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性别构成
民国时期性别比:民国17年(1928年)女性为985495人,男性为1483075人,性别比为150.5;民国29年女性为1210833人,男性为1606554人,性别比为132.6;民国36年,女性为1153125人,男性为1329820人,性别比为115.3。
建国后性别比:1949年为115.6,1955年为124.8,1960年为111.4,1965年为114.7,1970年为113,1975年为107.6,1980年为111.2,1985年为112.4。不同年龄组男女性别比: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区婴儿组中,女性44324人,男性50798人,性别比为114.6;少年儿童组中,女性887429人,男性977224人,性别比为110.1;老年人口组中,女性(55岁以上)192409人,男性(60岁以上)154524人,性别比为80.3。
二、年龄构成
建国前,据民国36年人口统计分析,0——1岁46837人,占1.89%;1——6岁258099人,占10.39%;6——15岁457101人,占18.4l%;15——25岁396043人,占35.95%;25——60岁1128330人,占45.45%;60——70岁153058人,占6.16%;70岁以上43478人,占1.75%。建国后,据1953年、1964年、1982年三次人口普查,其年龄构成分别列表于后。
表3——3

表3——4六安地区社会经济性状年龄统计表

三、文化构成
民国36年统计,全区受过高等教育2158人,占总人口0.08%;中等教育41480人,占1.67%;初等教育191421人,占7.71%;私塾162562人,占6.55%;不识字的1781186人,占71.73%。
1964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大学文化程度2925人,占总人口0.11%;高中28327人,占0.70%;初中121477人,占3.4%;高小226441人,占6.35%;初小411471人,占11.53%;初识字75841人,占2.1%;不识字1772924人,占49.69%。每千人中,拥有大学文化1.1人,高中7.9人,初中34人,小学178.8人,初识字21人。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小学以上文化2531351人,占总人口45.7%,其中,大学8400人,占总人口0.15%;大学肄业或在校1329人,占0.02%;高中151627人,占2.28%;初中702368人,占12.67%;小学1663127人,占30%。全区12岁及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1756813人,占12岁及12岁以上总人口4001104人的43.9%,其中男性占34.2%;女性占54.8%。每千人中,拥有大学文化1.5人,大学肄业或在校0.24人,高中28.2人,初中126.7人,小学300.1人。大学低于全省2.94平均数,高中低于全省39.72平均数,小学高于全省297.05平均数。
六安地区年龄分组文化程度统计表
表3——51982年7月1日零时
四、职业构成
1982年人口普查,全区在业人口2906661人,占总人口的52.45%,其中男性1670019人占57.45%;女性1236642人,占42.55%。在各类职业中,农林牧渔劳动者占86.71%,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占5.85%,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3.23%,商业工作者1.52%,服务性工作人员占1.17%,国家机关党政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0.8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0.56%,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占0.08%。
六安地区职业人口统计表
1982年7月1日零时

表3——7附:民国36年分县人口、分组年龄及教育程度统计表

五、民族构成
建国前,已知有汉、回两个民族,其他民族不详。
1953年人口普查,全区汉族3355885人占总人口99.24%。少数民族25856人,占总人口0.76%,其中回族25843人,蒙古族6人,满族6人,维吾尔维1人。
1964年人口普查,全区汉族5543462人,占99.3l%。少数民族24343人,占0.68%,其中回族24252人,壮族46人,蒙古族14人,满族21人,藏族3人,侗族2人,苗族、彝族、白族、傣族、维吾尔族各1人,另有民族不详9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人。
1982年人口普查,全区汉族5506225人,占普查人口总数的99.35%;回族35633人,占0.64%;其他兄弟民族271人,其中满族83人,壮族71人,蒙古族19人,维吾尔族17人,苗族15人,朝鲜族l4人,彝族12人,藏族9人,高山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各5人,白族3人,锡白族、撒拉族各2人,羌族、布依族、土族、黎族各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