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1年12月,六安地区妇幼保健站成立,有助产士5人,保健员1人。1952年改为六安专署妇幼保健所,1955年增至13人。后历经多次机构撤并、人员精减,1974年10月恢复六安地区妇幼保健所(所址设在紫竹林路39号),内设妇保、儿保、产房、医技等科室,人员增至27人(有主治(管)医师2人,医、护、检验师12人,助产士8人,检验员1人),房屋建筑面积1317平方米,设备有产床1张,万能手术台1台,麻醉机1台,九孔无影灯1只,救护车1辆,床位20张。
1952年至1953年,各县相继建立妇幼保健站。1979年六安市保健站建立,1985年改为妇幼保健院。县、市妇幼保健人员由1964年44人增至1985年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7人,区乡两级配有专职保健员。1985年全区有区保健员60人,乡保健员387人。
地、县保健所的工作重点,50年代为改造旧接生婆,普及新法接生;70年代培训保健员,查治妇科病。1977和1979年两次共培训基层保健员377人次。80年代重点在儿童保健和孕妇保健。
一、新法接生建国前,城乡产妇分娩由旧产婆接生,缺乏科学处理。1985年,地区妇幼保健所对55岁至80岁的272名妇女(城镇108人,农村164人)回顾调查:初潮年龄平均16.4岁,绝经年龄平均47.2岁,初产年龄平均20.8岁,胎次平均5次,产次5.5次,7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94.7‰,1岁以内婴儿死亡率为337‰,破伤风死亡率170‰。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接生工作,共培训新法接生员150人,改造旧产婆771人,新法接生率由1951年的9.1%提高到1957年的49.4%。1958年,农村大办妇产院,全区共办1706个,产床5086张,产妇住院分娩免收医药费,并免费供应红糖、鸡蛋等营养品,新法接生率迅速上升到80%,1959年达95.6%。1960年,精简保健员,撤销产院,加之营养不良,生育率降低,接生数减少,新法接生率下降至60%左右。1966年至1974年,妇女保健机构撤并,全区妇女保健工作呈瘫痪状态。
1975年,各级妇幼保健站逐渐恢复,重新推广新法接生工作。1977年,全区新法接生率96.01%。1985年达到98.5%,产妇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1982年9月10日至10月24日,对49个乡70.7万人回顾调查,1981年1至12月出生的婴儿11394人,一周岁内死亡492人(男225人,女267人),婴儿死亡率43.18‰,其中新生儿死亡324人,占婴儿死亡数的65.8%;内窒息160人,占49.4%;脑炎、肺炎55人,占17%;先天性畸形17人,占5.2%;败血症13人,占4%;其他79人,占24.4%。
二、妇女保健农业合作化后,集体劳动增多,为照顾妇女生理特点,保护妇女健康,自1953年,各级政府注意做好妇女保健工作。1959年,推行“三调三不调”保护措施,即经期调旱地,不调水田;孕期调轻活,不调重活;哺乳期调近,不调远。1981年,首次在六安市南市街、鼓楼街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试点,实行妇女受孕三个月保健卡,产前定期检查,产后凭保健卡、准生证入户口。保健员产后访视,给予卫生、护理指导。1983年,扩大到六安全市及各县部分区乡和企业单位。1984年,金寨县江店区与1982年比较,产前检查率由65.84%提高到100%,住院分娩率由46.1%提高到59.57%;新法接生率99.5%,提高3.2%;难产复生率由1.8%下降为0.19%;产后访视率98%,上升57.73%。与此同时,还注意妇科病的查治工作。1959年,全区有子宫脱垂病人17505人,1961年增至40210人,另有闭经妇女152855人。同年,全区组织妇联干部、妇幼保健人员及妇产科医生深入基层,用“阴道前后壁修补”、“上子宫托”等方法治疗子宫脱垂,疗效较好。1975年~1985年,全区共完成妇科病普查541624人次。
1978年,全区开展妇女“尿瘘”与“子宫脱垂”两病防治工作,对现有病人施行免费手术治疗。通过调查,全区有Ⅱ°以上子宫脱垂患者8679人,尿瘘患者257人。同年11月,地区举办“两病”手术治疗经验交流会,聘请安徽医学院副教授高德正、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国华做子宫脱垂手术13例,尿瘘修补术7例。1979、1980两年,在李琦学教授等指导下,全区组织尿瘘手术组,先后在霍山、舒城、寿县、霍邱、六安等县作尿瘘修补手术281人次,子宫脱垂手术784人次,费用全免,县民政局给予住院伙食补贴。至1985年,对全区10767名子宫脱垂病人实行了子宫托手术治疗。随访尿瘘手术病人149人,疗效甲级95人,乙级11人,丙级30人,丁级13人。随访子宫脱垂病人382人,治疗300人,治愈率为78.5%。
1982年六个公社妇科病情况调查表

三、儿童保健民国6年(1917年)和民国21年,中国红十字会六安分会及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六安分会,先后于六安兴办妇孺收容所、育婴慈幼堂,但为时较短,范围较小。
建国初期,儿童保健工作以宣传教育为主。1952年9~10月,六安城关举办妇幼卫生展览会,内设儿童保健室。1953年儿童节前,再次举办妇幼卫生展览,宣传小儿喂养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同时对入托幼儿进行体检,至1964年共体检儿童148404人。1979年儿童节前后,地区拨款10.5万元,开展儿童免费驱蛔治疗,全区儿童服药率占79.8%。
1980年4月,地区及六安市妇幼保健站分别设立儿保科和儿保门诊部,各县保健站有专人从事儿童保健工作。1981年,开展对0~7岁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男、女童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平均值增长趋势基本符合一般生长发育规律。1982年至1985年,对7岁以下儿童抽查:儿童患病率由1982年的54.6%下降到1985年的36%。1983年6月1日,对区内2050名儿童进行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红蛋白测定,血色素达0.11克,红细胞达400万/立方毫米。以上两项都正常者为854人,占总人数的41.7%。单项血红蛋白在0.11克以上者1272人,占62%;红细胞在400万/立方毫米以上者1079人,占52.6%;不正常者均得到了及时治疗或矫正。1985年,各县保健站相继开设儿保门诊,对农村散居儿童亦开展管理试点,对低体重和体弱儿童重点指导。金寨县梅山镇还对496名儿童进行智力测定。
表24——3六安地区1982~1985年儿童健康情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