组、农村发行组和城关门市部。1956年,六安城关王正乾经营的私人书店并入六安中心支店,改称鼓楼街第二综合门市部,属公私合营性质。此后,本区无私人经营的书店。
1985年,地区书店内设业务、财务、农村发行、城市发行四股和办公室。并在六安市、六安县农村设门市部5个,工作人员61人,营业面积918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2.7万余元,图书5千种。年发行量485万册,营业额245.7万元,分别比1951年增长10倍和30倍。
三、档案
明、清两代,六安州、县设置架阁库,收管文牍案件,并设“架阁典吏”一员,与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人员同等级。
民国成立初,档案由各县公署政务科管理,后改县政府,由秘书室管理。民国21年,设立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六安县政府合署,仍由秘书室管理,直至旧政权瓦解。
建国后,1949年12月,中共六安地委、六安专署分别设机关档案室。1956年,全区各县党委、政府亦设机关档案室,并各配二名专职干事。1959年1月,成立六安专区档案资料馆,统一管理党、政机关档案工作,馆长由专署办公室主任兼任。各县亦相应合并建立县档案资料室。1960年6月,县档案资料馆统一改为县档案馆。1967至1971年,档案封存,档案馆只留一至二人看管库房。1972年,档案业务开始恢复。1975年,恢复地、县档案馆名称。1980年,地、县成立档案局与地、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5年,全区有地、县(市)档案馆8个,工作人员36人,各单位档案室921个,专、兼职工作人员1217人。
设施与馆藏地、县档案馆初建时,设备简陋,每馆仅有平房数间,旧式木柜十几张。七十年代后期,地、县相继建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档案楼7幢,平房1幢,建筑总面积3473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3958平方米,全区平均每馆占有面积居全省各县馆第一位。各馆相继添置五节头铁柜,多的一百二、三十套,少的七、八十套,同时配备防盗、防火、防蛀设备及温湿度自动测试器。
全区馆藏文书档案614个全宗,194412卷,排架总长度3626米;声像档案2011卷(张);各类资料55260册。全区平均每馆保存案卷数居全省各县馆第二位。
管理与利用档案管理,一是接收地、县党政机关及部门、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具有永久、长期保管价值的档案材料;二是征集涉及六安地区建国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资料和革命历史档案;三是收集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各类档案以及撤销单位的全部档案;四是保护好档案,延长档案寿命;五是做好档案的分类整理、鉴定、排列编目、编号制卡、标引主题词表、登记统计等。力求查档快、准、全,提高查档效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档案在为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纠正冤、假、错案,总结经验教训,处理民事纠纷,编史修志,领导决策,指导工作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挥了档案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全区确定开放1949——1957年档案251个全宗,23336卷。1975年至1985年,全区调阅档案73330次,资料460025卷(册)。
六安地区档案馆1949年12月,六安地委、专署机关档案室分别隶属地委办公室和专署办公室,各配一至二名档案干事。1959年1月21日,合并成立六安专区档案资料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隶属专署,馆长由专署办公室主任程平兼任,编制5人。1960年6月改为六安专区档案馆。
1963年5月,专署设立档案管理科,负责全区档案行政事宜与专区档案馆合署办公。是年11月,专署档案管理科改为六安专区档案管理处。
1975年,成立六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档案小组,翌年改为六安地委办公室档案科。1980年9月18日,成立六安地区档案局,与六安地区档案馆合署办公。时有工作人员8人,档案楼一幢,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下两层,建面积814平方米,内设库房、办公室、会议室、调阅室、打印室、保管室,档案库房面积400平方米。馆内设备有档案柜128套,资料架16个,空调机1部,温湿机2只,佳能ⅡP——155型复印机1部,温湿度自动测试器1个,灭火器8具,还有装订机、缝纫机、照像机等器具。馆藏档案57个全宗,16396卷,排架长度374.5米,资料1123种,4322册。
馆藏档案利用1950年至1985年,共调档20208人次,调阅档案、资料58312卷(件、册),复印档案、资料22373份(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