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生活
建国前,广大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贫困。1949年全区农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只合人民币34元。建国后,国家投放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建设,发展生产,农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到1957年全区农民人均从集体分得收入48元,连同自留地、家庭副业人均收入16元,合计人均收入64元,比1949年增长88%。此后,由于农业体制和生产方针的失误,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民生活改善不快,1965年人均从集体分得收入64元,连同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人均收入21元,合计人均收入85元,仅比1957年增长32.8%。十年动乱期间,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多数年份有所减少。1966年至1976年,除1974、1976两年人均集体分得收入稍高于1965年,其余年份都较1965年下降,下降幅度为4.6%至14.9%。粉碎“四人帮”后,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仍然只保持在1965年水平上下。1980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当年冬,全区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收入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1年人均收入105元,比1980年增长72%。1985年人均收入256元,比1981年增长1.4倍。
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据1980年至1984年全区1‰农户和1985年农村百户抽样调查,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住条件调查户中,房屋由1980年5596间,增加到6707间,平均每户由4.3间增加到5.2间,瓦房比重由19.1%提高到26.9%。
实物消费量调查户中,人均年食用粮食由1980年624.5斤提高到709.4斤;油脂由9.5斤提高到11.8斤;肉禽鱼蛋由26.4斤提高到35.9斤,分别增长13.6%、24.2%和36%。
工业日用品购置量调查户中,自行车由1980年百户1辆增加到6.4辆,缝纫机由百户2.1台增加到4.3台,收音机由百户7.2架增加到13.8架。电扇、电视机从无到有,分别由1981年、1982年百户各2台,增加到24台和21台。
消费结构调查户中,用于食品的消费额,由1980年占总消费额的58.8%下降到54.3%。用于衣着、用具、文化卫生、烟酒等方面的消费额由1980年41.2%上升到45.7%。其中文化卫生方面的消费额由0.4%上升到6.5%。但烟酒的消费额一直保持在9%左右。
六安地区分县(市)农民人均收入统计
表3——9单位:元

二、职工生活
1949年全区平均每个职工年工资折合人民币154.8元,1952年增到258.8元。经过1953、1956两年的工资改革,1957年职工平均年工资增到425.5元,1965年增到507.4元。此后,直到1978年工资水平基本上保持在510元左右。1979年后实行工调和工改,职工工资逐年增长,由1979年人均530.5元,增加到1985年的772.5元。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由573.8元增列877.5元,提高52.9%;集体所有制职工由449.9元增到623.6元,提高38.6%。
由于职工工资的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增多,职工平均负担人口由50年代的3至4人,减少到1至2人。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储蓄额大量增加,城镇储蓄由1980年人均54元,增加到1985年人均204元,增长2.7倍。
六安地区职工工资比较表
表3-10单位: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