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1958年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山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7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施用化肥、农药,城镇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增多,境内空气、水源污染逐渐加重,环境保护越显重要。
六安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始于1973年,时六安专区革委会计划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公布后,六安行署基本建设局设环境监测站。1980年5月,行署成立环保办公室,与行署基本建设局合署办公。1983年,行署基建局与环保办公室合并,成立行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行署和各县市相继成立环保委员会。至1985年,全区设环保机构16个(环境监测站6个),计有专职环保人员49人,其中,科技人员29人,行政干部5人,工人15人。
一、环境污染
1985年,对全区134个企事业单位的“三废”进行调查,据对38个重点单位统计,废水排放量477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3985万吨,生活废水732万吨,医疗废水59万吨,分别占废水总量83.44%、15.33%、1.23%。工业废水中含铬0.4吨,酚1.91吨,氧化物49.24吨,石油类6.42吨,CODl2957.6吨。废气排放量548560.51万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中废气398926.99万标立方米,生产工艺中废气149633.52万标立方米。废气排放总量中,含二氧化碳6704.28吨,氮氧化物5209.15吨,一氧化碳11031.57吨,烟尘14372.72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48万吨。工业废渣生产量10.14万吨,其中,冶炼渣0.15万吨,粉煤灰0.17万吨,炉渣6.63万吨,化工废渣0.01万吨,尾矿0.55万吨,其他2.63万吨。
二、环境管理
自1981年起,对境内水源每年分枯、平、丰3个水期进行监测。1985年,对全区工业污染源进行调查,历时一年,计调查499个企业,制卡片485份。对108个企业进行水源、大气、噪声、水质监测,获得数据2540个,为境内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1982年根据国务院《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全区计征收72个企业排污费27.84万元。1985年,征收排污费单位增加到126个,计征收排污费68.13万元。1982——1985年,全区累计征收排污费182.67万元。同时,每年开展一次“三同时”(即“三废”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检查,对违犯规定者,轻则补办报批手续,重则罚款。1985年,根据国家“七五”规划提出的要求,编写了“六安地区‘七五’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促进境内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污染治理
1、“三废”治理。1985年,全区安排“三废”治理项目32个,当年竣工20个,投入治理污染资金122.5万元,其中,用于治理废水50.8万元,治理废气65万元,治理废渣6.2万元,治理噪声0.5万元。计治理工业废水628.71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13.16%;经过消烟除尘的废气85969.28万标立方米,占燃烧废气排放总量21.55%;经过净化废气460万标立方米,占生产工艺中废气排放总量31%;工业粉尘回收量0.3万吨,占其排放总量20.27%;处理工业废渣1.91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废渣7.68万吨,分别占其生产总量的18.84%和75.74%。改造锅炉81台,226蒸吨,占境内锅炉总数46.55%;改造炉窑5座,占其总数5%。“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1.11万元,利润13.56万元。
2、放射性废物治理。境内污染源有六安县龙穴山脚下和金寨县响洪甸两处,经过限期处理,1985年鉴定验收,放射率基本达本底水平,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此外,对六安地区医院医疗用同位素、钴60放射线,亦采取了防护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