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场
民国时期农场的设置
省属农场:民国7年(1918年)省拟在麻埠设茶场,未果。民国9年复拟在霍山县黑石渡设茶场,未几又停。民国14年省在霍山诸佛庵东岳庙设霍山茶叶试验场,屡办屡停,民国18年春改为省第二模范茶场,秋后停办。民国28年复就此址设皖西茶叶指导所,历时四年,民国32年改为省立皖西茶叶改良场,时有山地28.4亩,茶园46.4亩,苗圃2.7亩,荒山51.5亩;职员7人,农工12人。民国24年省立安庆棉蚕改良场于舒城县三沟驿设舒城棉业指导所。同年,安徽大学设试验场于霍邱县城西湖。以上各场均于抗战初期停办。民国27年安徽省政府迁立煌县。民国29年4月改原省立立煌苗圃为省立立煌农林示范场,负责江北农业技术改进和示范推广之责。民国31年于六安县北外上清寺设分场,同年4月又于六安北二十铺的八里滩设立六安特用作物农场。民国33年两场合并,改为省立六安农林试验场,下设农艺部、园艺部、棉作部、产制部,民国35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农区农场,民国36年迁合肥,六安改为分场。
县属农场:民国23年安徽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辖六安县政府于北外上清寺设六安农林示范场,民国27年日军进犯县城停办。民国31年全省设5所农林场,本区设六安(北外菜市湾)、霍邱(新店后迁陈家埠)2所。民国33年寿县(保义集后迁城郊)、舒城(平顶山)、立煌(洪湾东岳庙)、霍山(潜台寺)4县相继改农业技术推广所为农林场。时6所县农林场计有土地500余亩,成员28人,农工284人。民国36年各县农林场复改为农业技术推广所。与此同时,民国32年至民国34年各县还办有六安葛化庄、合众、新安、舒城大同、爱番,立煌胜成、益生,霍山民生、建衡、新化等10多处私人农场,其规模一、二百亩不等。
建国后国营农场建设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国营农场建设极为重视,除省属寿西湖、正阳关农场和城西湖等军垦农场外,全区先后投资210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730万元,补贴1370万元)兴建、改建各类农场30多个。其间经过调整,到1985年全区有各类农场28个,职工3337人,耕地9304亩,果园10738亩,茶园4050亩,桑园114亩,房屋11万多平方米,拥有主要机械大中型拖拉机41台,手扶拖拉机23台,排灌机械37台,柴油机29台,492马力,电动机207台、1133马力,制茶机械127台,载重汽车12辆,固定资产总值690.1万元,流动资金212万元。
农场:1949年3月接收原六安农业技术推广所、六安县森林施业所、六安畜牧场,改建为六安专区农事试验场。同年10月接收霍邱县农业技术推广所,改建为霍邱示范农场;接收寿县森林施业所,省第五林场,改建为寿县示范农场。1951年六安、舒城、金寨、霍山四县,利用土改所留公地,分别建立各县示范农场。霍邱示范农场又建四所分场于冯井、户湖、潘集、俞林,并移场部于马冲。寿县示范农场亦选新址于堰口,原址改为城南分场。1955年界河示范农场由肥西县划归舒城县,至此全区有专、县示范农场8所,辖分场5所。时有耕地5000余亩,职工528人,耕畜157头。1959年专区农场撤销,全部移交专区农科所。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于1963年将六安、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6所示范农场分别改建为县良种示范繁殖场。此后历经变迁,至1985年全区有各县良种示范繁殖场7所,生产农场4所。拥有耕地4291亩,职工629人,房屋34233平方米,固定资产179.3万元,流动资金52.6万元。
棉花原种场:1964年4月,经省批准始将原寿县堰口良种示范繁殖场,改建为寿县棉花原种繁殖场。1970年冬,霍邱县在城东十里井原灭蝗飞机场垦殖兴建县棉花原种场。同年,六安县于东卅里铺垦荒兴建县棉花原种场。1985年以上三场计有耕地1988亩,职工396人,房屋9609平方米,固定资产61.1万元,流动资金25.3万元。
园艺场:1949年冬,接收舒城县私立大同农场改建为全区第一个国营园艺场——上七河园艺场,辖属专区农场(1952年下放归县),时仅有果园50余亩。1951年于六安城南小华山建立专区小华山园艺场,1953年建二分场于便门滩,1956年建三分场于老河滩,建林家滩分场于苏家埠夹心滩。先后发展果园10200亩。1957年地直机关干部大批下放到林家滩分场,遂将该厂扩建为专区苏家埠园艺场。1959年该场又新建马家庵分场和杨店分场(集体性质)。与此同时,六安县在龙穴山、舒城县在沙岗、寿县在石集、金寨县在史河滩、霍山县在淠河滩兴建园艺场,霍邱县将东关五里拐苗圃改建为园艺场。时全区园艺场增到9所,并辖4所分场。1962年果园发展到31349亩。当年纠正“平调”风,霍邱县园艺场和苏家埠园艺场杨店分场先后撤销。其余各场也进行了调整和压缩,到1964年全区园艺场果园面积减为17660亩,1969年老河滩分场拨交六安县城西公社。1977年苏家埠园艺场分设苏家埠、马家庵两个独立场。1979年地区小华山园艺场划交六安市;1980年便门滩分场改为六安市便门滩园艺场。1983年地区苏家埠、马家庵园艺场下放六安县。1984年六安市小华山园艺场又一分为四、设园艺、奶牛、乳品、石料4场。至此,全区有10所县市园艺场,拥有果园10738亩,职工1684人,房屋39552平方米,固定资产250.1万元,流动资金102.3万元。
茶场:1952年省农业厅在霍山县诸佛庵建皖北茶叶试验站,次年迁六安县独山,后下放改为六安县独山试验茶场。1958年六安县于东四十里铺建六安县卅铺茶场。1960年舒城县于南港春秋山建春秋塘茶场。1978年舒城县又利用原“五七”大学校址改建为柏家岗茶场。至此,全区4所茶场,有茶园4050亩,职工628人,房屋27312平方米,固定资产199.5万元,流动资金31.8万元。
蚕种场:1965年寿县于南门外建蓖麻蚕种场,时有职工15人,土地20多亩,房屋1000平方米,年产蚕种4000盒,70年代中后期,因蓖麻蚕日趋减少而停产。1984年改建为养鸡场。
六安地区良种示范繁殖场、农场历史沿革及现状表

六安地区棉花原种场历史沿革及现状表

六安地区园艺场历史沿革及现状表

六安地区茶场历史沿革及现状表

二、农业技术推广站
民国时期,1936年2月设六安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于北外菜市湾,职员农工7人,土地29亩,房屋20余间。1942年舒城、霍山、寿县、霍邱、立煌五县改森林施业所为农业技术推广站,1944年改为各县农林场,1946年复改为各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其中六安为一等所。霍山为三等所,其余四县为二等所,每所设主任、农技指导员、助理农技指导员和课员等职。定编3~5人,雇用长工兼办农林场业务。
建国后,50年代初,地区先后设种子站、病虫防治站、畜牧兽医站、棉麻指导所、茶叶改进所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954年将以上站所合并为综合性的专区农业技术推广所。1955年相继改为行政机构的业务股,同年省在霍山柳林河建大别山农区试验站(1957年下放霍山县改为县农科所)。1956年地区恢复各站。1959年种子站升格为种子局。1962年地、县种子局相继改为种子公司。“文化大革命”初期,上述机构职能消失,人员下放“五七”干校和农村。70年代初又恢复原机构。1979年地、县增设土壤肥料工作站并相继成立土肥化验室。1982年六安、寿县、霍邱三县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分别成立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等统纳其中,负责全县农技推广,培训和化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1953年试办,1959建站37处,1962年47个区,区区建站,1985年52个,农村区(镇)和六安市三个乡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计有工作人员456人,其中农业技术干部407人,占全区农技干部总数的52.6%。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