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政务院作出根治淮河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从1952年起,先后在六安地区境内淮河支流的淠河和史河上游修建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和梅山四座以防洪为主的大型山谷水库。随着淠史杭灌溉工程的开发,1958年又在杭埠河修建龙河口水库。结合灌溉区配套建设,拦蓄径流和调节渠道供水。60年代,兴建一批中、小型水库。70年代,山区以发电为主,丘陵区以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大量兴建。至1985年,全区计建成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958座,总库容近72亿立方米。
一、大型水库
1.佛子岭水库
佛子岭水库是建国初期我国自行设计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连拱坝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系治淮委员会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设计。指挥汪胡祯,政委张云峰。1952年1月动工,1954年11月建成,历时2年又10个月。水库位于淠河东源上游,坝址在霍山县城西南17公里处,漫水河、黄尾河径流入库。坝下东淠河北流至两河口与西淠河上的响洪甸水库泄水合流,经横排头、六安市、正阳关注入淮河,实际控制面积127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4.96亿立方米,相应洪水位130米,汛期兴利库容1.2亿立方米,死库容1.25亿立方米,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输水钢管和发电厂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坝为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东岸端为重力坝,西岸端为平板坝,全长510米。连拱坝段长413.5米,有20个垛和21个拱组成。1983年大坝加高1.5米,并加做防浪墙高1.1米后,坝顶高程由原来128.46米增至129.96米;防浪墙顶高程由原来129.56米增至131.06米;最大坝高由原来74.4米,增至75.9米。溢洪道位于东岸山凹,开敞式,1984年由原来5孔扩建为6孔,堰顶净宽63.6米,孔宽10.6米,最大泄量7540立方米/秒。泄洪钢管3道,管径1.975米,分别布设在13、14、15号垛内,最大泄量225立方米/秒。发电引水钢管6道,供新老两座电厂输水发电,合计发电流量98.25立方米/秒。
水库工程是在既无经验、条件又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参加施工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自治淮委员会、六安干部学校和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轧钢、灌浆、起重、运输等技术工人来自上海、蚌埠、合肥;民工来自六安、阜阳两专区农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的第一水利师,自始至终参与最艰苦的工程,工地最多上工人数达一万余人。工程耗用钢材8010吨,水泥6.3万吨,共做土方99万立方米,石方82万立方米,混凝土23.9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垛拱浇筑到顶后,当年经受洪水和6月17日10时15分5.25级地震考验,安然如故。1964年汛前检查,发现拱面裂缝,东西坝头渗水积水,次年9月底,放空库水补缝加固。1969年7月中旬,水库流域最大降雨量24小时为328毫米,最大三天降雨量550毫米,入库洪峰流量17000立方米/秒,14日11时30分至15日12时45分,历时25小时15分的洪水漫坝,最高水位达130.64米,超过防浪墙顶1.08米,工程设施运行正常,直至1983年大坝坝顶增高。由于水库设计洪水过小,虽在上游兴建磨子潭水库,并于1958年和1964年两次扩建溢洪道,仍因白莲崖水库未建,佛子岭水库一直处于低防洪标准运行,防洪与灌溉矛盾突出。
水库综合效益:1954年6月,大坝浇筑至顶即起拦洪作用,将一次洪峰6350立方米/秒削减为600立方米/秒;1969年将一次洪峰12254立方米/秒削减为2392立方米/秒。与磨子潭、响洪甸水库合计灌溉下游农田660万亩,并保证淠河灌区城乡工业和生活用水。
2.梅山水库
梅山水库是继佛子岭水库建成后六安地区境内兴建的第二座连拱坝大型水库。1953年12月,成立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1954年3月动工,1956年4月除遂洞工程外,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施工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佛子岭水库,高峰时工地有2.5万人。工程总投资9268万元,做土方50万立方米,石方1.2万立方米,混凝土35.2万立方米。
水库位于史河上游,坝址在金寨县梅山镇大小梅山之间。水库上游主要支流有竹根河、白沙河、麻河、白水河等11条山溪河流。库区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全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的28.6%,总库容23.37亿立方米。相应洪水位140.77米,防洪库容11.3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96亿立方米,死库容4.02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125.27米,防洪标准万年一遇。
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遂洞、泄水底孔和发电厂房五个部分组成。拦河坝包括连拱坝、重力坝、空心重力坝三个部分,全长443.5米。中间坝段由15个垛、16个拱组成连拱坝,长311.5米。东西两端连接重力坝,连同东坝端的空心重力坝共长132米,坝顶高程140.17米,防浪墙顶高程141.27米,最大坝高88.24米,顶宽1.8米,防浪墙高1.1米。溢洪道位于大坝东岸,西接拦河坝,开敞式,全长101.6米,堰顶净宽84米,高程129.87米,分7孔,孔宽12米,最大泄洪量6140立方米/秒。泄洪遂洞位于大坝东岸,为马蹄形压力洞,全长249米,洞径6.3米,进口底高程72.70米,最大泄量630立方米/秒。泄水底孔设在第9号拱内为2.25米正方形压力洞,进口底高程66.78米,最大泄量165立方米/秒。发电厂为坝后式,位于5——8号垛后,安装水轮发电机4台、4万千瓦。
水库建成后,运行正常。1962年来水较丰,9月28日最高水位125.56米。11月6日,右岸山坡坝基大量渗水,12——15号垛顶向左倾移,垛拱发生多条裂缝,当即放空库水。1963年至1965年进行多项目的加固处理后,经1969年洪水考验,证明质量良好,达到预期效果。
水库综合效益;1956年水库竣工,当年汛期即将入库洪峰流量5014立方米/秒削减到440立方米/秒。1969年7月14日最大洪峰流量13978立方米/秒,最高水位133.35米,而最大下泄流量仅1560立方米/秒,对于减轻库下史河沿岸洪灾和削减淮河洪峰起了重要作用。灌溉史河灌区金寨、霍邱、六安三县农田285万亩和河南省梅山灌区农田98万亩。库区养鱼水面71000亩,已养水面59500亩;水库内已开发航道长153公里,可通木船,其中主航道从黄泥庄到水库大坝,长66公里,可通客轮。
3.响洪甸水库
响洪甸水库为单拱重力坝。1956年4月开工,1958年7月建成。水库位于淠河西源上游,坝址在金寨县境,下游距六安县独山镇16公里,姜家河、宋家河、燕子河径流入库。库区流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淠河全流域面积的23.3%。水库总库容26.32亿立方米,相应洪水位143.6米,防洪库容14.0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7亿立方米,底库容4.57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125米,防洪标准为万年一遇。
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泄洪隧洞,发电厂三部分组成。拦河坝系钢筋混凝土水平面截面圆弧形等半径重力坝,外半径180米,坝顶弧长361米,弦长306米,坝顶高程143.5米,防浪墙高程144.5米,最大坝高87.5米,坝顶宽6米,坝体内设有高2.75米,宽2.25米,底高程73.5米的观察廊道。泄洪隧洞,位于右岸山坡中,全长324.09米,直径7米,进口底高程93米,出口闸高程69.98米,最大泄量为618立方米/秒,发电隧洞与泄洪隧洞平行。干洞长216米,直径8.5米,进口底高程97米,下接4道支洞分别向4台、共4万千瓦发电机组引水。支洞直径从接干洞的3.6米渐变至2.8米,最大泄量120立方米/秒。
响洪甸水库1959年开始蓄水运行。1964年5月最大入库洪峰流量4710立方米/秒,26日库内最高水位128.02米。28日8时开启泄洪隧洞泄洪,流量570立方米/秒,历时23.5小时,发现隧洞门槽发生气蚀,被迫关闭闸门。经检查气蚀冲毁泄洪洞边墙0.8平方米,最大冲击深度为0.15米,外露钢筋11根。后经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修改边墙曲线予以修复。
响洪甸水库容量大,调节性能好,综合效益显著。1969年7月21日,出现建库后最高水位130.66米,一次入库洪峰流量10200立方米/秒,全部拦蓄。1978年,灌区230多天未雨,库水位低于泄洪洞进口高程93米,为解决六安城区工业和生活用水,采用虹吸抽水4700万立方米,水库有养鱼水面70700亩,已养水面65700亩,最高年产成鱼9298万公斤。库区通航114公里,主航道长43公里。
4.磨子潭水库
磨子潭水库是为提高佛子岭水库的防洪标准而兴建,1956年9月开工,1958年6月基本建成。坝址距佛子岭水库大坝25公里,与佛子岭水库组成串联式梯级枢纽。库区跨霍山、岳西两县。流域面积570平方公里,占佛子岭水库控制面积的31%。总库容3.37亿立方米。相应洪水位202.8米,防洪库容2.1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68亿立方米,非汛期1.37亿立方米,死库容0.528亿立方米。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隧洞和发电厂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坝为钢筋混凝土双支墩坝,筑在霍山县东淠河支流黄尾河上,全长331米。坝中段为双支墩12个,东西坝段联单支墩各3个,两端为实心重力坝。坝顶高程202.9米,防浪墙高程204米,最大坝高82米,坝顶宽度4米。溢洪道位于大坝西南500米的山凹,开敞式,堰顶高程196米,净宽60米,溢流段净长52.5米,分6孔,孔宽10米,最大泄量2270立方米/秒。泄洪隧洞位于左岸,为直径5.7米圆形压力洞,洞身全长176米,最大泄量610立方米/秒。发电站设在9号肋墩下游,为坝后式,有引水钢管一道,泄量42立方米/秒。安装水力发电机1台,计1.6万千瓦。投资3240万元,完成土方48万立方米,石方4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33万立方米。
水库从1959年运行以来,有效地配合佛子岭水库进行调洪和灌溉。1969年7月14日13时12分,最高洪水位204.48米,超过防浪墙顶0.48米,漫坝至18时。主要原因是库水位面原来抬得过高,配合佛子岭水库错峰后,开启溢洪道闸门时电源中断,手摇启动延误时间,以致发生历时4小时48分的洪水漫坝事故。事后检查,坝体结构完善,变位正常,只西山坡后基岩遭到冲刷,次年加固修复。坝体自建成后,陆续出现一些裂缝,采用氢氧化钙堵塞,唯2号垛头劈裂裂缝有所发展,1985年3月测缝长11.6米,宽0.4毫米,并派生一条水平缝,长约80厘米。
5.龙河口水库
龙河口水库,建于舒城县杭埠河上游的龙河口。1958年11月开工,初期以县办为主。1961年4月停建,1965年10月复工续建,列入基建工程,1969年10月竣工。库区流域面积1111平方公里,占杭埠河流域大潭湾以上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的56.4%。总库容8.2亿立方米,底库容0.53亿立方米。
水库枢纽由拦河主坝、副坝、溢洪道、临时非常溢洪道和梅岭、牛角冲两座进水闸组成。主坝分东大坝与西大坝,两坝之间隔一小山,位于舒城县栲栳山与牛头山之间的杭埠河龙河口,全长600米,均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曾多次变动。1958年按50年设计,200年校核,坝顶高程71米(以吴淞口为零点,下同)。1960年改按100年设计,1000年校核,坝顶高程75米;1965年复改坝顶高程为74.4米;,1975年接受河南省林庄教训,1976年将坝顶高程增至75.4米,顶宽5米,并加筑防浪墙,墙顶高程76.5米。东西两坝长分别为320米和280米;最大坝高分别为33.4米和32.4米。副坝自东向西有杜小店、马蹄岗、牛角姥、关口、寺冲、落花冲、磨松冲和大塘埂8处,总长998米,最大坝高9.5米,坝顶高程75米左右。溢洪道位于东大坝东侧一公里的斗笠冲,开敞式,最大泄量3820立方米/秒。凤凰冲和门坎石两座临时非常溢洪道,最大泄量共为3910立方米/秒。梅岭进水闸位于大梅山北侧,牛角冲进水闸位于水库溢洪道东侧,分别是杭北干渠和舒庐干渠和渠首,泄洪流量各为100立方米/秒,灌溉流量梅岭50立方米/秒,牛角冲55立方米/秒。
兴修水库工程,舒城县群众做工日1000万个,国家投资2339万元,共做土方137万立方米,石方40万立方米,混凝土2.24万立方米。在施工过程中,舒城全县总动员,最多上工人数达5万余人。1959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视察工地,当即拨给平板车1000辆。后来省长黄岩又拨给胶轮独轮车500辆,以提高工效。1960年2月上旬,在东大坝合垅关键时刻,许芳华、谢大勇、王成英等500多名男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跳入水中,组成三道人墙,使大坝合垅成功。同年3月15日爆破溢洪道时,舒城县水利电力局副局长赵学术和民工汪从高,为保护警戒区民工,不幸以身殉职。1963年5月,西大坝原导流明渠部位,在一次雨后致小股涌水,尔后减少成渗水状,并多次出现。1966年,在东西两座主坝粘土心墙开挖竖井,探槽检查发现心墙内有两条大体平行于坝轴线的袭缝,经粘土灌浆,抗渗补强,至1971年结束。1969年溢洪闸竣工,当年汛期泄洪流量超过1500立方米/秒,闸下河道发生回流,右岸土坝滑坡,溢洪闸岸墙四角出现裂缝,1970年采用加强板加固。1973年闸下游30米处河槽局部冲深5米,闸上游粘土铺盖也遭破坏。1974年加固后,1976年修建二道坝消能工程,但水库工程隐患未彻底消除,防洪标准、调蓄能力低,泄洪频繁,大坝渗漏,并有白蚁危害。
水库效益:防洪保护面积53万亩。建库前的1954年6月24日,日雨量118毫米,杭埠河龙河口流量2120立方米/秒,破圩成灾7万亩。建库后的1969年7月14日,日雨量216.5毫米,入库洪峰流量高达10320立方米/秒,仅下泄2150立方米/秒,大大减轻杭埠河的洪水负担。水库设计灌溉舒城、庐江、六安三县农田155万亩,实灌123万亩。1978年大旱,水库供水5.?8亿立方米,105.9万亩农田丰收。养鱼水面4.5万亩,平均捕成鱼9.6万公斤。库内有航道6条,总长30公里,有运输船15只。
二、中型水库
六安地区境内有8座中型水库,均系淠史杭灌区反调节水库,其中安丰塘和水门塘两座在“古水利工程”节中已有详述,此外:
1.龙潭水库位于霍邱县茶庵、龙潭寺两乡境内,建于1957年,总库容1100万立方米。1958年纳入史河灌区总体规划,成为沣西干渠的主要反调节水库。经1960年、1972年、1974年和1983年四次加高培厚,建成坝长5300米、坝顶为公路、坝顶高程60.2米、顶宽4米、最大坝高21米、总库容67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进水闸建在茶庵乡高门楼,最大进水量18立方米/秒。由于侧向引水,闸前水位达不到设计高程。大坝北端建谢店排灌两用泄水闸,最大泄量36立方米/秒。中段有放水涵3处,灌溉库下49.5米高程以下耕地。1971年修建48米高程的低孔涵1座,建分干渠1道和支渠5道,以充分利用死库容灌溉。水库可调灌沣西干渠低线灌区18.6万亩农田,并向沣西干渠下游送水。
2.老圈巷水库位于霍邱县宋店乡境内,是一座三面筑坝,一面紧靠沣东干渠的反调节水库。1969年冬开工1970年建成,次年蓄纳梅山水库冬春发电尾水和汛期洪水,调节灌溉库下沣东干渠14.33万亩农田,总库容1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80万立方米。大坝长4400米,进水闸最大进水流量8立方米/秒,泄洪涵最大泄量12.5立方米/秒。1975年加固大坝,1981年——1985年,用粘土给大坝灌浆防渗,效果良好。
3.蝎子山水库蝎子山水库位于霍邱县冯井乡蝎子山东沣西干渠尾部,调节灌溉下游耕地2万亩。原为1967年建成,从沣西干渠低线赵庄一级跌水闸上引水、库容为677.5万立方米的水库。1969年沣西干渠石庙至彭店一段改走高线,水库改由彭店节制闸上引水,进水位抬高5米,总库容159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到16.84万亩。主坝长1295米,两座副坝长1350米。歧山进水闸进水流量10立方米/秒,大坝中段建排灌两用涵,最大泄量12.4立方米/秒。
4.侯堰头水库位于霍邱三元、王店两乡境内。原系史河总干渠单堤过冲的大洼,容积大,影响渠道的输水速度。1960年将库渠分开,改建为反调节中型水库,总库容1400万立方米。蓄纳梅山水库冬春发电尾水,灌溉史河总干渠右岸汲河以西的4.5万亩农田,设想汛前腾空库容栽一季早稻,汛期纳非常洪水入库,确保史河总干渠的安全运用。但自1968年建库以来,汛期从未蓄洪,实为一座旱库。
5.大井水库原名杜岗水库,位于寿县小甸乡境内,从河岔铺分干渠引水,为淠河灌区瓦东干渠上的反调节水库,总库容50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35万立方米。调节灌溉下游农田15.07万亩,其中自流灌溉8.1万亩,抽水灌溉6.97万亩(含长丰县2万亩)。1958年施工,中途停建,1968年续建,1973年建成。水库坝长3290米,坝顶高程44.5米,最大坝高15米,坝顶宽4米。进水闸系3孔拱涵结构,进水流量18立方米/秒,闸下有二级跌水。泄洪涵为排灌两用单孔箱式涵,最大泄量22.1立方米/秒。1984年提高防洪标准,在大坝南北端各建放水涵一座,并开挖南北高支渠,灌溉高程27——35米之间的耕地。沿水库周边先后建大井、贾庄、九井三座电灌站,总装机10台、730千瓦,抽灌高程53.5——35米之间的耕地。
6.花果水库系淠河灌区瓦西干渠上的反调节水库,位于寿县谢埠乡。总库容10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14.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23/万亩。1971年建成,1983年至1984年扩建加固。水库坝长1500米,坝顶高程48米,最大坝高13米,坝顶宽3.5米。进水闸单孔,孔宽3.6米,进水流量10立方米/秒。泄洪涵两座,最大泄量16.5立方米/秒。大坝南北端各建一座放水涵,放水流量分别为1和1.2立方米/秒,因未配套,南涵形同虚设。
三、小型水库
民国末期,全区蓄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达到小型水库标准的,有寿县的安丰塘、霍邱的水门塘、六安县的查陵陂、金杯塘,舒城县的十丈陂、九龙塘等8座。
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兴修水库,扩塘成库。50年代初至1955年兴修14座。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1956年至1958年兴建52座,年均兴建约17座。此后,全区集中力量开发淠史杭灌溉工程,小水库建设有所减慢。60年代中后期,在灌区渠道上兴建反调节水库,1964年至1969年兴修179座,年均兴建近30座。70年代,加速淠史杭灌区配套建设,特别是1973年全国水利管理会议后,各地积极兴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全区再次出现小型水库建设高潮。至1978年全区新建、改建小水库683座,年均75座。形成渠库结合,引蓄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络。1985年统计,全区小型水库(不包括水力发电所建的拦河坝库)958座,其中库容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库68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库890座。总库容共为3亿立方米。
小型水库的分布:山区239座,占总数的25%。其中土坝型190座,堆石坝和土石混合型35座,拱坝型14座。1974年在金寨县西庄和霍山县石家河分别建坝高14米和18米两座小(二)型拱坝型小水库。1978年在金寨县泗河乡高冲村境内史河支流梅子河上建金刚小(一)型水库,1978年10月竣工,坝高33米,坝顶弦长98米,总库容185万立方米,装机2台、200千瓦,发电尾水灌溉农田4300亩。随后,霍山县千工堰、水口、烂泥坳,舒城县傅冲寺小(一)型拱坝水库相继建成,最大坝高36米。丘陵区719座,占总数75%,均为土坝,其中独立运行的多在淠史杭灌区以外,靠拦蓄当地径流,自成灌溉体系。反调节水库,主要依靠灌区渠道进水调控。
1978年,通过小水库普查,按照安徽省《中小型水库洪水计算办法》,逐库核算防洪能力,发现有492座。其中小(一)型41座,小(二)型451座,占总数51.3%,存在各种不安全因素。有的坝体未达设计标准,有的泄洪能力偏小,或缺涵缺闸,有的坝体渗漏严重。经过分年实施除险加固,至1985年底,投入经费656.78万元,完成土方296.8万立方米,石方36.03万立方米,混凝土10160立方米,有190座脱险,尚有302座待处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