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医
清代,境内有名中医56人。民国年间,知名中医舒城有宋仁甫、朱鑑中,六安有刘惠卿、冯兰生、刘晓松、张秉和、林春池,寿县有权金山、徐冠军、尹硕甫、张永安,霍山有李晴照、徐大桂、程明轩、程绍虞、汪默斋、杜起鹤,霍邱有肖墨村、傅古樵,金寨有张竹溪、陈良山、彭久如、冯伯陶等。
建国初,全区有中医1300多人,大部为个体开业。1953年,中医、中药人员大部加入区乡联合诊所,1955年有联合诊所271所,民办公助诊所48所。1956年,地区人民医院(时称专署医院)及各县县医院均开设中医科,通过短期培训,以师带徒等方式,1963年全区有中医2032人,中药药剂406人,此后,中医、中药人员一度减少。1978年6月,创办地区中医院,地、县综合性医院设中医门诊、中医病房和中药房。1979年,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对分散个体和集体单位的1029名中医、中药人员进行考试和考核,吸收老中医13人,青壮年中医药人员50人到全民所有制中医院工作。1980年以后,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5县先后创办中医院。1985年底,全区有中医院6所,病床454张。中医1090人,其中中医师282人;中药剂482人,其中中药师69人。
与此同时,各地注意搜集、发掘单方、验方,整理中医文献。1954年,刘晓松、冯伯陶、汪默斋等中医交流单方验方17个,被编入1955年《安徽省中医交流单方汇编》一书;刘晓松献出的治阑尾炎薰法验方,颇受医疗界好评。1970年,广泛开展“一根针、一把草”防病治病活动,全区发掘单方;验方800多个。同年6月26日,霍山64岁药农刘西堂献出祖传6代止血秘方草药“断血流”,为系统开发作出无私奉献,“断血流片剂”条目载入1975年国家药典。1978年,卫生部门选抽人员对霍邱《宋小勋医案》、寿县《黄启忠医案》、《谈祖贯医案》、霍山《刘中奇医案》、金寨《彭九如医案》等进行系统整理。1981年3月,成立徐大桂遗著搜集小组,对其在1928年至1944年所著的、《脉症会解》、《药石刍言》、《医性直指》、《伤寒论类要注疏》、《肝病论》等,进行全面整理校注。
二、西医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许信真、许崇真兄弟在舒城西大街开设境内第一家西医诊听。光绪三十四年,霍山天主教堂办慈善医院。民国8年(1919年),寿县基督教堂办春华医院,六安天主教堂办慈心医院。民国14年至建国前夕,境内各县县城先后办有西医医院及私人诊所50多家,其中六安天慈诊所、庆初医院、惠民医院,霍山竹亭医院,舒城致中医院、毅成医院等都有一定名气。民国18年至22年,境内苏区除红军第二、第三医院外,另有各级苏维埃政府所办医院16家、药房4家,其中以南溪汪家山的赤南县总医院规模最大,有分院6个。民国29年,六安、寿县、霍邱、舒城、立煌(今金寨县)、霍山6县均有县卫生所,次年更名县卫生院。其中六安县卫生院有医护人员10多人、病床10多张。民国31年11月,六安中心卫生院成立,其职能是开展卫生医疗和指导各县卫生院工作,民国32年改为省立六安医院,次年又更名六安二区区立医院。民国34年,区立医院裁撤,设备交六安县卫生院。民国35年,六安县卫生院定为甲等卫生院,编制增至24人(院长兼医师1人,医师2人,护士、助产士、公共护士和卫生稽查员各2人,检验员1人,另有会计、事务、卫生员各2人,勤务、厨伕6人)。
建国后,1949年末,全区有医疗机构6个,病床22张,卫生技术人员1790人。1952年,医疗机构增至252个,病床190张,卫技人员2455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医疗机构相应增加,1965年,全区有医疗机构699个,病床2811张,卫技人员538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医护人员下放农村,粉碎“四人帮”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全区有医疗机构704个,病床7655张,卫技人员9259人(含个体开业413人)。按全区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病床数由1965年的0.76张增加到1.33张,卫技人员数由1965年的1.45人增加到1.63人。六安市每千人拥有病床6.82张,卫技人员12.4人。同时以村设医疗点4472处,有乡村医生、卫生员5135人。1985年,全区共有大型和精密医疗器械465台。
三、中西医结合
50年代中期,地区和各县医院相继请中医开设中医门诊,并参与西医病房会诊,医治疑难病症。1957年,六安专署医院首次派西医王若兰、张尹岑、许俊夫跟随老中医尹硕甫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1958年,全区选送数批西医去省内外中医院校学习。1971年,各级卫生部门举办“一根针、一把草”学习班10期,培训中西医结合师资和骨干501人。1972年与1976年,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先后组织2期西医学中医脱产学习班,每期一年,2期共培训120人。同时,各县还组织在职西医学中医活动6次,200人参加学习,地、县医院均开设新医门诊和新医病房。
1972年,全区共施行针刺麻醉手术4540例,治疗各种急腹症2000余例;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麻痹症、面瘫70多例,治疗腰腿病30多例;耳穴加水针疗法治疗荨麻疹、神经性头痛症、美尼尔氏症、坐骨神经痛、脑溢血后遗症等500多例。1973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胆结石、冠心病、肝炎、肾炎、前列腺肥大、小儿夏季热等病症,取得显著疗效。
四、医疗技术
医疗科室设置建国前,境内医院无一临床科室较全的综合性医院。建国初期,专、县医院亦仅设大内、大外、妇产等科。1954年,专署医院增设五官科、儿科,60年代后期,医疗科室渐趋专业化,骨科、烧伤科分别由大外科分出,继之又设胸外、脑外、泌尿、小儿、肿瘤等科;由大内科分出心血管、呼吸、消化道、血液、内分泌、神经等科。70年代后期,各县、市医院医疗科室亦增至8——10个。
内科医疗技术1958年,区内县以上医院能采用气管滴入疗法根治肺结核,采用小麦苗汁疏肝化瘀汤治疗传染性肝炎和乙状结肠镜检查。1963年,开展心电图临床检查。次年,开展肾、肝和小脑延髓穿刺手术。1965年,对心衰、呼衰、休克等危重病症的诊断治疗有所进展,1979年始用胃纤维镜,1980年应用乙胺碘肤酮治疗心律失常,1985年应用胃电图、纤维结肠镜。
外科医疗技术1952年,专、县医院仅能施行脓肿切开、外伤缝合、包皮环切、单纯性骨折、关节脱位复位等简单手术。1953年,开始能做阑尾、疝气、痔瘘、脱肛、单纯肠扭转、肠套叠整复、肠吻合和胃穿孔修补等手术。1955年,能做脾切除、子宫切除、古典式剖腹产、泪囊摘除、眼球摘除及胰状胬肉切除等手术。1958年,能做胆囊摘除、全胃切除、胃肠吻合。1959年,能做上腹腔手术、巨型阴囊橡皮肿切除、肝破裂修补、扁桃腺摘除术。1960年,能施行乳房癌根治术。1963年能做胸廓改形术、胸骨后横结肠代食道术、肺叶和全肾切除术。1964年,开展中心静脉压测定,能做十二指肠和胆总管吻合术、会阴整形治疗、低位先天性肛门闭锁手术。1965年,成功地整复一例小儿隔疝,完成一例血管吻合,并开展纵膈脓肿切开引流、肾盂切开取石。此后,相继开展全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右半肝及左半肝侧叶切除、胰及十二指肠切除、脾肾静脉吻合、脑外伤、脑肿瘤及直肠癌等手术。1976年后,开展甲状腺癌根治、直肠癌广泛切除、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奥狄式插约肢成形、脾肾静脉吻合、门腔静脉分流、睾丸切除治疗前列腺肥大等手术。1980年,开展食道、肺叶、肺段切除、自体肾移植、直肠代膀胱等手术。1984年,开展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地进行一例儿童拇指离断再植手术;一例大网膜移植治疗血栓性脉管炎手术;一例小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治疗丝虫性橡皮腿,以及膀胱再生术和可控式持续性动脉灌注器研制。
其它科类骨科医疗技术,1958年采用长管骨骨折银丝内固定法,柳枝接骨及椎间盘切除。1960年开展陈旧性关节复位与关节融合术。70年代开展人工股骨置换。1980~1985年,开展断肢再植,采用SaHers骼骨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腓肠肌口皮瓣转移修复下肢性溃疡。检验科,1958年开展肝功能及常用生化检查,网状红细胞计数,胃液分析。1960年开展细菌培养,部分生化、血清测定。70年代,开展血脂分析。妇产科,1958年能做人工流产,施行输卵管通气治疗不孕症。70年代能做阴道成形、宫颈癌广泛盆腔清除、输卵管吻合手术。中医科,50年代末期开展用中医治疗腹腔肿瘤和针灸治疗聋哑。1965年开展四期骨髓炎、软组织感染、肛门瘘管中医外科手术。放射科,1963年开展胆囊造影、股动脉造影。1965年开展胃肠钡餐、腹膜后充气造影。70年代,恢复并发展消化道低张造影、椎管造影、气领双重造影、胃镜和心电图检查。80年代,开展碘香酸造影、低张食道贲门双重、胃结肠双重对比造影。1985年,开展双对比法钡造影术。五官科,70年代,能做激光虹膜切除、镫骨成形、青光眼手术。1985年,能做视网膜剥离手术。小儿科,1985年采用口服补液盐治疗小儿轻、中度脱水。此外,纤维骨镜、超声心动仪、脑血管造影、免疫学检查在80年代亦有广泛应用(附表24——1)。
1985年六安地区地、县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医疗仪器情况表

地直医院简介:
六安地区人民医院住院部设六安市皖西路四里井,门诊部设人民路西端九墩塘北侧,建筑面积共3万余平方米。1949年8月始建,至1985年共八易院名,五迁院址。初时称六安医院,设六安城大仙庙。次年1月改名六安专区人民医院,院址城中十八层福音堂,有病床10张。1951年3月,迁城南黄大街天主堂,有病床80张,医护人员94人,月门诊400余人次。1952年更名为皖北六安区中心卫生院,1954年易名六安地区专员公署医院,1955年再次更名六安专员公署医院。1958年初住院部迁新建院址(今皖西宾馆所在地),门诊部设于小东门。同年秋,住院部迁六安荣军学校,即今院址,有病床300张,内科分内一(普内)、内二(传染)两科,增设骨科和出入院管理科。门诊部增设口腔科,添置200毫安x光机、牙科x光机、综合治疗台、万能手术台等20多种大型医疗设备,年门诊159710人,收治住院病人4438人。1962年6月,门诊部迁至九墩塘北侧新建门诊大楼。1965年,医院职工增至330人,年门诊226318人,收治住院病人7153人。在医疗技术方面,先后开展胆囊摘除、巨脾切除、阴囊橡皮肿切除、扁挑体摘除、肝破裂修补、乳房癌根治、胸廓成形、横结肠代食道、全肾切除、会阴整形、骨髓细胞检查、肾盂切开取石等20多种外科手术。中医科对早期骨髓炎软组织感染、肛门瘘管施行中医外科治疗亦有良好效果。
1966年,专区人民医院毛坦厂分院创办,设内、外、妇三科,病床20张。1968年12月,专区医院与防疫站、保健站、医药站合并,成立六安专区医药卫生防治院,大批医务人员下放,撤并科室,床位减至230张。1971年11月,撤销卫生防治院建制,更名为地区人民医院,有职工304人、病床290张,被撤并科室陆续恢复。1976年,职工增至402人,病床375张,年门诊179879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820人。已能开展直肠癌切除,全肺叶、肺段、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门腔静脉、脾肾静脉吻合等手术。1974~1976年,地区人民医院先后派出14个医疗队、103人下乡巡回医疗。此后,外科、骨科、以及五官、妇产、泌尿等科相继开展直肠癌广泛切除、小脑瘤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拇指离断再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恢复、视网膜剥离、复杂性尿瘘修补、膀胱再生、直肠代膀胱、盆腔广泛切除等手术。1983年、1985年两次被授予省文明医院称号。1985年,共有职工668人,床位525张。临床科室设有东内科(心脏、肾、神经)、西内科(血液、消化、内分泌)、东外科(小儿、肿瘤)、西外科(脑外、普外、胸外)、肺科、传染科、三内科(老干部病房)、骨科、妇产科、泌尿科、烧伤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儿科、口腔科、放疗室、皮肤科、针灸科、麻醉科、手术室、急诊室、理疗室和营养室等,年门诊195885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806人,治愈率由1974年的57.9%上升为64.3%,死亡率由1974年的4.1%下降为2.4%。医技科室有骨镜室、B超、血库和制剂室。万元以上设备有400、500毫安x诊断机、放射性同位素肾图仪、钴放射治疗机、闪烁甲状腺动能测定仪,“东芝30A”B超诊断仪、八频道NOP——G2B脑电图仪、FJ一2008型自动Y免疫计数器、放射性同位数扫描诊断仪、体外反转仪、300毫安深部x光治疗仪等。
六安地区中医院位于六安市人民路中段北侧,建于1978年6月,占地10656平方米,至84年,主体建筑有2221平方米门诊楼1幢,664平方米行政楼1幢和2648平方米32套宿舍楼1幢。1985年,又有800平方米病房楼和2648平方米宿舍楼动工兴建。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伤骨科、痔瘘科、针灸科、推拿科、理疗室、手术室等11个,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A、B超室、心电图室、胃镜室等6个。医疗设备主要有300毫安、400毫安X光机各1部、A超1台、心电图1台,以及中药加工设备、化验仪器等。1985年有职工165人,其中卫技人员137人,有病床110张。
六安地区精神病医院建于1985年6月,院址位于六安市南门外,占地666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272平方米。前身为1970年省精神病院下放的13名医护人员于地区人民医院成立的精神病科。初建时,仅有主治医师1人,医师3人,护士9人。主要设备为心、脑电图机各1台、电休克机1台、病床40张。至年底,职工增至58人,其中卫技人员34人、病床100张。医技科室有检验室、心、脑电图室、放射科、药剂室、理疗室、麻醉手术室、供应室等。大型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1台,八频道脑电图机1台。日均门诊8.12人次,出院1.7人次,平均住院天数为54.9天,病床使用率为74.3%,周转率为4.3次。(1986年10月改为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五、乡村医疗
建国前,境内乡村医疗均为私人诊所、药铺。建国后,区、乡、镇陆续建立集体性质的卫生所、联合诊所,承担一般医疗和卫生防疫。1956年后,卫生所改名卫生院,联合诊所逐步解体。1969年,各生产大队建立卫生室,医务人员称“赤脚医生”。1972年,全区共有合作医疗机构139个,占生产大队总数的35.4%。1977年增加到3100个,占生产大队总数的95%,并有32个人民公社实行社办或社、队联办合作医疗机构。1983年后,生产大队医疗室多为医生承包,“赤脚医生”改名乡村医生。同年,公社改乡,公社卫生院随之改名乡卫生院,承担全乡医疗、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并行使基层卫生行政职权。1985年底,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383所,病床4261张,职工5326人,其中卫技人员4551人。
公社卫生院或乡卫生院属集体性质。1960年,全区有公社卫生院321所,病床3729张,职工2136人,其中卫技人员1963人。1970年卫生院减至126所,1975年增至384所。这些医院一般仅设内、外、中医、药房等科室,部分条件较好的设化验室、放射室、手术室。医疗设备方面,122所卫生院有X光机,198所医院有显微镜,149所医院有简单手术室。区级卫生院为区域性卫技指导中心,亦属集体性质。1949年,有区级卫生院5所,病床22张,职工46人,其中卫技人员27人。1955年增至50所,病床419张,职工667人,其中卫技人员507人。1985年底,有区级卫生院53所(内含22所中心卫生院),病床1705张,工作人员1806人,其中卫技人员1706人。医疗科室亦有所增加,除内、外、中医等科外,一般医院都设五官、手术、放射、检验等科室,少数卫生院有心电图、A超室。22所中心卫生院共有病床775张,职工2815人(其中卫技人员664人),有X光机36台(其中200毫安X光机8台,100毫安X光机1台),A超诊断仪9台,显微镜35台,无影灯22只,手术床14张,建筑总面积43271平方米。
六、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1952年2月,专区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成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党派、群众团体、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各类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乡村乡立学校以上各种学校教职员工,可以享受国家公费医疗待遇,医疗经费实行统一掌握、分散医疗,凡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按每人每年18元标准由财政部门拨给卫生科统一掌握使用。1963年12月,安徽省财政厅、卫生厅发出财行字第2410号、卫医字第1651号《关于制发我省公费医疗预防享受范围具体规定的通知》,公费医疗改按此件执行。1978年8月国家财政部、卫生部156号文件《关于整顿和加强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下达,医疗经费作专款管理,预算定额增至每人每年30元。1985年,实行按系统分部门定额包干,超支情况有所好转。
合作医疗1969~1970年,全区农村普遍办起合作医疗,医疗对象主要为人民公社社员及其子女。资金来源采取生产大队、生产队投资和社员交纳(现金或年终决算扣除)两种办法。社员看病实行全免、半免或包医不包药,此外,合作医疗还承担预防疫苗发放及注射。由于管理不善,出现有人吃好药、有人吃草药等不合理现象。1979年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合作医疗大部解体,至1985年,全区仅余108个合作医疗单位。
劳保医疗1954年9月,全区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享受对象为工交财贸企业职工,劳保医疗经费由各企业单位统筹统支。
实行劳保医疗的公司、厂、矿,职工患病可在本单位医务室或协议医院就诊,其诊疗费、手术费、普通药费、住院费由单位承担,挂号费、出诊费由患者本人承担;如需到外地就诊,车船费、住宿费自理。劳保医疗对象所供养的直系亲属治病,其药费、手术费可从单位报销一半,挂号费、检查费、化验费由病者家庭负担。
小儿统筹医疗为了解决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就医问题和有利于计划安排家庭生活,六安行署1979年12月制定《地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小儿统筹医疗暂行管理办法》,1980年元月开始实行,凡地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13岁以下子女,家住六安市区有城市户口的均可参加统筹医疗,凭证在机关医务室或指定医院就诊,医药费全部报销、门诊挂号费、出诊费、自购药品费自理。每人每月交费7角,不足部分从各单位福利费中抽补。1983年6月,统筹医疗费由7角增至1元,并规定1年内医药费1人超过12元者,超出部分自理30%。
七、援外医疗
70年代,六安地区四次派出医务人员参加安徽省赴也门共和国医疗队。1971~1973年,有地区医院妇产科医师陆秀华;1975~1977年,有寿县医院内科、妇产科医师贾至、戚蔓萍;1976~1978年,有地区医院五官科医师宋昌湘;1977~1979年,有地区医院外科、妇产科医师董子波、李淑珍。另外,1983~1985年,地区医院内科医师张振之随铁路系统援外医疗队至伊拉克;1984年,地区医院内科医师黄惠群、六安卫校外科医师毛作凤、地区防疫站医师汪良宽、舒城县医院检验师刘文俊,随安徽省赴西藏医疗队至日喀则、亚东支援医疗。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